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6 09:23: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结果: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将心理护理作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
关键词:心理护理 脑梗死康复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8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37-01
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康复期长的脑血管科常见疾病。因为肢体功能丧失,语言障碍,自理能力缺陷。使康复期的病人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这对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将我科42例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实施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42例,均排除意识障碍和语言障碍的患者,男27例,女1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病情,年龄等方面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再病人入院后按常规护理外再给予心理护理。
1.2.1 一般护理。按常规护理方法,定时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协助生活需要要及康复锻炼,做好用药护理,加强饮食指导。
1.2.2 心理护理。
(1)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洁净的住院环境,保持床单元整洁,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减轻患者因为住院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情绪。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热情对待病人,微笑服务,采用合适的语气,语调,与患者沟通,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尽力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在沟通中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病人的情况采取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
(3)心理疏导。通过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使患者积极的对待疾病,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对疾病的恢复充满信心。
(4)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病后患者大多会变得焦虑悲观,这时家属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并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和支持,多与患者交流,解除他们的顾虑,让家属知道,他们的态度和言行是影响患者心理因素及病情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评价方法:42例病人焦虑状态均采用焦虑量表(SAS)进行评定3,该表由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份,就得到标准分。该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P
①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②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心理护理是研究患者心理活动规律及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心理护理技术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减轻精神痛苦、思想负担、焦虑心理。
3.2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失语,常常使病人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变得焦虑,好发脾气。特别是意识清楚,语言尚清的康复期患者更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的心理情绪。在本组病例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平分均高于正常水平,所以对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脑梗死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部分危重患者意识不清、昏迷甚至死亡,对护理工作要求较高,既要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还要配合医生用药,进行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对2013年3月~ 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200例患者中,男127例,女73例;年龄42~77岁,平均60.9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1.2护理 (1)密切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出入量的变化,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患者,并做好应急措施。如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脑疝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输完。(2)用药护理:溶栓前让患者平卧,耐心讲解有关溶栓的注意事项,头部抬高15~30°,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配合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的变化,保证血压控制在适宜范围;溶栓时,药物必须溶解后立即使用,以免失效,注意所用药物的滴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同时遵医嘱应用改善循环、脑细胞活化剂等药物。(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激励病人配合治疗。脑梗死病人发生偏瘫等功能障碍、心理难以接受,加上生活不能自理,往往陷入绝望、抑郁状态中。通过言语疏导、爱心看护与照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并发症护理: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需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氨溴索化痰注射液。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对于有意识障碍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褥疮,护理人员要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交接班时要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要进行膀胱冲洗,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在用药过程中、用药后要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当病人发生头痛、呕吐、脉搏慢,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5)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肌力恢复Ⅴ级;显效:肌力达Ⅲ~Ⅳ级;有效:肌力达Ⅰ~Ⅱ;无效:级数无变化,肌力仍为0级。
2.结果本组200例患者,115例患者治愈,62例患者显效,20例无效,3例死亡,有效率88.5%。
3.讨论
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3]。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4]。如何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完成用药及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我们总结,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护士在溶栓前后应做好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遵医嘱用药,注意不同药物的用量及滴速,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强化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综上所述,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完善心理护理,严格执行用药护理,进行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措施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护理人员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35-01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患者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同时要做好康复护理,这对于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愈后情况。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男80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2.3岁。其中脑血栓形成76例,脑栓塞14例,腔隙性脑梗死10例。经治疗急性期无死亡病例;恢复期治疗护理中并发肺炎6例,褥疮4例。随访1-3年,100例患者中,29例完全恢复肢体功能、60例部分生活自理、11例完全依赖他人护理。
2 护理方法与体会
2.1 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介绍本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特点,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出现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等心理现象时,鼓励病人克服困难,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信心。通过护患之间的良好交往,护士对患者的疏导,激发患者的信心,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2.2 膳食指导 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指导他们食用富营养、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烟酒等。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饮食摄入注意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少吃蛋黄、奶油、动物内脏,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进行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
2.3 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把残废减轻到最低限度。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所处的环境和爱好,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训练。病后一周左右,意识转清,生命体征稳定,便可进行功能锻炼。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在功能位置,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步骤如下:①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练习、上肢活动、下肢活动,4-5次/d,10min/次。②坐起训练:应尽早进行,先从半坐位(约30°-45°)开始,3次/d,10min/次,以后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③坐位到站立训练,要点是掌握重心的移动,要求患腿负重,身体质量平均分配。动作基本点是双足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后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④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扶持前行或在平行杆内步行,然后扶持步行到徒手步行。⑤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活动;肘关节活动,如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尤其要多做与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背伸侧移的活动;⑥掌握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活动;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训练。⑦尽量鼓励病人自己动手进餐,从而锻炼上肢的功能,并逐渐训练病人学会自己照料或部分自理。
2.4 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语言康复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使病人逐渐表达自己的要求,鼓励病人说活,避免病人懒言不语或简单比划,要反复训练病人逐渐提高到能对语,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2.5 吞咽困难护理 吞咽困难是由于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引起。病人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病人进食水或药物。对轻型病人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口服药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重型病人给予鼻饲饮食。
2.6 注意训练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发生 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要为患者创造一个排便的环境,并教会患者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2.7 皮肤护理 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h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在注意肢体锻炼的同时,对脑梗死致偏瘫的患者,每2小时应为其翻身一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垫于腰骶部,使其悬空,减轻骶尾部受压。由于护理得当,本组100例患者无发生褥疮。
3 结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