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上市公司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风险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上市公司风险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关联交易与信息披露的冲突。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是保险公司重要的业务活动,在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较混乱,信用机制缺乏的客观条件下,为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一般会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内部和外部的关联方进行交易,这种保险资金运用的行业的特殊性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有一定的冲突。

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尤其是国有独资公司一直在一种低效率水平上运作,机构臃肿,滥发福利,人情赔款多如牛毛,若保险公司内部激励机制不得到改善,一旦上市,投资者将会面临很大的成本。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和行政干预,我国保险公司对各级经理人员的选择没有与人才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产品市场有机衔接,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保险公司外部的监管约束

偿付能力方面。我国《保险公司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但据初步估算,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比率达32.69%,虽然尚无一家公司因偿付能力不足而遭停业整顿,但整个保险业的资本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偿付能力没有保证,上市也无从谈起。对于那些成立较早的保险公司,人保和人寿采用的“内部剥离”的确可以解决不良资产过高的问题,但这种剥离只是将不良资产从股份公司账面划到集团公司账面,剥离后集团公司的不良资产又如何处置?损失由谁承担?目前国家还没有说法,给市场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盈利水平方面。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之一为最近三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配股则要求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任何一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国内保险市场上,成立较早的保险公司利差损包袱较重,新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在市场竞争不规范的情况下,为追求规模扩张而进行粗放式经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状况也不理想。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服务内容的不断扩充,较低的赔付率将难以为继,承保成本将愈来愈高,费率也会有所下降,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必然呈下降趋势,投资收益在保险公司收益中的份量将愈来愈重。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保险法》修订的审议和讨论,仍对原来的限制直接入市投资政策“原封不动”。这样,上市后的保险公司在现行法规环境下能否取悦投资者将是个问题。

保险公司上市的高额成本

信息披露成本。2001年11月14日,中国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其中,要求申请上市的保险公司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专门对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说明;在敏感性会计科目上,要求保险公司详细披露反映保险资金运用情况、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及再保险等事项的会计科目,并按照潜在利差损与不良贷款等提足各项准备金或予以剥离;报表审计方面,要求保险公司聘请有保险公司审计经验并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地区审计和信息披露准则进行审计。

而过于详尽的信息披露要求,使上市保险公司置身公众监督之下的同时,也暴露在同行竞争对手面前,面对竞争对手将处于信息弱势,这在无形中也必将增加其经营成本。

发行和维持成本。拟公开发行股票的保险公司应聘请有资格的证券公司担任其辅导机构,辅导期为一年。在发行股票时,要雇佣承销商帮助其发行股票,需要支付承销费用,上网发行费,审计、验资费用,评估费用,律师费用,股票登记费,上市推荐费,发行审核费,发行推介费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费用占上市公司发行总市值的2%—4%左右,这无疑加大了保险公司上市的融资成本。而且,上市公司还必须按规定向交易所交纳月费和年费。

保险公司上市后面临的风险

稳健经营风险。我国股市整体上缺乏对上市公司长期发展潜力的研究,而更多地要求上市公司在短期内得到比较高的回报。而就保险公司的经营现状来看,要满足较高的短期回报率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保险公司因为投资者关注当期的利润而在上市后采取一些短期行为,必将对公司的长远稳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再筹资风险。上市绝不是天上掉馅饼,并不是有了保险这块特殊行业的牌子就能随便上市圈钱,资本市场更看重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尤其对保险行业来说,稳定经营、保障有力是赢得公众信赖的生存之本,如果只为“圈钱”而上市,“换汤不换药”,最终愚弄的只能是自己。对上市公司来说,要保持良好的股价和业绩,降低再筹资风险,应该靠真正的规范化管理,而不能采取极端手段。

篇2

关键词: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

1 财务风险与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的基本理论

财务风险是指筹资后因资金结构科学合理程度不同而可能造成财务危机和财务失败的风险[1]。它是由于借款或筹资而增加的风险,以及资金结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现财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2]。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可以清楚反映出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清晰地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所以现金流量表分析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十分重要。

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是指以企业现金流量信息数据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指标体系为中心,利用及时的现金流量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现金流量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状况的变化,对企业所面临或将要面临的危机发出预警信号,为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并分析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提出相应排警对策的财务分析系统。

2 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2.1 单一指标的财务风险识别

现金流量预警分析的基础是各行业的现金流量表。企业的现金流量一般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通过对这三种现金流的比较分析可以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如下表1所示:

2. 2 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是由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盈利质量和增长潜力四个方面组成。

1.偿债能力分析。

(1)现金流动负债率=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现金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2)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净流量 /债务总额。该指标反映当年现金净流量负荷总债务的能力,可衡量当年现金净流量对全部债务偿还的满足程度。

(3)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本期支付利息。现金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恰好能用于现金支付。如果该比率低于100%,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2.获利能力分析。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销售收入。该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的收益越高,企业应收款项回收的效率越高。

(2)总资产现金流量率=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说明公司全部资产的创现能力,该比率越大,获利能力越强。

(3)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企业最大的分派股利能力,超过此限度,企业就要贷款分红。

3.盈利质量分析。

(1)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该比值越大,反映利润的质量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财务危机。

(2)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非付现成本/营业现金净流量。该比率从营业现金净流量来源的稳定性出发,揭示了企业获取的现金净流量结构质量的高低。若该比率大于 1,就预示着企业的营业活动产生了负的现金净流量,这是企业营运效率低下,偿债风险加大的信号。

4.增长能力分析。

(1)现金股利支付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现金股利。该比值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

(2)再投资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股利和利息)/(固定资产原值+对外投资+其他资)。该比率反映企业用于资产更新和企业发展的留存现金的比重。通常,它应当在7%~11%之间。低于7%说明企业经营现金再投资不足,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弱,应通过财务预警系统的示警及时防范风险;高于11%则说明企业经营现金再投资有可能闲置,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 利用现金流量进行长期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议

1.要实现现金流量的动态管理,正确分析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要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分析现金流量的不同特征。不能盲目的判断有大量的现金流出就是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因此,在运用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进行财务分析时,应注意保持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和判别标准的动态一致。

2.注意不同企业间的比较。通过比较企业间的现金流量的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而得出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另外,通过对企业所属的行业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该行业的现金流量预警指标临界值,进而指导企业对现金流量的调整,降低财务风险。

3. 关注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能更合理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可以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对债权人实施还本付息和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一个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表明其能自由运用的内部资金越多,企业对外融资的要求也越低,企业的财务状况也越健康。

结束语

本文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着重从现金流量的角度研究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系统。陷入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大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现金流断裂,盈利和偿债能力不强,公司的发展战略不合理等,因此,在建立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时,不仅要关注几项指标,还要分析各种导致危机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尽早采取措施,使企业渡过危机。

篇3

风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企业对风险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危机。目前理论界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的观点有:①财务风险的本质是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所产生的风险。②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③资本结构失衡引起的财务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更加的复杂,让人难以预测。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同时,各种财务风险随时威胁着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财务危机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公司屡见不鲜。只有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时期就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管理,预防失败。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我国企业应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和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机构,进一步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向着合理,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21家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希望可以帮助经营者及时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做好风险的预警和预控。

1 研究设计

1.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就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选取了在深圳证劵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1家制造业公司,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利用这21家上市公司2010年的财务报表(数据来源:http://),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1.2 财务指标选取

根据本文的需要选取了13个财务指标,涵盖了偿债能力,资本结构,经营效率,获利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投资收益七个方面,基本上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①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X1)、流动比率(X2)。②资本结构:股东权益比率(X3)、产权比率(X4)。③经营效率:存货周转率(X5)。④获利能力:销售毛利率(X6)、总资产利润率(X7)。⑤发展能力:每股收益增长率(X8)、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增长率(X9)。⑥现金流量:购货付现比率(X10)、现金流量比率(X11)。⑦投资收益:市盈率(X12)、市净率(X13)。具体指标见表1。

2 实证结果分析

2.1 基于因子分析的财务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所选择的21家上市公司2010年的财务报表,将其财务比率数据进行整理,然后根据整理后的财务比率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计算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利用SPSS软件中的Varimax(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载表2。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前面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7.503%,则我们取因子f个数为4,即取四个因子代替原来的十三个财务指标,这四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占原来所有信息的77.503%。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各主成分因子与原始财务比率指标的因子模型,方程如下。

从因子载荷矩阵中我们可以根据各个财务指标在主成分中占的比重,对该主公共因子作出合理的经济解释。

对于第一个因子来说,其中占较大载荷量的指标是X2流动比率、X5存货周转率、X11现金流量比率,可以把第一主因子概括为资产流动性因子。

对于第二个因子来说,其中占较大载荷量的指标是 X1资产负债率、X3股东权益比率、X4产权比率,可以概括为资本结构因子。

对于第三个因子来说,X6总资产利润率、X8每股收益增长率占较大载荷量,因此可以概括为获利能力因子。

在第四个因子中,X7销售毛利率、X10购货付现比率占载荷量较大,因此可以概括为赊销因子。

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价模型

下面对样本企业(共21家)2010年的财务比率数据运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计算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导出的结果见表3。

再计算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导出结果见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前面五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8.020%,则我们取主成分的个数j=5,即取5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13个财务指标,这五个主成分所包含的信息占原来所有信息的88.020%。导出主成分矩阵,即表5。

同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主成分的计算过程同上,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中,最后主成分方程如下:

在确定了各主成分之后,然后利用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表4)来确定最后的企业财务风险函数。

3 结论

根据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出四个主要公共因子,分别是资产流动性因子,资本结构因子,获利能力因子及赊销因子。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的评估及预测时,可以重点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财务风险计划。将相应的财务指标先代入所构建出的主成分方程中,求出Y值。然后,把Y值代入财务风险函数中,导出F值。可以根据F值判断公司的财务风险。

比如一个公司可以根据主要的公共因子对公司本期的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时,应结合本公司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制定出新的财务风险计划,将相应的财务指标代入公式中,导出F值,得出的F值与上期的F值进行比较,如果本期F值与上期F值差异显著,则说明公司的财务风险计划制定是合理的,反之,公司应重新制定财务风险计划,公司应重新根据主要的公共因子进行重点研究及进行相应调整,以降低财务风险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年第10期.

[2]姜秀明,李文华.《刍议现金流量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商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3]王蓓.《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