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皮肤管理基本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稳步推进通过对与新生儿管护相关的重点人群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消除或减轻影响新生儿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新生儿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新生儿健康教育
1.1重要性
新生儿,从胎儿脐带切断、结扎开始直至生后第28天,这一阶段医学上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的28天是极为短暂的,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胎儿过渡到新生儿,随着第一声啼哭脱离母体后,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器官功能要通过一系列适应性调整逐步健全起来。据世卫组织网站媒体中心新生儿降低死亡率实况报道第333号报统计:新生儿死亡占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37%。绝大多数(75%)新生儿死亡发生在生命第一周,而且这些死亡中,25%-45%发生在生命最初24小时内。故如加强新生儿健康教育,做好新生儿管护措施的实施,对降低新生儿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1.2健康教育内容
新生儿的家庭做为管护新生儿的基本单位,要积极争取他们参与到健康管理干预中来,这样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但多数家庭缺乏管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健康干预,所以掌握相应知识技能是必要的。
1.2.1基本知识
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3200克左右,出生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克为巨大儿;出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可导致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约7~10天体重恢复;满月时,体重增加600克以上为正常。生理性黄疸一般7~10天左右消退。脐带脱落时间一般在出生后1~2周;假月经、乳房肿大与泌乳、“螳螂嘴”与“马牙”等都属于新生儿期正常的生理现象;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纯母乳喂养可满足6个月内婴儿所需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0~6个月的正常足月婴儿如果采用纯母乳喂养或者配方奶喂养,一般不用额外补充钙剂,但应于生后15天开始,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满月内的新生儿能看清楚的最佳距离为20厘米左右;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促进婴儿发育,满月内的新生儿一昼夜的睡眠时间一般为16~18个小时;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在婴儿出生72小时后采集足跟血,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等疾病的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出生后3~5天内进行,如果初步筛查有问题或可疑,应于3个月内进行复查或转诊到专科医院,以便及早发现听力异常; 前囟(在头的顶部)是由4块颅骨相接处形成的空隙,出生时对边距离约为2.5厘米,一般在12~18个月时闭合。
1.2.2技能
婴幼儿发热时体温超过38.5℃,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或给予退热药物。新生儿发生腹泻后,不需要禁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调整饮食,并及时补充液体,避免发生脱水。数呼吸次数,有助早期识别肺炎。在相对安静状态下,2天至2个月的婴儿呼吸次数不应超过60次/分,2个月至1岁的婴儿呼吸次数不应超过50次/分。 避免儿童发生摔落、烧烫伤、溺水、中毒、触电等意外伤害。
1.3健康教育实施措施及开展形式
疾控机构开展新生儿健康教育基线及需求调查,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进行评估为开展好新生儿健康教育提供实施的基本方向。
妇幼保健机构根据疾控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基本方向,为新生儿家长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及时更新及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2 管理措施
2.1建立新生儿健康档案
在辖区内建立新生儿健康档案,分析新生儿健康信息,开展病情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及社会、心理、行为等危险因素干预。
2.2定期健康检查
专业卫生工作者在妇女分娩后立即进行家访,是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的卫生战略。这一战略在死亡率高的环境中已显示其积极效果。新生儿访视,于新生儿出生28天内家访3~4次,高危儿应适当增加家访次数,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保健人员实施。家访的目的是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处理,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或减轻发病的程度。家访内容包括: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回家后的生活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喂养与护理指导;体重测量;体格检查,重点应注意有无产伤、黄疸、畸形、皮肤与脐部感染等。咨询及指导。如在访视中发现严重问题应立即转医院诊治。
2.3护理管理
2.3.1出生时的护理
新生儿娩出后应迅速清理口腔内粘液,保证呼吸道通畅;严格消毒、结扎脐带;记录出生时Apgar评分、体温、呼吸、心率、体重与身长;设立新生儿观察室,出生后观察6小时,正常者进入婴儿室,高危儿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提倡母婴同室,尽早喂母奶。新生儿出院回家前应根据要求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筛查和听力筛查。
2.3.2新生儿居家管理
有条件的家庭在冬季应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左右,湿度以55%为宜;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恒定。提倡母乳喂养,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方法。新生儿皮肤娇嫩,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父母应多与婴儿交流,抚摸有利于早期的情感交流。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外来人员接触。注意脐部护理,预防感染。应接种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
综上所述,新生儿的健康教育及管理措施应该受到重视,新生儿时期罹患的各种疾病的后遗症将可能影响孩子今后一生的幸福,如能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就可能防治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 考 文 献
艾滋病不仅病程长、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因此,以家庭/社区为基础的一对一护理工作模式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家庭、亲朋或社会自愿者做护理员,使之掌握正确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帮助,使艾滋病患者获得尽可能满意的护理照顾及情感支持。我县1998年发现第1例HIV感染以来,至今累计发现HIV感染/AIDS患者106例,男72例,女34例,平均年龄42.13岁。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57例。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收治艾滋病患者6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护理,其中男47例,女13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文化31例,初中21例,高中以上4例。随机抽样分成两组,即一对一护理组(试点组)和普通护理组(对照组)。
护理措施
加强能力建设,掌握护理技能:①初期: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得到系统培训,2005年本人有幸被选派到武汉中南医院进修艾滋病护理,回单位后在县卫生局组织下举办了全县医疗单位艾滋病护理培训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胜任这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选拔培训家庭护理员:在艾滋病家庭中挑选1名较精明细心的家人或邻居自愿者、亲朋,对他(她)们进行面对面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作为家庭护理员。并为他们发放一定的劳务补助。③培训内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艾滋病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知识以及艾滋病患者情感心理支持技巧。
疾控护师负责提供技术支持、考核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利用每季度艾滋病患者体检之机,对家庭护理员进行培训指导,乡镇卫生院指派专人负责本乡镇患者护理管理、联络等,能尽快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一对一护理责任包保,为艾滋病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减轻患者身心痛苦、防治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是惟一的手段,试点组的每1例艾滋病患者配有1名责任护理人,有的是家人,有的是亲戚或朋友有的是邻居自愿者,他们负责为患者提供生病后的照顾、关心、问候和心理帮助,这样家庭和社会共同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对其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艾滋病是一个病程长而致死率及高的疾病,几乎所有HIV感染/AIDS患者都面临因病致贫、面对死亡、社会歧视、病痛折磨等难以抗拒的问题,常常会表现愤怒、抑郁和绝望,护理人员要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做到:关爱体贴、热情奉献、耐心细致、尊重,不评判、不歧视,消除焦虑和悲观的情绪,鼓励他们乐观向上、积极地生活方式。
饮食护理:1天3餐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根据个人经济状况,蔬菜水果多样化,豆浆、牛奶常饮,禽、肉、蛋类及时摄取,原则上以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皮肤护理:①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衣;②皮肤搔痒时不要抓伤皮肤,可轻轻按压或拍打;③若暴露的伤口不要包扎,感染的伤口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理;④皮肤过于干燥时可涂抹润肤霜。
药物依从性帮助:①监督服药,给药到手,看服到肚;②闹钟、电话、短信到点提醒。有一患者的妻子因有事要外出1周,临走前她把患者吃的空药瓶吊在卧室和厨房门顶能碰着头的位子,患者每天必须经过好几次,瓶一碰头就想起服药的事,这样妻子外出1周1次也没漏服。还有一位邻居自愿者老王,他负责护理的是一个单身男子李某,30岁出头,家里很穷,当他接到HIV阳性确认报告时,开始否认、愤怒后天天酗酒闹事,邻居老杨一家非常害怕,一见他就关门躲避。但有1次小李生病3天没起床,老杨就试着去帮助他,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主动上门指导老杨一些有关艾滋病护理常识,之后老杨就成了小李的护理员,小李开始正常生活有时还帮老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关照,过着正常的农家生活。事实证明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对艾滋病患者是多么的重要。
结 果
鼻咽癌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放疗治疗,放疗就是利用电离辐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一门临床学科[1]。由于多数鼻咽癌属于低分化癌,对放疗治疗敏感,效果满意,但是由于放疗容易引起副作用及并发症,因此,对于鼻咽癌放疗患者必须给与综合护理,先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0例临床放疗情况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鼻咽癌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为41~60岁。所有病例均经鼻咽部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鼻咽癌,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颈部肿块40例(80%)、涕血15例(30%)、耳鸣16例(30.2%)、鼻塞16例(30.2%)、头疼12例(24%),其他疾病,糖尿病3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
1.2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5例,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25例采取常规护理。两组放疗方案相同,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治疗,鼻咽癌放射剂量DT66-70Gy,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剂量60-66Gy。两组鼻咽癌患者在年龄性别、放疗方法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3 护理对策
综合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教育、放疗部位护理、口腔部位护理、全身皮肤护理、放射性损伤护理、放疗后心理护理、生活起居饮食护理、放射治疗部位功能锻炼等方面。常规护理仅局限于临床基本护理。
3.1放疗前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鼻咽癌的发病及放疗方案、疗程、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全面了解基本信息,避免因缺乏基本知识导致患者对放疗过渡紧张和焦虑,影响治疗效果。
3.2放疗局部护理 鼻咽癌基本病理是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往往导致鼻腔阻塞,放射线治疗后加重局部刺激,产生水肿,从而造成阻塞症状明显,因此,放疗前后给于生理盐水冲洗,有利于减轻症状。放射线还可以造成唾液腺的损害,使空腔粘膜充血水肿,为了避免放疗对粘膜的损害加重,可以多饮水、含漱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出现溃疡影响功能时可以暂停放疗,由于吞咽困难导致营养问题时,应给于补充流质维生素及营养物质,并经常做张口运动避免因放疗影响肌肉纤维化,导致张口困难。
3.3皮肤护理 放疗对于皮肤的损害主要取决于放射源、剂量、照射时间等,主要引起放射性皮炎,出现水疱、糜烂、渗出等,严重可以出现感染。放疗时密切注意皮肤的变化,出现不适及时处理,严重时应暂停放疗并治疗皮炎,出现大泡给于抽泡液,出现渗出可以采取湿敷治疗,有感染的外涂抗生素药膏,百多邦、湿润烧伤膏等外用。并避免日光照射,防止各种不良刺激。
3.4放射性损伤的防护 部分患者在放疗时出现放射性食道炎,应及时发现并给与复合维生素B、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复合剂雾化吸入治疗,根据具体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并发症加重。
3.5心理护理 鼻咽癌是以颈部肿块、鼻腔阻塞、涕血等症状的常见肿瘤性疾病,目前鼻咽癌多数还是采取放射治疗,效果肯定,但是由于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存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这就要求在对患者进行放疗时给于适时的心理干预,才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放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外资料也显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均有助于提高放疗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2]。
4 结论
由于鼻咽癌放疗疗程长,射线对于正常组织、细胞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局部不良反应[3]。我们观察发现,对于鼻咽癌的放射性治疗,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口腔粘膜的损害和张口困难为表现的不良反应,其次是皮肤放射性皮炎、食管炎、等,还有的表现为心理焦虑、忧郁等情绪反应,因此,我们对于鼻咽癌的放疗护理采取综合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综合护理作为一种全面的护理模式,已经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采取有计划有目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合护理执行依从性的关键在于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密切护患关系,提高信任度,在动态过程中评价护理效果,对患者依从性动态监督,从而保证综合护理措施的有效执行。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各项护理措施,使综合护理在鼻咽癌放疗患者发挥更大作用,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