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健康健康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答:你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通过你所说的情况来看,你可能患上了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患者总是担心或确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并感觉头疼、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病人会因为这些症状而反复就医,尽管各种医学检查的结果和医生的反复检查解释,均证实其身体机能一切正常,却仍然不能打消其内心的疑虑。一般来说,疑病症患者多有自身的个性因素,比如容易焦虑、自我暗示性强、过度关注自身健康、面临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时往往难以自我调适,等等。
关注健康、期盼长寿,这是任何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但反应过度则会演化成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即疑病。心理专家曾说过:“你想得什么病,就有什么病。”这句话非常适用于疑病症患者,现代医学研究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往往会成为躯体疾病的诱因。疑病症患者往往会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下,将身体上的一些本不存在的或偶发的不适症状强化,并使其最终演变成真正的躯体症状。
其实,正常人也会有疑病反应,比如,当得知周围的人得了某种疾病,或者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某种疾病时,很多人通常也会对号入座,甚至为自己确诊定性,进而忧心忡忡。但当通过科学的检查和诊断已经证明自己根本未患这种疾病时,他们心里的怀疑就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消除,而疑病症者则仍然对自己患病深信不疑。这种病态的心理使他们总是把自己想象成某种疾病的患者,之后便开始焦虑、恐惧、抑郁,这种不良的情绪又会诱发或强化其躯体症状,进而造成恶性循环,徒然为自己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正是在疑病心理的作用下,你会“感觉”浑身不舒服,各种医学检查结果也证实了生病只是你的“感觉”而已,你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怀疑完全是不必要的。建议你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能疑神疑鬼,不能对号入座。切勿因自己的“心病”而造成 “身病”。
我想考军校,
怎么却得了偏头痛?
问:我要考军校了,学习很累,精神高度紧张,总是疲惫失眠,情绪也特别焦躁,头的一侧总是一跳一跳地痛得厉害,后来才知道是得了偏头痛,而且还会周期性发作。我以前从来没有得过偏头痛,请问这是压力太大引起的吗?
答:从你的叙述中可以判断,你的偏头痛的确与心理因素有关。
答:咬手指是一种焦虑情绪下的无意识行为,看来你已经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并决意改变了。
焦虑,是人预感到将要发生不良后果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反应和情绪体验,通常体现为过度紧张、心神不宁、恐惧忧虑等负性情绪。 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唤起人的警觉和注意,使人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过度的焦虑或焦虑持续的时间过长,则会降低人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活动,严重影响机体应付应激的能力,甚至会引起机体明显的不适,导致心理障碍乃至躯体疾病。
从你半岁即与母亲分离,被送往乡下奶奶家,可以看出你的焦虑情况正与此相关。心理学上有句名言,“自幼不曾充分享受母爱的人,一生都不会感到幸福。”这话虽不无夸张,却印证了一个长期以来的心理现象,即安全感与母爱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孩子3岁前与母亲分离,那么他就有可能患上“分离焦虑”,感觉被抛弃、不被人喜欢,并导致终身都缺乏安全感,做人做事也会明显地比同龄人不成熟、不自信。
婴儿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会有咬手啃拳这种行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年龄段而出现咬手指的情况,则说明他的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或恐惧的状态,因安全感的缺乏而产生了退行,即他的心理状态此刻退化到了两三岁的孩童时期,以咬手指的行为来无意识地寻求自我保护。你的情况正是如此。其实,虽然3岁前的“分离焦虑”会导致安全感的缺乏,但如果父母后来能够做出相应的努力,还是可以适当地予以弥补的。不过从你感觉和父母一点都不亲,甚至有点恨他们,可以看出你的安全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这是比较遗憾的,这也导致了你的焦虑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你的咬手指行为也就一直持续下来。
有时候,你所怨恨的东西其实正是你最渴望得到的东西,也可能正是你的心结所在,比如父母的爱。建议你直面内心的渴望,把你的痛苦彻底地向父母倾诉出来,以促进与父母关系的彻底改善,最终打开心结,这对你日后的人格形成以及一生的发展都大有好处。如果你感觉凭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不妨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咬手问题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疗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会变成“马加爵”吗?
问:我有时候看问题很偏激,性格也很冲动,遇到问题想不开,报复心也很强,和战友们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我有点担心。我会成为军营中的马加爵吗?
答:的确如此。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梦到被强盗追,强盗是假的,但这情绪是真的。”这可以提醒我们,当我们做恶梦时,梦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梦所流露出来的情绪是有意义的。当你反复做同样一个梦时,这个梦可能在暗示你最近的情绪或心理究竟处于何种状态。
从你的叙述来看,你做的是恶梦,这提示你最近的情绪似乎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可能是工作、训练、人际交往等方面压力过大,也可能是生活中出现了某件突然或重大的事情,远远超出了你自身的应付能力,于是通过梦境的形式显示出来。
要想避免夜里再做恶梦,可以尝试如下的办法:临睡前好好地泡个脚,上床后在心里想一件让你高兴的事,以施加正性的暗示,或者听一段轻快的音乐,来放松自己的心情。睡前是潜意识非常活跃的时候,糟糕的、美好的心情都会影响到睡眠的质量和梦境的好坏。心情放松后,在心里反复暗示自己,“今晚我会做一个香甜的好梦”。在这样不停地暗示下,良性的信息就会深入到你的潜意识,伴你进入梦乡,对你的梦境和心情的改善大有帮助。
我为什么总想家?
问:我入伍将近两个月了,最近心情焦躁,睡眠也不好,每天都在想家,感觉部队生活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现在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突然变得爱和人争吵,明明自己有错也不承认,有时还和班长顶牛。我这是心理出现问题了吗?
答:你可能出现了适应障碍。这种情况在新兵中比较常见。
环境变化、突然或重大的事件,都会引起人的心理波动,如果个体具有内向、敏感等个性特征,往往又会加剧这种强烈的心理不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适应不良,严重者可发展成适应障碍。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年人或老年人,一般不超过6个月。在军营中,这也是颇为常见的问题。
新兵的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新兵对军队紧张、艰苦的生活不适应造成的,严重的可导致适应障碍。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问题,如焦躁、抑郁、偏激、易怒等;二是睡眠问题,如失眠、多梦、早醒等;三是行为问题,如违纪、攻击、逆反、不服从管理等;四是人际关系问题,如顶撞领导、难与人相处等;五是工作问题,如消极怠工、不愿意训练、不喜欢学习、得过且过等。以上5种情况较为常见,严重者可能还会出现品行问题,如撒谎、偷窃等。
新兵适应障碍一般来说病程短、症状轻、随着时间的延长,即使不进行临床治疗,很多症状也会逐渐减轻,直至恢复健康,因此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症状持续超过半年,仍然没有好转,就应该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帮助,确定是否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以便采取更有效措施,避免延误治疗。
我到底选择回家还是留下?
问:我本来准备退伍回老家,父母已经为我找好了工作,但我现在却有机会转士官,可以继续留在部队。两种选择各有利弊,现在我不知道怎样选择,天天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着觉,心里非常痛苦。我该怎么办?
答:回老家还是留在部队,这种选择的困惑是老兵们经常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