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3 09:54: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学专业学科评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学院每年还开设10~15次专门针对农民的短期培训班。培训班所授课程偏重于应用领域,如种植、驯养和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而且农学院在向农民传授最新应用技术的同时,还会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使学院的科研更趋于实用。
除了农学院的教育外,以色列的职业教育系统中还设有农业学校,综合高中里也有农业方面的课程,这使农业知识和技术得到普及。此外,以色列农业部还设有专门指导农民生产的部门。这些部门有专人长期在农业区进行服务,负责向农民提供新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指导。
据以色列农业部发言人介绍,该部负责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培训的部门约有200人,其中40%的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常年在田间地头向农民讲解和传授农业技术。除直接指导之外,这些部门还组织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满足农民不同的技术需求。
目前,以色列还出版几种农业刊物,农民通过订阅这些刊物可以获得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此外,农业部还通过其他途径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最新的科技动态,以色列全国性的农业组织也经常对农民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
上述多层次的农业教育体系既保证了以色列不断培养学术领域的农业科研人才和普通技术人才,也保证了农民学习和掌握农业知识和技术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77-02
高校拥有一大批高精尖智力人才资源,拥有高等学科队伍,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产生了大批专利成果,它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专利创新的中流砥柱,专利申请状况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科技指标之一。
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数据源,以“国别省市代码(新疆)”以及“大学名称”、“申请日期”作为条件检索出2004―2014年新疆高校专利数据,对新疆11所本科高校的农学、医学、化学学科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新疆高校专利的优势和弱势,为加速发展新疆高校学科新竞争力建设供理论基础。
一、新疆本科大学申请专利情况的分析
1.本科大学专利申请的情况。通过检索数据发现,在新疆的11所本科大学中,仅有7所大学高校申请了专利,喀什师范学院、昌吉学院等尚未申请过专利。新疆大学的发明专利占到90.65%,而新疆医科大学发明专利比例为88.52%,最后是新疆农业大学发明专利比例66.67%。而石河子大学与塔里木大学以实用新型为主,占47.25%和41.1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来:化学和冶金领域是新疆大学的专利主要部分。农业、轻工业以及医学领域是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以及新疆农业大学的专利重点。石河子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这两个大学在农业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和科技创新力。但是这些数据与内地高校相比来看,在专利申请的意识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在申请的数量上与内地高校有一定差距。
2.本科高校农学学科申请专利情况。在IPC专利分类号中,农学学科的分类号主要包括:A01C、A01G、A01H三部分内容。新疆本科大学中石河子大学申请的农学专利最多,其次为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在新疆农学学科申请专利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3.本科高校医学学科申请专利情况分析。在IPC专利分类号中,医学学科的分类号包括:A61、A61B、A61C、A61F、A61G、A61H、A61J、A61K、A61L、A61M、A61N、A61P。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均有医学学科专利的申请。申请医学学科专利最多的学校是新疆医科大学,其次是石河子大学和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申请量较少。新疆医科大学在医学学科专利申请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4.新疆本科高校化学学科申请专利情况分析。在IPC专利分类号中,化学学科包括以下分类号:C01---C14、C23、C25、C30。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塔里木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均有化学学科专利的申请。新疆本科高校化学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新疆大学,申请了130件,其次申请较多的是石河子大学45件。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申请量其次。新疆师范大学申请量最少。
二、新疆本科大学申请专利授权情况的分析
从图1中可看出,石河子大学是专利授权最多的高校,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其次。石河子大学专利授权占总数的62.80%;塔里木大学占第二,专利授权占申请60%,由于这两所大学校申请的类型大多是实用新型,授权比例比较高。
1.本科高校授权专利类型分析。从图2中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和伊犁师范学院获得授权的专利主要是实用新型,而新疆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获得授权的专利类型是发明专利,这表明尽管石河子大学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较多,但代表石河子大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相对较少。
2.新疆本科高校农学学科获得专利授权情况分析。新疆高校获取农学学科专业授权专利最多的高校是石河子大学36件;其次是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和塔里木大学获得农学授权专利相对较少。
3.新疆本科高校医学学科获得专利授权情况分析。新疆高校获取医学学科专业授权专利最多的高校是新疆医科大学20件;其次是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获得医学授权专利相对较少。
4.新疆本科高校化学学科获得专利授权情况分析。新疆高校获取化学学科专业中,新疆大学最多,授权专利达到45项;第二是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也比较少。
三、对新疆本科高校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分析
1.新疆主要农业高校农业科学专业间优势差异明显,石河子大学在农学、作物学专业优势明显,新疆农业大学在园艺和畜牧、动物医学、狩猎专业优势明显。
2.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以及塔里木大学农业专利申请及其授权情况分析,石河子大学在农业方面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专利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河子大学农业科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能力在新疆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通过对新疆本科高校农学、医学和化学学科的申请及其专利授权情况,新疆医科大学在医药卫生方面申请和获取的专利数较多;石河子大学在农业方面申请和获得专利数较多,新疆大学在化学学科方面申请和获取的专利数较多。
四、完善新疆本科高校专利的措施
1.加大投入,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条件。第一要加大专利投入,设立学科建设专利资金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学科所需资金需求;第二要多个渠道筹措资金,加入市场的机制,通过企业的投资加强学科建设,和企业共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点,加强高校大学的重点学科融资的动能力。
2.引进和培养高质量科研人才。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来实现和完成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提升高校学科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利用自身的学科环境优势,吸引人才从事创新研究和专利技术研究。
3.健全成果奖励机制,提高高校专利创新力。要建立一批高水平专利的人才队伍,创新与创造是第一位的,要让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释放,就要加强激励的机制,提高人才素质,这样就有利科研与专利活动有效迅速地发展起来。
4.建设学科基地,创造良好学科环境。学科发展需要优良的物质基础与平台,学科基地的搭建,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与条件。学科基地的发展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水平发展。
5.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专利竞争力。新疆各高校应鼓励各学科开展学术交流,多与国内外大学建立起教师互访的制度,多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开展学术与交流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促进专利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汤亚非,邹纲明.对我国高校专利现状分析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9,(01):140-143.
[2]付晔,马强,盛佩珍.高校专利有效性的现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8):45-49.
[3]郑剑.独立学院学科竞争力现状与提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教育,2014,(17):54-55.
[4]孙中叶.如何提升优势特色学科竞争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04):48-49.
[5]罗恺,袁晓东.我国高校专利分散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81-87.
[6]徐棣枫,周元,邱奎霖.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江苏高校专利工作为视角[J].科技与经济,2010,(04):50-54.
[7]袁晓东,张军荣,杨健安.中国高校专利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4,(04):76-82.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
(四)动手能力弱化
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 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 6 个小麦品种,6 个玉米品种,4 个小豆品种,2 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 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 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 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 3 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 30 学时理论课、10 学时实验课和 9 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 16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 8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