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待生命的态度

对待生命的态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待生命的态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自我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始终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然而,这仅仅是生命教育的低层次阶段,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情感,掌握生命的真谛,才是生命教育高层次目标之所在。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所提出,他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办“阿南达村”时,率先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理念。并且设立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关注自我的成长以及生命的价值。自此,世界各国都逐步开始关注这一主题,并且在德育教育、价值教育中不断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标志着“生命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其研究逐步成熟化。生命教育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末期,台湾学者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旨在研究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近年来,大陆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等方面展开了探索。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且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及其定位,培养自我生命情感,提升生命的质量。“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得人们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从让人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事业的成功,生活幸福”。国内目前对生命教育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然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生命的自然属性上,也就是不能随意剥夺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这一较低的层次,对于较高层次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索较少。

生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体现为人和其它动物一样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吃、穿、住、行是其基本的需求;社会属性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的生命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社会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上,其贡献越大,社会价值就越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个人价值体现在社会对个体生命的认可和满足上。生命教育从层次上讲,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生命教育的最低层次。生命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力,任何人没有权力剥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目前,我国大学生命教育中主要针对部分大学生漠视他人生命,轻视自我生命的现象,更多强调不能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第二,生命价值教育,主要强调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二层次。个体生命更加具有尊严,更加灿烂多姿,始终是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树立一种观念,只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生命的价值;第三,生命情感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更主要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来。通过教育使得个体体会到生命的美妙、崇高,自发的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产生敬畏、热爱之情。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尊重个体的生命是基础,实现生命价值是保障,提升生命情感是升华。

二、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对一些基本理念进行澄清。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死观、生命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生命情感和生命的升华。这些重要的理念都影响和制约着生命教育的展开。

(一)生死观。生与死即是生命的两极,也是人生之经纬。死亡是个体生命的一个必然过程,是保持生命活力、进化的重要一个环节。只有领悟死亡,才可以感受生命的意义。死亡是人生终极关怀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待生死的态度始终是生命教育关注的核心理念之一。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死亡是最本己的、不可逾越的、确知的、不确定性。”死亡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任何人不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死亡都是必然的、确定的,然而,什么时候死、怎么死,这都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每一个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同,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对死亡漠视,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言:“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还没有死去;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毫无知觉”,死亡与活着的人无关;其二,惧怕死亡,死亡始终困扰着,对死亡战战兢兢;其三,从死亡中领会到生命的价值。死亡体现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怎样在有限的生命内实现自我超越。“因为生与死构成了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生命的意义必须假定死亡的意义,才会彰显出它的终极深意,反之亦然。”当人站在死亡一端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自己怎么度过,想成为生命样子。生死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理解和领会死亡的过程中,把握生命的意义。“不同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影响着个体生存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必须把握的。如果把生命教育分为肉体和精神两个层次的话,生死观教育仅仅属于肉体这一低层次阶段,而生命的价值教育、生命的情感则属于高层次阶段。

(二)生命的价值。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有用性。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事物本身的属性;其二,人对事物的需要。事物是否有价值,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并且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生命价值也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体现为一种关系,换言之,“关系型”、“工具价值”,价值在他人中得到体验;其次,价值存在于自身性质之中,价值主体自身具有价值,也就是“自足型”、“内在价值”。 生命的价值的这两个方面表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具有自身的特性,它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的同时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价值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前提,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保障。个人只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换言之,就是实现个人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内,是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生活满足,还是为社会多做贡献,是生命价值教育必须澄清的核心内容。

(三)生命情感和升华。生命之伟大不是来自于外在的要求,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崇高。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体会到生命“真、善、美”的统一。人的生命是易逝的、一次性的、不可逆转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充满了坎坷、苦难,不管是勇敢面对,还是逃避,都充满了沉重之真。生命之真代表理智,“理智”就意味着人不仅仅和其他动物一样拥有生命,更重要的是像帕斯卡尔所讲的一样,人是一种有思维的动物。生命之善则代表着道德,“善”指道德上合乎道德规范,善也包括使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善不是体现为“实然”,而是体现为“应然”,对生命价值的合理性、公正性的关怀。生命教育的善,贵在培养受教育者关爱自然,关怀他人,胸怀社会,领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个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命之“美”是真和善的基础上,对生命领悟的更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是活着,而且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来。审美是生命的最高层次,生命的美不仅体现在生命自然之美上,而且体现在这种美是一种责任之美、创造之美。从自然属性上讲,人体的新陈代谢、气血运行和气机升降无不遵循着阴阳消长转换,并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从社会属性上看,这种美是一种责任之美、创造之美。生命体现为一种责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他人负责。同时,这种美也是创造之美,它用人类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着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这种创造性,才使得生命自我升华,体现出生命之美。对生命“真、善、美”的领悟,体现了对生命情感的认知和升华。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生死观念的认知仅仅是其最低层次,生命价值的体会是中层阶段,生命情感领悟才是生命的升华。生命教育中,不能仅仅强调生命的宝贵,更应该让受教育者自身领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情感,使得生命更加灿烂多姿。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革新

我国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社会普遍达成的共识。然而,理念普遍滞后严重的影响着生命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过分的强调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本身也无可厚非,然而,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不仅难以实现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而且生命情感也难以发挥,应用全新的理念展开生命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当务之急。生命教育的理念革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乐生不怕死。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十分宝贵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生命的价值,甚至延长生命的存续时间始终是人类思考的一个问题。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少数悲观厌世、逃避现实、漠视自我和他人生命的现象。高等院校出现的极端事件,诸如自杀、残杀他人等问题,无不是由于错误的生死观所导致。生命是短暂的、一次性的、不可逆的。客观上要求我们始终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本身。无论是在人生的顺境,还是在人生的逆境,都赋予我们生命以不可剥夺的权利,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应该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一样是宝贵的,不可剥夺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3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05

[基金项目]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25GH273.

[作者简介]潘建飞(1982—),女,山东威海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师范教育。

一、课题提出背景

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伤害生命的事件频频发 生,屡见报端和媒体。从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到浙江温岭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再到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对人生命的漠视。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健康、科学、理智地对待生命、尊重生命。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在工具理性主义驱动下的现行教育进行反思:缺失生命关照的教育无法使教者和受教者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理念和人生态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师范生”兼具双重角色,即当下的受教育者和将来的教育者,其生命教育观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命质量,更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在2011年成立了“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从师范生生命意识现状、生命教育意识现状以及原因分析等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的范围: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和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学、物理、数学、艺体等多个师范类专业。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723份。其中,有效问卷702份,有效回收率为87.7%。有效问卷中男生有135人,占总数的19.2%,女生有567人,占总数的80.8%。调研对象的学历层次涵盖五年制专科生、大专生、本科生,其中文科生占45.3%,理科生占30.7%,艺体生占24%。

此外,还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三、调查内容分析

(一)师范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主要是指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自觉认识。衡量生命意识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尊重生命,能否既善待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

1.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您是否觉得生命神秘而且难以预料”时,586名学生都选择了是,占总人数的83.5%。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认为生命是神秘的、难以琢磨的。调查中有85.2%的学生表示已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可见,多数师范生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很想充分把握人生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在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13.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自我实现”,20.3%的学生认为是“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15.6%的学生认为是“有较高地位和一定经济实力”,30.5%的学生认为是“平淡从容地生活”,13.8%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有5.9%的学生认为是“吃喝玩乐,享受人生”。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虽然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有一定程度的意识,但缺乏对生命真谛的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生命价值实现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存在,一旦生命不存在,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问卷调查中,93.8%的学生表示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4.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当涉及他人生命时,76.8%的学生表示也会珍惜他人的生命,18.9%的学生表示“跟我没关系”,仅4.3%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对于马家爵人格受到侮辱后连杀四名同窗的行为,72.1%的学生认为“同情他的遭遇但不能容忍他的行为,不能因为人际关系问题伤害他人生命”,21.2%的学生认为“不能理解他的行为,这不仅是违法,还是灭绝人性”,6.7%的学生认为“理解他的行为,因为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这代表了当下师范生对待生命的主流意识。但不可忽略的是,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甚至不能做到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对死亡和自杀的看法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一切生命的最终结局,也是任何人生思考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态度。调查中,73.3%的学生认为“死是生命的归宿,顺其自然”,10.2%的学生“忌讳谈死”,5.1%的学生“对死亡充满恐惧”,5.6%的学生则“经常想到死,不觉得可怕”,还有5.8%的学生认为“死是一种解脱”。虽然大多数师范生具备正确的死亡观,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近些年,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选择自杀,所以调查师范生对于自杀的看法,也是了解其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杀,78.1%的学生认为是“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12.5%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我决不会这么做”,5.2%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解脱,或许也会这么做”,4.2%的学生表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想过要自杀”。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他们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不过也有一些人的想法令人担忧,需要及时教育和引导。

3.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问卷中,在被问及“是否具有应对突发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的逃生技能或办法”时,85.9%的学生表示“只懂得有限的生存技能”或“不具备相关的生存技能”,只有14.1%的学生表示“具备相关生存技能”。这说明,在应对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大多数师范生缺乏相应的保护生命的技能。当生活中有苦恼或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解脱时,11.7%的学生表示会“憋在心里,自我舒解”,59.4%的学生表示会“找同学好友倾诉或寻求帮助”,5.4%的学生表示会“向父母倾诉或寻求帮助”,3.6%的学生表示会“找老师交流或寻求帮助”,有18.5%的学生表示会“到网络上寻找排解方法”,1.3%的学生表示会“找宗教人士或算命先生咨询”,0.1%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自残或自杀”。可以看出,在面对苦恼或重大挫折时,师范生更多地趋向于自我排解或与同学好友倾诉,主动选择与父母、老师交流的很少,尤其是不愿求助于教师。更有少部分学生不够理性,依赖网络,甚至迷信算命之说。不科学、不恰当的排解方法,不利于学生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困惑会越陷越深,生命的承受力也会随之降低,当抑郁的情绪始终无法纾解时,就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特别是还有个别学生竟然直接选择了“自残或自杀”这种伤害生命的行为。调查显示,师范生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二)师范生的生命教育意识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也是未来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会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师范生生命教育意识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对生命教育了解多少,70.4%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12.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0.3%的学生“有一点了解”,只有6.7%的学生“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在问及是否“熟悉或接触过各种形式的生命或死亡教育课程与体验”时,只有1.8%的学生表示对此项课程比较熟悉,3.2%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接触过,其余95%的同学表示对此只是听说过或者根本就没听说过。当然,单就“生命教育”一词来讲属于教育理论的范畴,学校在开展有关的生命教育时并不一定会向学生阐述生命教育的涵义,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师范院校有关“生命教育”的提法及其措施、内容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师范生对生命教育了解甚少。如果师范生连生命教育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何谈将来去实施生命教育。

2.准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

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对自己这一身份是否悦纳,是否了解这一身份所承担的特殊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能否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承担好生命教育的任务。调查结果显示:3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教师这份职业,45.1%的学生表示“还可以”,9.5%的学生表示“不是很喜欢,但别无选择”,8.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在回答“对师范生身份所承担的生命意义了解程度”时,90.2%的学生表示“从没想过”,6.9%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仅有2.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从以上数据得知,存在一定比例的师范生不是很喜欢或不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工作热情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其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并且,数据显示即便喜欢,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了解教师所承担的生命意义,能在将来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有目的地影响、引导自己的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师范生对待现实教育问题的态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当问及“对于老师体罚、辱骂学生的现象,您怎么看”时,高达91.7%的学生表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威胁”,这说明大部分的师范生还是能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生命。尤其是在向师范生简单介绍生命教育的内涵之后,9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自己所在的师范院校开展生命教育,100%的学生也表示会在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时关注对自己学生的生命教育,这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

四、结论

正确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缺乏科学的指导。另外,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上,部分学生功利性比较强,还有极少数师范生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生命是可贵的,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对生命存有敬畏,也有着比较正确的死亡观,但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师范生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比较陌生,也未能很好地体会教师职业所承担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亟须加强师范生的生命教育。

篇3

二、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命存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是生命创造价值的前提。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只强调创造人生价值而忽视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加之,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业之中,根本无暇领悟生命之重、欣赏生命之美,从而导致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敬畏之情的缺失。他们践踏生命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句俗语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也许会让人觉得“境界很低”,但如果没有“赖活着”的生命,又如何去实现生命的理想,如何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指出,当元军“驱予并往”时,“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是“将以有为也”。因为他出使北营的目的就是要“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当他被元军俘虏后,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他完全可以“引决”来保全名节,让朝廷为自己写匾立碑,光耀后世。但他一死之后,“救国之策”如何解决?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文天祥冒着名声受侮的屈辱“隐忍以行”。正是这种对生命存在的认识,使他领悟到生命之重,并最终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同样,韩信能够忍下当年的“胯下之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保存了生命之体,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中的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该加以积极地引导,让学生对文天祥、韩信等人的理想、行为有客观而正确的认知,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人价值中生命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领悟到生命之重,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对生命会产生一种敬畏之情,不会轻易地践踏生命。

三、利用教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关爱自己并关爱他人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关爱自己,一是关爱他人。

(一)关爱自己。

关爱自己,也即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自我的生命意识,激发个体对自身生命的热爱、珍惜之情,使个体喷发出无穷的力量,强化自己的生命意识,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超越。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面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时,他认识到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而怎样活则是一件“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的事,能对怎样活有如此的认识,说明史铁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激发了他对生命的珍惜之情,重新树立起对人生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面对病入膏肓的琼珊时,医生对她下的结论是“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而且“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正是论及到琼珊的生命意识的觉醒问题。医生要苏艾使琼珊“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医生这样做,正是要以此来让琼珊明白生命的宝贵,进而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而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彻底唤醒了琼珊,使琼珊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应该好好地热爱它并珍惜它,这种唤醒也让她最后认识到以前的“不想活下去”的念头“是个罪恶”。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史铁生和琼珊对待生命的态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深层心理因素。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渐渐发现:正是外在美好事物激发了史铁生和琼珊对生命的热爱,意识到必须要关爱自己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超越,从而改变了对待生命的态度。事实上,我们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主人公对待生命态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强化学生关爱自己的意识。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