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草原环境保护,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引言
呼伦贝尔市位于东北部,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的民族经济地区开放实验区,国家生态示范区。有现存世界上最著名、最美丽的大草原,也是迄今为止全国保护最好的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之下煤炭资源极其丰富,煤炭资源的开发及其延伸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和就业的保障。特兰图煤田就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北部的草原核心区,它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通过当地牧民报矿,后历经第六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煤田地质局109勘探队勘查发现的特大煤田,至今还未开发利用。该煤田埋藏浅、赋煤面积广、煤质好、煤炭资源量大。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优势的煤炭资源必然将被利用,那么它所占据的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也势必将要破坏。本文通过对该煤田地质特征介绍结合当地草原植被环境,提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合理化建议,为决策者对特兰图煤田开发的同时,如何合理的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研究区所见地层由下至上依次为白垩系下统的梅勒图组、大磨拐河组、第四系。梅勒图组为煤系地层沉积基底,主要由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安山岩等组成,厚度约200米。大磨拐河组为研究区的含煤地层,全区发育,总体呈西厚东薄的形态,主要由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及煤等组成,厚度平均约400米。第四系广泛分布于煤系地层之上,主要由一套坡积、冲积、洪积、湖积形成的砂土、粘土、亚粘土及泥砾、砾石等松散堆积层组成,厚度约20米。
2.2 构造
研究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海拉尔沉降区之次级构造单元拉布大林―贝尔湖断陷中北部,为一北东向断陷盆地,受盆地边缘断裂的控制,发育2条正断层。断层特征见表1。
2.3 主要可采煤层
研究区共含6个煤层组,35个煤层,其中可采煤层12层。主要可采煤层3-2煤层全区大部发育,可采面积59.87km2,面积可采系数为42.44%,大部可采;煤层厚度的变化趋势是向东北、东、东南方向煤层变薄尖灭,煤层在发育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煤层总厚度1.89m~116.44m,平均50.87m,厚度变异系数0.714;可采煤层厚度1.50m~115.35m,平均49.31m;结构简单―复杂,夹石0~20层,多数1~5,夹矸岩性为砂质泥岩、粉砂岩、碳质泥岩;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中砂岩、砂质泥岩;煤层对比基本可靠,属较稳定煤层,埋深平均97.34m;赋存标高在660m~320m。
2.4 煤质
各煤层水分平均值在3.60%~15.50%之间,灰分平均值在8.64%~33.85%之间,挥发分平均值在40.27%~48.83%之间。本区各煤层硫分含量平均值在0.16%~1.37%之间。干燥基低位发热量在20.62MJ/Kg~26.26MJ/Kg之间。为低中灰―低灰、中硫―特低硫、低磷、高热值褐煤或中低热值长焰煤。
3. 研究区草原生态环境概述
3.1 地形地貌
特兰图含煤盆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北部,属低山丘陵草原区。按地貌成因形态类型,属剥蚀低山丘岭地形。盆地西缘一般海拔高程650m~800m,东缘一般570m~670m,相对高差100m~250m,中部地势平坦辽阔。
3.2 草原植物特征
草原植物主要以羊草为主,一般占植物群落的20%以上,其次为裂叶蒿、日阴菅、贝加尔针茅、野艾蒿等,另有少量的柴胡、驴蹄草、小白菊等稀有草本植物。
3.3 水系
煤田西北有额尔古纳河(界河)流过。煤田内零星分布有季节性湖泊,湖水较浑浊,主要用于牛羊饮用,盐碱化较严重,湖水来源为冰雪、雨水。另有两处泉眼,一为斯格尔基泉,在煤田东北部,为上升泉,泉水无色无味,透明度好,口感微甜;另一个泉在煤田西南部,为下降泉,该泉处于低洼沼泽地段,两边地势高,流出的小股水流汇集成小溪,在下游3公里外断流。
综上所述,煤田内草原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动物植物种类、数量繁多,地下水资源丰富,但该区降雨量小,地表腐植土较薄,生态环境脆弱,总体具有呼伦贝尔大草原典型的草甸草原特征。
4. 建议及思考
4.1 建议
特兰图煤田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较好(部分适宜露天开采),但当地生态环境较脆弱。建议将该草原区列入呼伦贝尔市生态红线,永不开发。如若开发,建议建设污染防治设施配置齐全,自身能耗低,污染处理和废物回收率高的大型现代化环保矿山,以露天开采为主。在开发前应配套相应的煤炭就地转化设施,如:煤制油、煤制气等清洁环保能源。
4.2 思考
煤炭开发要加大力度,这是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但煤炭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其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更不应该以损害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特兰图煤田煤炭资源丰富,面临着开发,一旦过度或无序开发造成植被破坏或生态系统失衡,随之出现草原沙化,将导致生态环境整体恶化,那么这片美丽的草原将在我们手中逐渐消失,我们将难逃历史的罪责。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留给我们呼伦贝尔的决策者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 煤田地质局109勘探队,《陈巴尔虎旗特兰图勘查区煤炭普查报告》.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编号
保护区名称
级别
面积(hm2)
行政区域
批建时间
主管部门
27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7300
围场县
1998
环保
32
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
省级
21500
丰宁县
1997
环保
71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1078600
锡林浩特市
1997
环保
90
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县级
8000
和林格尔县
1996
环保
92
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26000
多伦县
1995
环保
93
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
县级
600000
陈巴尔虎旗
1996
环保
105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300
扎赉特旗
1996环保
152
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600
康平县
1986
环保
257
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333
青岗县
1989
林业
273
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12000
肇东市
1993
环保
291
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136
兰西县
1990
环保
295
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67
明水县
1990
环保
1241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4000
固原县
1985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
省级
9767
福海县
1986
农业
1267
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
省级
16400
新源县
1986
农业
∑
1967003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中国草地,2000,(5):68—73.
[2]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
1、超载过牧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原第一性生产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原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据调查天祝县的牲畜数量由60年代的17.40万头(只)发展到目前的64万头(只),增长了2.70倍,畜均占有鲜草产量由7 622.90kg下降到2 081.04kg,超载23.85%,所以,没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
2、乱采滥挖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缺少燃料,农牧民群众烧茶做饭,主要依靠拾粪捡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铲草皮、砍伐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对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内蒙古省大部分高寒阴湿草原生长有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黄芪等,而且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农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仅使药材资源日趋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荒漠草原,搂发菜、挖甘草、麻黄的现象年年都有发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3、鼠虫危害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与猖獗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干旱和草原退化为鼠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了条件,而鼠虫的发生危害,又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处于一种恶替过程。草层高密度大鼠虫害不易发生,而草原退化、草层变矮、变稀,有利于鼠虫害的繁衍。近年来,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仍在逐年扩大。全国的面积已达6亿亩,仅鲜草折合人民币损失60多亿元,经济损失严重。虽然每年都采取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但因经费不足,防治面积小,每年的防治面积只占发生面积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被动局面,防治成果难以巩固。
4、毒草危害长期以来,随着草原“三化”面积的日趋扩大,许多草场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不断生长蔓延,加剧了草原退化。在内蒙古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马草等,面积达到1 500万亩。这些有毒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强、并有较强的抗逆性,它不仅与优良牧草争地,而且和优良牧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使草场利用率下降。
二、治理与保护草原退化的措施
1、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
2、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