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79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疾病[1]。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 期间发生过急性心血管事件, 能够造成患者出现恐惧等负面情绪, 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进展。本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研究组男29例, 女16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67.5±9.5)岁, 病程6~32年, 平均病程(15.6±10.5)年;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7.1±9.2)岁, 病程4~30年, 平均病程(15.3±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延续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②统计、建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档案, 对患者的日常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情况进行记录;③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每周至少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 随访的时间不短于6个月;④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如不适立即就诊。
1. 3 观察指标 ①采用SAS以及SDS评分观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SAS、SDS得分越低, 说明心理状态越好;②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护理前, 研究组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25±2.70)%、左室射血分数为(40.55±3.59)%, 护理后为(28.44±1.43)%、(48.96± 2.39)%;对照组护理前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36±2.51)%、左室射血分数为(40.60±3.55)%, 护理后为(22.45±1.71)%、(43.74± 2.99)%。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 患者虽然急性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若不纠正错误的生活、饮食习惯, 出院后患者还是会再次发生相关的疾病问题[1]。21世纪初, 美国老年协会提出了延续性护理, 并将其定义为通过合理的护理工作, 保证患者在不同的健康护理场所或同一健康护理场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以及连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其包含了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随着数年的发展, 延续性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国外曾有文献报道,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发抑郁的几率为17.9%。国内已有学者临床证明, 在既往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如果发生心肌梗死等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后, 1周以内有近20%的患者出现不同的抑郁症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定期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目前状态及病情, 及时进行药物调整;②延续性护理使得患者住院期间与1名或多名医护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 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妊娠、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然而,分娩也构成女性生命发展中的重大应激事件。由于面对特殊的产房氛围、宫缩阵痛、疲惫和对分娩预后的担忧等多种应激源的刺激,出现整体的反应模式,即包括机体的生理、生化和心理的反应。因此,产前门诊医务人员除了必须了解怀孕的生理变化外,还要对孕妇进行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本研究探讨产前门诊孕妇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和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为实施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根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病例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定期产前门诊,且孕周>38周头位单胎的孕妇240例,平均年龄(28.1±3.2)岁。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在产前门诊由经专门训练的护师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先对孕妇作必要的解释,然后由孕妇独立地完成问卷调查。
1.2.1 调查内容 包括孕妇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孕周、胎次、产次、孕期经过、有无定期产前检查,有无妊娠合并症、对分娩认识、分娩方式等。
1.2.2 量表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量表[1]。HAD判断标准:A代表焦虑量表,D代表抑郁量表。A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方法,P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其中初产妇197例,经产妇35例。有妊娠期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孕妇60例。平均年龄(28.1±3.2)岁,其中
2.2 产前门诊时孕妇心理状态及分析 本组232例孕妇中A≥8分的60例,D≥8分的36例,产前焦虑的发生率为25.9%,抑郁的发生率为15.5%。
2.2.1 孕妇一般情况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经统计学分析,年龄>30岁组、高学历组、初产妇和流产史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分别高于年龄
2.2.2 孕妇产前并发症与焦虑、抑郁关系 产前并发症包括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母儿ABO血型不合、妊娠合并贫血、妊娠合并心脏病等。经统计学分析表明产前有并发症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显著大于正常组。见表2。
2.3 产前心理状态与分娩方式关系 经统计学分析表明产前有焦虑或抑郁者剖宫产和阴道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焦虑或抑郁者,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重视孕期宣教工作 本组调查结果表明年龄>30岁组、高学历组、初产妇和流产史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分别高于年龄
3.2 加强有产前并发症孕妇的心理指导 有产前并发症孕妇的焦虑、抑郁状况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产前正常组,这与孕妇缺乏医疗知识、心理准备不充分,突然躯体与心理应激造成心理不平衡,病情重需要及时终止妊娠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有关。故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有产前并发症孕妇,需要讲解妊娠并发症的相关知识,从心理上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消除孕妇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母婴平安渡过分娩期。
3.3 加强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抑郁情绪,降低难产率 产前有焦虑、抑郁情绪孕妇,剖宫产及阴道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焦虑、抑郁症状孕妇。根据文献报道[4],焦虑、紧张情绪可导致孕妇的疼痛阈可相对下降,对疼痛的耐受性降低而对疼痛反应敏感。在分娩过程中则会出现产痛较早且剧烈程度相对较重,使孕妇不能耐受产痛而出现哭闹、耗费体能,影响子宫收缩力。而产妇不良情绪又可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子宫收缩不协调,从而阻碍产程进展,增加难产机会,导致剖宫产及阴道助产率明显增高。因此,在产前宣教时应重点讲解正常分娩与剖宫产利弊以及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对产程的影响。同时让孕妇了解分娩过程以及决定分娩四要素,使其主动与医务人员配合,减少不必要体力消耗。
因此,对产前门诊孕妇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评定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医务人员对焦虑、抑郁孕妇进行科学、整体的护理,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降低孕妇焦虑、抑郁情绪。使孕妇处于最佳身心状态,提高孕妇对分娩应激的应对,对促进自然分娩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6.
二、文献综述
焦虑是一种心理因素。心理学家对焦虑情绪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焦虑是指由于个体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过着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家将焦虑反应描述为对包含危险,威胁和需要做出特别努力但对此有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期。40年代-70年代,学者一直在研究焦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也就是焦虑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但是,Eysenck(1979)认为焦虑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自20世纪70年代起语言学习的焦虑问题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Howitz等(1986)认为外语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现象,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在研究影响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内部因素时,发现焦虑因素影响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Oxford(1999)认为语言焦虑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情感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指出第二语言课堂焦虑包括沟通忧虑(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测试焦虑(test anxiety),以及负面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如,Chastain(1975)得出了结论:焦虑在常规的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课堂上,而并非听力和口语课堂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Rardin指出了焦虑的积极作用是一直在语言的学习中发挥作用的。Omaggio Hadley认为一定量的焦虑对语言的学习是有用的。然而Krashen (1985)发现了焦虑会阻碍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处理输入的能力。虽然对焦虑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的影响是不一致的。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在语言焦虑和语言学习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比如Gardner, Smythe, Clement and Gliksman(1976),同样,日本的Aida (1994)在研究中发现语言焦虑和语言学习成绩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Young (1986)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焦虑和学生的口语表现中也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除此之外,学者们还研究了男女生之间学习语言时的焦虑差异情况。而且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Spieiberger (1983)发现男生在较大压力的环境小男生比女生更加容易焦虑。但是这一结果与很多其他的结果是相反的。Aida(1994),Shi 和Liu(2006)Matsudy与Gobel(2004)等发现男女生没有语言焦虑的差异。至于焦虑和外语听力之间的关系,很多的语言学家也进行了研究。Kim(2000)和Hussin(2005)都发现了研究对象在外语听力课堂存在着焦虑情绪。Kim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焦虑因素和外语听力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也就是说韩国学生在听力课堂上表现的越焦虑,英语听力测试成绩越低;学生越放松,英语听力测试成绩越高。Cheng(2001)同样发现了在学生的听力能力和焦虑因素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此项研究不同于以往的研究之处是研究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否在英语课堂上存在着焦虑情绪和在英语听力课堂上的焦虑情况以及听力成绩和焦虑情绪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一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英语听力课堂上的焦虑的差异也是此项研究关注的一个问题。
很多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对焦虑进行了分类。Sieberger将焦虑分为气质型焦虑(trait anxiety) 和状态型焦虑(state anxiety).状态型焦虑指人在某一瞬间感受到的恐惧;例如,在考试前遇到的某种紧急状态一瞬间的恐惧。气质型的焦虑则指认得的一种个性特质, 即在任何情况下都易于产生焦虑的倾向。Apert和Habler(1960)按其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将焦虑分为促进性焦虑(faciliating anxiety) 和退缩性焦虑(delitating anxiety),前者激发语言学者的努力挑战新的学习任务,促使他们努力克服焦虑感,后者导致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以回避焦虑的根源。从各自的定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促进性焦虑有助于改善学习者学习和表现,在学习外语时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退缩性焦虑有害于语言的学习,在学习语言时起着消极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从西安科技大学一年级学生中选取了115名学生,他们是在2010年进入西安科技大学学习的。由于该校实行了选课制度,所以这些实验对象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计算机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政治与经济学专业,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管理与贸易专业。年龄从20到21不等。其中52%是女同学,48%是男同学。在试验中,对他们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一次英语听力测试。在测试过程汇前,他们被告知这次测试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占20%,因此实验对象非常重视这次听力测试,而所得的成绩真实的反映了他们的英语听力水平。测试的地点是该校的语言实验室。同时,在测试开始之前让实验室的管理员检查了所有的设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所给的材料。
2、试验工具
根据实验的目的,所测得变量包括实验对象的外语学习焦虑值,外语听力焦虑值,和学生的英语听力测试成绩。测试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值和外语听力焦虑值的设备包括外语课堂焦虑值量表的问卷调查表,外语听力焦虑量表调查表,英语听力测试试卷。此外,这两个问卷调查表均是用英语表达的,所以将这两个问卷调查表翻译成汉语。问卷调查表的第一部分是测试对象的个人信息:姓名,班级,性别,专业和学生证号码。第二部分使33个36个问题。第一个调查表是Horwitz和Cope发明的外语课堂焦虑量问卷调查表。在这个问卷调查表中,总共有33个问题。和一个五分的程度,5 从最高的5(strongly disagree)到1分(strongly agree),最低分是33分,最高分是165分。经过八周的测试表明这个调查表的内部的信度.93.非常的强的信度。
收集学生的听力焦虑值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行测试,所以另外一个测试工具就是听力测试试卷。测试学生听力试卷选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编写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听力教程。因为本份试卷是选在测试对象的教才,所以具有科学性,对测试对象来说句不是太难也不是太简单,适合测试对象。所以所测得听力成绩能真是反映学生的听力水平。这份试卷包括A,B,C,D四个部分:10个段对话。1个复合式听写,1个长对话,最后是一个文章的理解。这份试卷总分是30分。
收集到数据之后,此项研究采用了社会学普遍应用的社会学分析软件sspss.19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分析了学生的听力的英语听力焦虑值的平均值,学生的听力成绩的平均值,英语听力成绩和学生英语听力焦虑值之间的相关系数,男女生之间的听力焦虑的平均值。
四、结果与分析
将所收集到数据输入统计软件,得出了一系列的数据。首先学生的焦虑的平均值学生的焦虑的平均值是最大值是95.5,最小值63,平均值是95.5,标准差是10.26,平均值说明测试对象在英语课堂上存在较大的焦虑情绪。第二个表中学生的听力焦虑值得数据中,学生最大听力焦虑值是141,最小值是80,平均听力焦虑值是112.92,标准差是12.64.平均值也同样说明了在英语听力课堂上测试对象存在着焦虑情绪。
为了测试听力焦虑值和听力焦虑值之间的关系,分别对这两组数据进行了正态分析,将两组数据分别输入了SSPS.17分别进行了分析。根据所得出图表显示两个值都成正态分布。然后对两组值的相关值进行了输出,得出的结论如下:
从此表可以看出,这两个变量的相关值-.192* 在.05相关下相关的。而且之一负值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是负相关的,具体的说明;测试对象的听力焦虑值越高,学生的听力成绩越差,焦虑值越低,学生的听力成绩越高。说明学生在英语听力课堂上经历的焦虑情绪和学生的听力成绩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本项研究的另一个问题男女生的在听力课堂的焦虑情绪。
从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男同学在听力课堂上的平均焦虑值是115.36,女同学的听力课堂的平均焦虑值是110.44。而且很容易看出男同学的平均焦虑值要高于女同学的听力的平均焦虑值。 这说明在听力课堂上,男同学更容易比女同学产生焦虑情绪。这一结论给英语听力教学一定的启示: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的时候,要针对男女不同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的教学方法,以缓解不同性别的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提高不同性别学生的听力水平。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