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消费文化研究

消费文化研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消费文化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消费文化研究

篇1

【关键词】文化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 虚拟变量

一、引言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推动。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精神需求而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的消费,文化教育、娱乐、艺术欣p、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都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由消费需求升级规律可知,人民的消费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由以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以精神文化消费为主。

二、实证分析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

文章的2004年到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及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数据均来自于北京市统计信息网,采用Eviews7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比较分析

图1直观地给出了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发展趋势及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均成不断上升趋势,并且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随着收入的增长以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三)数据处理

1.数据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为防止时间序列数据直接建模产生虚假回归问题的发生,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因此我们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显示上述四个指标数据都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数据不平稳,因此需要对模型(1)、(2)做回归,对其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式(1)、(2)协整关系显著性不高,分别为0.08%和2.26%。其原因可能是样本的数据太少,文化消费和收入在样本的前期数值较小。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能仅用收入解释文化消费。因此将虚拟变量引入模型来分析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异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2.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表2的结果是通过Eviews软件对式子(3)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从表中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的好,R2和调整的R2都特别高,说明被解释变量能够很好地被解释变量解释。式子(3)的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X的系数显著,为0.040196,说明城乡居民消费与居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截距D的系数显著,说明北京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自主文化消费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的自主文化消费高597.4140;D*X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值为0.024107,说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城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0.024107,城乡文化消费边际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三、对策建议

1.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研究表明,文化消费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为了增加文化消费,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的收入,尤其是农村地区人民的收入,从而促进居民文化消费的增加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大力扶持区域特色文化产品

政府应发挥其为人民服务的职能,加大对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的人民喜闻乐见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大对区域特色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

3.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

充分运用网络、广告等媒体的优点来宣传文化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人们生活的世界被“丰盛”的“物”所包围,这“惊人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炫耀、攀比、盲目等不良消费倾向也日臻明显,其中攀比消费更是潜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冷面杀手。

1 攀比消费文化凸显

攀比消费已成为高校校园中不争的事实,为表现个性、追求时尚、凸显“高品位”,90后大学生不惜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与人攀比。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传统攀比,也有在社会及媒体大力宣传推动下的时尚攀比。请客吃饭讲排场、摆阔气;穿上千元一件的名牌服饰;高档手机、平板电脑都早已不只是电子产品,而是一种“消费符号”,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贵族化消费”日益泛滥,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2 攀比消费文化成因探讨

造成攀比消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高校、家庭及社会都有一定的关系。

(1)高校消费教育引导缺位。一方面,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两课”教学涉及消费行为、心理和消费观的课程较少,不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实际消费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认为学生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需相应提高,学校不应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过多干预的认识误区,客观上对攀比消费风气的形成没有及时遏制。

(2)家庭教育引导方法不当。目前多独生子女,家长溺爱,一味满足其消费需求,缺乏独立自强意识引导,普遍“重养育,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3)社会消费文化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社会中“月光族”、“周光族”甚至“日光族”等消费主义生活、行为方式有很大的消费示范作用。再加上广告传媒的销推波助澜,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随传媒导向亦步亦趋。

3 攀比消费文化心理原因分析

攀比消费心理的产生往往是个体盲目追随与自身存在极大相似性的参照体,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甚至产生极端攀比行为。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1),攀比现象存在心理依据,当代大学生在满足低级需求的基础上,就转向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好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所以攀比是在试图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在其《论社会比较》中讲到个体参照群体的反应或状态以确定自身是否恰当,这影响着人们的观点、情绪和行为,当自己的反应或状态与别人出现偏差时,人们会产生偏离焦虑。这种焦虑促使人们矫正自己的反应或状态,使其更接近参照群体。这种相互作用、相互比较是互动的过程,最终会使一个群体达到高度的一致。这种“群聚效应”促使了攀比心理滋生。

其实自尊和自我价值的问题就是中国传统中的“面子”问题。“面子”一词最先由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介绍到西方。攀比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其中争脸、维系体面构成了重大的驱动力量,反过来又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影响,于是攀比文化如细菌般传染。

4 攀比消费文化对策初探

攀比消费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其外因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相关,而内因则与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虚荣心和自尊心、自控力等心理因素有关,因此除了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更需要依据攀比消费的心理成因,从学生个体本身探讨解决对策。

(1)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高校需高度重视学生消费观教育引导,走出漠视消费观教育的认知误区,通过学生参与度广的网络微博、论坛和校刊等宣传途径,将合理消费理念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不良消费理念;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也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其行为和观念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引导孩子,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社会要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将消费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当中;加大对舆论媒体监管,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行为和方式。

(2)将攀比文化向竞争意识提升。攀比是正常的心理活动,攀比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人生观是否科学。一个追求卓越的人经常会把最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用与他人的差距来激励自己,从而起到提高自身成就动机的作用。反之,比安逸享乐、排场阔绰,最终导致攀比消费。应改变传统的“说教——听从”教育模式,辅助科学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将攀比消费科学合理转移到“攀比”学业、能力等其它积极方面上来,学会理智“攀比”。

(3)加强个人及团体心理辅导。攀比消费文化是因认知上存在误区,导致极端行为结果,依据心理学理论,结合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改变个体不合理情绪和错误认知,能够纠正错误行为。因此可加大心理咨询机构建设,积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改变学生不健康心理。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另外,应积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一批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其次,大学生攀比消费群体特征明显,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群体辅导。

本论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编号K5051299005

参考文献

[1] 徐剑,李靖茂.新时期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高校教育研究,2009(5).

篇3

2、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

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含辛茹苦地过了大半辈子,终于在临终前攒够了买房子的钱,搬进去只住了一天,就死了。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一辈子住得舒舒服服,在她临终的前一天,终于把贷款还清了。这个故事在中国刚刚出现商品房的时候,为推动中国的房地产还有金融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少的刺激作用。时至今日,贷款买房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一次性付款购买商品房对多数中国人来说还难以做到。而随着金融危机进入中国并在中国蔓延,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报道也在不断出现:许多企业倒闭,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企业掀起裁员潮;工作越来越难找,即便对今年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来说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媒体最新报道,截止今年7月日,经多方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在许多行业,加薪开始变得遥不可及;随着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正在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的热情也在不断降低。总理今年1月28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据媒体上报道,仅广东一个省,在2008年10月份就垮掉了8万多家企业,大多是加工制造业,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型企业;另一个事件恐怕就是武钢前期出台的裁员减薪计划了。国有企业率先扛起了裁员减薪的大旗,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恐怕更多的是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恐慌。

3、减少与防范金融危机的思考

如果那位“美国老太太”有“中国老太太”一半勤俭持家的态度,贷款消费悠着点,量力而行,美国的金融危机或许就不会爆发了;而如果那位“中国老太太”有“美国老太太”一半提前消费的理念,存一点消费一点,量入而出,生产的东西自己也可以享受一部分,内需也就强起来了,我们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或许就更强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依然在持续,这也为置身其中的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与思考,为减少金融危机的危害并更好地予以防范与抵御,笔者建议: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作为国人长期传承的一种消费文化,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健康发展。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如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所以,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要注意保持冷静,避免心血来潮,避免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而后悔不已,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所以,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古人云:“先天人之忧而忧,后天人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句,作为中华美德的一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思想与消费观。虽然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向世界敞开了怀抱,国外的一些思想与消费观不断冲击着国人,并在国人心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作为主流思想,代代相传的美好品质,并不会因时间流失而改变,相反在与各种思潮的较量中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凸显优势,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等《金融海啸中的那些人与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

[2]孙飞赵文锴《金融风暴启示录》新世界出版社2008.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