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篇1

一、经济全球化为规模经济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经济全球化可以是企业采用更加先进的工艺、设备,实现大批量生产,可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和设备投资,降低能耗和原材料的消耗,突破一国资源利用和市场销售方面的限制,从而实现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全球化对加速中国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吸引并利用外资。据统计,流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

2.引进和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全球化以及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科技性活动不断深入,使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

3.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管理并实现管理创新的机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的涌动过程,我国能够引进、吸引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

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更快地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

5.资源利用的全球化。

6.开拓国外市场。有利于企业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 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全球性的,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所认同,有助于我国“借船出海”;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能够影响和刺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尽快走出国门并形成基于全球经营实绩的真正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国际市场进入壁垒的多层次性

冷战后,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单凭一国力量已无法应对各个领域的挑战,于是普遍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取得集团优势增强自身实力。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当前,全球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经济组织和经济合作协定已超过100个,其中70%以上是20 世纪90年代后建立的。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贸易保护主义,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据独立监测机构“全球贸易警报”2010年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自2009年11月二十国集团华盛顿金融峰会以来,仅集团成员就实施了 121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有134项在酝酿过程中,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关税、补贴出口、限制移民及其他特别救济措施等,全球90%的商品贸易不同程度地受到保护主义的限制。

三、生产集中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动作的载体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现象就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投资和运作。现在5万个大的跨国公司,加上他们50万个大的子公司在全球运作,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所以,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促进资源优化组织。

篇2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

立项者:范寅寅

项目的类别: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青年教师基金

项目名称:文化景观中场所精神再现的设计方法探索

编号:12NZYQN02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间联系日趋紧密,城市规模随同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已进入“成熟期”而言,我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说还处于“成长期”,而成长的过程,往往又是一个丧失的过程。[1]在“大拆大建”的开发建设中,全国城镇普遍出现“千城一面”、“伪”地景等现象。虽然设计完成了形式和功能两大要素的结合,然而,城市形态特色越来越模糊,人们走进家园的感觉也越来越淡薄。

城市出现这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设计形式背后的文化薄弱。人类赖以生存的每一块土地都有它的内涵特质,这种内涵特质是在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设计背离了文化基础,必然导致地域文化的丧失。

现今我国的城市依然面临地域文化磨灭的危机,甚至愈演愈烈。地域文化的丧失已是不回避和搁置的问题,而地域文化的保护是城市长远发展的必要前提。那么,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应该如何更有针对性的实现地域文化的保护?

二、城市的文化景观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多种要素按一定方式或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物质文化属于文化的表层结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2]在文化的相互作用中,文化的表层结构具有显性特质,易于改变;而深层结构具有隐性特质,难于改变。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表层结构的变异会导致深层结构的瓦解。

就设计层面而言,能够作用的更多的是文化在空间中的物质形态,即文化的表层结构。设计通过人们对文化表层结构的感知,影响其深层结构。因此,忽视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尽管目前只是改变了文化的物质形态,然而这样的改变正在侵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危及文化的本质。

设计是通过“物质”作用于“精神”,对于这些物质形态,可以尝试以“文化景观”的概念进行理解。

“文化景观”来自文化地理学。它探讨的是人的活动与“原生”景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学家苏尔(Carl Sauer)指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一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文化景观区别于其他的景观类别,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文化景观具有延续性,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文化景观具有象征性,是人们生活方式、民族身份和信仰系统的象征。

可见,文化景观无论是概念还是内涵都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文化的深层结构。正因如此,在探讨地域文化保护的时候,将“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在空间中的物质形态进行理解,整个研究工作将更具地域针对性并更体现设计的人文关怀。

三、城市的场所精神

城市为人所用,是生活发生并具有特性的空间,它不仅包含着构成城市空间的一系列物质要素,还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在对城市的认知过程中,如果片面的强调城市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内容,而忽视城市作为“家园”这一层面更深刻的意义,城市可能将会失去其可见、实在的具体性质,甚至包括不可替代的人文特性。因此,在地域文化保护的前提下,更应该将城市作为一个“场所”进行理解和分析。

场所不是一个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城市作为场所,必然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及“场所精神”(genius loci)。场所精神的产生是依赖于环境客体与感知主体双方相互建构的。一个有意义的场所的产生,是源于丰厚的文化积淀,精神的巨大张力通过物化的文化景观以“冰山的一角”显现出来。具体而言,城市通过其文化景观,如建筑、广场、构筑物等与人们的记忆对话。当提及某一建筑、或某一广场时,便能唤起人们对此相关的全部记忆和情感。当然,不同的人对于城市的记忆也是不同的。但是,那些令人难忘的场所,给人印象深刻的文化景观,对于多数人而言往往又是一致的。在那里承载着一些让人感动的内容,也就是它的场所精神。[3]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集体认同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深层文化,它们显现于那些人们所熟知的“核心”文化景观,而这样的“核心”文化景观就成为了人们在城市中得到归属感的情感寄托。

地域文化是靠积淀而成的,不可能运用某种设计方式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与此同时,地域文化涵盖内容众多,很难凭借某种设计手段对每一层面的内容进行同等力度的保护。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更关注现有的集体认同,并保存城市的特性(即场所精神)。通过人们对于城市场所精神的体验,完成对于城市地域文化的感知,最终实现人们对于“家园”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产生。

四、地域文化的保护需要彰显和强化核心文化景观中的场所精神

在城市的发展中,地域文化不是一种固定和永久的状态,文化与时代的适应性发生碰撞,文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有时甚至非常剧烈。文化景观作为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可避免,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与发展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体系,给予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感受来源于人们对场所精神体验的过程。场所精神是一种特质文化,即在一段时间里所保存的集体认同,个人认同性与社会认同性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无法在连续的变迁中产生。[4]

终上所述,由于文化的可变性以及人们对稳定精神的需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承载的集体认同的“核心”文化景观是保护的重点,设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空间手法彰显和强化核心文化景观中的场所精神。

在重庆渝中区闹市中心,矗立着一座世人皆知的“解放碑”。这座“纪念碑”的由来和发展历程是典型地域文化保护的案例(图1)。

“解放碑”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堡垒”。1941年12月31日,当为了激发全民族的抗战决心和鼓舞士气,在曾数度一片火海、断垣残壁的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三条主干道交叉中心,修建了一座木质纪念建筑物,即“精神堡垒”。抗战期间,每当重庆经历一次轰炸,人们都会聚集于“精神堡垒”周围,庆祝自己的幸免于难,并鼓舞坚持抵抗的民族士气。“精神堡垒”在胜利后,被改建为“抗战胜利纪功碑”,由于历史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又被改名为 “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尽管,这座“纪念碑”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名称、建筑形式和纪念对象的改变,然而,“纪念碑”作为重庆“核心”文化景观被保存至今,它所承载的场所精神也得到了彰显和强化。因此,无论是“精神堡垒”还是“人民解放纪念碑”,都作为重庆的地标,作为群众性活动与聚会的重要场所,一如既往的满足着市民对于集体认同与历史记忆的情感需求。

五、结语

城市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对于地域文化保护而言,是不可回避的挑战。而那些人们所熟知的生活环境,给予人们归属感的“家园”,不仅承载着人们大部分的生活内容,还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程,它们更是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漠视城市的场所特性,削弱其场所精神,采用肆意拆除重建的景观设计方式,最终的成果可能是无人问津的失落空间。景观设计中,对于地域文化保护的倡导,并不是拒绝发展,也并不意味着盲目的保存所有的文化景观。然而,对于那些承载着某种强烈感情、集体认同的“核心”文化景观是应该给予重点的保护,它们所积淀而成场所精神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张松.为谁保护城市[M].北京:三联书店,2010.p13.

篇3

当今社会,市场环境发展变化迅猛,这使得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出现较大的难题,尤其是在企业经济管理方面。企业为不断提升自身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地推动健康、稳定以及长远地发展,加强经济管理势在必行。企业的经济管理包含较多的内容,比如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内部控制等方面。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和自身实际情况以及经济管理内部属性来积极地加强经济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地快速发展,导致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一个市场变化现实中,企业该如何增强自身竞争的优势,并且不断地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已经成为各企业管理层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企业加强经济管理能够为其赢得有效的发展空间,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可以说,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对自身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另外,企业积极加强经济管理还能有效地解决其在生产运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效地规避企业风险。总而言之,经济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中,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也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凡是进行具有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的企业,其经济效益必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升。

二、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济管理意识

虽然现今市场环境变化较快,市场竞争激烈,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经济管理意识,经济管理理念不能跟上市场变化,许多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只重视生产和销售环节,几乎忽视了进行经济管理或者没有及时地调整和完善经济管理。由于缺乏经济管理或者没有及时地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管理进行调整,企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权职模糊,导致经济管理部门不能充分地发挥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频频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缺乏创新经济管理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并没有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是继续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管理模式。社会在发展变化,可以说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但是,许多企业没有及时地调整经济管理模式,或者说一些企业一味地套用和效仿一些成功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而完全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缺乏一个创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导致经济管理模式与企业自己发展不符合,经济管理工作一片混乱,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3、未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当前,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没有制度保障,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难以有序进行。据调查分析,当前许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仍然沿用以往的并且已经不符合市场变化的旧制度。由于缺乏科学、有效以及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一方面,导致企业内部职权不能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致使企业中员工缺乏自身的责任意识,当出现问题时,员工之间相互推脱责任,员工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的生产和运营与市场环境出现严重脱轨,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最终很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4、经济管理组织结构设置较为落后

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需要不断地进行革新,但是目前经济管理组织落后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许多企业的职能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直线式组织模式,这导致企业与市场出现严重的脱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当前一些企业内部制定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不科学,没有充分地保证企业的权责合理分配,导致企业管理层的工作难度十分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准确度;最后,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员工工作松懈、怠慢,工作效率较低。

5、人力资源管理不力

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使得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匮乏,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一些企业没有完善相关奖惩机制,这样很难发挥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员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被消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力,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较差,这就严重地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

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策略探讨

1、树立经济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首先应该树立经济管理意识,从思想上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意识。树立经济管理意识,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一方面要加强对市场发展变化进行调研,积极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做出符合时展变化的决策;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管理层加强自身学习,自觉努力地学习经济管理相关的知识,强化自身的经济管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另外,值得企业管理层重视的就是,为了积极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还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在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时,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战略目标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地跟进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2、创新经济管理模式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环境在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应该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切实保证企业经济管理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首先要求企业管理层应该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并且具备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在经济管理实践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市场环境变化的趋势。其次,注重技术创新。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应该不断地加强技术的创新,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第三,企业应该创新营销观念。企业应该通过持续营销的方式来有效地减少企业库存和积压,从而为企业积累发展资本。最后,积极进行信息化经济管理。由于当今市场环境中信息化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建议企业加强信息化经济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引人到日常企业经济管理流程中,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从而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3、科学设置经济管理组织

企业科学设置经济管理组织,通过积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来不断加强经济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作出一个科学、合理以及明确的分工,充分地将企业职权落实到实处。在设置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时,尤其应该重视如何明确企业管理层的职能,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有效提高企业中信息传递的速度,有效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企业应该及时地改变企业中自上而下的组织构成。

4、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企业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从而稳定企业人力资源,积极提升企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管理中以企业员工为本位,以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和进步为前提对员工进行管理,尊重员工,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让员工产生较强的归属感,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提升企业的发展和生产动力。第二,完善相关监督机制。要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需要企业积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从而减少企业员工消极怠工的现象,并且积极督促企业员工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确保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地改进。第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员工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工作中去。这里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包含惩罚和奖励两方面,这样既确保了考核评价体系的震慑力,又保障职工工作积极性。在奖励方面,企业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价,需要将评价结果作为奖励分配的标准,按照评价结果分级别的给予员工物质奖励,再根据长期的考核结果确定员工是否应该进行晋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

四、结语

企业在发展中常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面临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为了积极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加强经济管理。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在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树立经济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科学设置经济管理组织,只有按照以上提出的方法去应对,加大自身的创新力度,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建华:新形势下如何强化企业经济管理[J].经营管理,2013(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