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数学课的板书内容较多,一般有课题、例题、结语和学生板演等几部分,可教师书写,也可学生板演;可贴贴画画,还可以用小黑板等形式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板书为教学服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计划性
即在课堂教学前要有板书计划。特别是例题的安排、结语的书写、板演的放置都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前必须仔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并在头脑中构思一下板书或写出简单的设计。切不可只备教材教法不备板书,以免出现上课时想到哪写到哪,东写一个课题,西写一个公式,写了擦,擦了又写的不利局面。
二、科学性
一个好的板书实际上是一个微型教案。因此,板书的设计要集中反映教材的精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将事物的本质揭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重点,把握要领。这就要求板书设计不仅要简洁明了,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而且要准确无误。
三、合理性
从教师方面来说,包括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和形式选择的合理性。板书内容中,课题一般安排在黑板上面或左面中间部分,例题一般安排在黑板中部,结语一般写在例题右侧,板演一般安排在黑板下方。形式上除了大黑板上的书写,也可以有小黑板的挂放、图片的粘贴、直观教具的演示等。当然,无论内容与形式都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从学生方面来说,板书只能在黑板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可以满黑板都是。由于视角等原因,部分学生对黑板两侧等部分看不清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四、美观性
板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应当具有美观性,因为板书的形式与内容尽可能完善地统一,更容易使学生在美感中接受知识。
1.讲究板书地美观性,首先要讲究文字美。而文字美首先是端正整齐的美,龙飞凤舞那是与学生“为难”,肯定谈不上好效果。特别是阿拉伯数字一定要规范,不要出现“7”像“1”、“6”与“0”不分的状况,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看不清引发计算错误的情况。讲究文字美还有字体的大小,太大了板书内容少;太小了,后面学生看不清,板书了等于没有板书。此外,讲究板书的文字美,教师也给学生板演、练习树立了榜样,有利于学生形成书写端正、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2.讲究板书的美观性,其次要追求色彩美。色彩是最大众化的语言。对于例题中的重要词语、符号,结语中的重要部分用色笔写能起强调作用。如文字题“32与48的积加上192与64的商,和是多少?”中,教师将“积”“商”“和”用色笔标出,一方面就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准确列式计算;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掌握抓重点词语解答文字题的方法。
3.讲究板书的美观性,还应注意图案美。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图案也会起到一定的直观作用。此外,讲究板书的美观性还要形式美,线条美等。
综上所述,板书设计首先要有计划性,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注意合理性和美观性。这样的板书才是较好的板书,也只有这样的板书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采用有效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带入到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对本堂课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课堂导入,如果导入环节设计得好,会为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则会影响数学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置,甚至会导致整节课的失败。下面笔者就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谈几点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认识,希望能对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教师要把握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原则
1.导入要符合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每一堂课用什么方法进行导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倘若教师只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而设计背离教学目标的课堂导入,虽然能活跃课堂气氛,但只会将课堂领入“歧途”,不符合导入设计的原则,是不可取的。
2.导入要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使导入设计具有趣味性,要力求语言精彩生动,具有吸引力,以便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喜欢数学,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并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
3.导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种方式的导入,不能每节课都用同一种模式的导语,这样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来选择最佳的导入方法,如多媒体资源,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等都可以运用到导入设计中,为课堂的开端增色。
二、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导入的方法
1.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它可以把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幻灯片、录音、视频等向学生做直观演示,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中。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为顺利进行教学奠定基础。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境,向学生直观演示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为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让学生探索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利用生活实例导入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和实际生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教学,比如从小学生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设置一些有趣的例题或者改编一些数学故事,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比如二年级的数学课“混合运算”一节,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设计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教学,但很多小学生没有乘船的经历,如果教师教学时不做改编,学生就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也就无法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混合运算的原则。因此教师可以将例题中的“过河乘船”改为“坐汽车参观动物园或参加春游”,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个例题贴近自己的生活,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情绪高涨,顺利导入了新课,为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保障。再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他们佩戴的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小三角旗、金字塔、尖形屋顶等,使学生分析他们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征,进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这样就为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67-01
从1988年言实在《上海教育》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素质教育”一词以来,近10年的素质教育研究(近5年出现热潮),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得到了国家教委的确认,从而业界的探讨变为了政府行为,由此可知学校素质教学已成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理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就得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设计观念,必须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把握素质教育要求,用素质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根据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基础实际的需要,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优势互补,取彼长补此短,才能在课堂教学没计改革中有所作为。
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要求教师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提供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启发学生兴趣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敏锐而且正确识别课堂教育创新动态,产生积极主动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1.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建国初期,因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出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教学5环节的模式,这是一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模式,这种模式沿用至今仍有市场。影响可谓深远,后来曾出现过几种有影响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如德国根舍的范例模式;美国布鲁纳的掌握学习模式等,都是知识传授型的模式,它们在中国的影响力远没有凯洛夫模式那么大,虽然这些模式在系统地传授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在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重教轻学,使课堂教学没有生气,缺乏活力,被动学习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累,学数学难,怕数学,有的学生就此失去学习信心。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构建开放的数学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指学生的状态和教学情景。开放式教学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教学意境。
2.1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美国数学家奥斯本说:“根据科学式的能力测验,发现任何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独创性的潜在能力。”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另外,教师不要以长者自居,而应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不管水平高低,有无道理,都应尊重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是他们亲密的朋友,很尊重他们,很喜欢他们提出问题,在这种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创新灵感才容易被诱发,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的基础。
2.2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数学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主动到去探索新知。如何在课堂上巧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亚里斯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