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计算机学历提升

计算机学历提升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计算机学历提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计算机学历提升

篇1

【典型错误】

学生在学习“小数加法”之初,常常会出现如下错误:

【应对策略】

很明显,这是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法的算理没有透彻理解而导致的算法错误。只要让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法的算理,学生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

师:3.56中的“6”表示6个什么?

生:6个0.01

师:2.4中的“4”表示什么?

生:4个0.1

师:6个0.01加4个0.1得10个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看来计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2.4中的“4”表示4个0.1,3.56中哪个数的计数单位也是0.1?

生:5

师: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吗?

生:能。

师:得多少?

生:9个0.1。

师:这道题应该怎么列竖式?

很多学生都会列出如下竖式:

师:看来,计算小数加法时,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

生2:小数点对齐。

二、超前防御,避免思维定势

【典型错误】

学生在刚学“小数乘法”时,经常会列成如下的竖式进行计算:

【应对策略】

很显然,这些学生是受“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影响。

为了避免负迁移,教师应做到“防患于未然”,尽早进行正面引导。我利用“整数乘法”的正迁移影响来避免学生受“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影响。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出示一道整数乘法306×24=,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学生都会列成如下竖式进行计算:

师:你们能根据306×24=7344直接算出3.06×2.4的结果吗?(学生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很快得出:3.06×2.4=7.344)

师:看来,我们计算3.06×2.4,只要把3.06×2.4看作306×24先计算出结果,再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很容易得出3.06×2.4的计算结果了。你能在上面的竖式上加上小数点,变成3.06×2.4的竖式计算吗?

学生自然就会把上面竖式改为正确的小数乘法竖式。这里我巧妙利用整数乘法竖式计算类推出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有效避免了“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对小数乘法的负迁移影响。

三、步步为营,养成良好习惯

【典型错误】

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时,经常会出现如下错误:

1.01÷0.5=2.2

【应对策略】

学生把被除数十分位上的“1”移下来后直接补0除以5得2,就在商的十分位上写2,而没有在商的十分位上补0,在百分位上写2。这是学生图快,想走捷径,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致。

篇2

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计算教学仅仅是计算,只要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会计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计算教学时,教师总是先出示要让学生学习的内容,然后示范计算方法,强调注意点,再让学生运用之前示范过的计算方法去计算。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师讲解计算方法时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这也是为什么计算题很简单,出错率却很高的原因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在计算教学时,我们要把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计算情境中,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乐趣,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整合自己已经拥有的数学经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中的例题(见下图)。

题目中只是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然后根据教材的提示计算12×3与15×4。教材已经把计算过程列好了格式让学生填,如果我们按照教材中的步骤来教学的话,虽然学生经过强化,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进行加、减、乘、除法计算时,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不太明白。所以在教学这一道例题时,我实地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我让班中的两位同学模拟购物情境,一位同学从我这里买走了3副中国象棋,一位同学从我这里买走了4副围棋。我让学生算一算他们一共要付给我多少元钱。学生很快就知道应先把每一个人付给我的钱算出来,然后再把两个同学所付的钱数加起来就可得出两人一共要付多少钱了。这时,我追问:在计算12×3+15×4时,为什么计算过12×3=36后不是先加上15后再乘以4呢?学生经过刚才的情境创设,已经明白了这一道题的计算过程,所以都齐声回答道:因为12×3算出来的是买象棋的钱,15元是一副围棋的钱,而不是4副围棋的钱,所以不能先加15再乘以4。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明白了为什么要先算15×4了。接着,我再强调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由于学生已经融入我所创设的情境中,所以都能自觉地听我讲解计算方法,并且能自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二、口述过程,梳理算理

学生明白算理是他们计算正确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明白算理,那么即使有时候做对计算题,那也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很多学生出现计算错误都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算理。所以,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梳理算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学生梳理算理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计算内容时,我们要经常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或思路,这样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脉络,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计算方法。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1页“想想做做”(见下图)。

当学生做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因为有了第一题的格式做例子,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计算第二、三题时,当乘到十位上的数字时,也都能与十位对齐,而不是与个位对齐。他们口述算理时,也都能很顺利地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在做第二题时做错了,他们得出的答案是310,而不是2542,是什么原因呢?我让其中的一位学生口述他的计算思路,并出示他计算的竖式。没想到这位同学出示的竖式是这样的(见右图)。该生说:“当时我拿62乘以十位上的4时,也想把2乘以4的积与十位对齐,但是后来我发现下面拿6乘以4时,得到24,一看这个24都得写在十位的前面,感觉不对。你看前面无论是例题还是‘试一试’中的题目,当乘到十位上的数时,一般结果只是在十位前面多一位,哪有多两位的,所以我就想可能是把2和4的乘积8与个位上的2对齐吧。”听了这位学生的话,我马上明白了他还没有真正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发现了问题,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所有学生理解为什么与十位相乘的时候一定要与十位对齐。如果我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而只是简单的以“对”或“错”来进行评价,即使学生按照我的方法纠正了算法,他们也还是没有明白这道题的算理,那么在以后的计算中,就还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三、重视口算,强化估算

口算是学生进行笔算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确保自己口算迅速、正确,那么也就不能保证笔算的速度与正确率。而估算是学生及时预测自己计算是否正确的基础,当学生笔算出一道算式后,用估算的方法估一估计算的结果在什么取值范围内,就可以大概知道这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了。像前面计算62×41这道题时,如果学生对于20以内的计算不能一口说出来的话,那么就可能出错。如果学生养成估算习惯,那么在计算62×41时,就可以把62近似为60,41近似为40,62×41的结果就一定比60×40的结果大,也就是说计算结果一定要比2400多,而那位算出答案是310的学生就会发现自己计算错了。因此,我们要加强口算与估算教学,经常训练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让口算与估算充满数学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才会慢慢提高。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时,教材中出示的例题是144×15,让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然后再小组交流算法。我在教学这一道题时,融入口算与估算教学,把口算、估算、笔算教学融为一体,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5=1500,40×15=600,4×15=60,最后算1500+600+60=2160;估算时,可以将144看成150,然后计算150×15=2250,也就是说144×15一定小于2250,比250少6×15=90。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笔算练习。这样,通过前面的口算与估算练习,学生已经基本上理解了这道题的算理与大致结果,这为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四、养成习惯,确保准确

篇3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调查显示,学生计算题错误多数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针对调查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规范地打草稿

从平时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学生不管数字大小,也不管是否熟练,一律喜欢口算,不愿意动笔打草稿,即使打草稿也不用草稿本,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书角边沿上打草稿。针对以上情况,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备规范的草稿本,作业时认真打草稿,并按作业题号规则排列,便于检查时查对。教师在巡视辅导学生作业中,顺带检查学生的草稿是否规范。并且开展草稿本的评比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认真打草稿的习惯。实践证明,良好的草稿习惯帮助学生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仔细审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常常忽视了对题目的分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来就做,这样就容易抄错数字、符号,以及搞错运算顺序等,导致计算时错误多。

针对这些情况我平时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一看:学生每做一道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尤其是有无括号);其次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数字。二想:第一要思考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二要思考题目完成时所需要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第三要思考题中的数与数之间有无特殊的关系,耐心观察数字与符号的内在联系,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三算:就是要求学生认真书 写、计算。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三、及时检验

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了事。所以我强调学生算完一步就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验算的方法,如:学生在做好解方程后,一定要把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必要的验算,争取使学生解方程的能力得到提高,甚至正确率能达到100%;竖式计算中让学生通过交换律及逆运算的关系来进行验算。只要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就能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

四、及时订正

学生对计算中的错误不重视。当学生计算产生错误时,并没有找到真正错误的原因,以便今后改正,而是将错题立即擦掉。因此,我要求学生不应绕过错误,要保留错题,分析错题,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找到原因后在旁边订正。

五、认真书写

做题过程中书写不工整。学生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经常出现乱涂乱画的现象。书写认真,可减少因书写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觉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家庭作业,我都要求学生字迹端正,书写规范,特别是0和8、0和6的收笔,学生尤其不能草率待之。此外,通过开展书写竞赛,促使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事实表明,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培养了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学生受益终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