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童识字启蒙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这堂课把整个识字过程,寓于“找春天”的活动中: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看图认识与“春天”相关的字及其演变,让学生摸一摸、认一认各种蔬菜,做游戏,演一演春姑娘等,在“兜兜龙”的陪伴下,将整个识字活动变成了一次快乐的春游活动,学生们始终兴味盎然。所以说,这是一堂尊重儿童特性的课。
同时,这是一堂体现语文特性的课。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的简约式统称。通俗来说,语文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可以说,认字、识字是语文的起点,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除了读童谣、儿歌、故事等,也应该读读汉字本身的故事。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特点。这堂课由“草”引出草字头,以及带有草字头的“花”“菜”等一系列字,由“木”引出“林”“森”“休”等字,将汉字字形与字义联系密切的特点揭示出来。在形象画面中,在故事情境中,在汉字归类联系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感受汉字学习的趣味,充分体现了“兜兜龙说汉字”栏目的创作意图,把汉字作为交际工具、信息载体、文化组成部分所独有的魅力展示出来,把汉字体现的中华民族思维和表达的独特智慧展示了出来。
再者,这是一堂体现启蒙特性的课。低年级识字教学属于母语启蒙教育。母语启蒙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点燃热爱。如何点燃?
从古代官学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书科地位是比较高的。然而在古代蒙学中,或许并没有“课程设置”这样清晰的概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知识结构以文科为主,科技知识所占例甚微。先秦至清,学校的教育内容大部分为经、诗、书等,“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 再者,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启蒙教育中,作为书法基本功――习字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按照清人的观念:“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上然制、诰、谕、敕,中而为表、奏、启,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走笔顺利、清晰整齐”(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213页),这实际上道明了书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价值。
一、学科化是当前小学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二、早期化是当前幼儿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三、艺用化是当前小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评价机制的设想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书法课堂教学任重道远,在实际书法教学评价中应重过程性指导,抓细抓实教学的流程,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实际书法课堂教学中,可巧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具体操作如下:
评价重点要体现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书法教学的目标,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这就要体现在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评价要立足于学生行为的纠编。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书法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行为,笔画正确是否、字体是不是端正、大小是不是适中、结构是不是均匀、是不是整洁美观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来矫正纠偏,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导练。评价落实在学习方式上,如出现执笔姿势、书写姿势、临帖方法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为书法教师,不可忽视这些小节,应该从小处着眼,认真地对待学生书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予以指出纠正。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爱学,乐练,会学,不断增强能力。
《三字经》全文长达1145字。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