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智慧生命

智慧生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3: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智慧生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智慧生命

篇1

《细胞》2013/01

“世界上最臭的花”十年来首次绽放艳丽异常SCIENCE

《科学》2013102影响植物开花的糖分子

植物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开花才可以保证成功繁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必须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才能开花。白昼时间的长短对大多数植物的开花时间至关重要。当植物感知到适当的日长时,感光器和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导致开花(FLOWERING LOCUS T FT)基因的表达。FT蛋白质,然后迁移到茎端,在那里它触发形成花,而不是叶子。来自波茨坦的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和蒂宾根大学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指出,拟南芥中的糖分子海藻糖-6-磷酸(T6P)在控制开花时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NATURE

《自然》201 3/1菊科植物在马达加斯加及其周边的生态研究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进化生物学研究组的Joeri S.Strijk及其合作者对分布在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周边群岛上的菊科Psiadia属植物进行了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历史重建。马斯卡瑞恩岛的物种由来自马达加斯加群岛的两支独立进化支系通过两次不同扩散事件形成。每个事件均具有独特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模式。像其他常见岛屿谱系地理模式,Psiadi属植物一直成功地扩散并在孤岛上发生适应辐射,具有典型的高生境多样性和强适应性,以适应频繁地质活动引发的多变的生态系统。

NationaI Geoqraphic

篇2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亲身实践,助推生命成长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

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地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还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同时,也很好地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助推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三、巧妙设问,激荡思维火花、启迪生命智慧

肯尼斯·胡弗认为:“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妙问是教学的生命,是课堂的灵魂。没有妙问就没有思维的碰撞,就没有灵动的课堂,也就没有师生的发展。例如,《鲸》一课,教学难点是从鲸的形体发生变化和经历了漫长的环境变化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所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鲸的形体和种类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海洋里最大的鱼──鲸。”话刚出口,学生纷纷质疑:“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呢?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学生有的找出“鲸用肺呼吸,说明鲸不是鱼”,有的找出“鲸是胎生的”。当学生找出鲸的进化过程时,我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来读,从而懂得鲸的进化是随着环境变化而缓慢地逐渐演变的过程,然后我出示鲸的进化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懂得鲸在适应环境的变化中生存下来,它是生活的强者。通过妙问点燃学生学习的火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他们的智慧,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

篇3

我们知道,在广漠无垠的宇宙里,离恒星太近的行星,由于温度太高,复杂的有机分子无法形成和产生,不可能有生命;离得太远的行星都比较寒冷,产生生命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的行星,才是产生生命的理想场所。此外,这样的行星应有一定的质量,也就是表面重力要有一定的大小,如此才能“挽”留住一定的大气层。

具备了“可居住”条件的行星并不意味着上面一定有生命。直到现在,生物科学还不能确切地告诉我们,生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不会是孤独的,地球不可能是宇宙间具有生命的唯一的行星。生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我们恰恰生活在一个最普通的行星上,绕着一颗普通的恒星――太阳旋转,而这颗普通的恒星又是在一个最普通的星系――银河系里。正因为如此,科学家相信,生命在宇宙间是普遍现象。有人认为,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0.9~1.1倍的那些恒星,大多数周围都有可居住行星,这些以十亿计的行星相当一部分都发展了生命,而存在智慧生命的则可能少些,也许只有6%左右。

生命产生的条件

45亿年前,地球大气含有大量的氨和甲烷。1955年,有人将上述气体按比例混合后做模拟实验,结果形成了氨基酸。我们知道,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而蛋白质则是生命诞生所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地球生命的发展史上,有两件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一、生命起源于我们这颗行星比较早的历史时期;二、一旦生命现象开始,就会逐步向智慧生命阶段发展,而发展为人类的过程,相比之前阶段的生命产生和发展来说是比较短的。

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我们相信,就在我们的这个银河系里,居住着好些高度发达的智慧生命。

“奥兹玛计划”

1960年,以美国科学家法兰克・德雷克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开始执行奥兹玛计划。他们利用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在连续四个星期中,接收从两颗较近恒星来的无线电信号。他们希望从中分析出有意义的也许是那里的智慧生命有意识发来的“打招呼”信号。遗憾的是,结果是无功而返。一位苏联科学家于1968年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他收听从12颗恒星来的信号,另一位美国科学家于1972年又多收听了10颗恒星的“密码”,结果都是一无所获。1977年,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利用灵敏的无线电接收天线来“窃听”可能来自外星人的信号,计划取名为SET1,即“地外智慧生命的探索”,同样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接二连三的失败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说在银河系的千亿颗恒星当中,有百万颗的附近有智慧生命居住的行星,那也只是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我们观测、收听10万颗恒星的信号,平均才有一次机会碰上智慧生命,而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刚迈出了第一步。试图接收外星人的信号才有50多年的历史,被“窃听”过的恒星充其量也不过200颗!

宇宙探索

接收外来信号是一回事,对外发出信号是另一回事。地球上的无线电信号或电视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外泄一部分,满打满算,从20世纪30年代算起,这些逸出地球的信号才只走了80多光年的距离。在这段距离内,也许只有几百颗恒星。至于人类正式对外宣告自己的存在,有目的地发表“宣言”,那只有40多年的历史。1974年,天文学家利用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长达三四百米的射电望远镜,有选择地向武仙星座方向发出了一束信息,“电报”的收件人是那个星座中的M13球状星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