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甲沟炎的预防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循环障碍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溃烂及肢端坏疽等症状[1]。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足的出现,使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所以,糖尿病足的护理及干预对患者的综合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本院共收治糖尿病足患者50例,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46~82岁,平均64岁;糖尿病史6~28年,平均17年。50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Wagner分级法[2],50例患者中:0级6例,Ⅰ级12例,Ⅱ级27例,Ⅲ级5例。
2 护理干预
2.1 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要对糖尿病足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知晓糖尿病足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能,指导患者掌握足部自我护理和保护措施,合理饮食及用药,适当体育锻炼,定期进行血糖监测。黄丹妮等[3]在对糖尿病足坏疽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中指出,糖尿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后比健康教育前,懂得糖尿病足护理的患者增加了70.7%。周莹霞[4]在糖尿病足的防治及护理研究紧张中总结指出,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及合理的预防措施能降低40%~80%的糖尿病所致的足部溃疡截肢的发生率。因此,加强糖尿病足知识的健康宣传,是患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糖尿病足的危害是至关重要。
2.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性别、体重、病情等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保证低糖、低脂、低盐、按时、按量,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饮食,改善全身的营养状态,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促进创面愈合[5]。
2.3 心理治疗 糖尿病足的病程长,并发症多,费用高等使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大、紧张、焦虑等。医生及护士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况,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指导,多安慰及鼓励患者,使其消除恐惧紧张等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4 足部护理及治疗 护理: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温水泡脚20~30 min,水温不要超过40℃,洗后擦干脚趾,同时对足底进行按摩,轻拍足背,并可适当作小腿和足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若感觉足部麻木,足部皮肤变白或发红、疼痛、肿胀、磨伤、甲沟炎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并给予正确处理,防止感染扩散。平时穿宽松柔软合适的鞋袜,每日换洗袜子,保持干爽、清洁。寒冷时注意肢端保暖,但忌用热水袋热敷保暖,以防烫伤。
2.5 治疗:溃疡患者局部用0.9%的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双氧水或碘伏进行消毒,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坏死组织的清除,以不伤及正常组织不出血为度。根据患者情况局部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双黄连等进行湿敷。每天对足部进行检查,观察并记录足部皮肤组织的代谢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局部皮损面积、感觉、血管搏动及是否有分泌物等情况。根据创面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换药间隔时间及方法。同时,对足部进行红外线照射,距离﹤50 cm,每天照射1~2次,每次20~30 min,以减少渗出,促进血液循环和肉芽生长,加快溃疡面的愈合。
2.6 全身药物的治疗护理 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抗凝、抗感染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物的治疗,促进肢体血管扩张,改善下肢缺血缺氧等症状,促进创伤面的愈合。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时,指导患者掌握用药的方法、时间以及其他注意事项,检测血糖,尽可能使血糖达到正常水平。
3 结果
通过临床治疗和积极的护理干预,38例糖尿病足患者完全痊愈,10例患者溃疡面明显缩小,2例因足坏疽转入外科截趾。
4 结论
糖尿病足是不同于普通足部溃疡、坏疽的疾病,其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致残率较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以外,还须具备良好的品质,如耐心的指导、细心和持之以恒的护理等。糖尿病足需要多层次、多方位的进行合理调护,使饮食、心理、健康教育及药物等多方面协同合作治疗。通过有效及合理的护理干预,早发现,早治疗,控制好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皮肤抵抗能力,促进伤口愈合。因此,重视预防、治疗和护理糖尿病足可以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藏萍. 20例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大家健康,2011,5(5):28-29.
[2]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6-808.
资料与方法
对通辽经济开发区50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糖尿病患者108例,男59例、女49例,并发糖尿病足10例,医护人员对这1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精心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使10例患者均得到治愈。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足部病变,而感染则会使糖尿病加重,导致恶性循环,致使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临床表现有下肢麻木和疼痛、双足痛、温、触觉障碍,受伤后足部易破溃,抗感染力下降,伤口愈合慢,容易形成坏疽,导致无法愈合而截肢致残。因此,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消除足部隐患,降低截肢致残率。对于糖尿患者来说,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保护其足部不受到所有相关的伤害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检查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消除已知的危险因素:①既往有足溃疡史(与从事职业密切相关)。②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足部麻木、触觉或痛觉减退或消失、足部发热、皮肤无汗、肌肉萎缩、腹泻、便秘、心动过速);或缺血性血管病变(运动引起的腓肠肌疼痛或足部发凉)。③周围血管病变(足部发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④糖尿病的其他慢性并发症(严重肾脏病变,特别是肾功能衰竭以及视力严重减退或失明)。⑤足部畸形(如鹰爪足、压力点的皮肤增厚、夏柯关节病)和胼胝。⑥个人因素(肥胖、吸烟、酗酒、社会经济条件差、独居生活的老人、糖尿病知识缺乏和不能进行有效的足保护)。⑦鞋袜不合适。
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应控制在餐前160~180mg/dl,餐后200mg/dl,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身体抵抗力变差,较易感染,所以应通过以下方法控制好血糖。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分为四大类,即黄脲类、双胍类药、a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科学的综合治疗,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须坚持每天注射胰岛素,才能保证健康的生活。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无法继续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出现急、慢性并发症,应激状况或糖尿病病情加重时,胰岛素是最有效的治疗。②饮食疗法:任何一种类型的糖尿病,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在一生中都需要进行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合理的选择膳食,把握食物的量,安排好进餐时间,并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饮食,保持健康的心态来实现积极、自由、正常的人生。糖尿病足患者饮食要注意控制总热量,建立合理饮食结构。均衡营养,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定食定量、少食多餐,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高纤维饮食,利于控制血糖、减肥和通便。饮食清淡,低脂少油,少糖少盐。适量饮酒,坚决戒烟。③运动疗法:运动可以改善葡萄糖的利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保持正常体重,有利于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但运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年龄、身体条件和不同的病情采取适当的运动。运动时应注意:不要在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作用高峰时进行运动。热身以及慢慢结束可以帮助免受运动损伤,并常检查足部。如果条件允许,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注意常饮水。④糖尿病教育: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重视患者的情绪反应,向患者说明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认识糖尿病是一终身性疾病[1],但绝非不治之症。⑤血糖的监测:坚持长期糖尿病监测,了解自己的病程,掌控糖尿病治疗的主动权,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很有效的,可定制专门的糖尿病监测日记,动态记录。定期与保健医生联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1)各型缺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钾(低血钾、高钾血症)、钙、镁异常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
(2)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体内的[hco3-]减少所致;临床突出表现为深快呼吸,呼气时有时带有酮味。面色潮红,心率增快,脉搏增快,co2-cp<40%,尿液呈酸性。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及深快呼吸,血ph值及[hco3-]明显下降等特征。治疗方法一是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二是根据[hco3-]浓度来决定是否补碱,三是防止低钾血症,及时补k+。
(3)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和防治原则。呼酸是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以致血液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呼碱是由于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co2排出过多,以致pco2降低,最终引起低碳酸血症,血ph值升高。
3.输血的适应证包括出血、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严重感染和凝血异常。注意事项是①严密查对,②关于保密时间,③血液预热,④不加药物,⑤加强观察,尤其是t、p、bp及尿色。要注意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及病理生理变化(微循环改变、内脏器官继发损害)、临床表现(休克前期、休克期)、诊断要点及各型休克的治疗原则(一般治疗、扩容补充血容量、应用心血管药物、应用强心剂、纠正酸中毒、应用激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处理无尿者)。
5.疼痛的分类、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
6.围手术期处理:
(1)手术前准备的目的和内容(心理准备、生理准备、特殊处理)。
(2)手术后护理的要点及各种并发症(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不张、尿路感染)的防治。
7.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人体基本营养代谢的概念,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选择及并发症(深静脉插管的并发症、感染、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溶质性利尿、血磷过低)的防治。
8.外科感染
(1)疖、痈、软组织蜂窝织炎、丹毒、淋巴管和淋巴结炎及脓肿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甲沟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热敷,理疗,应用抗生素。有脓液形成,及时切开引流。如甲床下积脓,应将指甲拔除。
(3)脓性指头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肿胀不明显者可保守治疗,一旦出现跳痛、指头压力增高应立即切开引流。
(4)败血症和脓血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菌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①骤起高热,可到40-41度,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③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④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菌血症可分为三大类,①革兰染色阳性细菌脓毒症;②革兰染色阴性细菌脓毒症;③真菌脓毒症。治疗一般是:①处理原发感染灶;②应用抗菌药物;③支持疗法;④对症治疗。
(5)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肌肉的强烈收缩,任何刺激均可诱发痉挛和抽搐)和预防(正确处理伤口,彻底清创,敞开引流,不缝合,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治疗(清创去除毒素来源,大量给予破伤风抗毒素,对症治疗控制痉挛,防止并发症)。
(6)抗菌药物在控制感染中的应用及选择:①无局限化倾向的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治疗②选择应根据临床诊断、致病菌种类和药物的抗菌谱③同样治疗效果时尽量使用单一、窄谱的抗菌素④全身情况不良的患者尽量使用杀菌性抗生素⑤较严重感染,优先从静脉途径给抗生素。
9.创伤
(1)创伤修复过程(炎症期、增生期、塑形期)及影响因素:感染,血液循环障碍,低蛋白血症等身体一般情况欠佳,抗炎药物,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变等疾病。
(2)创伤的处理和治疗:伤口分为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
10.烧伤
(1)烧伤面积的计算(九分法)和深度估计的方法:烧伤深度分为ⅰ°,浅ⅱ°,深ⅱ°ⅲ°;烧伤严重性分度:轻度,中度,重度,特重。
(2)小面积烧伤的治疗:烧伤清创术和创面用药。
(3)大面积烧伤的分期及各期的救治原则:现场急救,全身治疗,创面处理,防止器官并发症。
11.肿瘤: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响学检查、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形态学检查;防治原则:良性肿瘤和临界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防止复发或恶性变;恶性肿瘤应针对全身治疗,i期以手术为主,ii期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有效的全身化疗,iii期采取综合治疗,iv期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对症治疗。
12.移植:移植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步骤。
13.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1)麻醉前准备内容:包括病人体质的准备和麻醉前用药;及麻醉前用药的选择:安定镇静药,催眠药,镇痛药,抗胆碱药。麻醉前用药的目的:①增加麻醉效果;②镇静;③减少麻醉药用量;④减少腺体分泌。麻醉前用药的种类:①安定镇静类;②催眠药;③镇痛药;④抗胆碱药。
(2)全身麻醉的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呼吸系统:呕吐和窒息,呼吸道梗阻,通气量不足,肺炎和肺不张;循环系统: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室纤颤,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热,抽搐和惊厥。
(3)椎管内麻醉的应用:下腹部以下,腹盆腔,下肢,、会手术。及并发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