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1

一、问题提出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有研究结果表明,大约10%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包括学业满意度、家庭因素等。我们拟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为其创造可以改变与调节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的环境。试探能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成都某高校有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2010级新生为被试,随机抽样,共抽取被试450名。前后测分别发放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自变量为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法,因变量为被试在牛津幸福感问卷上前后测所得的分数。

(二)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Argyle于2001年编制的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该问卷由29个题项构成,该问卷既测量了幸福的情感因素,反映了喜悦、得意、满足等积极情绪,也测量了幸福的认知因素(即人们对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其中α系数为0.8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过程与数据处理

课程共16个学时,分为8周,每周2学时完成。课程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各个方面,比如构建健康人格(人格概念)、激发自身潜能(能力)、自我认知(气质、性格)、兴趣与动机、寻找自身价值观等。授课方式则更多地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以10人为一组的小组,采用包括教师讲授、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课堂训练、实验设计、调查报告、作业完成、作品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定期召开教研会议。所有被试在课程开始前与结束后分别接受测量。所获取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将被试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被试在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得分,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上的测量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得分,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接受心理健康课程之后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积极的改变。

四、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包括学业满意度、家庭因素等。

1.授课内容对价值观等的讨论对被试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诸多研究表明,内部价值(自我接纳、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等)比外部价值(如财富、地位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幸福感。通过在课堂上对价值观等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学生明确自我目标,更好地认知与接纳自我。

2.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写作,使他们具备了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在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等)中,人们保持与周围人群关系的协调有助于使人们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3.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而这两者都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4.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能提供多种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渠道,使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消极情感,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降低消极情绪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如何能更好地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创造积极关注的环境,更加有针对性、明确地提升来访者的主观幸福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本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施俊琦,王垒,邓卫.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

篇2

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标识码:A

Flow体验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其中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具有技能挑战平衡、行动意识融合、清晰目标、明确反馈、全神贯注、控制感、自我意识丧失、时间变换、享受体验9项特征。以教育为背景的Flow体验研究很少,大学阶段的自主文化学习较为普遍,在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及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要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实现具体学习目标,因此探索大学生自主文化学习中的Flow体验更具现实意义。本研究将自主文化学习范围限定为上一门喜欢的课、完成一项有难度的作业或实验、看一本有价值的专著等。

有研究发现,Flow体验有助于提升幸福感,与降低压力、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之间显著正相关。由此看出,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本研究旨在探寻大学生自主文化学习中的Flow体验能否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对大学四个年级学生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男生75人,女生118人;大一48人,大二47人,大三50人,大四48人。

1.2研究工具

1.2.1特质流畅量表-2

包含九个维度,33题,五点计分,本研究中问卷%Z系数为0.861。

1.2.2心理健康自测量表

包含正向情绪、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三个维度,15题,十点计分,重测信度为0.791,本研究中的%Z系数为0.859。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Flow体验总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自我意识丧失、时间变换两个维度,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享受体验维度,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男女生心理健康差异不显著。

2.2年级差异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Flow体验和心理健康总分在四个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清晰目标维度,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三;时间变换维度,大四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维度,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余年级。

2.3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分析发现,Flow体验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正相关,Flow体验九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三个维度间大部分也呈显著正相关。

2.4 Flow体验对心理健康的预测

以Flow体验的九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总分为结果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回归预测,得到回归方程:

心理健康=2.607+全神贯注*0.543+挑战–技能平衡*0.620+控制感*0.305-时间变换*0.2988。

该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484,说明全神贯注、挑战技能平衡、控制感、时间变换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

3讨论

3.1不同性别、年级的Flow体验、心理健康特点

本研究被试以文科生居多,学习方法类似,且自主文化学习范围有所限定,因此Flow体验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时,女生喜欢结伴学习,男生擅长独立思考,因此男生更容易融入到学习中,降低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失去对时间的正确觉知,女生更愿意分享完成任务的喜悦感,并将其作为强化未来学习的最好鼓励。大四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升学或求职的抉择,比起低年级学生,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大四学生目标性更强。但是,时间有限任务重,他们对时间变换的感受就会低于其它年级。

大四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少,说明近年来学校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作用,大四学生在人生转折点虽压力重重,但学习目标明确,Flow体验提供给个体幸福感、积极心理、低紧张度,加之四年来的相关社会实践,耐挫、耐压力性有所提高,而低年级学生对未来还处于迷茫状态,面对各种挑战不知所措。

3.2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即越能体会到Flow体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全神贯注、挑战技能平衡、控制感、时间变换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解释率达到48.4%。自主文化学习中,通过挑战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感受自己技能和挑战水平的平衡、掌控挑战任务的进展,以至于失去正确的时间知觉,这种体现自我价值实现的Flow体验增强了大学生的幸福感,使大学生对学习更满意、更乐观,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者建议,学校教育不应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更应该注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学生创造产生Flow体验的条件,激发学生Flow状态,从而提高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Rhe’aume等人(2000)研究了强迫症与觉察消极后果的关系,发现完美主义者会表现出更多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1]佟月华和宋尚桂(2005)对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和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完美主义的非适应性维度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地负相关。[2]本文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人格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四川某大学的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96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6.4%。剔除无效问卷,共有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8.4%。

2.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倾向的总体状况

三、讨论

1.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倾向的总体状况

研究发现大学生总体上具有中度的完美主义人格倾向,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标准”和较高的“条理组织化”。这一结果总体上与国外Frost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相符合。[3]在“个人标准”上大学生有较高的得分,这说明作为社会上的高学历团体,在外界环境与内在自我意识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会为自己设立较高的行为标准,而这一行为也比较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条理组织化”上得分较高可能与大学生经过长期的标准化的学校教育有关。在比较各维度的具体得分情况时,本研究结果则与其他研究者有所不同。这一现象可能与不同的取样有关,不同的地域的区域文化不同可能是其影响因素。[4]

2.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倾向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的“在意错误”,“父母压力”和“行为迟疑”得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其所有因子得分均存在非常显著地正相关。“个人标准”除了与“抑郁”因子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与其他因子都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地正相关;“父母压力”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子都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完美主义人格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从具体指标上看,“在意错误”,“父母压力”和“行为迟疑”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呈非常显著地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的过度在意错误,害怕犯错,怀疑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以及过于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期望的行为确实不利于心理健康。而“条理组织化”与SCL-90各个因子的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社会所认同的行为,在群体中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在一定范围内是健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5]

四、研究结论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具有中度的完美主义人格倾向,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参考文献:

[1]Rhe’aume J,Freeston M H,Dugas M J,et al.Perfectionism,responsibility and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0,33(7):785-794.

[2]佟月华,宋尚佳.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16-917.

[3]Frost R O,Heimberg R G,Holt C S.Mattia J I,Neubauer A L.A comparison of two measures of perfectionism[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993(14):119-126.

[4]谢玉兰.大学生自我完美主义倾向及其与心理异常的相关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186-188.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