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叙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叙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篇1

地理实验法,是指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操作方法,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假设,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人为地创设或者控制一定的条件,从而探讨地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揭示地理科学内部规律的一种科研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法,可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地理知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地理实验“三法”——模型演示法、实验探究法、现实测算法。

一、模型演示法

模型演示法,即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地理教学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演示,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人教版高中地理的开篇就将地球置于广袤的太空中,以宏观的视角让学生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及由此形成的地理意义。由于参照物和观察角度不同,往往产生事实与所见表象之间的矛盾,试举数例:(1)地球为三轴椭球体,表面无疑是圆的,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来说,“地是方的”的观念早已深植在心里;(2)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空间位置是立体三维的,而“二分二至日图”却是二维的,使学生无法直观看到四个日期的真实光照情况;(3)地球产生偏向,在较短的行进距离中根本无法感知;等等。因此,模型演示法就是宏观事物微观化,化宏观想象为直观演示,通过唾手可得的物品,实现学生

空间概念的建立。

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课中,有关昼夜长短变化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地球仪的运动及手电筒照射,模拟演示地球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然后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明了其根源是划分昼夜的晨昏线永远垂直

于太阳光线并把地球平分为二。当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时,全球各地除赤道外就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又如,为了演示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在课上,我常常通过四位学生站位(代表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与教师站位(代表太阳的位置在椭圆的两焦点之一),学生站立方向指向北极星,来模拟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二、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即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法,展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包括教师呈现知识的方法,运用知识的思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不仅获得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还包括获得地理感觉、地理意识和地理思想。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

根据洋流系统的运行情况做一个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透明水槽的内侧分别安放4只风扇,且假定F1和F2表示大洋西侧。然后,引导学生说出风向后,再分别开启F1(表示信风带)和 F4(表示西风带)。如此,学生便能通过实验,直观地得出如下结论:

(1)推动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的大气运动和行星风带。

(2)风带动的是表层海水运动。

(3)在风带的作用下产生的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

又如,教学“锋面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教师可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把隔板抽出后,冷暖水间就会出现倾斜交界面,并且红色水在上。

实验探究法还可借助相关学科的实验结果,唤醒学生记忆,理解学习内容,加强知识间的迁移度。

三、实际测算法

实际测算法,即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实地测量并计算所需要的一些地理数据的方法。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对于“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理解、计算、运用,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棘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现实现象,初步达成共识:

当太阳高度越高,等量的太阳光照射地表的面积就越小,地表气温越高。直射点光照最集中的地点,太阳高度角为90°。太阳高度越高,向阳房屋对后楼的遮挡面越小等。

但是,这些理解只是浅层次的。如果想要利用太阳光线算经纬度、找方向时,就得依赖实地测量,以便更深刻理解太阳高度的现实意义。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春分日利用午休时间测量竹竿影长,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找出学校所在的经纬度及正南正北方向。测算时,测量工具为长1米的小竹竿(超过1米部分用记号标明并插入土中)、手表、卷尺、石灰粉(视地面状况可用粉笔替代)。测量的步骤为:

(1)将竹竿插入土中或一位同学扶住竹竿,以现竹竿影子为半径画圆,在该圆两侧较密集地画三个同心圆。

(2)当竹影顶端与同心圆相交时,记下时间并在同心圆上作好标记。

(3)当竹竿影子超出与同心圆相交范围时,测量结束。

(4)将同一圆圈上的两点连成一直线,作该直线的垂线,即得南北方向。

(5)根据同心圆上两点出现的时间,可知道竹竿影子出现最短的时间。根据地方时的换算,即可知学校所在的经度。根据最短竹竿影子长度,依据余切定理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进而计算出学校所在的纬度。

实际测量法因重视直观性和内在体验,往往学生兴趣比较高,往往还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

综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法,有助于解决文中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识,也有助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征 稿 启 事

本刊综合理论版“情境”栏目诚挚向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征集稿件,投稿须知如下:

1. 内容要求。可以是关于教育教学的案例描述,也可以是对专业成长的历程回顾,还可以是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之谈……题材不限,行文需注重叙事性与情境性,并融入自己颇具深度的理性思考。字数不限,以 4000~10000为宜。文中请附上作者姓名、供

职单位、个人简介、通联地址、电话号码等基本信息。

篇2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化的需求

2.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我校一级达标验收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目前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整合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整合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的基本特点

(4) 整合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

(1) 调查目前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现状;

(2) 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教学效果,搜集资料,了解情况。

2.个案研究法

选取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实例个案研究。

3、行动研究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4、文献法

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课前备课、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等方面入手,改革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解决好主体和客体、手段和目的、预设和生成等之间的矛盾,力争使整合达到最佳结合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地理学科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跨越大,延时长,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以它强大的再现功能、集成功能、虚拟功能等突出了地理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综合表现能力,使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于是我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尝试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教学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充分利用网上庞大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树立学生的主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我提出了“网上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教育人本论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3.探究学习理论

4.合作学习理论

5.终身发展的理念

三、预期的目标

课程整合成败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要看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后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率,是否优化了教学活动过程,是否更好地实现了教育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核心和出发点。

本文所提出的“信息技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而且还能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

四、操作步骤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模式研究之“网上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主要由趣味导课、网上学习、合作探究、组间质疑、评价激励等环环相扣的五个环节组成。

五、操作策略

1.趣味导课

该过程的设计是将本节的内容与颇有情趣的事例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要求来设计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形式。且不可为使学生产生兴趣,离题万里,也不可耗费过多的笔墨冲淡教学;另外最好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

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

2.网上学习

该过程包括两步:

①学“图”:最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现有的网上资源、地图或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帮助学生读图、填图、回答问题。落实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②学“文”:在学图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自学,小组间通过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完成自学提纲。在此阶段注意“图”简单,不宜过多。“文”中的问题不宜过难,要有剃度, 而且少而精,面向全体学生。

在信息技术组合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以下是《人类与环境》一章中“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教学流程设计:

标题 第十一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和环境问题

总结、练习(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甚至生存的种种问题。)

3.合作探究

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充分利用网页、地图等工具,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学习能力强的带动学习弱的学生;小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老师以适当的语言激励学生组与组间竞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在讨论的氛围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相容。

4.组间质疑

小组讨论提出代表性的问题,但不可与本节无关,其他同学讨论回答,这时教师选出全班同学都可参与的问题。我们所教的对象来自社会,最终还是返回社会实践中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或创设一种模拟社会生活氛围。与此同时,还尽量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避免出现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的现象。

5.评价激励

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基本正确时,给学生适当的肯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评价组间协作的好与坏,是否带动本组同学的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

六、模式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个性化学习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整合”手段加以解决;同时,新课程的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又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出了理论性指导,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克服过去教与学的矛盾,使教师、学生、资源、信息技术等呈现出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态势。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模式研究下的“信息技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并利用了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有效运用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兴趣与学习效果间的正相关性,使地理课堂教学具备了基础性、共享性、民主性、活动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素质教育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地理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的良好载体。

当然,该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尝试性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修改和完善。不过我相信,在全体地理组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努力下,通过整合可以逐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技术的信息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合作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得到全面深刻的改善,从而使素质教育下的地理学科教学和课程建设得到突破性进展和创造性的建树。

参考文献

[1]钟万书.《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3]米竞.《必然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国电化教育

[4]李子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国远程教育

[5]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

[6]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