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外阅读的评价,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英语课外阅读评价是对课外阅读的价值作出判断并寻求改进方法的一种活动。笔者根据所在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在英语体验阅读实验中,结合英语教学实际,进行了阅读评价的尝试。
一、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
课标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取、积累、感受和体验的过程。由于自身的素质、学习的基础、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阅读的处理也不同。在英语文学阅读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如:
1.Which character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ressive?
2.Which paragraph will you choose to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3.What’s the most interesting sentence/paragraph/chapter in the story?Why?
由于将感悟的方法应用于在开放性的评价之中,学生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
二、评价中关注学生的阅读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把评价作为自己前后学习情况的纵向比较,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明白阅读时“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评价,我们根据知识、能力、情感三项内容进行设置,以期使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一)知识评价方面
通过文学阅读,学到了更多的词汇;积累了一些文学常识;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文化;感悟到了文学语言的优美;领会到了英语的魅力。
(二)能力评价方面
文学阅读中,能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理解大意;能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并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预测;能把握文章主要情节,并把握文章主题思想;能结合当下思考一些问题;能完成必答题和部分选答题。
(三)情感评价方面
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每天能自觉愉悦地完成阅读任务;对故事情节、语言描写、人物刻画、风土人情很感兴趣;能主动与同学交流与分享;在文学阅读中能体验到英语学习进步的乐趣。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评价,学生明确了自己在阅读中应该做什么,从哪些方面入手,应注意哪些细节,等等。
三、评价内容细化,让学生形成继续阅读的动力
阅读过程的评价要求细而周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从中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同时,可促使学生反省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一)为了让学生对阅读成绩有一个总体印象,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设置如下选项:
I’ve got 26-30 score(easy);I’ve got 18-22 score(Ok);I’ve got less than 16 score(hard).
(二)促使学生更加重视阅读策略,我们设置如下问题:
1)What’s your reading speed?
2)Have you skimmed while you were reading?
3)Have you tried to read more words while you were reading
(三)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反思,注重知识的积累及延伸,我们设置如下问题:
1)After reading,have you collected the phrases?
2)Which of them do you think you have done better,skill of reading,speed of reading,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3)Which of them do you think you should try your best,skill of reading,speed of reading,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这些评价选项为学生在不同阶段明确阅读的目的及阅读要求提供了更多、更重要的依据。
四、评价方式多样,让学生在多种氛围中阅读
评价除了自我评价外,还可以进行“学生互评”和“阅读他评”。
“学生互评”是指在课后阅读中,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相互激励。对作品理解程度、论据充足与否、联想拓展如何、有无创意表达进行评价。通过这些评价活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实现双赢,被评价者更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评价者的观察和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逐渐具备难能可贵的形成性评价的意识,学生间的交流更具体。同时,让小组内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真正实现相互分享、相互促进。
“阅读他评”是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动态的评价。重点看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进程、思维能力及通过阅读学习新知的能力。我们通过以下方式评价:1.朗读评价。2.阅读思考题评价。3.阅读能力评价。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试题开放性阅读能力测试。4.通过表演、续写、续编故事及小组合作演进行评价。老师的评价并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对学生进行动态的评价。从评价中发现学生的态度、进程及思维。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形成继续阅读的动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定时评出一些优秀的阅读能手,授予各种称号,如“朗读明星”、“小作家”、“优秀编导”、“最佳创作奖”等。另外,还进行阶段性评比活动,如“思维之星”评给阅读思考题做得最佳者,“进步之星”评给在原有水平上进步较大者,“超越之星”评给自主自由阅读表现突出者。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动力,促进他们自主阅读。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有效性,让每一次评价都成为学生前进的新起点。通过这些评价,学生的阅读兴趣浓了,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也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评价是促进学生阅读的一种手段。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很大比例。然而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评价的缺失甚为严重。既没有具体评价模式参考,也没有权威读物为课外阅读评价指明方向和路径。只有师生读书的过程,缺少成果的展示,也没有课外阅读系统的评价方式。如何提高阅读评价的有效性,笔者就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多元性进行探究。
一、活动式评价
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把学生阅读的内容展示出来,在活动式平价中,学生才能全方位展示自己,教师也才能最客观、最公正地评价学生。
1.童心童话――故事会、词语接龙、古诗吟诵赛
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课外书后,知道了许多故事,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会吟诵唐诗宋词了。该如何让孩子们把自己课外所学的知识展现在同学眼前,这就值得我们做老师的认真去思考,总不能以单一的考试为检测手段吧!于是在通过民意调查,决定每个月在班级举行“童心童话”系列活动。诸如:“故事长廊”――讲故事比赛、“妙语连珠”之词语接龙、“听!我们的声音”――古诗宋词吟诵等等。这样让学生将自己阅读到的内容在班级中和同学共同欣赏、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他人的阅读内容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渴望和冲动,拓展阅读的内容。
2.读书阶梯――阅读成长记录手册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阅读和成人不一样,它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因为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开始扩大,但是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扩得很大,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走一步,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累计知识的阶段。因此,可根据每次阅读的特点,设计活泼多样且阅读层次感清晰的阅读记录表。通过这些阅读记录单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阅读的习惯,每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阅读记录单也是由简变难,如最早期的阅读记录单只要学生填写书名和阅读时间,两个星期后增加了摘录好词好句,依次每隔两周就增加一项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填写阅读成长记录手册看成一种负担,而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养成看书写记录单的习惯。
3.心灵鸡汤――读书摘记、手抄报大比拼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阅读量的积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备一个摘抄本,随时记录在阅读中学到的优美词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定期展示。除了读书摘记外,我知道本班的孩子喜欢动手,于是决定让孩子们编辑小报。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心得以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进行展示评价,从内容到形式,这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的一个综合考察,也是对学生阅读以后语文综合能力的检阅。展示以后,学生互相评价,起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更快乐!”
二、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
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1.自我评价
每周学生要填写自评卡外,还请同学们认真回顾一个月的课外阅读情况,从阅读内容、阅读数量、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作书面评价。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时总结了经验,学会了反思,这种由衷的体验将激励着他们更加投入其中。
2.学生互评
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一个自我评价以后,在第二天的小组交流以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相互评价,对各自的阅读情况给出星数。一周后组内进行小结,并由小组长填写本小组对该组员的评价表。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11-01
现在,课外阅读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专家、语文教师重视和认可,《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就此进行了专门的规定。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拉回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够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改变学生的语文生活,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督促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评价
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视野都不很宽阔,阅读量非常小,许多学生课外很少看或根本不看书,只会因迫于教师的压力而读书。关于课外阅读的评价、反馈,教师常用的方法有:写读后感、摘抄、写书评等。这样的方式固然好,但是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是有很多问题的。例如,“读后感”是需要学生深入阅读之后有所感悟才能写出来看,但是实际上许多学生只会从文中抄一些好的文段或者用自己的文字复述书中的故事,甚至从网上“百度”一段一抄了事;“摘抄”这一项作业,即使不阅读也能完成,许多学生只是交作业前应付差事;而“写书评”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评价。有的学生语文基础很差,很不喜欢看书,那么,作为教师而言,最艰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对于此类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初中生学习生活,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生活气息较浓、故事线索简单明了的作品,如《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还可以选择部分简写本,以降低阅读量和阅读难度。
2.重视学生的读书过程,进行及时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读书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才会有质的飞跃。而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更应多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先要提供过程性的指导,比如提供写作背景、作家常识等;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或作品中的主要观点,精读的方法阅读精彩片段,评品作品的典型意义、艺术价值、语言特点等;要指导学生养成作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过程性的指导要和形成性评价协调进行,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阅读过程中的成果,重过程,轻结果。除了学生整理阅读成果,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一些口头谈话、中期测评、检查学生的图书是否有自己的批注等,并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进行此项工作,以督促学生较好地进行阅读。
这些内容都要有真实的记录,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抓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并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和评价应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二者达到很好的配合,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行为达到螺旋性的上升和提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多元评价
3.1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这项活动不仅让好的图书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而且也是教师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看书,是否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的途径。在指导阶段可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书中随时圈点勾画、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做到“把书读厚”,在“图书漂流”的过程中,也可在本人允许的情况下,请其他同学也写下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在书中就完成了一个“书面”的交流,教师也可在此过程中检查学生们是否真正地认真读了,是否把书读懂了,读透了。
3.2建立“阅读成长记录袋”
建立学生阅读记录袋,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篇目、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收获进行记录,教师定期组织学生检查评比,从而完成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综合评价,并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一方面以评促读、以评检读;另一方面为学生建立完整系列的名著阅读成长记录袋,描述学生、评价学生、展示学生,让学生把名著阅读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