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1:48: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现代园林景观案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36-02
我国的园林教育行业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园林设计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其发展呈现出了花开遍地的惊人态势。总体看来,虽然教学发展态势良好,但我国职业院校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开设时间短、教学经验匮乏,教师知识更新缓慢,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很难与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所匹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国家和各省市都在有计划地举办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职业技能大赛,来推动培养偏重职业兴趣、动脑能力强、适应未来市场需求、设计经验丰富的学生,进而完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主要依托近几年园林景观职业技能大赛,所反应出的问题,查找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的不足,参考园林行业的发展经验,从而探索有效的、可行的改革途径。
1 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查找职业院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现存的劣势
虽然职业院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在前辈的努力下已经总结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通过近几年园林行业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的作品发现,现有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劣势:(1)由于受国内景观行业与专业教学起步较晚的影响,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实践动手环节较弱,设计笔法生硬;(2)由于现有视域和教学框架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设计作品与命题背景结合不够紧密,设计作品经不起推敲;(3)职业院校中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师教学模式、方法比较单一,通过绝大多数参赛选手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出,有很强的硬背、拼凑迹象,缺乏自己的主观创意。
2 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职业院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结构设想
园林职业技能大赛是对学生动手技能、专业内涵、专业素养的综合检验,在其背景的映射下,我们应看出高职培养的园林设计人才定位,不应仅限于初次就业的动手能力、职业爱好,还应加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考虑未来的晋升空间,但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要从全局、开放处着手,找出问题的本质建立全新的教学框架。
原有职业院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课、核心专业课、设计实践课三部分,由于开设内容的不完整导致当下的园林设计人才与现实行业需求脱节。通过对课程体系定位推敲,建议应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基础理论课、核心专业课、设计综合实训课和研讨讲座四个基本部分(如图1)。将设计实践课改为设计综合实训课,课程案例从园林的真实项目入手,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按照设计流程,逐步完成设计内容,最后以组为单位完成方案汇报,检验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表达的能力,使之成为基础理论和核心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载体,更具贯穿性。研讨讲座可以从学生入学初期开始增设,主讲人最好是本专业的优秀毕业学生、企业优秀设计人员、外校资深教授等,既可以弥补学校内部教师专业的局限性,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域;讲座内容应由宏观逐步到微观,使学生一入校就对园林设计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加大自身对园林艺术的敏感性和生活中细腻观察的培养,这样有助于学生消化和理解不同的园林文化,使掌握的园林技能更为灵活,设计作品更具内涵、创意,形成认识专业到掌握技能递进式的专业教育。教学框架的重新组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定位。这个课程框架的设立更加具有弹性的可适应性,使之具有动态活力。
3 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职业院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大赛命题的拟定与社会现代背景结合越来越密切,要求学生具有很快的应变能力,原有的“万能方案”备赛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命题的灵活变化。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运用现代教学法的理论来挑选阅读材料,制定教学和指导的计划,选择设计课题的地点与范围,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创建学生与其将来的客户、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类型。这些举措的实现,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其中实训课的教学方法尤为突出:
(1)案例分析法:这种教学方法是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的,是一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起初用于培育初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后来由于其教学效果反应良好,被一些专业采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设计人员的动手能力为主,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都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即给出任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完成任务。虽然这一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如将案例分析法与之有机结合其结果会更加喜人。
教师可以选取2~3个与既定任务相似的绿地案例,第一个案例可以以教师分析、讲解、评价为主,引导学生如何找寻切入点与分析方法;第二、三个案例以学生为中心,以组为单位,每组选2~3名学生汇报案例的分析、评价结果,要给出分析理由,其它学生以书面形式上交分析报告。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切实有效的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难题并完善自身方案的修改与深入,增加学生设计作品的可行性。
(2)实践指导法:在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的实训课程中,要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按照项目的实施过程分环节进行指导,最终完成整套设计方案。打破以往单一教师指导实践课的现象,因为无论哪一类型的绿地项目,面积大小,都会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师通过团队组合,可以互补,同时每个人的讲课风格也不同,更有利于组织教学,避免单一乏味。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经验、社会经验,通过项目载体激发、调动学生固有的人生经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这将会是学生今后自己设计风格形成的源泉。
学生自身也需要通过项目的实践,找到园林景观设计与真实世界关联的有效途径,增强自己对设计应对的灵活性。在实践课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不断沟通、交流,增强学生图纸以外的沟通技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逐个环节查找不足,完善自身缺点,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使学生介入到项目现实性的过程中去。这是一种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再记忆的有效方法。
(3)分组教学法:在真实的企业工作过程中,很少有一个设计人员单打独斗,独自完成任务,往往都是几个设计人员组成一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设计工作。教师可以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将学生5~6人分为一组,实行组长负责、轮换制,选定学校周边的一真实案例,按照项目实际流程,运用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不同任务环节,相互配合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组员间协作的能力,还增强了设计思维的缜密性。
4 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职业院校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的考核方法
近几年,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感到大赛的评定标准融入了更多的行业规范、标准,越来越侧重于方案的合理性、创意性与可行性。此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设计作品有良好的导向性,因此,职业院校的考核方式也应有所突破,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方式。其一,将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评、教学产品考评、期末考试三部分(如表1),其中每一部分的考核比例,可以由不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根据实际酌情决定。此种方式考核内容全面,做到了课堂、结果的全程监控,有效的避免了考核的片面性,考核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其二,将设计教师组成考评组,可以2~3人为一组,评价学生的教学产品――设计方案。因为设计方案没有固定量化的评价标准,由于每个人欣赏角度等的不同,会造成评价的偏颇,所以由考评组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分别评价,最终取平均分,考核结果会更加合理。
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动向是帮助我们教师了解、掌握现代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诚然,一次甚至几次的课程体系改革不能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逐渐摒弃固有的模式和偏见,创造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艳.艺术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弹性的跨界探索[J].LA景观设计学,2012(5).
2规划中建议优化的部分
2.1交通组织
案例北面为城市主干道,设计师在南面临木兰溪处规划一条滨溪主园路,中部规划一条次园路,主次园路之间、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穿插一些支路,形成环形游览路线。规划充分考虑了人的亲水性,但容易形成人车混流,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的景观游览路线不连贯,且各级园路颇为“一马平川”。
2.2功能布局
案例规划为健身运动区、工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和湿地生态体验区四个平均的功能区,虽然符合城市公共绿带的定位要求,但各功能区布局过于均衡,没有明确的分隔与联系。
2.3景点设计
如家具印章、组合榕树、风水球、12生肖雕塑等等(见图1),造型巨大,成本高。
3提出建议
3.1梳理交通组织,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的向导作用
园路是园林规划的骨架,合理的园路组合是园林景观空间分隔的基础,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联系各个景点,还在于对游人心理的暗示和对游览路线的引导,后者可使整体景观达到移步换景、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观赏效果。如苏州留园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就成功的“引诱”了游客,做到了“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成为古典园林中的艺术典范。因此,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提高对园路规划的重视,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中的向导作用,做到艺术上意境与功能上目的性的有机结合。以案例为例,设计师可考虑在尊重现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在中部规划一条主园路(6~8m的铺装路),连接各个景区;南面临木兰溪结合慢行系统布置滨溪绿道(3~4m的组合木栈道)来满足游人的亲水性;为了保证人车分流,在北面临城市主干道辅助开设一条连接到主干道的园务道[1](3m的装饰性混凝土路),以便于区别内外交通和养护管理等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功能区的不同需求,萦纡一些的林荫道、休闲小径、健康步道(0.6~1.5m的自然石板路、砾石路、鹅卵石路等),并适当地创造一些转折和起伏,结合各种不同的广场,组成“环网式”的交通系统。又因案例为狭长的地块,导引游人的游览路线就成了交通组织重中之重的任务。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利用不同的指示牌对游览路线进行指引,也可通过交叉口置景石、景墙、花架及植物群落的围蔽、开合,或在三岔口位置形成对景等对游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导向,让游人不知不觉被“迷惑”到景区中去。
3.2彩(衬)云烘月,突出主景区及主景的特色
景区有主景区和次景区之分,各个景区内又有主景和次景之别,正是因为这种“尊卑有序”的区别,一座园林方能如一首优美的诗歌般,有开场、有酝酿、有还有让人回味的余韵,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这一精华,突出表现主要特色的主景区。以案例为例,各功能区布局均衡,景点分布较散,使得案例主景区及主景不明显,规划就缺少了特色。建议设计师可考虑发挥古典园林中“借景”的表现手法,在中部工艺文化区规划大型的文化广场,将已建成的古典工艺博览城和规划的工艺文化街组织到规划中,成为案例的主景区;广场周边的绿化可考虑种植有古典工艺气息的树种如降香黄檀(花梨木)等,圆形广场内可利用不同的铺装进行分层,中心为方形的文化图案(如仙游九鲤飞升的图案等),体现“天圆地方”的古韵情怀;临木兰溪侧布置用古典元素镂空(如云纹、竹、梅等)的波浪型连续景墙,把木兰溪的水影、溪对面山体的绿屏也组织到主景区来,形成丰富的多层次园林景观。
3.3将古典园林的“情境”造园手法加以发展,与仙游特色工艺、独特文化相融合,营造具有仙游地域特点的“新中式”园林
(1)仙游“新中式”园林景点布置应体现出地方工艺文化特色,并挖掘和发扬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鉴于仙游浓厚的古典家具氛围,设计师在考虑景点布置时,建议应因地制宜,园林风格统一展现本土文化,以工艺文化作为基调,继承古典园林“山水绘画”的理念,认真把握景点的布置尺度,何处“攒”,何处“乱”,何处“线”,何处适当“留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景观效果。同时,设计师还可以挖掘仙游更多的特色文化如在铺装图案设计上融入九鲤文化,在花架上融入根雕文化,在道路小品中融入石雕文化等,既保持工艺文化基调不变,也增加了地域文化的内涵。未来若条件许可,可考虑串联整个仙游县城文化,通过现有的环山区公路及滨溪慢道,以九鲤文化景区为主园,木雕、石雕、古典工艺、油画、红色文化等各为次园,园中再设具体的景观园,园园相接,园园呼应,让景蕴情,情生意,意添景,情境交融,建独树一帜的文化园林景观。(2)“新中式”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空间效果应用。未来在仙游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深入思考并施展才华加以展现:可通过对园林建筑、园路、水体、小品、植物群落的有机组合,在限定的空间内人为的制造出各种曲折回旋的变化空间(如图2),从视觉上突破实体空间的局限性,保持游人高昂的游览兴致,打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现代式古典景观空间。虚实对景框景障景图2“新中式”园林中应用古典园林空间效果(3)对传统古民居进行简化提炼,构建“新古典”园林建筑。仙游的古民居精致绚丽,精美的文武脊(燕尾脊)、丰富的几何墙面装饰、独特的檩头瓦和美丽的菱形歇山山花,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闽南建筑中的翘楚。建议在今后的园林规划中,即使园林建筑风格根据设计要求需灵活多变,但在如屋脊、墙面装饰、墙身等房屋的细节上有意识地保持传统民居形式和风格特征,形成地域特征鲜明的“新古典”建筑,传承地方文化。(4)加强园林景观细部对传统符号的提炼和运用。古典工艺家具本身就是一种将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镶刻于家具上的手工业,传统符号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中国结、窗花、祥云、太极等民族图案;貔貅、双鱼、蝙蝠等吉祥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宝相植物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经过提炼和概括的传统符号,散发着独特的古典工艺文化魅力,如果设计师能够在园林规划中加以运用,或将其镶刻于园林景观中的细部,如在景墙、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等(如图3),是最能体现古典家具特色,表达古典工艺氛围的手法。如在木兰溪景观带中,可考虑在适当的地段,通过古典元素符号的变迁,来演绎古典工艺家具从明代的简练淳朴到清朝的精雕细刻到民国的中西合璧再到现代的形散神聚的发展,不仅是能体现出仙游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观,也是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的一种绝佳途径。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在园林景观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园林景观中有了水的加入便增添了灵气与生机,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水景,再配以假山、盆栽、绿植等等造景元素,能够为整个园林景观带来活力,因此水景可以做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1二水景观特征分析
1.1“动”与“静”的结合
风景园林审美观注重“移步换景”和“流动不居”,强调“人在画中游”的审美体验,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流水以静和动的对比,构成了其独特的诗情和画意。在静赏下,这样静态的水体使得周围的建筑得以很好的映衬。而“一条水巷弯弯流,水巷的船儿轻悠悠,巷边桃花胭脂色,青砖墙外开满枝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充满了动的活力和灵气。这些动态的景色会让人的视觉和本体感受形成相辅相成的效果。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屋瓦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晚唱,灯火闪烁,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这种动静结合的景观符号是园林水景的精髓之处。
1.2空间与景观共生――不刻意的造景
舒缓流淌的河道可以做为整个空间自然的延伸,并且为整个园林景观提供奇特的开放空间。在这奇特的空间内用连续的自然景观符号将抽象的民居建筑和其外部空间融合在一起,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连续的居民建筑群都适应了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并提供了使用空间。每一处河道的水纹、景观小品、路面铺设的组合,各种环境都表现自然、协调统一,加上夜景灯光,整个水道空间体现出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出了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空间景观。这种景观与空间的和谐关系不是建立在过分的造景上,而是人们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
1.3深度与层次相衬
从河道、街道到居民建筑和滨水建筑群的空间艺术特征:即是由开放空间到半开放空间的过渡,最后到封闭空间,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这些景观元素所构筑的空间序列具有“连续性”,即每个空间单元共存互动,相互间不可分割,从而构成整体。
比如在西塘中采用狭长的水面来拉长整个空间视角,再加上植物的映掩、驳岸的处理、建筑的点景,行成一种水面无边无际的感觉,丰富了空间层次。在河道与街道连接空间处,会形成堤岸、河埠、亲水平台和船转弯空间,这些空间不仅是水与街道、水与建筑的重要边界,供居民停泊船只、交易贸易,也是每个镇区的重要景观元素。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2.1缺乏意境
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意境是人类思维中一种抽象造型观念的反映,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现代园林景观在意境追求上的缺乏导致整个环境缺乏归属感,和情感的价值。现代小的部件需要借助具体的景观要素:水、建筑、绿化景观等空间组合的表示手法,更要生化其艺术的内涵,对整个环境要素加以体提炼、升华、再创造,营造丰富的意境环境。建立其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性,反映核心的文化内涵以及地域自然文化,充分地延续自然、历史以及人文的融合。
2.2注重人工化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缺陷即周围的环境与本身的地理条件没有联系起来。园林景观的设计亮点被认为是一味地对现有区域的改造,设计时往往将园林景观中非常难得的自然地貌,如水系、山体等加以填埋、推平、和改造,使得原有的地貌植被遭破坏,过度修饰违背自然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自然美和生态性极差。那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我们应使其有生活气息,景观要素既要满足不同年龄层居民的需求,还要体现其当地的人文特色。
3园林景观设计中引入水景设计的方法
3.1水道景观的自然化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再是一味地以美观化为目标,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如就地取材,纵使周围没有水源资源,也可以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形进行改造,设计出自然水景观。原有的山坡可以就势改造,而不是一味地与自然背道而驰。山水架构、植物配置与建筑组合与自然相融合。将传统的水泥混泥土的护岸改为生态护岸等举措,注重景观生态的营造。
3.2水道景观动静结合
瀑布和喷泉看似动态的水感,但最终还是会沉静到水环境中去,石景与植物也是动静的代表,可以隔绝景区之间的互相干扰,也可以造就空间的安详感。水景的层次需要动态、丰富、多元化、单纯的动态亦或者是静态都会造成不协调的景象。
3.3体现水系的多功能和层次性
在水系的布局上要最大限度亲水设计,可以用水道来串连步行系统和绿化景观系统。在蜿蜒曲折、水移景异的浅溪水周边,可营造各类亲水空间和景观小品,使游客不仅可听水,观水、还可戏水。在现代园林中水还可以充分利用其掩的作用,曲折回合。建筑和植物相互交织在水景周围。利用其掩的效果是空间丰富化。水景在园林中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水决定了园林的格局和整体情调。
3.4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某园林景观借鉴了西塘水景的造景的手法,从理水、地形、桥梁、植石、造景、绿化等各方面,从新时代层次和精神上追求园林美景。
西塘水景所带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即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布局,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轻、雅、秀的建筑风格,情、趣、神的园林意境。以此作为园林景观标志性特征和社区归属感的核心,设计出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特有的园林景观空间形态。此外结合本案用地,还规划了以人工造湖为中心,并作为各分支的内向型景观水系。这两条水系兼有排放雨水功能,力求达到功能与景观的完美结合。
该园林景观设计弘扬了亲水文化。亲水是整个园林景观设计的一大特色,体现了“水文化”的应用。水是园林景观的魂,是园林景观规划环境设计的主线,本工程中以多姿多彩的亲水空间,构筑“曲水留芳”、“四水归堂”的园林景观环境。
4结语
水系是城市、园林景观的灵魂,也是提升整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对水景设计不再是单纯地以人工、美观为目的,而是一项综合的文化、历史、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对园林景观的人文和水景空间特色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应用存在的缺陷及水景的应用应用方法进行分析。将现代文化所留下的人工与自然的文化景观符号相融合。水景观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与成为景观层次的标志高低,都是与人们热爱水、受惠于水离不开关系的。人们寄情于景表达自己对水的向往之情。所以在设计中水必定是亮点之一。为了更好地去保留和传承水景观的精髓,我们要学会用现代的造型和文人的意境去迎合游客的需求。我们可以充分引入园林水景设计的成功案例,比如在园林景观河岸边可以仿造浪漫色彩的“美人靠”,廊的屋顶的双脊起翘的做法,住宅立面以黑一白一灰为主色调来渲染气氛等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各种理水、造景、地形、桥梁、植石、绿化等手法。
参考文献:
[1]苏斌.探析园林景观工程水景设计施工[J].现代园艺,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