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00: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近两年经济形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现在有人批评,中国眼下的通胀,是由2008年以后政府为救市推出‘4万亿’造成的。其实,根本不是这‘4万亿’,而是当年增加的10万亿信贷。这10万亿直接推高了近两年的房价。”
左大培认为,中国房价的快速上涨,最早开始于2003年。2003年后,中国每年M2(广义货币)的增长率都在16%以上,最高达到19%。其结果就是推高了经济增速:2003年以后中国GDP增长每年超过10%,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14%。通胀率也跟着大幅上涨:物价水平先从下降变成停止下降,再变成上涨1%,2007年已经达到3%以上,2008年竟然有一个月上涨了10%。2007年底,政府为应对通胀,采取了紧缩货币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紧缩贷款。当时的紧缩政策,有效遏制了2007年出现的物价上涨和房价上涨。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使情况发生了逆转,外向型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受了打击。政府有点“慌”,改变了经济政策,紧缩政策到2008年底已经彻底变为扩张政策。
“是大扩张啊。仅2009年一年,M2就增加了27%,贷款总额从30万亿跃升到40万亿。正是这增加的10万亿,推高了最近两年的房价。大家都应该记得,2009年初房价还没有涨,但是到年底已经可以用‘暴涨’来形容了。当时,所有的开发商都在说‘房子是刚性需求,房价只会涨不会跌’。其实,当时的房价上涨与所谓的刚性需求没有关系,而是那10万亿拉升的。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增加的10万亿贷款,并没有完全体现在当年的房价上,而是逐年显现出来的。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已经预计过,这个效果需我们消化五年。”
中国“救市”让美国给忽悠了
左大培认为,当年遇到金融危机,中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放松信贷,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政府要救市,但有点操之过急,一下子过了头。因为当时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形势是不一样的。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的经济不是过热,而是基本不热,但中国的经济是有点过热;美国几乎没有通胀,而中国已经有明显的通胀了。中美的经济形势根本不同,讲什么联合救市?
“又是注资又是放松银根,说什么是救美国也是救中国,这不是忽悠我们吗?美国是需要救市,因为它的整个金融系统在危机里确实垮掉了;中国的金融又没有垮,有必要采取那么大的救市行动吗?今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好,海外经济学家预计,欧美会陷入如当年日本式的衰退,欧美可能又要大开印钞机了。眼下,国内有些人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要和欧美同步。如果我们这样做,那又要犯大错误了。全球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三四年前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再吃重药,就有可能会积累长期风险,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所以,今年千万要避免‘别人生病,我们吃药’的尴尬局面。”左大培说。
信贷增速慢,房价自然跌
“现在媒体报道,很多地方房价已经不涨了。不涨是事实。因为这轮房价上涨主要是信贷扩张引发,当信贷增速慢下来,房价自然要下跌。房地产商千万不要怀疑,如果再不老老实实降价的话,资金链就要断了,就真的要完蛋了。”
左大培表示,政府为了遏制房价上涨,对房地产商用了重典。“原来房地产商可以威胁政府说:‘我不盖房子了,水泥、钢材卖给谁?民工找谁干活去?’但政府现在不怕你这一套。政府说,我自己建保障房,水泥、钢材照样卖,民工也照样雇佣,一样能拉动投资。政府现在不需要房地产商了,彻底不需要了。所以,房地产商不要再抱什么幻想了。政府把贷款卡住,房价根本涨不了;政府自己盖保障房,不用你来拉动GDP了。如果你还挺着房价不降,干什么啊?”
EA渐入佳境
那么EA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呢?简而言之,EA就是微软的一种软件许可方式。
据了解,微软软件授权许可方式主要有3种:盒装软件、OEM软件、批量许可。EA属于批量许可计划中的一种。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EA所针对的是拥有250台或者更多计算机的大型组织,这些组织希望获得计算机为期3年的许可授权;另一方面,EA不仅能给企业组织提供与众不同的软件保障、批量价格和众多附加产品,还具有特殊的收费模式:根据登记的初始桌面计算机数量,按桌面计算机支付企业产品的年度价格;可按3年登记期的年度等额分期付款或续签模式付款。
对微软的全球企业用户而言,EA并非是个新鲜玩意儿。微软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EA计划,并且在大多数国家也取得了成功。2002年前后,微软开始向中国客户推荐EA计划,之后的几年间,EA逐渐获得了客户认可和青睐。
鲍宏图表示,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EA方案,也是因为通过EA计划,企业可以以经济、合理的方式获得最新的微软技术和产品,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IT标准化,简化许可证管理,并享有各种维护权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将增长迅猛
那么,为何在最近两年中,EA会增长迅猛?
“这是因为目前的经济形势逼着很多企业重新审视IT。” 鲍宏图认为,其一是,企业在思考如何通过IT去减少企业的成本; 其二是,企业也很关注如何增强其竞争力。
首先,寿险业遭受直接冲击较大。
金融海啸让全球保险业蒙上了阴影。2008年,全球保费收入下降3.6%,其中寿险保费下降5.8%,非寿险相对平稳;2009年保费总额缩减3.7%,寿险保费下降2%,非寿险基本与上年持平,仅下降0.1%。
从不同保险业务的角度看,寿险业受到经济危机的直接冲击比较明显,而非寿险业则相对平稳。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发达保险市场投资连结产品的销量,导致寿险业务整体大幅缩减;另外,金融市场不景气波及寿险市场。然而,非寿险业务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诸如基础设施、车辆等投保标的稳定存在,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寿险市场的业务缩减状况。
其次,后经济危机时期寿险业恢复更快。
2010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经济回暖也带动了保险行业增长。继保费规模连续两年下降之后,全球保险业在2010年重新回到增长轨道,保费收入实际增长2.7%,达到4.3万亿美元。其中寿险保费增长率为3.2%,达到2.5万亿美元,高于前十年平均增长水平;非寿险保费增长率为2.1%,达到1.8万亿美元,仍低于前十年平均增长水平。
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寿险保费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非寿险保费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发现,在后经济危机时期,寿险业恢复迅速,然而非寿险业恢复较为缓慢。发达国家寿险业务继2009年增速下滑1.6%以后,2010年业务规模有所复苏,增长1.8%。而发达国家2009年非寿险保费收入小幅下降,2010年增长1%。
保险业发展规律在我国的适用性
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不同的是,虽然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不小的冲击,GDP增速明显放缓,但截至2010年,我国保险市场基本未受到太大影响。2008-2010年,不论是寿险业务还是非寿险业务,增长速度均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然而,2011年,正当各发达保险市场迅速恢复之时,我国寿险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规模下降。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低迷关系十分密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后续影响力尚未消除。2011年,我国GDP增速降至9.2%,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寿险市场产品结构与发达保险市场类似,理财型产品占比较高,因而出现了与发达保险市场类似的现象,寿险业受宏观经济的直接冲击比较明显,寿险业务规模较2010年下降了10.2%。
从近几年我国寿险和非寿险业保费增速来看,非寿险业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各年之间标准差较低,业务发展表现的更加平稳;同时,由于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仍然较为低迷,寿险业务规模波动也较为明显,这均与全球保险市场运行规律相符。印证了经济波动对于寿险业与非寿险业的影响规律在我国的适用性。
2012年保险市场展望
展望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受债务危机拖累,发达经济体财政刺激空间压缩,结构调整无力,加之私人部门需求暂时无法接替公共需求,经济增长将失去动力。受到国际市场环境动荡、出口条件恶化的影响,资本流动的冲击逐步加大,我国作为出口大国,经济增速将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拖累。同时,由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将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提高。
因而可以预料,2012年,与宏观经济形势联系紧密的保险业也将放缓增速,尤其是寿险业务规模增速可能无法恢复到之前的增长水平。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大背景下,保险业应当抓住机遇调整结构,使保险产品逐步回归保障型业务。
保险作为为民众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业,更应当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发挥作用,尤其是保障程度相对较高的健康险、意外伤害保险、传统寿险,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民众安全的需求,提高国民幸福感。因此,应当重点改善产品结构,而非盲目扩张规模。
适当“降速”利发展
事实上,如果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长未必是好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保险行业逆势增长需要克服更大阻力,甚至影响经营业绩,因此,保险行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前提下适当“降速”可能更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