首页 公文范文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

篇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因脑血管因素导致脑实质损害所产生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具有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1]。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发病率为0.039%,其中VD占68.5%,居首位[2]。伴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VD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根据部分城市的统计资料显示,痴呆患病率为0.46%~1.80%,该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3]。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对其病因病机认识均有所发展,并且丰富了对此病的内容。

1 中医学病因病机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属本虚标实,以气血虚瘀痰浊表现最为突出。早在《灵枢经•海论》中就有“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解怠安卧。”《类证治裁•健忘论治》所云:“惟因病善忘者,或精血亏损,或思虑过度,或精神短乏,或上盛下虚,或上虚下盛,或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明不定,或素有痰饮,或痰迷心窍,或劳心诵读、精神恍惚,或心气不足、怔忡健忘,或禀赋不足、精神恍惚,或心气志虚扰,或年老盛饮神衰。若血瘀于内而善忘如狂”。后世医家认为中老年人由于肾精亏虚,脏腑功能渐衰,机体内环境失调,水津输布失常,痰浊瘀血内生,以致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上则瘀塞脑络,脑络闭塞,脑髓失充,元神失聪,灵机失用损伤脑髓,发为智能减退。刘敏[4]认识到“痰”“瘀”的形成是血管性痴呆病理演变的必然。脏腑渐衰,髓海渐空,肾气亏虚、水津失布,痰瘀内生互结,郁蒸腐化,浊毒化生,络脉结滞,脑络痹阻,神机失统,发为脑部。痰瘀蕴积,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是VD发生发展的关键。陈维等[5]提出肝郁血瘀贯穿了血管性痴呆的整个病程。因肝肾同源,肝血可化生肾精,肾精亦可化生肝血。肝主藏血,当肝血不足时,肝血无以化生肾精,则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若肝气郁结,则气机逆乱,肝不藏血,脑髓失养,灵机失用,而发为痴呆。蔡建伟[6]指出瘀血、痰浊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瘀血阻脑、痰浊蒙窍是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痰瘀互结,久滞不化,酿毒损髓,败坏脑络则是本病发生及演变的核心环节。马云枝等[7]认为VD病位在脑,与肾、心、肝、脾四脏功能失调有关,尤与肾虚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痰瘀闭阻,火扰神明,神机失用。其症候特征以肾精、气血亏虚为本,以痰瘀闭阻脑络邪实为标。虚实之间也常相互转化,虚实夹杂而成难治之候。

2 西医学病因病机

VD的发生多是脑血管损害的结果,在以下几种常见情况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导致VD的发生[8]。

2.1 多发性脑梗死(MID) MID是VD的主要类型,表现为梗死灶的体积大和数目多。研究发现,70%以上的VD患者脑组织损害的体积在50 mL以上(60~80 mL),而损伤体积达到100 mL或100 mL以上者,绝大多数发展为痴呆。有1次或多次卒中病史者,表现为有局灶神经症状、体征(三偏征)、假性球麻痹、可能伴有语言障碍、小步态、强哭强笑、巴彬斯基征阳性、自制力丧失等。CT检查发现发生在优势半球的多发性脑梗死灶较之对侧更容易导致智能减退甚至痴呆发生[9]。脑梗死后缺血区域乙酰胆碱水平下降[10],而脑内胆碱能递质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乙酰胆碱水平下降必然影响脑功能。

2.2 分水岭区梗死(ovate rshedinfarct) 血压急剧下降,脑血流灌注骤降可导致脑内2个主要动脉支配的边缘地带发生单侧或双侧半球大片梗死,称分水岭区梗死,多见于严重的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也可见于持续性低血压或休克[11]。这种脑血液灌注的降低,可导致VD的发生。

2.3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mul tiplelacunerinfarcts) 直径为0.5~2.0 mm的深穿支动脉发生的类纤维蛋白样退变和透明样变引起脑梗死称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单一的或数目较少的腔隙梗死灶一般不引起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已构成对认知功能的损害。腔隙梗死灶数目愈多,表现出进行性智能减退越明显,越易患痴呆[12]。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在各类型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早期对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测评与诊断将在预防痴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4 重要部位的梗死(strategicinfarct) 在临床上部分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便出现认知功能的减退,影像学检查发现这类患者脑梗死的范围不大,体积可能只有几毫升。有关研究表明梗死灶在引起痴呆的过程中,部位比大小更重要。其中最常见的部位为脑动脉主干闭塞,一次发病即可导致痴呆;其次发生在脑部的海马、丘脑、角回、纹状体及左半球等位置,这是与人的学习、语言、认知等功能有密切关系的区域,即使是单一小面积梗死灶也可能导致痴呆的发生[13]。

2.5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 白质疏松指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区域受缺血影响而导致缺血性脱髓鞘改变,影像学上表现为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低密度信号。有学者认为白质疏松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解剖基础[14]。近年来人们认识到LA不仅是衰老过程的部分表现,而且可以使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成为VD的又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轻度LA患者可有轻微神经心理方面的改变,如思维过程缓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当LA超过总体积的25%时,即可导致痴呆[15]。

2.6 脑低灌注(hypoperfusion) 脑低灌注引起的痴呆继发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引起血管的损害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使大脑参与认知功能的重要部位长期处于缺血性低灌注状态,神经元发生迟发性坏死、凋亡和缺失,基底神经节、白质、重要脑区产生明显损害,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6]。

2.7 出血性痴呆(hemorrhagenic dementia) 痴呆继发于慢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肿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血管性痴呆其产生机制与缺血性血管痴呆相同,并与出血部位等相关[17]。多数研究[18]证实人脑类淀粉样血管病(CAA)与老年斑或VD有密切关系,CAA多与老年斑和神经原缠结相伴随,后两种成分是VD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2.8 其他因素

2.8.1 年龄 年龄被普遍认为和VD的发病密切相关,据调查,年龄每增加5岁,患病率就上升1倍,从≥65岁的5%(不同的研究在4%~12%)到≥90岁的40%,上升到≥95岁的58%[19]。

2.8.2 教育程度 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低教育水平是痴呆的一个危险因素。Thomas等研究发现教育程度与痴呆的发病比例依次为教育年限≤8 a,发病率20.4%,8~11 a为15%,高中为13.2%,大学或以上为11.2%[20]。

2.8.3 疾病因素 报道高(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长期吸烟、酗酒、脑外伤等可增加痴呆的危险性[21]。

2.8.4 基因性因素 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是近年来在西方发现的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22]。该基因其重要区Notch3基因有异常突变,80%以上会有痴呆,是一种有明确遗传性的VD。临床上一般于30岁左右发病,引起伴球麻痹和小便失禁的皮质下痴呆。

3 小结

综上所述,从中西医病因探索血管性痴呆工作正在进展,并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久病入络,肾虚痰瘀为VD发病基础,痰浊瘀血及风火诸邪瘀积,酿生浊毒,阻络伤络,败坏脑髓形体是导致灵机记性丧失的关键。西医上,脑血管损害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因素。各种梗死、出血及低灌注皆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涛,田桂杰,韩景献.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展望[J].中西医结合心脑管血病杂志.2008,6(3):333~336.

[2]侯永翠,黄旺惠.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7):432~433.

[3]王艳玲,赵建军.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18.

[4]刘敏.祛瘀化痰法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重要作用[J].光明中医,2008,(11):1677~1679.

[5]陈维,刘福友,呼兴华,等.从肝郁血瘀论治血管性痴呆[J].辽宁中医杂志,2010,(8):1462~1463.

[6]蔡建伟.清毒活血化痰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基本法则[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7):34~35.

[7]马云枝,史继鑫,沈晓明.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概况[J].山西中医,2009,(10):57~59.

[8]VAN der flier wiesje M,VAN straaten Elisabeth C W,LANE Roger,et al.Neurological signs in relation to typ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bascular dementia[J].Stroke,2008,39(2):317~322.

[9]郑兴敏.多发梗塞性痴呆影像学分析及垂体―肾上腺轴―瘦素的功能变化[D].福建:福建医科大学,2007.

[10]胡志超,许鹏程.血管性痴呆的中枢胆碱能机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5):345~350.

[11]关海涛,周伯荣,许治强.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狭窄临床特点分析[J].广州医药,2009,(2):27~29.

[12]陈秀清,杜传庆.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13):60~61.

[13]卢正海,李桂芳,郭泽璐.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8,(16):175~177.

[14]王芗斌,王梅平,陈晓春.脑萎缩指标与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3):3~7.

[15]吴效普.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4):19~20.

[16]郑莹,闫福岭.脑低灌注对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5):11~13.

[17]DECARLI Charles.Vascular dementia:emerging trends[J].Psychosom Med,2007,69(2):131~137.

[18]杜根茂,王桂娟,杨望平,等.乌鲁木齐地区老年人不同血糖与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关系的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52.

[19]陈妍,陈石伙.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33):89~90.

[20]吴文海.血管性痴呆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7):46~47.

篇2

地球表面约3/4左右被海洋所覆盖。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有80%在海洋中,并且海洋是地球上早期生命的诞生地,环境独特,包括了高压、低营养、低温、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所谓生命极限的环境,为能在严酷的环境下进化生存,迫使很多海洋生物在生命过程中代谢产生一些结构特殊、生物活性显著的化学物质即次生代谢产物,往往这些是陆地生物所没有的。海洋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取得药品的天然资源库。世界各国纷纷斥巨资对海洋生物的资源、化学、生态学、生物活性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为了从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能有效预防、治疗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创新药物。我国在海洋药物的应用上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国内外药理研究结果显示,许多海洋天然产物不仅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而且具有高效的活性和特殊的药理作用机制,是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生物资源,目前,其主要药理活性侧重于抗菌抗病毒、作用于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癌、镇痛等几个方面,下文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1 抗菌抗病毒类

1955年第一个抗病毒海洋药物阿糖腺苷Ara-A(arabinoside)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人眼疱疹感染。Lee等[1]利用海藻中的褐藻酸钠制备褐藻酸盐,通过试验发现这种盐类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异醌环素B[2]是从海洋小单胞菌属TP-A0468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类醒环类抗生素。深水外海绵(Epipolasisre-iswigi)中分离得到2种萜类化合物reiswi-ginsA和B,具有高度的抗病毒活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3]。贪婪倔海绵(Dysideaavara)中得到具有抗有丝分裂和抗突变活性的倍半萜Avarol和Avarone,在体外0.1μl/ml浓度时可抑制HIV复制,为一种很有前景的抗艾滋病药物[4] 鲍鱼、牡蛎、硬壳蛤和某些腹足动物提取物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在体内、体外均显示出抗菌和抗病毒活性[5]。

2 作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类

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有抗衰老、提高大脑记忆、降血浓度、抑制血栓形成和扩张血管作用[6]。临床使用的藻酸双酯纳具有明显抗凝血、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7]。甘糖酯为褐藻酸钠水解、酯化而成的聚甘露糖醛酸丙酯的硫酸钠盐,是低分子多糖类海洋药,有温和的抗凝作用和较好的抗血栓作用,治疗高脂血症。该品为类肝素药;有降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作用。宋红霞等[8]采用甘糖酯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合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0例,完全缓解率90%。一定浓度(0.8 mg/ml)的甘糖酯对后发性白内障有防治作用[9]。甘糖酯治疗脂肪肝收到满意的效果[10]。甘糖酯片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疗效满意,有较强的降血脂效果。长期服用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11]。螺旋藻是降血脂的纯天然海洋药。螺旋藻胶囊与烟酸肌醇酯比较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螺旋藻明显降低TC,TG和高HDL-ch,其作用强于烟酸肌醇酯。螺旋藻还含大量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高达45%,两者是构成细胞膜和线粒体内磷脂的重要成分,可以防止TC和TG在肝脏、血管中堆积,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增强肌体的免疫力[12]。靛红(isatin)为新型天然海洋药,是内源性活性物质。研究表明靛红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13]。吲哚醌(indole-2,3-dione)为一种新型纯天然海洋药物,也是内源性活性物质,是抗点燃单胺氧化酶B神经活性物质,毒性低,在降血脂方面的作用对维持脑血管正常功能、预防老化有一定积极作用,吲哚醌的抗氧化和降血脂作用,是否对人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并参与抗衰老、尚待进一步研究[14]。水母毒素有望研制成独特心血管药及神经分子生物学工具药[15]。头足毒素(也称章鱼毒素)可望开发成抗心绞痛药物。海胆毒素和海蛇毒素在心血管、抗血栓药方面效果显著[16]。

3 抗肿瘤、抗癌类

海绵他汀为美国科学家从东印度洋盛产的一种海绵中已分离出一种名为“海绵他汀”的化合物。动物实验证实,该物质对包括白血病等20多种常见的肿瘤具有抗肿瘤作用[17]。ET-743是从加勒比海被囊类动物Ect-einascidia turbinata中提取的一种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很强抗肿瘤活性的海洋药物。通过与DNA结合后抑制肿瘤DNA转录,同时也能抑制多药耐药基因活性可诱发肿瘤细胞死亡。对肿瘤多药耐药细胞具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并能下调其超表达的P-gp,增加抗癌药物在MDR细胞中的蓄积,增强其他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18]。Ga-jate等[19]研究发现ET-743能够在高浓度时引起肿瘤细胞死亡,在低浓度时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周期。海兔毒素[20]从海洋软体动物Dolabella auricularia中分离出的抗癌活性肽,其抗肿瘤机制为抑制微管聚合而使细胞周期阻滞在间期,用于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膜海鞘素首先由Rinehart等[21]从加勒比海海鞘科被囊动物Trididemnum Soli-dum中分离得到,该类化合物中膜海鞘素B在低浓度即对乳腺癌、卵巢癌、肾癌、白血病、间皮瘤及肉瘤等具有较强抗癌活性[22]。我国从西沙海域棕色扁海绵中提取到新活性化合物Phakellistatin 12[23]确定其化学结构为环七肽,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对人肝癌BEL-742细胞株有极强的作用。海力特是海洋中成药,为从昆布和麒麟菜中提取的多糖类药物,对小鼠S180实体瘤及小鼠肝瘤H22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促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活性,增强肝脏T细胞产生IL-2能力。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因子释放有关[24]。聚古罗糖酯是从海藻中提取分离,并经化学修饰得到的海洋硫酸多糖类化合物。明显抑制S180肉瘤的生长,体外能抑制肿瘤细胞ts-FT210的增殖。它可通过周期性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实现抗肿瘤活性[25]。目前应用最广的抗癌药氟尿嘧啶,是依据从隐南瓜海绵中发现的海绵核苷的结构设想合成的[26]。

4 消炎镇痛类

甲壳胺(chifosan) 以甲壳胺作为主要成分研制的创伤愈合海绵治疗干槽症,疗效显著。创伤愈合海绵与创面接触后,在创面酶的作用下,与其他敷料降解形成纤维蛋白凝胶封住创面。敷料直接刺激创面,促使凝血酶分泌,以凝胶包裹拔牙创的神经末梢,可取得镇痛效果[27]。物芋螺毒素种类多,结构复杂,毒性强,作用快,临床上用作特异诊断试剂,作为镇痛药疗效确切,不成瘾[28~32]。

5 作用于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类

海螵蛸能增加正常和应激大鼠胃组织cAMP的含量[33],说明该药物能有效地减轻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形成和促进溃疡的愈合。海螵蛸还具有止血、涩经止带、制酸吞酸、剑疮等功效[34]。螺旋藻能明显减轻束缚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机制可能是抑制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的pH,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增加其清除[35]。

6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海洋药物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心脑血管、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方面。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我们展示一个巨大海洋药物资源库,在海洋中提取药物的品种之多,涉及的治疗范围之广,甚至比陆地生物所提取的药物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目前对海洋药物的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加上我国的海洋药物的研究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海洋药物的开发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海洋生物学、生态学、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科研经费的需求亦比陆地资源的研究要大得多。所以在其研究中要做到经费合理利用并有计划的开展研究。随着现代细胞培养、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高通量筛选、海洋化学生态学方法、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技术、药物修饰技术等及在海洋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海洋药物研究将出现更多的创新,开辟新领域。我国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为寻找海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海洋药研究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祖国医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海洋药物开发研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中药,比如在中药组方中配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独特的配方,可能会具有独到的治疗效果,由此制备成的新产品将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有望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另外拓宽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途径、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海洋环保等也将是我们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相信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必将有个辉煌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 陈建国.海洋生物抑菌物质的研究进展.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7 (9): 820-822.

[2] Kosinostatin FT. A quinocycline antibioticwith antitu-mor activity from Mieromanosyora sp. TP-A0468. JAntibiotics,2002,55 (2): 128-133.

[3] 周俊兵. 海洋药物在眼科的应用.河北中医,2004,26(7):543.

[4] 丁安伟.海洋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139.

[5] 管华诗,耿美玉,王长云. 21世纪中国的海洋药物.中国海洋药物,2000,19(4):44-47.

[6] 万瑞香,隋忠国,陈德利,等.鱼油多烯脂酸对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海洋药物,2001,20(4):24.

[7] Itoh H,Noda H.Antitumor activity and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of marine algae polysacch-arides, specially fucodian,pnparedfmm Sargagsum thunhergii of phaepphyceae. A nticancer Res,1993,13,2045.

[8] 宋红霞,王福安,于全军.甘糖酯与全反式维甲酸合用防治APL并发DIC疗效观察.中国海洋药物,2000,19(6)∶42-44.

[9] 李树正,曹广华.甘糖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观察.医药导报,2001,20(7)∶434-435.

[10] 李丽莹,金钊,廖景华.苷糖酯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2):104-105.

[11] 高爱滨,弭庆胜.螺旋藻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3)∶155-156.

[12] 董岩,杨志宏,章政,等.靛红对胆固醇水平的基础研究.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3)∶224-225.

[13] 董岩,章政,刘占涛,等.吲哚醌对实验鼠血胆固醇作用的研究.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0)∶629.

[15] 张奕强,许实波.水母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概况.中国海洋药物,1999,18(1):43-69.

[16] 傅余强,顾谦群,方玉春,等.海洋生物中蛋白质、肽类毒素的研究新进展.中国海洋药物,2000,19(2):45-50.

[18] 海绵将成为抗癌药物的新来源[EB/OL].省略/wy/zxdt4.htm,2001-12-14.

[19] Kanzaki A, Takebayshi Y, Ren X Qet al. OverComing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P-glycoprotein/MRD1 Overexpressing cell lines by ectein ascidin743. MolCancer Ther,2002,1:1327.

[20] GajateC,AnF,MollinedoF. Differential cytostatic andapoptotic effects of ecteinascidin-743 in cancer cells.JBiol Chem,2002,277(44):41580.

[21] Yovine A,RiofrioM Blay JY,et al.Phase II study of ecteinascidin-743 in advanced pretreated soft tissue sarcoma patients.J CLin Oncol,2004,22:890.

[22] 李青选,王雪雯.膜海鞘素B药理活性及临床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9,16(6):321.

[23] 易杨华,李玲,林厚文,等.国南海总合草苔虫和海绵中新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3):236.

[24] 朱媛媛,李桂玲,王菊英.海力特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海洋药物,2003,22(5):41.

[25] 苗本春,李静,耿美玉,等.海洋硫酸多糖聚古罗糖酯(912)抗肿瘤作用机理探讨.中国海洋药物,2003,22(3):11.

[26] 姜山,李化苓,邵磊.近几年海洋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国海洋药物,2001,20(1):42-45.

[27] 唐佩琳,王万春,吴鸿.创伤愈合海绵治疗干槽征30例.口腔材料器械杂志,1994,3(3)133.

[28] Silvestpog, Conticello, Yoavg,et al. Mechanisms for EvolvingHypervariability:The Case of Conopeptide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1,18:120-131.

[29] Espiritu DJ,Watkinsm,Dlamv,et al. Venomous cone snails: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the generation of toxindiversity. Toxicon, 2001,39(12):1 899-1 916.

[30]

Mcintosh ,J M,Olivera BM,Cruz L J. Conus peptides as probes for ion channels. Meth. Enzymol,1999,294:605-624.

[31] Mcintosh JM,Tones RM. Cone venom-from accidental stings to deliberate injection. Toxicon,2001, 39(10): 1447-1451.

[32] Jaink K. An evaluation of intrathecal zicono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0,9(10):2403-2410.

篇3

关键词:痴呆,血管性/针灸疗法; 痴呆,血管性/穴位疗法; 综述,指导性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为老年期痴呆常见的类型之一,以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精神减退和消失为主要表现,是唯一可以进行有效干预的痴呆[1]。现代医学对VD尚无特效的治疗与预防药物。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被认为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现代医学的治疗,多注重于神经保护、调整神经递质和增加脑血流3个方面,常用的方法为抗胶质细胞活化、抗谷胺酸毒性、激素替代疗法,及采用钙离子通道抑制剂、神经营养因子、自由基清除剂和一氧化氮(NO)抑制剂等。以上疗法都需要严格的大样本临床实验加以验证。针灸治疗VD的研究报道也较多,现将2000年以来的有关临床和实验研究综述如下,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

1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肯定

诸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VD疗效肯定。有报道以针刺与喜德镇、都可喜、尼莫地平等西药进行比较,得出针刺疗效优于药物的结论。如于晓践[2]将68例V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各34例),观察治疗前后智力变化。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235%,尼莫地平组为5882%,结果电针治疗VD疗效优于西药组;赵建新等[3]将V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6例和喜德镇对照组32例,结果表明针刺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轻、中、重各型VD的疗效,针刺组有效率均为100%,而喜德镇仅为844%、889%和786%;赵惠等[4]以原络配穴为主联合都可喜治疗34例VD患者,另用都可喜治疗32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为62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江钢辉等[5]以电针和口服尼莫通治疗23例VD患者,以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主要症状观察表等量表的评分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表明,电针组的疗效较好;石奕丽等[6]用针刺为主,配合七星针叩刺、背部走罐等方法治疗VD患者43例,与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的22例患者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王鹏琴等[7]重点研究眼针的疗效,以针刺眼区“肾俞”穴为主,并随证配穴,观察了60例VD患者,结果其临床有效率与西药喜德镇相仿。

另有一些临床观察以针刺配合西药为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如王敏等[8]将61例VD患者随机分成“头三神”针刺配合口服喜德镇治疗组(31例),单纯喜德镇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633%;王如杰[9]将84例V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脑复康治疗组和单纯脑复康治疗组,治疗后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分别为95±12和45±10,针刺配合药物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刘裕民[10]将80例V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脑活素片治疗组和脑活素片对照组,针刺加脑活素片治疗组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分数提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王雅君等[11]将98例VD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神经活素、常规针刺取穴配合神经活素、单纯应用神经活素治疗。以长谷川痴呆评定表(HD)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计分为指标评价疗效,结果表明治疗后3组痴呆程度均有明显改善,醒脑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单纯神经活素对照组。

2 针灸干预血管性痴呆的机制

21 针灸对VD模型动物行为学方面的影响VD动物模型行为学的研究侧重于动物学习、记忆等行为的改变,可相对直观地反映针刺对VD的疗效。针刺影响VD模型动物行为学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发现。赵建新等[12-13]、朱寅初等[14]分别报道以脑缺血再灌注制作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以跳台法、水迷宫实验观察模型动物,发现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或百会、足三里穴,能够缩短其反应时间(学习能力评价指标)、延长潜伏期(记忆能力评价指标),缩短游完全程时间,减少错误次数;张雪朝等[15]以4血管阻断全脑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大鼠模型,观察到耳针能显著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赖新生[16]、莫飞智等[17]报道以肾性高血压后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方法制作大鼠VD模型,采用电针百会、大椎进行治疗后,VD大鼠Morris迷宫成绩提高,潜伏期明显缩短;刘兰英等[18]以4血管阻断法造模,电针头顶“督脉”、太溪、膈俞穴进行干预,同样发现模型大鼠寻找平台时间缩短,相同时间内跨越平台次数增加。

22 针灸对脑血流状态的影响

221 针灸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普遍认为脑动脉硬化导致脑血流下降是引起VD的主要因素,而脂代谢紊乱、血液粘滞度的增高又是引发或加速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调节脂代谢紊乱、降低血液粘滞度己成为防治VD的主要措施之一。王鹏琴等[7]观察到眼针肾俞穴为主,能显著改善V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高血脂、高凝状态;金肖青等[19]观察到头部电针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相结合的方法,能明显降低VD患者全血高切和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高红梅等[20]报道补脑通脉胶囊及针刺百会等穴能明显降低VD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因此,针灸可能通过调节脂代谢,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增加脑血流量,从而达到提高患者智能的目的。

222 针灸对脑部缺血、缺氧状态的影响脑血管病变时,局部脑区缺血、缺氧,而缺氧、酸中毒可使局部病灶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血小板、红细胞聚集,血液呈高凝状态。针刺干预能调控各类血管因子,影响血小板聚集和血管通透性,促进侧支循环开放等,改善缺血、缺氧状态。田元祥等[21-22]以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干预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发现电针虽然未能降低正常小鼠的血栓素B2(TXB2)含量,但可提高正常小鼠的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即提高其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能力。卢虎英等[23]的观察发现,针刺百会、中脘、足三里穴,配合中药补阳还五汤灌胃后,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显著升高及内皮素(ET)含量显著降低。所以,针刺可能通过提高6酮前列腺素F1α和CGRP含量,以及降低ET含量等途径,以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循环状况,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患者的目的。

23 针灸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自由基是引起脑缺血缺氧后神经细胞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自由基,在脑缺血最初几小时内具有松弛平滑肌、维持脑血流、抑制血小板粘聚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但在随后的时间里则具有神经细胞毒性作用;此外,研究表明NO还参与动物的学习记忆过程、神经递质释放及脑血流的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机体直接清除自由基的重要酶类,也是针刺治疗VD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赖新生等[16]观察到海马区的NO含量与学习记忆水平呈正相关,而电针百会、大椎穴后,模型动物海马区的NO含量有所回升。陈华德等[24]观察到脑活素穴位注射小鼠“哑门穴”,可抑制模型小鼠脑内NO的上升。田元祥等[25]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进行干预,发现模型小鼠大脑皮层NO含量未见明显改变。赵建新等[26]同时还观察到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后,VD模型小鼠脑组织SOD活力有明显提高;刘颂豪等[27]观察到激光血管内照射结合电针治疗VD,可使VD患者的SOD上升、NO下降。郑谅等[28]则发现针刺、艾灸及中药内服有降低VD患者血浆NO含量的作用。上述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均证明,针灸对VD患者抗氧化酶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而对于NO含量的影响报道不太一致,可能与观察的部位和观察时段不同有关。关于NO对于学习记忆影响的确切机理以及针灸对于不同阶段VD患者的NO影响有何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4 针灸对VD患者海马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海马既是缺血损伤敏感脑区,又是学习记忆的相关脑区,因此是目前研究VD最多的脑部结构之一。海马脑区的结构和功能的状态,能够反应VD症状轻重和治疗效果。在大鼠学习记忆发生障碍时,海马CA1区可见细胞减少,两者呈正相关,而VD大鼠模型可见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赵建新等[29-30]报道了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能明显增加海马CA1区场数目、数密度、面密度;张雪朝等[15,31-32]以4血管阻断全脑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大鼠模型,观察到耳针治疗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丢失减轻,cfos蛋白表达增加,nNOS蛋白表达减少,神经元丢失比率较VD模型组减少。从以上研究推测,针灸对于VD患者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丢失和nNOS蛋白的表达以及增加cfos的表达有关。

3 针灸治疗VD的方法

31 针刺疗法穴位针刺、电针或眼针等疗法,对于轻度和中度的血管性痴呆有着较好的疗效。疗效评定多以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活动调查(FAQ)等量表的评分为依据。马涛[33]运用“三脑六头九神穴”治疗83例VD患者,有效率为9036%;陈振虎等[34]、莫飞智等[35]、李建强等[36]分别报道采用电针四神聪、本神、百会、风池穴的方法,分别治疗46例、30例和34例VD患者,总有效率为600%~8261%,能显著促进VD患者智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江红等[37]以百会、四神聪、飞扬、太溪、风池等为主穴,电针治疗52例VD病人,总有效率9231%。

32 针灸为主,辅以其他的疗法针刺与穴位注射的结合,对血管性痴呆也有较好疗效。金肖青等[19]观察了运用头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3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治疗后HDS评分明显升高;唐胜修等[38]以针刺联合脑多肽穴位注射的方法,观察了15例VD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333%;孙静等[39]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共治30例VD,仅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667%。

以针刺或针灸方法为主,配合中、西药物的口服或静滴,治疗VD疗效也较为理想。郑谅等[28]采用针刺、艾灸、中药内服等3种方法相结合,治疗VD?30例,能明显改善患者智能状况;高红梅等[20]报道以针刺为主,辅以补脑通脉胶囊口服的方法,治疗VD患者28例,结果轻度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2%,中度患者为727%;袁淑华等[40]采用针刺为主,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了45例VD患者,总有效率为100%;何希俊[41]采用针刺与胞二磷胆碱静滴相配合的方法,治疗20例,总有效率为95%;张丽娟[42]报道了针刺与静滴爱维治注射液相结合治疗48例VD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为9583%。

另外,也有报道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VD。汪胤[43]在运用电针的同时,配合高压氧治疗,所治血管性痴呆32例,仅4例无效。针刺与激光的联合运用,是近年来治疗VD的一个特色。莫飞智等[44]、刘颂豪等[27]观察了电针配合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VD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097%、697%。另有采用单纯激光刺激穴位以改善VD患者痴呆程度的报道。莫飞智等[45]采用半导体激光器刺激穴位,治疗31例VD病人,总有效率为5806%。 4 针灸治疗VD的现状和展望

2000年以来,VD的针灸治疗较为多元化,多以针刺为主,结合其他疗法,如激光照射、穴位注射、中西药物内服等方法。实验研究有一定程度的深入,初步肯定了针灸能影响VD患者微循环、氧自由基代谢、NO的调节功能。实验研究较集中于行为学改变和脑区功能、介质含量、蛋白表达等方面,初步揭示了针刺治疗VD与调控细胞凋亡、保护缺血后神经元、调节神经介质含量与活性等作用相关。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VD的研究,虽然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规律,但在组穴处方、规范疗程以及腧穴的相对特异性方面还未深入;在针灸治疗VD的疗效机制方面,多关注于患者外周指标的改善,未针对病灶(脑区)的直接观察和研究;VD的实验研究,已开展了中枢、外周等不同神经系统的观察,但缺乏多层次、多靶点、深入分子层面以及针灸信号的分子通路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俊抛,林煜.痴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9.

[2]于晓践.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46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9):27.

[3]赵建新,田元祥,程英武,等.益肾醒脑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0,22(11):844.

[4]赵惠,孙忠人,孙远征,等.原络配穴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8):525.

[5]江钢辉,陈振虎,赖新生.针刺智三针和四神聪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4):271.

[6]石奕丽,付如华,刘焕荣.针刺、叩刺、走罐综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43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8):479.

[7]王鹏琴,赵辉,王丽.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392.

[8]王敏,王敏华,华启海,等.针刺“头三神”穴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4(6):12.

[9]王如杰.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42例临床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3):8.

[10]刘裕民.针刺佐治40例血管性痴呆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11):1220.

[11]王雅君,朱蔼,贾晓燕,等.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神经活素对血管性痴呆康复效果对比观察[J].现代康复,2001,5,(11):124.

[12]赵建新,田元祥,孙彦辉,等.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2):100.

[13]赵建新,田元祥,葛建军,等.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拟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水迷宫实验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6):408.

[14]朱寅初,徐国亭.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61.

[15]张雪朝,肖茂磊,孙国杰.耳针与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障碍及cfos表达的关系[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2):34.

[16]赖新生,余瑾.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1,21(1):38.

[17]莫飞智,李建强,雷立屏,等.电针与氢化麦角碱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1,21(2):119.

[18]刘兰英,杨骏.电针督脉经穴为主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NPY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20(1):17.

[19]金肖青,宋双临,俞迈红,等.头穴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5):7.

[20]高红梅,李亚杰,郭壮丽.补脑通脉胶囊及针刺百会等穴对2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内皮素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01,18(3):59.

[21]田元祥,李立,赵建新,等.拟血管性痴呆小鼠血浆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的变化及电针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2,24(6):478.

[22]田元祥,赵建新,曹刚,等.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1,23(1):67.

[23]卢虎英,玄勇,刘慧林,等.针药结合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清CGRP、ET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86.

[24]陈华德,陈虎.穴位注射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内NO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4):253.

[25]田元祥,赵建新,曹刚.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大脑皮层组织一氧化氮的变化及电针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249.

[26]赵建新,田元祥,曹刚,等.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拟血管痴呆小鼠脑组织SOD活力、MDA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2):65.

[27]刘颂豪,莫飞智,李建强,等.激光血管内照射结合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0,9(4):212.

[28]郑谅,庄礼兴,李艳慧.针药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8.

[29]赵建新,田元祥,李国明.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1区细胞定量分析及电针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6):725.

[30]赵建新,田元祥,李国明,等.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1区细胞数目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01,18(3):57.

[31]张雪朝,肖茂磊,孙国杰.耳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障碍及其与bcl2表达的关系[J].针刺研究,2001,26(2):106.

[32]张雪朝,肖茂磊,孙国杰,等.耳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与nNOS表达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1):39.

[33]马涛.“三脑六头九神穴”治疗血管性痴呆83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6):410.

[34]陈振虎,江钢辉,赖新生.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2):18.

[35]莫飞智,李建强,储莉,等.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对P300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2):65.

[36]李建强,莫飞智,赖新生,等.电针与氢化麦角碱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2):73.

[37]江红,薛雷.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4):299.

[38]唐胜修,唐萍.针刺四神聪联合脑多肽穴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医学文选,2002,21(2):166.

[39]孙静,杨喜忠.针刺加穴位注射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1,5(5):120.

[40]袁淑华,徐洁,张岩.电针配合汤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1,18(8):40.

[41]何希俊.针药并用治疗血管性痴呆2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1,19(3):267.

[42]张丽娟.针药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02,8(7):6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