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林草生态安全

林草生态安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26 15:01: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林草生态安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林草生态安全

篇1

中图分类号:TE644;X743;S7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364-04

近年来,中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速已处于世界第一位[1]。现在国内已探明的天然气田中近一半为高含硫气田,由于高含硫气田存在开发成本高、气体含有剧毒物H2S,且H2S会腐蚀气田生产设备等原因[2],使高效、安全地开发高含硫气田在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因此关于气田开发项目的植被生态恢复研究也就主要集中在气田开发建设过程中施工期工程创面的植被生态恢复研究方面,而对高含硫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运营期的植被生态恢复研究较少。天然气净化厂是为了对含硫天然气进行脱硫、脱水的同时对含酸成分进行处理的工厂,是气田开发工程建设的核心,对保证生产的天然气达到合格安全的使用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3]。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不仅在施工期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作用,更重要的是工程在试生产和运营期内排放的废气中SO2等有害成分会对当地农作物和林草植被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不断加剧,最终势必危及到区域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4,5]。我们在研究高含硫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运营期对区域内林草植被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内林草植被可行的生态恢复方案,以指导气田及净化厂工程运营期的林草植被生态恢复工作。

1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及区域内植被概况

某天然气净化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其原料天然气中H2S含量较高(14%~18%),为高含硫天然气。该天然气净化厂天然气处理总能力为4 800×104 m3/d。每个单系列处理能力为300×104 m3/d,故天然气生产装置共有16个单系列及配套工程。采用MDEA法脱硫、TEG法脱水、常规Claus二级转化法硫磺回收、加氢还原吸收尾气处理工艺路线,设计硫回收率高达99.8%。在正常排放条件下,该厂每天排入大气的SO2量约为13.5 t,其尾气SO2排放浓度约为500 mg/m3,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要求。

该气田所在区域植被多样,区系丰富,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低山落叶栎林、亚热带竹林及亚高山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由于自然、人为的干扰破坏,现有的天然植被基本为次生林,有的原生植被只剩下残林迹地或次生草地。分布较广的乔木类植被类型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人工栽培)以及麻栎、栓皮栎等优势树种。灌木丛植被类型有黄荆、马桑、栎、化香等低山落叶灌丛,多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矮黄栌山地落叶灌丛分布于中山区中、下部海拔700~1 600 m地段。草本植被主要是中生草本群落,包括泛滥地草甸、旱地草甸、山地草甸三大类。

2 净化厂外排SO2对林草植被的影响

含硫天然气的净化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硫化物经过硫磺回收装置处理、转化后,可被转化为硫磺而回收,但这种处理回收率不可能达到100%,在硫磺回收尾气中还残留着少量硫及其化合物(H2S、SO2和CS2),并且井下作业后放喷测试、天然气开采中的排污放空、发生事故时采取的事故放空等过程中排出的硫及其化合物、烃类等也时常出现,如果不做进一步处理,将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如H2S会造成人畜中毒甚至死亡;甲烷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直接燃烧生成大量的SO2排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并会危害树木和人体健康;若SO2进一步氧化将形成酸雨,其危害更大[6]。研究表明,大量SO2排入大气环境中必然会对区域内的林草植被产生巨大影响,松、杉、柏、桐等树木对SO2很敏感,当大气中SO2含量达到0.03 mg/L时,树叶会先受到伤害,其光合作用会减弱,叶片出现黄斑;当SO2含量达到0.3 mg/L时,树叶枯黄、失水脱落,最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6]。

采用文献[7]中推荐的AERMOD模式对该天然气净化厂的大气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SO2高浓度区域主要分布在该天然气净化厂西北、东东南和东南方向,小时最高浓度为2.836 mg/m3,年均最高浓度为0.081 mg/m3。正常工况下,净化厂周边区域4.44 km2的SO2小时最大落地浓度高于1.420 mg/m3,但该区域主要植被为中等敏感和抗性植物,故正常工况外排SO2不会对区域植被造成急性伤害。年均最大SO2浓度为0.081 mg/m3,远小于中等敏感植物的长期浓度限值;故正常工况下,净化厂外排SO2不会对区域植被产生长期的明显影响,但净化厂运营后整个区域内大气环境中的SO2有较明显的增加,仍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尤其是林草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进行植被恢复方案设计时,有必要多选取吸硫能力强的抗性植物。此举不仅可实现较好的复绿效果,而且对净化大气、提高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区域内林草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林草植被生态恢复研究

3.1 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设计原则

3.1.1 遵循自然平衡、生态优先的原则 运营期林草植被的生态恢复重点是对可能受净化厂及其他工程排放污染物影响的区域实施生态恢复工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运营期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在进行生态恢复设计及植物选配时应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地制宜选取宜活、抗污染的乡土植物,从而改善工程区生态环境。

3.1.2 坚持符合规划、实现环境功能协调的原则 在生态恢复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所涉及区域的环境功能,做到与项目所在区域功能规划相结合,与气田生产相协调,同时为气田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3.1.3 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可行的原则 为达到项目所在区域林草植被生态恢复的目的,除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外,最主要的还是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尽量减缓甚至消除工程实施、运营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采用多种模式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降低养护成本。

3.2 高SO2浓度分布区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可知,区域年均最大地面SO2浓度为0.081 mg/m3,高浓度分布区域面积约为4.44 km2。该区域内植被主要为林草地,种植的植物主要有柏木、以慈竹为主的竹类、麻栎、盐肤木、杉木、马尾松、油桐、柚子、构树、桤木、马桑、枫杨、黄荆、悬钩子、蔷薇、火棘等。区域内植被系统比较稳定,植被类型较多,年均SO2浓度远低于敏感植物达到伤害阈值时的浓度,故在正常工况下,净化厂外排SO2不会对植被产生长期影响。因此维持高SO2浓度分布区内植被现状,暂不实施其他植被恢复措施。但需对该区域内植被(尤其是马尾松、枫杨、竹类等)的生长情况加强监测、养护和管理。随着净化厂的运营时间增加,高浓度区域内对SO2敏感或中等敏感的植被(尤其是马尾松、枫杨、竹类等)一旦出现受损现象,应立即采取植被恢复措施补救。

3.3 施工创面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创面,当施工结束后,施工创面植被恢复的植物大部分为自然生长,并且部分创面也进行了人工植被恢复,但并未考虑到运营期SO2的影响,所选植物仅为对SO2敏感或中等敏感的植物,甚至部分施工创面几乎没有植被覆盖。因此对该类区域需实施人工植被恢复,并优选抗性强和吸硫能力相对较强的植物种类。该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创面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该项目开发建设中产生的大型弃土场,第二类为除弃土场外的其余施工创面。

3.3.1 大型弃土场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大型弃土场与净化厂相邻,位于净化厂的北侧,该弃土场绝大部分为弃土堆积填埋形成的平坦开阔平地或缓坡地,整个弃土场由西向东地势基本由高到低,局部零星长有植被。①场地平整。对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之前,首先进行场地的平整工作,土地平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植被恢复工作;本区域土地平整不搞大面积的土方平整,仅做部分区域的削高补低;在内部做到挖填平衡,对于需要削高补低的部位应预先将耕作层土壤推到一边堆放,待平整后再回填覆盖,进行耕作土复原,由推土机推运、填平,松土机进行松土。平整后土地应保持一定的肥力,尽量保留表土,在挖方处保留20~30 cm,填方超过50 cm时,必须是熟土处在上面,回填熟土层厚20~30 cm,使耕作层达20 cm以上。②植被恢复方案。对弃土场场区采取整地措施,消除弃土场边坡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然后进行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的生长加快弃土场结构稳定的进程。现场调查显示,弃土场平面占地面积约0.75 km2,结合弃土场地形条件,采取等高绿篱埂绿化防护技术对弃土场场区实施植被恢复,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地形整理与植物的合理配置,利用等高种植原理,将乔、灌、草植物等高配置在开挖的水平条、水平沟、水平台地上,完成坡面防护和植被修复,从而起到对坡面雨水径流的调控和拦蓄作用,进而实现全面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目的。经过整地后,水平阶地具有一定的拦蓄作用,改善了坡面土壤无法长时间拦蓄水分的缺陷;同时增大了表面粗糙度,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有效降低了坡面径流的冲刷侵蚀作用,使坡面植被恢复成为可能[8]。在等高绿篱埂绿化防护技术规程方面,乔、灌、草结合进行植物选配是一条重要原则,乔、灌、草的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20%、40%、40%。选择乔木时,除考虑所选树种的生长能力外,建议优先选择对SO2抗性强、吸收效果好的树种,同时考虑所选树种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备选乔木主要有泡桐、构树、杨树和常绿大灌木夹竹桃。泡桐为吸收、净化硫能力强的树种,泡桐叶片上有大量的茸毛,能吸附较多的尘埃,并可直接吸收大气中的硫,而且泡桐生长非常迅速,木材材质轻软,容易加工,经济价值可观。构树属于先锋绿化树种,其树叶表面粗糙,背面具茸毛,对SO2抗性强,也有较强的吸硫能力;构树开发利用价值很高,叶、树皮、根、种子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杨树对SO2抗性与上述树木相比较弱,但杨树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且成活率高,同时考虑弃土场处SO2浓度分布都很低,也可选择其作为生态恢复的树种。夹竹桃对SO2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在SO2较高的环境中,正常生活的夹竹桃叶片平均含硫量为7.721 g/kg,同时夹竹桃对SO2也有强大的抵御作用;其茎皮纤维为优良混纺原料,叶还可入药。选择灌木时,要在乔木结合区种植分枝能力强、树幅大、生长迅速的灌木种。弃土场处在天然气净化厂附近,属于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段,应当考虑工程创面生态恢复后的景观效果,所以引进美观且易于扦插的野蔷薇和生命力很强的黄荆非常合适,它们开花以后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草本植物则选择生长旺盛且对SO2有一定抗性的百喜草、狗牙根、高羊茅等为宜[9]。等高绿篱埂坡面植被恢复技术简单易行,投资小,并且后期管理维护成本低廉。与其他一些植物恢复措施相比,该技术利用地形整理与植物配置相结合的方法,更加符合生态保护的理念,且能够充分发挥乔、灌、草综合配置的优势,实现坡面防护和植被恢复的目的,使植被恢复见效快、景观效果鲜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绿篱埂发挥的坡面雨水径流拦蓄效应和植被恢复效果更加明显。

3.3.2 边坡施工创面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气田开发及净化厂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边坡型工程创面,这些边坡主要分布于净化厂、各集气站、管线穿越区及各阀池周边。经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处于稳定状态的坡体约占44%,基本稳定的坡体约占36%,处于欠稳定状态的坡体约占14%,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坡体约占6%。为巩固其稳定效果,同时考虑到该净化厂运营期排放SO2的影响,还必须对边坡工程创面进行植被恢复。从各工程创面的坡面植被恢复状况来看,已进行人工修复或自然恢复的边坡占20%,其余工程创面表面无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面积较小,需进行植被恢复的坡面工程创面总面积约为31 368 m2。在边坡工程创面植被生态恢复方案中,应根据各边坡坡面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技术。据现场调查,基于林草植被恢复的角度将区域内边坡分为堆积体边坡、岩石边坡、土质边坡及阀池周边平地四大类。其中堆积体边坡还可细分为一般碎石块土边坡和堆积体基岩边坡;岩石边坡可进一步分为软质岩边坡和硬质岩边坡。根据不同类型边坡的实际情况,可分别采取藤蔓护坡技术、液压喷播技术、挂网喷播技术、穴播或沟播技术等植被恢复技术。对于土体(或被破坏的耕种土)形成的创面,还可以采取直接恢复农作物的耕种或直接播撒草、灌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对边坡类施工创面进行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方式为采用各种合适的植被恢复技术对边坡工程创面采取草本、灌木结合的恢复手段,以增强植被对工程创面的稳定作用。在植物选配上,对于槽罐结合区,草本和灌木的种植面积比例设计为60%∶40%;灌木可选用黄荆、紫穗槐、野蔷薇等,它们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根系发达,同时对SO2具有很强的抗性,还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可以增强各创面植被恢复后的景观效果,加强区域内的生态建设。草本植物则选择生长旺盛且对SO2有一定抗性的狗牙根、高羊茅、百喜草等。垂直边坡可选择藤本植物,如爬山虎、葛藤、常春藤、油麻藤等。

综合而言,采取以上方案恢复的植被不仅增加了人工绿地的面积,提高了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美化了环境,丰富了区域内的景观生态,同时也增加了区域内对SO2具有抗性的植物数量,使区域内林草植被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因此植被恢复有很大的生态效益,而这种生态效益无法用具体数字进行估算。此外,恢复方案中选择的植物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在大型弃土场栽种的各类乔木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3.4 林草植被的养护与管理

养护管理是植被恢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植被恢复工作完毕后如果放任不管,将可能导致植被衰退,土壤结构变劣,甚至出现裸地;或者具有强大繁殖能力的大型杂草乘机侵入,使目标植物枯萎、退化;一旦形成裸地,将加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因此为了营造目标植物群落和发挥其功能,必须根据目标植物群落的生长特性要求加强养护管理。一般而言,植被护坡工程的养护管理包括浇水、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防治等内容。本研究建议采用的植被生态恢复方案中,选用的植物要有乔木类的泡桐、夹竹桃、刺槐、麻栎等;灌木类的黄荆、小叶女贞、紫穗槐、野蔷薇;藤本植物类的爬山虎、葛藤、常春藤、油麻藤;草本植物类的百叶草、高羊茅、狗牙根、弯叶画眉草、草木樨等。因此养护管理要针对不同植物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小结

本研究对净化厂运营期排放的SO2浓度进行了预测,对区域内高SO2浓度区域暂时采取维持植被现状的方案,但需对该区域内植被的生长状况加强监测、养护和管理,一旦出现受损情况需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对施工创面根据其自身稳定状态及分类提出了对应、可行的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采取以上方案恢复的植被可以增加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丰富区域内的景观生态,增加人工绿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区域内对SO2具有抗性的植物种类及种植面积,使区域内林草植被系统的稳定性有所增强。植被恢复有很大的生态效益,而这种生态效益无法用具体数字进行估算,此外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林草植被恢复方案对指导该气田及净化厂工程的林草植被生态恢复工作具有一定价值,对实现气田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然冰.国内外天然气发展现状及我国国际合作探讨[J].当代石油石化,2008,16(2):28-31.

[2] 巴玺立,杨莉娜,何 军,等.天然气净化厂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石油规划设计,2009,20(3):1-3.

[3] 边云燕,向 波,彭 磊,等.高含硫气田开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天然气与石油,2007,25(5):3-7.

[4] HEAGLE A S. Injury and yield responses of soybean to chronic doses of ozone and sulfur dioxide in the field[J]. Phytopathology,1974,64(1):132-136.

[5] BELL J N B, RUTTER A J, RELTON J.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low levels of sulfur dioxide on the growth of Lolium perenne L.[J]. New Phytol,1979,83:627-643.

[6] 涂善斌.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减少措施[J]. 气田环境保护,2000,10(3):18-21.

篇2

1引言

美姑县是全省一级火险县,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142741h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48%,其中有林地面积64656hm2,天然林395822hm2,活立木蓄积787万m3(其中:天然林蓄积630万m3)。森林覆盖率4825%有林地覆盖率2567%。境内有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举世闻名的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受国家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牛羚、豹、毛冠鹿等,珍惜树种有珙桐、连香、银杏、红豆杉等。森林覆盖率5001%。再加两大工程和全县“三棵树”大力建设,近年来该县林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森林草原防火的重要意义

美姑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横断山脉,位于长江下游的金沙江,大渡河流域。每年1~5月份雨水量极少,连续高温干旱时间持续较长,森林火灾突发性强、危害性大,扑救难度也大。因此做好该县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保护宝贵的森林、草原及珍稀动植物资源有十分重要战略的意义。

美姑县位于横断山脉生态区的腹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多种生物动物资源库、基因库,其价值远大于木材材质利用的价值。森林、草原火灾是毁灭物种资源和基因的主要灾害因素,所以必须强化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确切地保护好横断山脉生态区这一国家级生物多样热点区域。美姑森林草原资源的消长关系到长江生态屏障的形成,直接影响到长江下游的生态安全。因此加强森林草原防火,降低森林资源损失,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3美姑县当前森林草原防火的状况

美姑县一直是凉山州森林草原防火的重点县。全县36个乡(镇),其中9个是重点林区,5个原始森林乡,占全县39%。随着森林草原防火形势的日趋严峻,森草防火工作逐年得到加强。当前加大责任制落实力度,以县到乡、村、组、农户,层层签订防火责任书,坚持奖惩兑现。林业主管部门与林业职工签订目标责任体系。在森林草原防火紧要期,采取常规的措施进行强化火源管理,县政府聘请巡山员进行巡山。流转公司也在当地聘请64名人员进行巡山护林防火工作。实行巡山责任制,积极推广“两项制度”,发放森林草原防火户主通知书8万份,中小学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手册2万本,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目前该县已修建4座望台,16个重点防火检查站,21个临时检查点,给重点林区配置中转机、对讲机、高倍望远镜和岗哨人员。制定了应急处理预案,并明确响应机制、扑救原则、扑救方法、指挥体系及各相关部门的任务职责。组成了2支100名专业扑火队伍,9支225人的半专业扑火队。在各乡(镇)村组建了156支3432人义务扑火队,形成了县、林业场、站、所专业扑火队,乡(镇)半专业和村社义务森林草原扑火队伍。

4美姑县容易发生森林草原火灾的原因

4.1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

美姑县年均降水量760~800mm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分布不均,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5月下旬,降水量严重不足,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常刮5级以上的干热风,4~5级高火险天气在100d以上,特别是1~3月份,风大气温高,空气极度干燥,容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该县有的地方严重缺水不仅影响到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连当地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

4.2地理环境不利因素

美姑县最高海拔4020m,最低海拔650m。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不少树木生长在50°以上的陡坡上。有的地方人能上去,下来就困难,遇到火情很难躲避到安全地域。同时灭火的扑救机械很难运上场,运上去也派不上用场,加大了扑救火灾的难度。再一个是林区内可燃物载量过多,原始林区的很多树木生长了几十年至上百年,树干比较粗大、枝杈横生、林下竹子杂草杂物比较茂盛,人无法进入,林下枯枝落叶等可燃物年复一年地堆积,厚度高的可达50~60cm以上,树枝上,特别是高大树枝上,到处是雨季形成的赘生物雾挂,易形成难以控制的树冠火和飞火。1998年之后进行的封山育林和全县“三棵树”的多年大量建设,使得林下可燃物大量堆积,杂草茂盛,增加了森林草原防火的难度,大片高山草甸每到冬季全部枯死,遇火就燃,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使潜在的防火威胁更大。再加上近几年来冰冻雪灾,高温少雨,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的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林区的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4.3野外的火源管理困难

美姑县大多数林区是农、林、牧交错,农业生产还是沿袭刀耕火种的方式。森林草原防火期正是春耕农忙繁忙期,在林草区内、边缘、烧杂草积肥、烧热粑粑、洋芋等现象严重,这种民族生活习俗屡禁不止。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水电、矿产资源的开发及修路、农村新村等基础建设,使得进入林区的人员大幅增加,对林区、林内、林缘、草场的防火重视不够,森林草原防火期野外生产、生活用火随机性比较大。同时传统习俗是火葬,也易引发火灾。

4.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美姑县70%以上都是高山峡谷,多数森林分布在偏僻边缘山区,大部分地方不通公路,已通的乡村路路况又很差。1998年之前采伐树木修建的林区运输公路,在天保工程的实施而停运,因多年失修而无法通行,有些地段连人走路都困难,一但林区发生火灾等到县上组织人员到火灾现场往往已是小火酿成大灾,火势就很难控制了。同时灭火人员在翻山越岭的路途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体力,难以抓住扑火的最佳时间。望台覆盖不足,目前虽然有4座,但该县大部分林区都在山高坡陡的地方,山山之间相互遮蔽强,对火情的初发时期难以观察到。望台都建在俯瞰较好的山顶上,严重缺水不通路生存条件艰难,防火期过后损毁严重。隔离带的建设尚未形成,该县大面积林区较多,原始林区有的绵延几十里连成一片,地貌都基本上是高山峡谷,遇到火情临时开挖隔离带都较为困难,造成重特大火灾的隐患很大。

4.5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力量比较薄弱

首先,以县武装部和林业内部职工为主体的专业扑火队,乡、村、组建立的半专业扑火队及义务扑火队队伍,仅仅配备了砍刀、灭火棒、水枪、挖锄等简陋的工具。对讲机、灭火机等通信和扑救工具配备较少。其次,以县到乡、村都没有建立森林防火培训基地,各级专业、半专业及义务扑火人员普遍缺乏训练,扑救森林草原的方法多是采用就地取树枝直接扑打或依托当地有利的地形地貌,水沟等进行隔离,很多有效扑火机具运不上去,运上去也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再次,交通运输缺乏设备,我县防火指挥部只配一辆指挥车,没有配运兵车,遇有大的火灾根本就没法满足运输扑火人员的需要。临时租用农用车前往火场紧急运输扑救人员和生活物质,事情万分紧急车况差、路况差又远,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

5对策与建议

森林草原火灾是一个突发性强,造成的危害性也极大的自然灾害。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其他诸多因素,决定了美姑县不仅仅是森林草原火灾的高发区域,而且更容易酿成重特大的森林草原火灾。我县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森林草原资源广阔富集,防火任务艰巨。可森林防火工作的包袱严重,光依靠我县的自身力量,很难以较好的解决森林防火中诸多问题。切实为美姑县解决一些实际情况为此建议。

5.1认真准确地定位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和“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紧紧围绕“抓落实、抓到山头地块、不留死角盲区、保安全、促发展”的主题,努力减少重大和一般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千方百计确保不发生特大森林草原火灾,把火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虽然发生森林草原火灾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防制水平的提升,减少森林草原火灾造成的损失。坚决杜绝迎风而扑,顶火硬打,强调抓住战机、对火势小、风力小、早晚温差大、湿度大、扑火地形占优势的避难路线好的战机灵活扑救。

5.2大力推行“两项制度”,构成牢固的防火墙

村民巡山护林制度和村民轮流挂牌值班制度,是美姑县基层群众在长期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创造和总结的宝贵经验,是坚持群防群治,做好灾前防范的有效措施,是为森林草原防火打下坚定的群众基础。要建章立制,规范有序地推行“两项制度 ”,以推促进、动态管理、务求实效。只要“两项制度”在林区基层得到全面落实,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流动而坚固的“防火墙”也就很好的形成了。

5.3完善林火监测预警系统

一是要大量增加林区望台的数量,来管控和消除盲区死角,加大对林草监测望预警的覆盖度。二是要完善各望台的设施、设备和人员的工资待遇,在不通电的地方扩充大功率太阳能,改善望工作人员的生存条件。通讯设备差的应及时维修或更换。三是要给林区林业职工和护林巡山村民配发一定比例数量的通信对讲机、卫星电话和喊话筒,对防火突发性的林草火早发现,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处置。

5.4进一步加强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建设

根据美姑县具体林情,扑火队伍建设以地方专业和半专业及村民扑救员为主。专业扑火队应配备运兵车、扑火专业工具、必要的通讯工具,重点林区应配置扑火必要的通讯工具和扑火工具,并派专人保养和管理。县和重点林区集中要点应建立物资储备库和扑火车库。对专业和半专业扑火人员进行定期的分级扑救森林草原防火技能培训,县级要建立培训防火知识和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对防火指挥系统人员和扑火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扑火培训,不断提高科学处理火灾技能的能力。

5.5加大林区防火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在防火项目资金上应预倾斜支持,加大投入。建议在美姑县等民族重点林区县试行生态防火补偿金制度,增加美姑县等国家重点扶持县防火财政转移支付经费,以解决美姑县防火工作所必要资金。乡村通路工程项目应向重点林区,特别是原始林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倾斜。通过修建林区公路来开设大面积林区战略防火隔离带,提高扑救火灾的速度。

篇3

前言

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大量的林草植被被破坏,基岩严重,最终形成了石漠化问题。贵州岩溶分布面积比重和石漠化面积比重均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全省国土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岩溶出露面积109084.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在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37597.3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占岩溶面积的34.47%。在石漠化分布区,轻度石漠化面积22155.76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868.95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3715.41平方公里,极强度石漠化面积857.24平方公里。全省石漠化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县就有48个[1]。这一问题导致了环境恶化,水土严重流失,大大减慢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脚步,严重制约了我省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成为现阶段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1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投入的资金不足

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落后,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相比石漠化严峻的形势,其资金投入可以说严重不足,治理力度也十分有限,使石漠化的扩展速度远远大于有效的治理速度。现在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造林困难地,然而由于现有的单位造林补助得不到保障,致使治理的成效很难得到保障。

1.2 治理任务艰巨

通常,石漠化土地的土被不连续、基岩度高、肥力低、土层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些点都会使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

1.3 土地环境的承载量超限

石漠化地区还存在缺柴少粮的现象,群众生活贫困,这是由于人口密度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石漠化土地的环境承载量大大超出了它本身所能承载的量,最终出现毁林开荒等现象,使治理的成效难以保证。

2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的总体思路

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要结合实际,防与治并重,以科学为基石,并应当深入思考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矛盾所在,治理水土流失以防治土地的石漠化。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来努力造林育林。大力发展林业资源,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规划大纲,以对现有的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个统筹规划以及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以加速岩溶植被的生态修复,并推进石漠化林业的生态治理。其次,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属于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所以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努力引入多方投资主体投入到石漠化的治理中,以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投入。再次,要突出效益、防治结合,避免产生新的石漠化,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山的方法畜养林草,以及人工造林的方法使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能够快速地得以恢复,以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扩展,同时得以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

3 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岩溶林草植被,更要以林业建设为中心。另外,发展生态旅游、经果林等产业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育草、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科技支撑和生态旅游业等。

封山育林育草能够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植被和林草的恢复速度加快,优化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一方法的优点就是投资较少,并且用工也不多,但是效益高、见效快。下一步的建设需要设立封山育林的标牌和标志,结合实际,准确地确定封育方式。目前对岩溶地区的森林以及植被的保护很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法对植被的管护,其工作内容是管护生态质量较高的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疏林地、有林地、灌丛地以及灌木林地等,严厉治理滥樵、滥垦、滥牧和滥采等类现象,以避免新的石漠化,以及森林的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其他地区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林业建设。综合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的林业建设是区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处于核心地位,能有效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结语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