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1:48: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微生物的培养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 85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4-0318-03文献标志码: A
河南作为武术大省,拥有少林拳、太极拳等多个优秀拳种,武术馆校星罗棋布,武术社团遍布各地,群众基础非常雄厚;但是,随着其他武术强省的快速发展,其竞技武术不断受到冲击,特别是女子运动员在全国缺乏明显的优势。继九运会培养出女子冠军赵阳阳之后,连续2届运动会都无人问鼎;因此,本文从河南省十运会、十一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对比分析入手,发现目前女子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河南省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0年河南省十运会、十一运会武术套路比赛获得团体总分前8名的运动员及代表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收集有关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后备人才培养情况研究的书籍、报刊等文献资料,以及河南省十运会、十一运会比赛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生源萎缩
河南省运动会武术比赛不仅能够体现各地市青少年的竞技武术水平,也是对竞技武术后备队伍的一次检阅,因而竞争十分激烈。省十运会17个地市代表队共191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参加甲组集体基本功比赛的有6支代表队,乙组集体基本功比赛的有9支代表队,女运动员仅63人,占参赛总人数的32.9%。参赛的女运动员主要来自于各地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只有11%来源于武术馆校。为了增加运动员的参赛比例,提升女子后备人才的储备,省十一运会武术套路比赛规定每个代表队的参赛人数由十运会时的14人增加到了20人,并要求甲、乙组男、女运动员各报5人;然而,与省十运会相比,参赛队和参赛运动员的比例却分别下降了17.7%和11.6%,有14个地市组队共169名运动员参赛,参加集体基本功的甲、乙组代表队也分别降到4支和5支。女运动员人数虽略有上升,达到66人,其中来源于武术馆校的女运动员比例也提升到了14%;但是作为能够承担下届运动会主要成员的女子乙组参赛人数却下降了23.1%;而且,只有郑州、洛阳、焦作3个省辖市代表队按照比赛要求报满了女子组别的参赛名额,漯河、南阳、许昌、信阳、平顶山5个代表队都仅派出1名女运动员参赛,而新乡市则没有女运动员参赛。2届省运会参加武术套路比赛的女运动员数量都明显不足,这与河南武术大省的称号极不相符,也反映出各地市女子竞技武术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匮乏现象。
后备人才不足,尤其女子竞技武术套路生源紧缺是困扰各地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发展的一大难题[1]。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作为河南省女子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河南省竞技武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获得全国武术冠军的刘海波、赵昆、赵阳阳都是得益于各地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的培养和输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少体校受到了市场经济改革大潮前所未有的冲击[2-3]。由于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培养学生的成才率低、运动员出路难等问题,导致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生源日益萎缩甚至关闭和停办。鹤壁、济源、驻马店等地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都曾组队征战十运会赛场,如今却无法在赛场上觅其踪影。竞技武术要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4];因此,帮助少年儿童体育学校走出困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问题[5]。
2.2后备人才格局发展不均衡,强、弱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奖牌数量的多少不仅能够反映各地市代表队运动员的总体水平,也能够反映各代表队的综合实力[6]。省十运会女子甲组和乙组的奖牌分布主要集中在郑州、焦作、平顶山、安阳、洛阳等地市;省十一运会奖牌榜上,位列前5名的郑州、洛阳、焦作、安阳、开封队5个代表队取得了34枚金牌中的29枚,34枚银牌中的26枚,34枚铜牌中的30枚,102枚奖牌中的85枚,分别占金牌、银牌、铜牌和奖牌的85.2%、76.4%、88.2%和73%。从女子甲组和乙组的奖牌分布(见表1)上,除信阳代表队获得1枚金牌之外,全部被郑州、洛阳、焦作、安阳、开封5个代表队获取,奖牌分布更趋于集中。
通过2届省运会奖牌榜名次的更迭变化,可以看出河南省女子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发展不均衡,呈两极分化之势,强队之间的整体实力差异日趋缩小,弱队实力逐渐下滑,而强、弱队之间的差距则越来越大。强队的进步固然值得高兴,可也不免为河南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丝担忧。如果河南竞技武术仅依靠个别队伍的强大,而更多地市根本没有夺取奖牌的机会,那么这种格局的分布不仅影响弱队参赛积极性,还关系到后备人才的储备问题,甚至是地市代表队的生存。值得一提的是平顶山队在十运会时曾获得3枚金牌、4枚铜牌,位列奖牌榜第3位,而十一运会女子项目颗粒无收,跌出奖牌榜前8位。昔日的强队尚能因为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从此一蹶不振,更何况那些运动成绩不佳的运动队,教练员工作得不到肯定,失去主管领导的认可,其后备队伍的储备、政策的支持以及资金投入就更无从谈起。一旦形成个别队伍的一花独放,势必会影响到竞技武术在河南省的蓬勃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河南省各地市后备人才的交流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弱队的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形成百花齐放的后备人才培养格局,对推动竞技武术的健康发展会起到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7-8]。
2.3后备人才项目布局各具特色,优势资源未充分挖掘
郑州队依然延续着省十运会的辉煌,不仅以绝对实力获得少林拳的金银牌,在棍术、刀术也显示其强大的实力。少林拳作为郑州市中小学体育课的必选课程,广泛的普及程度为竞技武术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其次,少林拳作为各武术馆校的代表项目,在塔沟、鹅坡、释小龙等众多武术馆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为郑州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由于在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中没有设置少林拳的比赛项目,因此,在保持少林拳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应集中郑州的优势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发展其他竞赛项目。安阳队始终保持南拳项目上的优势,在省十一运会比赛中获得女子甲组的南拳冠、亚军。洛阳队在剑术、枪术项目上具有较强优势,同时在乙组南拳前三甲也占有二席。一直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训练为主导的焦作队,正确的指导方针使其在2届省运会中收获颇丰,在长拳、刀术、棍术、剑术获得4枚金牌的基础上,还收获了4枚银牌。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焦作拥有丰富的太极拳人力资源,浓厚的习练太极拳氛围,特别是每2年举办的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在获得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宣传和推广太极拳以及发现和选拔太极拳人才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然而焦作代表队却没能在太极拳项目获得一枚奖牌。
纵观河南省运动员在全运会的表现,继赵阳阳获得九运会剑、枪小全能冠军和十运会剑、枪小全能亚军之后,仅有马岚的长拳获得十运会、十一运会季军,具备冲击冠军的实力。而河南省的女子太极拳运动员却从未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取奖牌,太极拳的优势一直以来都被广东、福建队所垄断。十一届全运会后,外省一些优秀的女子太极拳选手先后退役,对河南省女子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河南省曾培养出王二平、丁杰等优秀的男子太极拳运动员,现役的马建超也获得过全国武术锦标赛男子太极拳冠军,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作为太极拳发源地,还可以将潜在的太极拳人口优势得以开发和利用成为人才优势:因此,建议集河南省之力,集中优势资源,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在保持长拳、剑、枪等优势项目的前提下,以女子太极拳项目作为突破口,带动河南省女子竞技武术套路的快速发展。
2.4后备人才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动作质量有待提高
女子甲组的运动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获9.0分以上的运动员24人次,特别是剑术前6名运动员的成绩均在9分以上,无论从演练技巧、还是难度动作的分值都远远高于省十运会女子甲组的成绩,显示了在剑术项目上的整体优势(见表2)。太极拳、刀术、棍术项目成绩虽然较上届运动会有所提高;但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棍术第7名仅为6.76分,与第1名9.35分相差2.59分,足以说明棍术水平整体实力还有待提升。省十一运会在甲组增添了对练项目,仅有5对上场比赛,整体缺乏亮点。
女子乙组运动员获得9.0分以上有13人次,在棍术、枪术、长拳、太极拳项目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见表3)。女子长拳和太极拳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前8名成绩之间差异较小,而无论难度分还是演练分都有较大提高。剑术与省十运会相比,虽然成绩有进步,但是参赛人数明显萎缩,而且第5名成绩仅为7.97分,突出的优秀后备人才不多,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与甲组相同的是乙组南拳项目也是河南省的弱项,且是唯一一个运动成绩没有提高反而降低的运动项目,而且参赛人数也低于省十运会的人数,表明南拳项目的整体水平较为欠缺。
从2届运动会运动成绩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除南拳项目以外,各组别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获高分人数增多;但是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主要体现在难度动作和演练技巧分值的增加,而在动作质量方面的表现却不甚理想,扣分点较多,主要涉及动作步型、腿法以及跳跃动作等方面,显示动作不够细腻和规范,基本功不够扎实。河南省青少年长拳和太极拳有着长足的进步和优势,剑术和枪术虽然技术整体都有提升,但是参赛人数出现了不同程度萎缩。尤其是作为下届运动会中坚力量的乙组运动员在优势项目上的人员萎缩更让人担忧,后备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河南省女子竞技武术套路后备力量不足,各地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仍然是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基地。多元化发展趋势应是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2)从单项成绩和奖牌分布情况看,河南省各地市女子竞技武术套路后备力量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焦作、安阳、开封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女子竞技武术套路项目布局各有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利用。剑术和长拳项目具有一定的优势,南拳整体实力较弱。
3)河南省女子竞技武术套路后备力量在动作难度和演练技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但运动员动作质量表现不够细腻和规范,扣分点较多。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应如何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要贯穿于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若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要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门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所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的关键。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像、动画等功能,创设物理情景,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超重失重现象中宇航员的完全失重的模拟,有效地帮助学生总结出超重失重的条件;天体运动的模拟及动态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α 粒子散射及核裂变的模拟,将微观世界抽象的规律形象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左手定则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作用力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及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使学生很容易建立三个物理量空间的立体关系。因此,通过软件模拟,可以将教材上抽象静止的画面变成栩栩如生的动态情景,降低了物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由于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形、动态的画面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一定的教育情景的创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教师的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地凸现。
3 、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使他们学得有趣与轻松。也使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检索、筛选、分析、应用能力得到加强,超越时空,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使我们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在信息技术的直接运用下,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的一些教师也由此进一步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采用信息技术,不断地设计着教学内容,力求使每一节课上得潇洒自如。
4 、课题研究使教师转变了观念
通过一年来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课题组每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正在改变,大家在实践中渐渐明白,运用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确实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时有迸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现在,教师们渐渐明白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这一教育基本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只有不断改变观念,努力改革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突出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理念。
5 、课题研究使师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得到了提升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本着在游泳中学游泳的原则,组织他们进行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从理论与技术两个层面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效果相当好。同时,在实验研究中,我们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中获得了佳绩。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为我们顺利进行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能与保证。
同时,在课题开始研究后,在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这方面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通过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一年多来的的努力,在这方面也深有体会,下面为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个问题。
1 、教师的要求
这种要求首先体现在:教师必须掌握相当的多媒体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 Powerpoint 、 Authorware 、 Flash 、等,只有这样,才能合适地选择教学软件制作相应的课件,才能真实地反映一些具体的物理过程(尤其是实验)。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在网络课中,所出现的知识将非常地多,非常地广,要解决在教学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相关的、尤其是跨学科的知识,这一点,不仅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未来的高考模式中所需要的;再次,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也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要知道的是,信息技术虽然有很多的好处,但毕竟也有它的不足,换一句话说,网络技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物理课都适用,教师为了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必须首先要认真地审视、分析教材,知道那些内容适合引入,那些内容不适合引入,这一点只有经过认真的考虑,才能做出决定。最后,在课件的制作中,对教师的排版、审美、色调的搭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等。
2 、学生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首先是计算机及上网技术,在网络信息课中,学生应熟悉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诸如;操作系统,在网上搜集、采集信息,要懂得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分类等等,其次,打字、输入图表和数据等基本技能。在交互性较强的信息课中,学生要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解答或意见及时地反馈给教师,那么,熟练的打字技术是必须要掌握的,记得,我在网络环境下上过几节课,在和学生相互沟通时,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行为滞后,教学的进程比较缓慢,甚至有时连正常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还有,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排除网络的纯粹的多媒体课中,这一点还不那么突出,但在网络背景下,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网络教学明显地没有传统教学那么紧凑,它具有松散性,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况且在目前的因特网上,还有很多内容并不适合中学生,这些状况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教师认真地进行监控,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觉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