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5 10:52: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韧带术后康复训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R4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59-01
膝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nuciate ligament)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近年来,随着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康复训练计划的选择对于恢复关节功能和预防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本院自2010年1月~2010年3月进行15例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术后运用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疗效良好,现将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4~58岁,平均年龄32岁。右膝10例,左膝5例;运动性损伤4例,交通意外损伤9例,日常生活中摔伤3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
1.2 手术方法简介均在关节镜下行单束等长重建,其中使用B-PT-B结合挤压钉固定重建9例,使用绳肌结合钢板悬带固定重建6例,对半月板损伤行半月板修整,内侧副韧带损伤行切开修补。
1.3 结果本组病例经治疗及护理后平均住院11天,无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病人关节伸曲正常,无关节不稳定和异常活动。术后3个月均能完成日常活动,6个月以后可以参加工作。按照Lysholm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术后6个月,
2 康复训练
2.1第一阶段(术后1~2周)康复目标:①维持膝关节于完全伸直位。②减少并控制膝关节肿胀。③达到并维持股四头肌和绳肌平衡能力。
手术当日用弹力绷带从足背由外向内绑至大腿中上段,并用卡式盘式关节支具将膝关节锁定于完全伸直位,以起到稳定和保护膝关节作用。术后6h后即可开始指导患者行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减轻肢体肿胀。术后当日即可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1~2天开始行绳肌等长收缩。病情允许下还可作髌骨被动内推,防止髌骨关节粘连。术后第3天,肢体肿胀消退后,可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或步行器辅助行走,并督促提醒患者锻炼应循序渐进,扶双拐行走时防止摔伤。
2.1.1踝关节屈伸运动 患者踝背伸和跖屈动作,练习时要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屈伸踝关节,频率不宜过快,动作必须到位。
2.1.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平卧位,膝关节静止不动状态下持续收缩股四头肌5s左右后再放松,如此反复进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
2.1.3绳肌等长收缩患者平卧伸膝位,主动收缩大腿后侧肌肉做后跟下压动作,每次15 min,每日2次。
2.1.4髌骨内退活动完全伸直膝关节,用同侧大拇指压在髌骨外侧缘,向内推髌骨,至最大限度后松开,反复进行,每次15 min ,每日2次。
2.2第二阶段(术后3~4周)康复目标:①提高患肢肌力②增加患膝活动范围。
术后3周开始病人休息时支具锁定于完全伸直位,康复训练时可指导病人做直腿抬高动作: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20~30°,维持5~10s再放下,反复进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绳肌阻抗训练时俯卧位,主动屈膝并可在踝关节施加阻力。膝关节被动伸曲活动可利用CPM机进行,CPM被动活动有助于预防膝关节粘连,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恢复正常肌力和关节灵活度。要求全范围被动活动每日增加屈膝15°,达到120°。在行负重训练时需在完全伸直位的保护下进行,以防重建韧带过度牵拉断裂。撑双拐嘱病人依据耐受情况由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终末伸膝锻炼:在患膝下垫一枕,保持屈膝30°,足跟抬高床面到患膝伸直,反复进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待股四头肌肌力达3~4级后,行主动伸膝活动时在患肢脚踝挂重物练习,从1kg开始直到能放在踝部5kg重物。
2.3 第三阶段(术后5~8周) 康复目标:①逐渐恢复关节活动范围②增加膝关节屈曲度。
术后第5周开始休息时支具必须锁定于屈膝10°,行负重训练时,支具也需屈膝10°位保持下行完全负重。此外利用CPM机进行膝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活动范围限制在10~90°,术后6周主要行下蹲训练。方法:两足分开与两肩同宽,膝关节完全伸直,两手抓床栏,上身挺直,缓慢屈膝关节,下蹲到45°,在该位坚持5~10s后站起,反复进行,每次30 min,每日5次。同时还可进行固踏自行车训练,每次15 min,每日2次。此阶段重建物韧带处于最脆弱时期,一定要叮嘱患者行屈膝活动不能超过90°。
2.4 第四阶段(8周以后) 康复目标:①增加关节周围肌肉肌力②恢复本体感受器。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保守治疗 康复体能训练 篮球爱好者
一、前言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ACL断裂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称ACL缺损膝,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篮球运动爱好者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多发人群,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前十字韧带保守治疗后立即进入康复治疗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实验预通过从术后到恢复竞技能力全程的康复治疗来评价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为以后的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损伤康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篮球爱好者ACL断裂临床表现和保守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伤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尝试对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及伤后恢复手段进行探讨,使运动员了解更多正确、科学、有效的伤后恢复手段,让运动员尽快摆脱伤病的困扰,快速恢复到以前的竞技状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伤后恢复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并且寻找训练和比赛中导致损伤发生的风险。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李×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出发点,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阅读一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找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更好地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2.实验法。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探讨专项性康复训练对篮球运动员ACL保守治疗后膝关节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测试结果各指标以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标,康复锻炼前后使用配对样本,健侧患侧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相关分析观察康复锻炼前后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下肢围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下肢大小腿纬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但通过12周的康复训练两侧小腿围度逐渐增长,较康复前患侧增长1.7cm健侧增长1.4cm。两侧大腿围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髌上5cm处患侧增长1.8cm健侧增长0.7cm,髌上10cm处患侧增长1.6cm健侧增长1.2cm,髌上15cm处患侧增长2.0cm健侧增长了1.5cm。
(二)膝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两侧膝关节主动屈被动屈均存在轻微程度受限;康复训练后,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提高14度,患侧膝关节被动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康复训练后,患侧腿股四头肌向心和离心肌肉量不仅和健侧腿没有差距还略高于健侧腿。患侧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复到健侧腿的81%,离心力量恢复到90%,基本完成康复目标。健侧腿和患侧腿的股四头肌的离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达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测试结果:实验对象疼痛值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逐渐减小。静息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彻底消失,膝关节区域按压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消失,术后第10周起走路时无疼痛出现,术后第12周起进行跑跳训练时,无疼痛感。康复训练第12周实验对象进行专项踢击时,会感觉到轻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经过为期24周的康复治疗及训练,实验对象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膝关节肌肉力量加。
2.实验对象可进行跑步、跳跃、变向等运动员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动,且可以进行篮球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患者已经开始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并且无不良反应。说明在本次后交叉韧带保守治疗康复训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议
1.康复训练要尽早进行,实验对象由于在受伤后4周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健患侧肌力都有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应该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兴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复训练项目,希望在今后的训练方案设计上要做到系统化、多样化,严格规范运动员每个康复动作,使康复训练练好。
中图分类号 R6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039-0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运动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极易对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运动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损伤患者关节内结构,此时必须要进行手术重建治疗[1]。现阶段临床上通常选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实施前交叉韧带重建[2]。本研究中采用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方式对收治的5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且为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在进行肌腱重建手术后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康复训练指导,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5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膝关节损伤,其中22例患者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在给予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同时配合半月板缝合或切除术治疗;本组52例患者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8~46岁,平均(25.6±4.3)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即所有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外伤史,且所有患者Lanchman试验及抽屉结果均呈阳性,均在关节镜下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2)所有患者均有韧带残端存留;(3)所有患者前交叉韧带损伤时间均未达5个月;(4)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不符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锻炼诊断标准的患者;(2)排除经MRI检查合并关节其他韧带损伤的患者;(3)排除骨骺未闭合的患者;(4)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5)排除术后随访资料不全的患者。
1.3 方法
本组52例患者均行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手术,术后均配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后便开始佩戴膝关节支具,手术结束后2周内患者需在医院接受康复指导训练,术后2周患者可出院,同时仍继续进行院外康复训练,具体训练措施如下。
1.3.1 初期(术后1~4周) (1)术后第1周。手术结束后因多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创伤炎性反应、肿胀等症状,因此,术后3~5 d内,通常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临床上通常将踝泵动作、直腿抬高、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作为患者的常用练习方法,术后6~7 d被动屈曲角度到90°,护理人员必须要耐心的指导患者进行上述训练,并且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髌骨推动练习,以避免髌骨关节粘连现象发生,增加膝关节的灵活性。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渐进性负重练习,以逐渐实现患肢单侧负重站立。(2)术后第2~4周。该时期内训练重点应以促进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为主,术后2周,膝关节被动屈曲至100°;同时应指导患者进行强化肌力练习,可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直抬腿可达6 min;该时期患者患肢仍难以完全负重,行走时需持拐,患肢负重1/3。术后3周被动屈曲范围应控制在110°,同时仍应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屈伸运动及肌力强化运动;指导患者进行抱膝运动,抱膝至产生疼痛感,保持10 s,休息5 s后再进行抱膝训练,反复练习20 min。术后四周被动屈曲达115°,指导患者进行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力求正常步态行走,睡眠时可不带支具。
1.3.2 中期(术后5周~3个月) (1)术后5周,被动屈曲角度控制在120°,可指导患者进行固定自动车练习,从无负荷逐渐向轻负荷过渡,2次/d,30 min/次。(2)术后6~8周,被动屈曲至与健侧相同;术后6周完全负重,指导患者逐渐行全蹲练习,并进行肌力强化训练,并适当增加直抬腿练习及静蹲训练。指导患者增加膝灵活性与平衡练习,如变向走、变速走、保护下走平衡木及站平衡板等练习。(3)术后10周~3个月,术后10周可根据患者情况去除保护支具,并指导患者主动屈伸角度基本与健侧相同;另外应指导患者每天坚持进行俯卧位屈曲训练,每次牵拉时间应控制在10 min,并逐渐开始进行跪坐与蹬踏练习。
1.3.3 后期(术后4~6个月) 术后4个月患者开始全面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后期可逐渐提高最大力量,指导患者进行大负荷运动,每组8~12次,连续进行2~4组练习,每组练习间休息时间应为90 s;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膝绕环练习及上下跳练习;此外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慢跑、游泳及跳绳训练。
1.3.4 恢复运动期(术后7个月~1年) 该时间患者可全面恢复运动,可逐渐恢复剧烈活动。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稳定性进行比较,并对患者治疗后肌力情况进行测量。
其中膝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膝关节功能评分则采用膝关节JOA指数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该评分表主要包含疼痛程度(0~30分)、屈曲角度及强直程度(0~35分)、上下楼梯疼痛程度(0~25分)、肿胀程度(0~10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越好。膝关节稳定性则采用Lan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进行检查,以患侧膝关节在髂胫束向下的压迫下有复位的现象出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阳性,以无前交叉韧带损伤为阴性。肌力测量则采用Cybex等动机进行检查[3]。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及屈伸弧度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JOA评分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JOA评分平均为(45.8±5.9)分,治疗后为(88.6±4.6)分,治疗后患者膝关节JOA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患者肌力测量结果分析
术后1年本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及N绳肌峰力矩比值(Q/H)与正常侧股四头肌及N绳肌峰力矩比值的比为:角速度60°/s时比值为(84.5±3.9)%,角速度120°/s时比值为(86.5±2.8)%,角速度180°/s时比值为(82.0±4.5)%;术后1年患者不同角速度时患侧股四头肌及N绳肌峰力矩比值(Q/H)与正常侧股四头肌及N绳肌峰力矩比值的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膝关节稳定性分析
本组52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Lan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显示其试验结果均呈阴性。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其损伤原因多以运动损伤为主,据统计约70%的患者受损原因为运动受损[4]。该病对患者的健康及正常活动的影响极大。临床上必须要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5]。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有效方式,有效的提高其治疗效果,重建术后还应配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本研究中在给予患者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治疗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为期1年的康复训练。其中活动度训练是膝关节康复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医护人员必须要加以重视。通常认为活动度训练开始的越早,训练效果越显著,术后膝关节粘连的发生率越低[6]。本研究中采用本术式对前十字韧带进行重建,该重建方式不会对膝关节造成较大的损伤,且术后膝关节粘连发生率较低,故而,患者术后无需过早进行活动度训练。且有研究显示,术后过早进行屈伸练习还可能会引发关节积液,进而极易引发关节松弛;同时,过早进行活动度训练还会对关节能创伤反应的消退造成影响,导致其消退时间延长,严重者还可能会对关节活动度恢复造成影响[7]。故而,本研究中在术后6~7 d才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度训练。股四头肌与屈膝肌群收缩时会对胫骨前、后产生相反的作用力,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非常大。故而,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患者伸膝肌力锻炼的重视。临床研究显示及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可有效的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改善,同时还可有效预防膝关节松弛。故而,重建术后应及时开展股四头肌训练,且应将其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中。此外,为促进患者本体感受器功能恢复,在训练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患肢单侧负重、灵活性与平衡感等本体感受器训练[8]。
本研究中在重建术后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及屈伸弧度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周立,姚树俊,张金磊.关节镜下自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挤压螺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16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3):53-54.
[2]王伟,唐林,宫云昭.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综合康复的临床疗效[J].医学综述,2011,17(11):1744-1746.
[3]吴韧,黄国良,王万春.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康复训练[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44-1445,1448.
[4]汪雷,邱冰,甄东.关节镜下应用带袢钢板固定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J].贵州医药,2009,33(5):423-426.
[5]吴继云,陈伟南,邓亚开,等.自体-异体混编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4):2283-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