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能力培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创造能力培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创造能力培养

篇1

1.幼儿审美的特点

1.1幼儿注重对一些鲜艳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比较容易产生美感,并且喜欢有趣的,特别是小动物富有故事情节的事物。对于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欣赏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1.2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培养,只有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因此,在审美的过程中,情感的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孩子在郊游时,看到花草、小动物,就会高兴的又蹦又跳,有的幼儿还会直接在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兴趣。

1.3在对幼儿的美术活动教学中,幼儿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造型夸张。绘出的图形也是很具奇特,有的幼儿可以将鱼画成游在天空中,把太阳小鸟都画在地上,对于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审美观点,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随之审美想象在创造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2.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幼儿对其美的事物接触时,在审美的活动中积累了各种知识的经验,同时在审美的过程中,他们的直觉能力和想象能力非常活跃,对于那些抽象事物的理解也会快速有自己的想法,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在不断的教学整合中表明,如果学生在幼儿时期经常参加审美活动,他们在上学以后对于学习的固定知识也有很强的感悟能力。想象力更加丰富且动作灵敏协调。

3.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策略

所谓审美能力就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着艺术的欣赏,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因此,对于幼儿来讲,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1引导幼儿发现美并去感受美。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幼儿去发现美和去感觉美,只要有发现随之就会有感受美的机会,让幼儿去发现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的事物和现象,让幼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常带孩子深入到大自然中,让幼儿学会在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喜爱的色彩,以及去发现世界的美,蔚蓝的天空、白云,自由自在飞在天空中的小鸟,这些都是美妙的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在春天,孩子在绿绿的草地上奔跑,孩子与草地间形成了一种色彩斑斓的美,这是一副多么富有情事的画面啊。在此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作一副自己喜欢的画,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出富有特点的作品,对于幼儿形成了色彩的美感。

3.2通过艺术作品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创造能力。幼儿时期是发展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对事物观察时,还要通过语言对其观察进行描述,因此,要充分发挥老师的语言能力,以此来通过表情、语气和语调来描述出所要表达的意向。这主要是因为,相同的一句话如果带上表情和语气把它表达出来,那么它的效果肯定会很好,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进行意思表达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在语言表达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表达要规范,注意适当的语言修饰,让语言真正表现出美感。进而让学生去领悟其有的内涵,激发其幼儿的创造能力,通过创造能力的发展,来表达审美能力所带来的兴趣。

3.3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对于幼儿来讲,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须要将美育具体化,丰富化,才能真正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幼儿接触大的艺术作品,让幼儿从作品中去感受艺术的美,并通过审美去激发自身的创造能力。另外,教师在对幼儿教课时,必须在创设环境的同时与幼儿教育结合,让学生真正在审美的同时接受到教育,比如,教课时,教师和孩子一起布置自己的课堂,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像与喜好去布置教室,让孩子真正置身在美的环境中,以此来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并在学中玩,从而让学生去懂得审美,并发现美。比如,在教授这堂课时,可以先通过图片的形式让幼儿先了解云彩,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让孩子明白云彩是由风带来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把自己想成是一片云彩,想像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此时,教师可以伴随着钢琴曲,让学生在此优美的环境中去深深体会,充分发挥其想像力,他们有的会说:我要成为小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等等,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另外,在生活中,幼儿喜欢看电视模仿,在这时我们要让孩子自由去寻找美,去发挥美。这就要求,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多采用图片、媒体进行教课,让孩子易于接受,让孩子参加到审美活动中。

3.4经常为幼儿提供审美的机会,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生活过程中,要经常为孩子提供一些审美的机会,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还要培养其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幼儿教师要多引导幼儿参加一些审美活动。比如,让孩子作画、折纸、制作小玩具等,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还有就是让幼儿多参加一些歌舞表演等。让其在活动中去发现美,让幼儿真正感受到不同活动带来的美感,让幼儿在美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通过对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发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在审美与创意活动中去开拓视野,欣赏美、发现美并创造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同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楼必生,涂美如 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1

篇2

2、应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余地;

3、应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好奇心;

4、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5、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6、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篇3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1;3600÷(3600×1/6÷4)-4;解2:(3600-3600×1/6)÷(3600×1/6÷4);解3:4×[(3600-3600×1/6)]÷(3600×1/6÷4)。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4÷1/6-4;解8:4×(1÷1/6)-4;解9:4×(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