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自然的美学

大自然的美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的美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大自然的美学

篇1

风光摄影的审美本质:人与自然的对话

风光摄影作品不仅记录自然,还涵盖着艺术家的激情,只有艺术家将自己的感受投入到景物,展开人与自然的对话时,才能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从人类生存的本质来说,主体对自然界的征服及对善的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存在方式,真、善的和谐统一在于美,在人们追求活动中,必然会体现在人的精神的外化中。风光摄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关照人与自然的美,并用光、影、画、形等艺术语言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大自然中的奇峰秀石、日月星空,给人一种和谐的形式美;秋风萧瑟的景象又能让人产生满目苍凉的愁绪。这种现象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果,是人的内在精神外化的体现。但这些自然界中的景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主要在于自然的运动规律契合着人内在的精神运动规律,所以人们结合自己的情感、品格等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借物抒情,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也成了人内在精神的象征了,使其打上了人性的烙印,因而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自然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某种暗示时才有意义。”也即是说我们对自然美的赞美,是赋予了人自身中一定的内在精神的。所以风光摄影中表现出来的美,绝不是自然景象的照搬,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将人的内在精神在大自然中得到外化,用风光表达自我,将自己的情思寓于其间,在自然审美关照中找到物我关系。世界上著名的摄影家如爱德华・韦斯顿等,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表现了自然美,更重要的在于创造了自然美,揭示了人的个性、思想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依恋。

风光摄影的审美形态:优美与崇高

风光摄影是真善美的统一,在呈现美感的过程中主要有优美与崇高两种形态。著名的风光摄影的作品,都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如李元的作品以鲜明的光、色、线为元素来表现诗情画意,他把自己的游子之情融入到优美的形式中。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柔美感,使人在愉悦的心境中陶冶情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风光摄影作品表现出崇高美,不仅以形式为生命,还注重“善”的内蕴。这类作品中真、善不再是和谐的统一,而是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形式,也就是说用“真”的强大来唤起“善”的弱小。具体到作品中多选取高山、荒漠、冰山作为拍摄对象,他们的外形体现了自然的博大,让人感到惊讶、赞叹,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时又能焕发征服自然的激情,这样的自豪感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给人以美感。因此,风光摄影作品中崇高美感的体现注重对善的把握,表现为鲜明的情感意蕴。如严钟义的作品《黄河》,通过色彩的渲染表现黄河的阔大气势,寄寓着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在优美的形式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内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形态,在人们的审美创造中是统一的,每一幅风光摄影作品都会表达出这两种美感。

风光摄影的审美特征:探寻事物本质

自然界蕴含着丰富的美,风光摄影中我们如何选择摄入镜头的美景呢?这就要探寻事物的本质特征。风光摄影表现的是自然,讲述的是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事物。著名摄影理论家坎贝尔认为:风光摄影不是单纯的反映现实,而在于表现事物的内在特征。对风光摄影来说,可以表现的东西很多,但绝不只是好看的东西。从萧条、死寂的事物中寻找富有生机的本质,是风光摄影的重要美学内涵。如拍摄岩石时,就可以从岩石的纹理变化入手,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活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C-0091-02

近年来“草原文化”成为我们身边研究的主题,也表现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纯自然、自由、淳朴、博大的美学观。游牧民族文艺美学成为人们研究、欣赏的科学作品。但欣赏的多、研究的少,谈论的多、钻研的少,理论与实践脱节,主题文化思想与作品脱节,故此笔者从游牧民族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探讨游牧民族美学观。

一、文学方面表现的游牧民族美学观

文学是美学的表现形式,美学通过文学生成。如此,游牧民族文学表现其民族的美学观,反之其美学观是由该民族的文学表现出来的。在文学方面游牧民族较多运用排比、押韵。其特点是:诗间是两行诗为一段,形成特殊的分节诗歌。在不同头韵上再次重复与前段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其格式保持不变。其内容一般不离山川草原,形式均为同构叠韵,不同于同时代的中原诗歌。例如,《匈奴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又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如蒙古族民歌、察哈尔民歌《远望》:“在荒山野岭盘旋,是鹞鹰的天性;嫁到遥远的地方,是姑娘注定的命运。成千的羊群里,就是那冬末春初的小绵羊瘦弱;上万的人群中,就数那婆家的媳妇可怜。”

由此看来,游牧民族文学审美观具有传承关系,基本相同。很显然它们美的来源是淳朴美丽的大自然。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山川、草原和动植物,可以说是原生态艺术文学。

二、艺术方面表现的游牧民族美学观

在欧亚大陆草原上生产生活的游牧民族因自然环境的迥异,民俗民风显得特别粗犷、豪放、大气。不但表现在文学方面,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别具一格,如在雕刻美工、乐舞装饰等方面。

(一)游牧民族雕刻美工艺术上表现的审美观

游牧民族在生活生产过程中雕刻艺术占有重要地位。在他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以岩画、鹿石和北方青铜器为代表的各种生活用具及装饰艺术。雕刻可分为圆雕、浮雕、镂雕等形式。

1.岩画是一种雕画形式。在岩石表面用雕刻法雕刻出各种花纹,有动物纹、狩猎图等各种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它们取材于自然,表现淳朴。

2.鹿石也是一种雕画形式。在柱形岩石上雕画抽象的风格化的鹿图案以及生活用具和武器,顶端刻画太阳以表示信仰。它们的表现形式也是纯自然、的雕刻艺术。

3.更值得一提的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所用的青铜器。青铜时代带有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也能成为典型代表。青铜器上的雕刻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圆雕、浮雕、镂雕和刻画等形式,不论哪种手工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特有的。有圆雕形式的鹿、羊(有卧式、立式)、也有镂雕和浮雕两种形式的各种牌饰等装饰品。其创造与审美观仍源于自然和生活。在此基础上因传入或拥有发展成为宗教艺术。游牧民族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观集中体现在宗教艺术上,是一种宗教性的艺术。即便如此,他们的体裁也多与草原自然环境与游牧民族有关。如佛教的“查玛舞”,传统宗教――“萨满舞”等。

(二)游牧民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审美观

游牧民族的舞蹈艺术也是来自自然与生活。体裁大到包罗宇宙星辰的萨满舞,小到生活中常用的碗筷舞都是游牧民族舞蹈的素材。如鹰舞、狮舞、天鹅舞、盅碗舞、挤奶舞等等,数不尽数。但归其一类,大都是豪迈大气、淳朴、粗犷具有天然的艺术性。

游牧民族能崇尚自然的审美观自然产生了与其相符的纯自然美学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然性。这与游牧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及条件有关。他们生活在我国黄河、长城以西以北的塞外,地理上是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草原地区,多受大自然支配,生存艰难,很自然的崇尚自然,有意无意中需保护和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极力避免与自然冲突。这是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其二,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生活,产生了与其相符的社会关系及制度。首先,经济上依靠大自然,政治上崇尚大自然。所以在草原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上下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如《史记・匈奴列传》中:“……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宽松而简单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生活自然轻松、自由,日夜驰骋于大草原而无人问津,绝不同于“金字塔”式管理森严的中原农耕定居社会,人人互不相问,忙碌于对主人的服从和个人的生计,绝无时间欣赏自然美,目光呆板无神,这种日子,一直过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自然不会产生自然的艺术。与此相反,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平日牧马、狩猎,急则上马为兵,当然具有很多空闲时间欣赏自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艺术源自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其表现形式粗犷、豪放、自然、淳朴。崇尚一种自然美,他们永远认为自然即“长生天”是造物主,只有他所做的一切是美的,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艺术的本源决定该人群或民族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观,最终决定其民族的美学观。由此可见,游牧民族的美学观是纯自然,即便是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大自然即“长生天”的恩赐。故此,其艺术审美或者说是美学观与中原农耕文化有所不同。因为中原农耕民族推崇的艺术审美或者说是美学观认为“艺术来自生活”,很自然地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淡化,虽很惊叹大自然的美,但往往想融入个人意识,使得自然的艺术模型化、古板化、人性化、人为化。江南盆景、院景皆如此,绝对不能与自然奇观――溶洞、天池可比。

总之,游牧民族的美学观来源于自然,因为自然产生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具备了别具一格的美学观。

参考文献:

篇3

前言

20世纪末,人类高唱科技的凯歌,高举工业文明的旗帜,百业俱兴,昌盛发达。但是,就在人类借助科技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时,就在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时,大自然却向人类发出了警告,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和蹂躏,大自然已不堪忍受,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于是,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这一观点是对我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至今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一股重要的学术潮流。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审美反映了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它真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

09年末在全球隆重放映的美国大型科幻电影《阿凡达》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生态美学思想。该电影讲的是潘多拉星的生灵(纳威人)与人类的一场搏斗,一场为保护自己家园、保护原始生态、保护自然神灵的顽强搏斗。“阿凡达”是人类制作的与纳威人一样的复制品,这个复制品最终与纳威人一起战斗,这是对纳威人绝美心灵与原始生活方式的高度赞扬,更是对人类疯狂欲望与残酷人性的严厉批判。

《阿凡达》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和壮美的自然景象展现出一副震撼人心的生态绝美画卷,同时也向人类发出终极警告。从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典的生态美学观的三个方面:天人合一、会通物我的圆融境界:道法自然、逍遥无为的超然思想:以仁为本、良知在心的绝美生灵。

一、天人合一、会通物我的圆融境界

“天人合一”在《哲学大辞典》中解释为:“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道家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这里,庄子提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强调人与天和、天与人和,“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同时,庄子也提出了“会通物我”的观点,指的是人与物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境界,让人感到无限的快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周,这种物化的境界,物与“我”之间没有了界限,人在这种境界中找到了本性,甩掉了利益的、欲望的影子,让真实纯洁的生命得以显现,自然天全的物化世界,和万物融为一体,没有;中突,没有彼此,一切安详和谐。

在电影《阿凡达》中,纳威人生活在绝对原始的生态环境中,他们以树为家、以动物为友、以森林为乐园,他们在树叶问自由地跳跃、在树枝上随意地翻腾,在峡谷中快乐地翱翔,来去自如,随心所欲。仿佛他们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属于那片原始生态,仿佛他们身上任何一个细胞都与那神圣的绿色的家园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手臂就是风,他们的双脚就是地,他们的肩背就是山与自然融为一体。“青山是我身,流水是我命。”(《古尊宿语录=》)“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何等美妙与自由,《阿凡达》正体现了这种圆融之美。

“会通物我”这一点,在电影中更是直接地形象地表现出来。还记得纳威人长长的头发吗?那其实是纳威人一种特殊的身体组成――天线状神经感应触须。在潘多拉烈马、蝠舡兽身上和灵魂树上也有天线状神经感应触须。当纳威人需要驯服一种动物时,便将自己的感应触须与动物的感应触须连接。于是人和动物便心灵相通、互相感应、动物的行为随人心改变,这样人与动物就能够和谐地相处。当纳威人需要向灵魂树诉说心愿时,便将自己的感应触须与树的感应触须连接。灵魂树就储存下人的思想和记忆。人与树融为了一体。他们就是以这样一种单纯原始的模式,与森林的一草一木一物做了朋友,与万物相融相生。

《阿凡达》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会通物我”的生态精神,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精髓,它告诉人们如何真切感受自然,如何真正领悟天人相融的精神境界,如何自觉地与我们的家园和谐相处。只有把自己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人们才会意识到自然的纯真美丽,正如佛教所说,“物不异我,我不异物”。主客体双向交流,打成一片,从而进入一个人与自然的圆融境界。

二、道法自然、逍遥无为超然思想

原始淳朴的纳威人,崇拜敬爱他们的伟大神灵――爱娃女神。当部落里举办大型活动或发生重大事件时,纳威人总是汇集一起顶礼膜拜、虔心祈祷,以获得爱娃女神的保佑。这是自然崇拜的表现,自然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历史普遍存在过的宗教形式之一,自然神作为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往往是神灵化的天、地、日、月等自然物,他们既有人格又有神性,本性善良、保护人类、消灾降福。自然崇拜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纳威人就是在这种思想中。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万物,他们保护潘多拉星上每一寸土地_他们深爱潘多拉星上每一溪流水,就算是捕猎动物作食物,他们也要为死去的动物祷告。他们顺应自然而生活,无功利,无地球人的劣根性,逍遥自在地在大自然中展现生命的原始活力。其实这正好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中道法自然、逍遥无为的超然思想。

《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遵从地的规律,地要遵从天的规律,天要遵从道的规律,自然即是自然而然,《老子・五十一章》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表示,人本也是自然的,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而生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人作为世界的主体,应效法天地之道,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欣赏自然,融入自然。

“无为”有顺应自然的内涵,核心是不妄为,尊重自然规律,不违反事物本性,不违反人之天性。自从人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欲望奢求,就把忽略了自然本性。在与大自然相处时,也就忘了大自然的规律和承受能力。如果没有“无为”的超然思想,人们只会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停了抽取大自然的血脉经络,我们的生态系统也就面临崩溃。“逍遥”由庄子提出,想要逍遥,必须“无功”、“无名”、“无己”,无目的无约束,心灵畅游无待而游,这比老子的“无为”更上一个境界,强调人这一主体的精神自由,然而只有活在纯粹的天地中,人才会获得精神自由。精神不滞于固定一 点,四方进退,自然纯粹,充分展现自我的一片乐土。纳威人就是活在这样的思想中,心随自然,自然随心。超然洒脱。

道法自然、逍遥无为,主张人和自然统一,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把z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生最高境界,蕴涵着深刻的生态美学智慧。如孟子所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人是万物之灵性,又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所以。我们应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物质文明建设需求又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三、以仁为本、良知在心的绝美生灵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审美关系,所以人自身的和谐、自身的修炼,即精神美,可以说是生态美学中基本构成因素。孟子有明确的修身观念,寡欲、知耻、自我反省等。人要减少欲望,才不会无限索取渴求,才没有因得不到或失去产生的痛苦:人要知耻和自我反省,才有廉耻之心,才懂得自我警示矫正错误,从而塑造出完整人格。《礼记・大学》日:“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养心修身是基础,人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和谐,才能与社会和谐,才能天地自然和谐。

《阿凡达》里的纳威人,就做到了养心修身。他们是以仁为本、良知在心的绝美生灵。而电影里的人类便是不仁不义,毫无良知的丑陋恶魔。当纳威人在他们的土地上无为地生活时,人类却在垂涎潘多拉星上哈利路亚山的珍贵矿产:当纳威人沉浸在自然的快乐中、神灵的护佑中时,人类却已开启重型武器企图破坏别人的家园:当纳威人在为死去的亡灵祷告、在为生命的永恒祝福时,人类却残忍地摧毁了原始的美好和纯真的梦想。

所以,就在家园和自然面临摧毁的关键时刻,以仁为本、良知在心的纳威人勇敢站起来组织抗击。纵使有太多绝望的眼泪、纵使有太多恐慌的心灵、纵使抗击的结果是未知的可怕,纳威人依旧奋不顾身地保护这片原始淳朴的生态环境。就连森林里的猛兽都在爱娃女神的指引下,与纳威人并肩作战。动物尚有良知,地球人却没有,这是对人类莫大的讽刺。没有先进的武器,却有集体团结的力量和奋勇拼搏的决心,以及阿凡达设计的巧妙战略方式。最终。纳威人获得了胜利,保护了这片美丽的生态环境。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