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4 16:34: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但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成本高、市场发育不成熟、技术水平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是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一块屋顶太阳能光伏顶棚就能解决家庭用电、废弃的秸秆可以制气用作燃料、拂面的清风未来可能成为主力发电的来源……随着石油、煤等传统能源危机的日益显现,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是势在必行。
我国能源的供给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年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人均能源占有量较低。我国石油的可采储备年限新能源突破瓶颈只有15 年,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81 年。人均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水电资源的占有量分别为世界的6.8%、63%、6.0%、75%。按照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速,我国传统能源储量不足的问题将会愈加突出,能源供给构成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石油供应安全潜在风险成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重大牵制因素;在国际国内环境成本越来越显性化的趋势下,如果不改变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并因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一次能源消费方式,未来我国还将付出更多的环保代价。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必将步入更为多元化、清洁、高效的能源消费新时代。在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点,一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二是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因此,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面临发展瓶颈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能源格局产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将会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传统能源之间出现替代,新能源蓬勃发展,能源节约,高附加值利用成为趋势,我国能源结构将从以煤炭为主的对传统化能源的依赖向更加多元化、可持续、可再生的高效清洁能源消费新格局过渡。预计到2010 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5% 以上,而到2020 年,将达到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2035 年到2040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总量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25% 以上。
但是,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却遭遇了许多瓶颈,诸如成本太高、市场无序竞争、管理体制混乱、缺乏人才等等,大大制约了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脚步。
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高成本。高成本来自多个方面:因为自主技术不成熟,我们要在设备购买上付出高成本;因为项目投资额大,融资渠道少,我们要在资金获取上付出高成本。
瓶颈之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竞争无序。产品质量、性能良莠不齐,冲击了优秀产品的普及率,影响了人们利用新能源的信心。由于对新能源及其产品宣传太少,新能源产品的价值、性能及判断标准百姓认识不足;由于宣传、包装、防伪等方面的不足,目前许多龙头企业的优质产品不能引领市场,甚至还经常被劣质品冲击;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行业法规和质量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对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监管缺位,导致各种打着新能源旗号的项目、产品到处推销,严重影响高、精、尖项目的推广应用。
瓶颈之三是技术水平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我国传统上没有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室,只有一些研究项目和课题组;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划滞后,基础研究、材料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和建设资金难以得到长期、持续的保障;专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目前我国只有章其初等少数专家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全国各大院校尚无新能源相关的专业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落后于行业发展,尤其是在产品如何扩大应用领域的研究方面,专业人才队伍严重缺乏。
瓶颈之四是政府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合理。首先是多头管理,以山东省为例,农村能源办管太阳能发电,新能源行业的工业生产由发改委管,企业经营归中小企业办管,而经贸委资源处则负责管理年耗5000 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这种多头管理让新能源企业“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一些部门发现企业有利可图时插手“管理”,需要解决问题时则退避三舍。
如何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能源消费新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欧、日、美、印度等国新能源的迅速发展,与上述国家政府的鼓励政策和相关促进法规息息相关。
纵观欧盟新能源产业化的发展经验,大体可以归纳出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保障新能源的发展;二是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三是制定经济激励政策。这些政策概括起来有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电力加价和低息贷款等;四是加强宣传,把强化决策者和普通公民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还很弱小,仅靠市场自发性发展很难,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
首先,倡导绿色消费,设立新能源专项发展基金,实行有保有压政策,通过对污染型的化石能源的抑制来促进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大力宣传绿色观念,积极营造绿色能源消费的社会氛围;实行环保折价和“清洁发展机制”。
其次,政府要积极引导新能源的技术开发。降低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关键靠自主科技创新,而推进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将在其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要加大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的力量攻克新能源关键技术;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为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对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对于新能源技术高端人才的引进给予优厚补贴;尽快在大学增设新能源专业,鼓励企业参与新能源技术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支持企业通过购并国外研发机构、引进国外智力、与国外联合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外合作的研发形式,提高自我研发和创新能力。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发展和推广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宁夏拥有丰富的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已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新能源产业正步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亟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优化产I布局,开拓区内外市场,形成建消契合、资源互补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绿色清洁能源的助推作用。
一、宁夏新能源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行业发展政策
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传统能源污染环境的压力,加之传统能源不可再生,宁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政策。详见表1。
(二)新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
宁夏新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变化。由表2可知,宁夏新能源生产量由2008年的29.2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5年为171.85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3.10%;新能源消费量由28.6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64.75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90。详见表2。
(三)新能源装机规模
截至2015年年底,宁夏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1131.00万千万,占西北五省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18.40%,占全国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6.56%;其中风力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822.00万千万,占西北五省风力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20.65%,占全国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6.36%;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309.00万千万,占西北五省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18.40%,占全国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6.56%,详见表3。
(四)新能源发电限制出力情况
截至2016年年底,宁夏新能源发电量为181.07亿千瓦时,利用总时数为2932小时,弃用电量为23.35亿千瓦时,弃用率为12.90%;其中风力发电量为128.69亿千瓦时,利用总时数为1594小时,弃用电量为19.32亿千瓦时,弃用率为13.05%;光伏发电量为52.38亿千瓦时,利用总时数为1338小时,弃用电量为4.03亿千瓦时,弃用率为7.15%。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宁夏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过快,社会用电需求增长放缓,制约消纳能力提升,详见表4。
二、宁夏新能源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一是地理位置较好。宁夏地理优势和地貌特征蕴含丰富的光能、风能,具有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的优良条件,同时国家“十三五”规划确立宁夏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承接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探索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因此,宁夏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先天区位优势;二是发展速度迅猛。2015年,宁夏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到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6%,成为全国新能源外送基地。截至2015年年底,宁夏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096万千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306万千瓦,超额超前完成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实现风电装机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200万千瓦的目标。另外,宁夏已与中民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在盐池建立2000兆瓦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站项目。
(二)劣势(Weakness)
一是新能源自我消费及外送能力不足。宁夏地域范围小,人口少,新能源自我消费有限,近年来外送电量也持续快速下滑,弃风弃光限电的形势严峻,新能源再建项目审批受到限制。2015年,新能源发电消费仅占全区全社会用电量的1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2016年全年,全区弃风率和弃光率分别为13.05%和7.15%;二是新能源发电成本与售电价格错配。由于新能源核心技术尚不成熟,装机成本高,发电成本亦高,而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不断下调,影响了新能源实现平价上网的速度和进程。此外,因价格补贴机制不完善、补贴资金征集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参与市场竞争、健康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一是政策导向机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并确立宁夏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国家十三五能源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能源生产布局继续西移,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宁夏十三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太阳能,有序开发风能。上述政策导向将有力助推宁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二是“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挥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作用,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地区的能源合作,围绕《中国―阿拉伯国家科技园建设总体方案(2016~2020年)》,利用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中阿科技园推广光伏利用模式。
(四)挑战(Threats)
一是周边省份同质化竞争。近年来,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新能源发展较快,光伏、风电装机不断扩容。从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看,宁夏排在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之后,甘肃是宁夏的近2倍;从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看,宁夏排在内蒙古、新疆、甘肃之后,内蒙古是宁夏的近3倍;二是可能产生新的污染。风能、光伏在能源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带来隐性、间接污染。如光伏产业链附属产品硅晶电池的使用会产生污染,风车的应用会增大雾霾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全国新能源发展的多元化。目前国内新能源除风能、太阳能外,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发展也较快。从清洁性和产业链延伸度看,生物质能等更具优势。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配套措施,提升宁夏新能源本地消纳和外送能力
一是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制度,提高风电、光伏电力消纳比重。为加快绿色能源消费和实现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目标,政府应出台新能源优先消纳政策,鼓钗仪工业优先消费风电、光电,从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宁夏自身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二是加快电网联通,促进区内外新能源消纳。加快推进配套电网建设,形成“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新能源互联网,保障新能源本地并网和跨区跨省输送。
(二)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助推宁夏新能源电力平价上网进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环境保护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和《〈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意见〉主要任务分工方案》(宁党厅字〔2016〕38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积极开展PPP融资模式,多渠道探索绿色金融助推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以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和实现装机设备“本土化”为抓手,从“供给侧”降低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同时,政府应完善并网价格补贴机制,多方合力加快实现新能源平价上网的速度和进程。
(三)优化供给结构,不断增强宁夏新能源多元化竞争力
立足于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宁夏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应合理限制风力、光伏装机规模的增量,实现最合理的清洁能源发电规模,发展重心向“建设、消费同步”转移,提高利用效率;统筹协调电源电网建设及区域布局,优化供给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升级,强化新能源环保机制,增强其多元化发展的竞争力,逐步形成高效、清洁、经济、互动的现代能源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君言,陈梦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再生能源走廊――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01).
[2]秦艳.产业发展与能源足迹关系研究――基于广西、宁夏的对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01).
[3]郭立伟,沈满洪.新能源产业发展文献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2(07).
[4]徐枫,陈昭豪.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08).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
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全面进行,新能源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年代。
当前,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新能源一方面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增长。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后,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到2008年底,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2007年,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在不利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30%的高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80万千瓦,风力发电能力排名世界第二。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为适应节能减排要求,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车等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进入2010年以来,政府将“调结构”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大势所趋,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由于看好中国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商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争相发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能源是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 特别在工业化社会,能源是现代生产的主要动力来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 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能源凭借其明确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较强的拉动作用,在诸多经济体的经济振兴计划中被置于重要位置。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展新能源产业对保障能源安全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而在《新兴能源产业规划》实施以后,到2020年将大大减缓对煤炭需求的过度依赖,能使当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约780万吨,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2亿吨。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可以预见,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目前,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国内研发能力不足,大部分行业内核心技术都由国外控制;其次是忽视国内市场需求,太偏重于国外市场的开发。如何降低成本也是目前新能源发展要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和提高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也是重中之重。
为了尽快实现新能源行业的“飞跃”,解决行业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难题,各项相关扶持政策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出台。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透露,《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加快完成,并尽快上报国务院审议。此外,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方针还被明确写进了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至11.4%,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写入“十二五”规划。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新能源技术驱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放眼当下,一方面国际油价日益攀升,中国油价稳升不落,日本大地震核能泄露,污染大气水源,而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多,风电设备生产量最大的国家。
“十二五”期间,我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不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我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几年发展,不论是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