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人工降雨的好处

人工降雨的好处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17:51: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人工降雨的好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九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科,对于这一未知领域,学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补充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化学实验,这样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讲《绪言》教学中,我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补充了几个趣味实验,如:“磨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铁树开花”等。这样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其乐无穷的学科,又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讲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直接把排在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时我们可以用金属钠和某些盐(如CuSO4溶液)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无色气体放出。并不是我们事先猜想的有红色固体铜析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以至能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2Na +2H2O = 2NaOH+H2),而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我们看到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2NaOH+CuSO4=Cu(OH)2+Na2SO4)。

经常使用这种探究性实验,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激发兴趣、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利用生活常识,激发学习兴趣,进入探究情境。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归宿,探究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问题的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起点低,学习兴趣不高,一但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低下头,没有思考很怕老师叫到自己,甚至有些同学装作睡觉,这时我们只有自问自答,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种情况,我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CO2的性质时,我提出如下问题:(1)、根据近年来天气越来越热,为什么?有没有解决的方法?(2)、这几年来广东很多地方出现旱情,很多地方都进行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有人在天空中撒水吗?由于这两个探究性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思维。然后我再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原来是人们生活、生产中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CO2气体,地球上CO2气体越来越多气温不断上升,而产生了“温室效应”,随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就可探究而知了。然后再进一步归纳人工降雨的原理,这样学生便会有恍然大悟之感,教学效果显著,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之学生探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农村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再创造空间,特别是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更有利于营造自然、和谐、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我先要求学生点燃CO时要检验其纯度,这时有很多学生问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同学们在家里都烧过开水,有时不小心水开时会溢出来,水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呼”地一声蹿出很同的火苗来,这是为什么?我看到很多学生都在思考,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并且他们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为什么到了这里又不行呢?看着他们疑惑的眼光,我进行解释,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和H2,CO和H2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在燃烧过程中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如果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就会发生爆炸,特别是CO和H2混有空气后点燃更容易爆炸,听到这里很多同学都知道为何要检验其纯度了。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又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能力。

篇2

    黄骅市有农田灌溉条件的村庄不多,主要分布在官庄乡、吕桥镇、羊二庄镇、常郭镇四个乡镇的部分村庄,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捷地碱河和机井水,其余地方都是靠天吃饭。虽然每年出现干旱情况时,相关部门会适时采取措施进行人工降雨,同时鼓励村民挖掘坑塘,储蓄水源。但在灌溉农田方面水源还是比较紧缺,当开源远远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需求时,节流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仅仅是节水灌溉,还可以转变传统用水、管水方法。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农田降水利用率可以提高8%~10%,达到53%,在平均年降水量552.5mm的条件下,平均每亩每年可节约水源29.4~36.9m3。由此可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2硬件和软件匹配突破项目区农业发展瓶颈

    黄骅市农业种植还是以传统耕种方法为主,农田基础条件较差,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粮食产量不高,这是制约该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计划从田间工程、推广农业技术以及建设实验室三项工作着手,使项目区农业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有所提高。

    2.1田间工程。在示范区将铺设PVC防渗管道4万m,修建机耕路1.6万m,维修机井及机电配套8眼,新建桥涵12座。建成后,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

    2.2推广农业技术。农技人员还应在项目示范区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保水剂应用等农艺旱作技术,改良田间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其中适时深耕是蓄雨纳墒的关键。

    2.3实验室建设。在示范区还要建设化验室、检测室,购置土壤墒情监测仪器及软硬件设备11套。两室建成后,技术人员要选择部分典型区域监测、采集土壤墒情、旱情、地力等旱作农业相关信息,与国家旱作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联网,形成全国旱作农业监测预警系统,指导农民在适当时候进行抗旱减灾和农业生产。

    3生态环境和产量双提高旱作节水技术好处多

    3.1提高粮食产量。就项目区近几年粮食产量来看,每亩小麦产量平均在230kg左右,玉米产量平均在410kg左右。建成1.8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后,小麦单产能达到260kg,比原来亩增产40kg。项目区内粮食总产量预计将增加126万kg,年增经济效益可达277.2万元。

篇3

三十年前,农民种地靠人力和畜力,辛苦不说,效率还十分低下。因为,那时各方面都很落后,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完全由“老天爷”说了算,给全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仍记忆犹新。不过,改革开放让我们不会再有这样的痛苦了,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既省事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再也不用担心气候作怪,因为我们还有准确的天气预报和人工降雨等高科技手段帮忙,这真是让农民们开心喜悦!随着农业技术的更新,农民王乐义又发明了大棚蔬菜,人们就可以在各种季节都吃到自己喜欢的菜了!可见,这改革与不改革有多大差别,改革对人们来说又有多么的重要!

改革开放不仅在农业方面,还在科技、国防、体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