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平安银行现状和前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断加强,其盈利能力受到挑战。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息差的经营模式收入逐渐减少,而国外的银行已经开始大力开拓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所占的平均比重已由2010年的80%下降到2015年的70%,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所占平均比重已经达到了40%。由此可见,加快经营模式和和收入结构的改变,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之一。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假设
本文选取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2010到2015年年报进行整理分析,获得所需数据。为了便于解决和研究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假设:⑴假设16家上市银行的年报真实可信;⑵假设上市银行在编制年报时使用会计记账方式等一致;⑶假设设置的变量取值都有实际意义且数据记录准确规范。
二、根据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的分类
(一)研究思路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将多个指标浓缩为少量几个指标,消除各个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然后根据主成分得分对其用二阶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终聚类结果。
(二)数据处理
1.主成分分析。将我们整理的2015年16家上市银行收入结构的各项指标用SPSS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情况下,得出F1、F2、F3、F4主成分得分函数:
F1=-0.379X1+0.316X2+0.023X3-0.28X4+0.3X5+0.075X6
F2=-0.163X1+0.325X2+0.439X3+0.156X4-0.354X5-0.332X6
F3=-0.244X1-0.143X2+0.431X3+0.322X4-0.09X5+0.796X6
F4=-0.293X1+0.416X2-0.684X3+0.851X4+0.032X5+0.013X6
将各指标值分别代入4个得分函数中,就可以得出每个商业银行的主成分得分,得分结果如表1所示。
2.聚类分析。根据表1,对其用二阶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先分别聚成四类、五类和六类。
下图为三种聚类的“模型概要”和“聚类质量”图。
“聚类质量”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聚类质量的“差”、“良”、“好”和“较佳”三个等级。蓝色条带表聚类质量达到的等级。由上图可以观察到,三种聚类结果的聚类质量良好,说明聚类成三种方式都是合理的。
下表是将16家商业银行分别聚成四类、五类和六类的情况。
表2 不同聚类结果表
■
由表2可以看出,不论将这16家银行分为四类、五类还是六类,我们都可以发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被分为一类,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被分为一类,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被分为一类。最终我们结合实际,将四类的结果作为本文的最终聚类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一类银行的利息收入平均为72.58%,低于其余13家银行2.3%。并且其他营业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4.93%,远远高于其余13家商业银行4.03%。这说明国有的三大商业银行比其他商业银行具有较优的收入结构,这也为工商、建设和中国银行成为全球顶尖银行提供了依据。
第二类商业银行是利息收入占比降低最快或营业额相对庞大的商业银行,这四家银行的收入结构虽然没有第一类好,但在优化收入结构的能力上存在比较大的潜力,相信其收入结构在以后几年会快速得到改善。
第三类商业银行是唯一在汇兑收益中亏损的一类商业银行,这类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较小,但是最富创新力的银行。但就目前来说,其收入结构是16家商业银行中最差的一类银行,应该得到管理层的重视。
第四类商业银行处于四类银行收入结构的中间水平。其中,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备受认可,平安银行依靠其母公司平安集团快速扩张,意图成为全能型模式银行。此类银行的利息占比收入是四类银行中最低的一类银行,甚至低于第一类国有控股银行2.5%。但资产规模较低,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仅为0.15%,远远低于第一类商业银行其他营业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4.93%。
三、收入结构与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之间的联系
(一)研究思路
本文假设收入结构与资产规模和营养结构之间是确定的函数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收入结构与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之间的函数表达式,通过对各参数的分析,可分别得到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之间对收入结构的影响。
(二)数据处理
1.回归分析。用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作为自变量,用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 、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作为因变量。由于6个自变量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假定收入结构可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因此先对这6个变量分别赋予权重0.5、0.1、0.1、0.1、0.1、0.1,然后再进行回归分析。此数据是截面数据,有可能存在异方差,所以直接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权数设置为残差平方和。用EVIEWS进行WLS回归。
①资产规模回归方程
回归结果如下:
Y1=-21.8235+43.817X1+195.5811X2+189.2389X3+363.1467X4 +394.9035X5+335.5921X6
T=(-1.7214)(1.6997)(1.6064)(1.6930)(1.8888)(2.8589)(1.7292)
R2=0.9999,DW=0.8,F=1094270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0.9999,这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度很高;F=109427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查F分布表可知,此回归程显著。
②业收入回归方程
回归结果如下:
Y2=-16.844+33.147X1+152.972X2+166.822X3+350.225X4 +334.845X5+265.7024X6
T=(-1.1819)(1.1438)(1.1177)(1.3276)(1.6204)(2.1563)(1.2179)
R2=0.9999,DW=0.7513,F=957327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0.9999,这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度很高;F=957327,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查F分布表可知,此回归程显著。
(三)结果分析
由资产规模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6个自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说明6个变量与银行的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又发现利息收入的系数最小,说明利息对银行资产规模的边际弹性低,无法通过增加利息收入而增加资产规模。
由营业收入回归中可以看出,6个自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说明6个变量与银行的资产规模亦呈正相关。和资产规模回归方程一样,利息收入的系数最小。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该增大非利息收入,这样可以优化自己的收入结构,更快的提高营业收入。
四、收入结构的预测
(一)研究思路
在前文分类的基础上,为了代表所有的上市银行和计算的方便性,我们挑选4类中一家银行的收入结构进行灰色预测。因为影响收入结构最主要的因素是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我们选取这一项作为预测对象。
(二)数据处理
灰色预测
商业银行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近年来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选取GM(1,1)灰色预测模型。
1.工商银行。利用MATLAB软件求出模型参数a、b,即发展灰度和内生灰度的估计值:a=0.0132,b=0.7897。由此可求得一次累加原始数列拟合序列表达式:y=59.9381-59.1405E-0.0132t,以此计算而得的数列再进行累减还原即可得灰色预测后的拟合序列,最后进行模型误差的检验。
由表3可以看出,2016~2020年拟合数据与原始数据的残差均小于0.02,相对误差均小于2%,说明此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工商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利用上述建立的模型,用MATLAB直接预测2016~2020年工商银行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数据,如下表4所示:
2.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采用与工商银行相同的建模方式,对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的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进行灰色GM(1,1)预测,预测误差直接用图2展示。
图2 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误差与相对误差分布图.
由图2可以直观的观察到,2016~2020年拟合数据与原始数据的残差均小于0.02,相对误差均小于2%,说明此模型对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可以进行预测。
由此,我们用MATLAB求出其余三家商业银行利息占总收入的比重数据,如表5所示:
(三)结果分析
由表4和表5可以观察到,平安银行的利息收入在2020年占比最低为52%,远高于工商银行的68.75%,说明第四类银行,即最富有创新的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乐观。而第一类银行即目前具有相对最优收入结构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其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虽然在逐年降低,但其速度远远小于第四类股份制商业银行。
五、总结
本文首先聚类分析了国内16家上市银行收入结构的现状,我们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现阶段凭借其强大的资产规模,构建了比其它商业银行更优的收入结构,以此成为全球顶尖银行。而第四类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其收入结构现状仍不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然后回归分析了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得到利息收入对银行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的边际弹性低,因此商业银行欲通过增加利息收入从而增加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已是不明智的选择。最后对4类银行中典型的4家银行的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进行灰色预测,发现5年后富有创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已经低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因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创新,重新定位经营业务结构,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学习,与国际金融大环境接轨,效仿国际先进理念,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效益增长点。股份制商业应该保持其创新能力,继续开展收入结构改革,扩大资产规模。国家应该逐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让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混业经营模式,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以此达到优化收入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学艳.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1(9):181-183.
[2]黄国妍.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银行风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黄宏运,吕石山,朱家明.空气污染的计量评估方法[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04:1-5.
[4]杨桂元,朱家明.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评析[M].中国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9.第一版.
[5]冯岩松.SPSS 22.统计分析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6]杨桂元.数学建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7]孙亚静,辛雪娇,张彦红.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3:26+226.
1990年,波音公司研究员Tomc audell和他的同事在设计一个辅助飞机布线系统时提出了“Augm ented R cad-ity”(简称AR)概念,是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计算机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因此,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并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画面或空间。
AR技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它包含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多传感器融合、实时跟踪及注册、场景融合等新技术与新手段。增强现实提供了在一般情况下,不同于人类可以感知的信息。
一、AR技术主要特征及应用领域
(一)AR技术主要特征
首先,融合虚拟和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和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中来,以实现对现实场景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和解读,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场景中实现与现实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解。增强的信息可以是与真实物体相关的非几何信息,如视频、文字,也可以是几何信息,如虚拟的三维物体和场景。其次,实时交互。通过增强现实系统中的交互接口设备,人们以自然方式与增强现实环境进行交互操作,这种交互要满足实时性。第三,三维注册。“注册”(此处可以解释为跟踪和定位)指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物体与真实环境进行一一对应,且用户在真实环境中运动时,也将继续维持正确的对准关系。
(二)AR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AR技术可广泛应用到军事、医疗、建筑、教育、工程、影视、娱乐、家居、工业、旅游、电商等领域。例如,瑞典著名的家具品牌宜家在2005年推出一款“IK EA N ow”应用程序,消费者通过用手机摄像头扫描房间,放置软件中的家具,达到体验不同家具放置的效果,并且打出不用担心买到错误家具的广告语,解决了消费者的不安心理,这款AR广告程序满足了消费者在线购买产品的欲望。同时,AR技术可在医学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可以帮助医学学习者建立对人体系统的立体动态概念,观察内部活动、模拟手术实践等。微软在AR眼镜的会上就展示了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潜力:只需随手一拨,就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人体结构,还可以单独观察某一器官的运动。它可作为一种可视化手术辅助工具,用图像来指导外科手术的完成,协助医生在可视化环境下精确完成手术,赋予医生“透视功能”,使医生更加具体的了解病人体内的情况从而确定手术的精确位置。
二、AR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现状
目前AR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和产品营销方面尝试使用AR技术。如马来西亚银行为追求世界最新科技潮流,同时为给顾客带来更便捷、更高效率的服务和即时满足感,了首个增强现实移动银行应用,可支持手机扫描条码。这款应用可以允许顾客查询自己的账户余额、信用卡消费记录、随时随地进行转账。这款应用可以有效减少顾客对实体银行或者ATM机的需求”。南京银行“你好银行”用A R技术推出的“发现你好”功能,正是紧随AR技术发展趋势,开创性的将AR技术与你好银行营销推广相结合,为“你好银行”客户提供耳目一新的互动体验。客户只需打开南京银行你好银行APP,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任一南京银行或你好银行Logo即可随机获得一个以AR效果呈现的奖品。这是南京银行“你好银行”近期特别策划的客户互动体验场景。
此外,平安银行北京分行打造的“北京分行AR”APP是北京分行为高端借记卡用户打造的“增强现实”媒介平台。它能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信息集成,实现实时交互。这种全新的多媒体交互形式能运用文字、图片、信息图、平面动画、3D动画、语音、实拍视频等手段,生动地向持卡人及时讲解平安借记卡的使用场景、最新营销活动、增值服务权益等有用信息,以方便持卡人更好地使用该系列信用卡。初次上线使用,北京分行将扫描点设在白金及以上借记卡左上角的“平安银行”Logo之上,内容为展示高端客户的权益,通过理财经理、大堂经理的展示达到营销信息推送目的。
三、AR技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应用前景
(一)网点建设规划、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
AR技术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建设规划及网点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采用AR技术将规划效果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以直接获得规划的效果供评估决策,能使决策更加科学。营业网点建设规划及网点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包括营I网点的地理位置的选择、内部装修、设施的布局等内容。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建设规划及网点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方面的现行做法主要是由基层支行通过对拟建或拟优化和功能改造的营业网点所在地现场考察,综合考察周围的经济金融环境、交通环境,如所在地的物流、各类市场、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企业、居民小区、已有其他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交通环境等情况及网点建设或改造成本,做出需求报告及图纸,报上级行审查审批。上级行审查审批人员主要是根据基层支行的需求报告做出决策批复,基层支行根据批复选择开发商对营业网点进行施工建设,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没有客户、网点员工的参与,营业网点施工建成前也无法将建成后的网点场景效果呈现给上级行审查审批人员、客户、网点员工评价。如果基层银行利用AR技术做成网点建设规划或网点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需求报告及电子资料,上级行的规划建设审查审批人员可以看到拟建或功能改造的营业网点的地理位置的实景情况和周围环境,以及网点建成后的场景效果。在正式实施前可以请网点员工及周围不同类型的客户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避免由于营业网点规划建设的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二)员工管理与培训
AR技术在内部员工和资产管理方面,如员工考勤、固定资产管理、信贷资产管理等方面前景开阔。现行员工考勤方式主要是刷卡方式,实际操作中存在员工请人代刷卡导致考勤不准确情况。如果利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R技术,商业银行可通过识别员工的脸部特征来确定员工的身份进行精准考勤。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AR技术制作AR固定资产管理卡片、贷款管理卡片来加强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人员通过扫描AR固定资产管理卡片可以了解该固定资产的购买日期、价格、厂商、管理单位等信息:通过扫描AR贷款管理卡片了解到该笔贷款的发放对象、发放日期、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和利率等要素,同时能够查询贷款调查人员、审查审批人员、管理单位、客户还款情况等信息,了解贷款的抵押物权证及相关合同的保管情况。
AR技术在员工培训方面有应用潜力。在员工培训中,运用AR技术有望成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AR技术可以增强培训体验,更加贴近真实,能够为员工提供一个知识丰富的学习环境、一个没有银行资金损失和信誉损失风险的操作环境。在营业网点柜台业务培训时,新员工可以利用AR技术为电脑生成的虚拟客户办理业务,同时一切都在真实训练环境中进行。虚拟客户能对新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实时反馈,而新员工可以记录和重放训练过程。例如,银行对员工进行信贷业务培训时,运用AR技术,计算机能够根据培训目的,生成虚拟相应企业。这样员工可以运用现实中的信贷政策和工具对虚拟企业进行信贷操作训练。同时,对员工进行银行财务会计业务培训时,银行可利用AR技术使电脑能够根据培训目的,生成虚拟的银行分支机构,这样员工可以运用会计知识及政策在虚拟银行上进行财务会计业务训练,并且在财务会计训练过程中实时跟踪各个环节和流程。
四、AR技术在商业银行对外营销和服务应用前景
(一)产品营销
AR技术在产品营销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商业银行现行产品营销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营业网点摆放宣传折页、展架来宣传产品,或者通过网点客户经理或大堂经理和柜员向客户推介相关产品。营业网点用摆放的宣传折页、展架来宣传产品,由于主要依靠文字和图片来宣传介绍产品,内容枯燥效果欠佳,同时银行员工在向客户推介相关产品时,由于员工语言表达能力及对产品熟悉程度的差异,营销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基于商业银行的产品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AR技术能将银行抽象金融产品可视化、形象化,从而增强客户对银行产品的认知程度和申办意愿。AR卡册、传单、卡片等宣传资料的应用将带给商业银行营销宣传方面创意空间,升级传统物品资料宣传方式,解决传统物品宣传资料无法把产品以更深入的互动方式介绍给客户的问题,带给客户视觉和影像的全新体验,为商业银行突显品牌效应。商业银行也可通过AR技术开发商开发出产品和业务宣传资料,能声形并茂、清晰准确地宣传产品,并能让客户模拟使用产品达到体验效果,增强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比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AR技术,让客户通过手机扫描环球旅游信用卡的AR宣传资料,就能模拟在国外旅行时购物、住酒店、就餐的用卡情景体验,达到增强客户的办卡意愿的目的。
(二)建立金融超市
商业银行通过建立AR金融超市,将其设置于营业网点客户大厅或ATM机具场所进行营销。AR金融超市只需几平方米的空间,客户通过裸眼只能看见AR金融超市招牌及业务指南,而通过AR设备则可看到一个完整金融超市,超市产品展柜上放置了数字形式的金融产品。用糁恍柰ü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产品,就可以了解产品的功能、特点、申办条件及使用方法。同时AR金融超市可利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R技术确定客户的身份,获取客户在银行的信息资料后向客户自动推荐合适产品。客户通过筛选,可对符合申办条件的产品添加至网络购物车,完成购买或申办。AR申办产品完成后,客户可选择在营业网点领取申办的产品,也可选择在客户单位或家中收到银行寄送的产品。
(三)客户服务
1.关于私人银行的定义以及内涵相关方面的研究
较早对私人银行业务具体定义的是国外学者Lyn Bicker,他在《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1996)一文中指出私人银行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维护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银行业务。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上,Lassar(2000)认为私人银行业务不仅是银行服务,还是包括保险、资产管理、财产计划与商业计划等各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集合。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上,维基百科将私人银行定义为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银行服务,为其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并结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
David Maude(2006)在其经典著作《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一书中指出现代私人银行竞争在加剧,带来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新的特征,产品上,产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银行业者在不断修正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定价上,为了减少给予客户折扣带来的收入流失,私人银行采取了多元化的定价策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 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也提到了私人银行业务是为客户投资和进行资金管理的综合服务业务。这是我国官方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通过对比,官方定义与学术界所作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在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行性的研究上,蔡粤屏(2000)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一直维持很高的储蓄率,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市场,高额净值人群的增加推动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康承东(2007)认为我国庞大的市场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巨大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的富裕阶层的人口基数不断变大,而且富裕阶层比较密集,这都具备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外部市场条件。梁兴远(2005)同样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不良资产比率高、受外资银行冲击等不利因素,指出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虽然我国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充分理由和条件,但是不少学者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应当保持理性认识。李怡(2004)在《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由于中国的富裕阶层大多利用转轨过程中体制不完善致富的,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以离岸方式为主。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离成熟尚早。
3.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只有几年时间,和国外私人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分析存在的问题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时,学者王君丽、徐颖丽(2006)指出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人力资源匾乏制约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出可以通过准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等途径积极开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
在分析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时,代涛,肖红建(2007)认为束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因素如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力度不足,私密性差;金融分业经营,投资品种单一;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尚未放开,外汇管制严格。陆磊(2008)认为我国现有监管体系存在问题是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私人银行监管规定,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缺乏风险监管,监管能力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4.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以及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当采取的发展模式,连建辉,孙焕民(2007)在《走进私人银行》一书中提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采取总分结合的方式,即在集团内部设立单独的私人银行分部,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方针,同时在银行的各个分行建立相应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的业务。卜银伟(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构建以目标客户群为核心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明确目标客户定位,拓展目标客户渠道;选择适宜的私人银行营销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迅速做大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私人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龙安芳、温波能(2010)将金融危机后中资私人银行进行了比较,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私人银行发展思路:立足本土人才建设,借鉴中信、平安、光大等集团管理模式,探索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或合资。
参考文献:
[1]Lyn Bicker,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 Serious Wealth [M].Routledge, 2002
[2]史其禄;喻军, 汇丰如何开展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城市金融,2003,8: 022.
[3]朱军林,卢森堡金融业发展的若干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 2005, 9: 021.
[4]康承东,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潜力及其发展策略[J].济南金融,2007, 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