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有制经济的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前言
羟基乙腈装置于1998年投料生产,后为了适应上游装置的增量改造,于2003年进行了相应的改造,设计产能提高到1万吨/年,为间歇操作,设双系列反应釜。改造后,装置于2003年4月6日开车成功,生产出第一釜合格成品。但开车后,日均产量在4~5釜/天,与设计指标5~6釜/天,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期羟基乙腈质量也没有明显提高,在改造后同年4~6月份共有6釜物料不合格,产品合格率为85%。产量和质量均与设计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由于上游丙烯腈装置增量改造后,副产物氢氰酸有富余,多余的氢氰酸只能送烧却炉烧却,而羟基乙腈产品一直热销,产品供不应求。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改进后工艺流程以及存在问题
羟基乙腈采用甲醛和氢氰酸在碱性条件下加成的方法生产羟基乙腈产品。工艺生产流程为先在反应釜内投入一定量甲醛并添加少量亚硫酸钠调整pH至碱性,再向反应釜里加入氢氰酸合成羟基乙腈。反应热通过循环泵将反应釜内反应物料进行外循环冷却移热,反应结束后送至中和釜添加稳定剂硫酸,此时另一个反应釜开始投入甲醛进行生产。中和釜内物料加硫酸循环分析合格后送至成品中间槽A,A槽内的物料经过滤后送至成品中间槽B,B槽内物料分析合格后再送往化工灌装区。工艺流程见图1。在装置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1反应釜和中和釜在出料时不能将釜内物料抽尽
反应釜和中和釜所使用的机泵为磁力泵,导致不能将釜内物料完全抽尽。釜内残留碱性物料,在下一批催化剂亚硫酸钠加入后,容易引起聚合,从而导致物料聚合,变颜色。因此在实际生产时,先要把釜内的残留物料排尽后再接受下一釜物料。这样操作,既降低生产效率,又浪费羟基乙腈成品、增加单耗。
1.2生产流程存在缺陷,制抑了生产效率
从改进前的流程看,两个成品中间槽A/B串接使用,降低了储槽的利用率,不利于产品的周转,若B槽发生产品质量问题,需要处理时,将会导致装置停车。
1.3反应速度过快,游离CN-含量高
羟基乙腈由甲醛和氢氰酸加成反应生成,其生成速度与pH值呈指数倍数的关系。按照设计羟基乙腈反应前pH控制在9~10,在此条件下,生成速度很快。由于改造后的搅拌机存在缺陷,而且搅拌效果不好,容易存在局部反应效果不好,直接导致了反应后游离CN-含量高,从而引起产品不合格。
2.改进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装置主要从生产流程上进行改进,改造后流程见图2。
2.1利用两台闲置的离心泵作为反应釜送料泵,解决了反应釜物料不能抽尽的问题。另外,改进稳定剂硫酸的添加方式,将硫酸改为在反应釜添加;同时将中和釜改作过滤中间槽(相当于原来的成品中间A槽)。通过这样改进后,在反应釜内合格的物料均可以连续的送至成品中间槽,反应釜可以一釜紧接一釜的生产,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而且由于反应釜送出的物料均已添加硫酸,物料呈酸性,稳定性高,有效的降低了羟基乙腈物料的聚合,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又稳定了产品质量。
2.2将过滤中间槽改为成品中间槽。改进后的流程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成品中间槽,过滤效率大幅提高,从而提高装置运转效率。
2.3根据生产数据,发现现有装置的生产能力尚有两个方面的潜力可挖。一、从反应釜的液位来看,每釜完成时,还有约30%的空液位。二、冷冻盐水阀开度只有20%。根据空余液位,我们逐步加大每釜的投入量,使单釜产量从6吨提高至6.6吨左右,增加产能约10%;根据空余冷量,将氢氰酸投料量由原来的400kg/h逐步提高至550kg/h,将生产时间由5小时减至4小时。合计提高产能=110%×5/4=137.5%。
2.4为了降低羟基乙腈成品中的残留甲醛和游离CN-。对催化剂亚硫酸钠的添加方式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一次添加调整为分批添加,将反应前pH值从9~10降至8~9,并在pH值低于7.0时及时补加亚硫酸钠,保证甲醛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质量。
3.改进效果
3.1系统产能提高
改进前,2004年9月~2005年8月生产羟基乙腈10733.71吨;改进后,2005年10月~2006年9月生产羟基乙腈14445.4吨,产能的增加是非常明显的。
3.2产品单耗降低
由于羟基乙腈装置产能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单耗大幅下降,详见表1。
三、结论
1.离心泵代替磁力泵出料,可以将反应釜物料出空,减少物料的聚合,保证产品质量。
2.通过改变流程,缩短釜间衔接时间,增加装置的有效生产时间,提高装置的运转率。
3.通过挖掘装置潜能,提高装置的生产能力。
4.经改造,羟基乙腈产品产量、质量、单耗等数据都有大幅度改善,在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降低了的氢氰酸的烧却量,减少了对焚烧炉的损伤。
煤液化技术是一种石油替代技术,在油价高涨的时期,深受国内外相关人员的重视。我国是一个煤富油贫的国家,随着我国对原油需求量的迅猛增加,我国石油进口量急剧增加。为了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现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煤液化技术开始投入使用。
煤制油工艺是一种以煤炭资源为原料生产液化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煤炭化工技术。其主要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方式。
1.影响煤制油经济性的因素
通过实际的数据表明,影响煤制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是原料的成本变化和该工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第一,在柴油生产成本中,原料大约占据25%,是一项十分敏感的影响因素。第二,煤液化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例如,二氧化碳的排放、气化残渣及生产过程中废水的排放。其中气化残渣可以制成水泥原料,生产废水可以经过回收处理实现零排放,这两项可以忽略不计,其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增排的代价利用清洁发展机制进行衡量。
2.高煤耗制约煤制油的经济性
煤制油需要消化大量的煤原料,这种高煤耗引起了国内外很多争议。根据《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的3000万吨产能来估算,3000万吨饿煤制油消耗饿煤原料确实很大。按照间接液化法来计算,3000万吨煤制油每年需要消耗无水无灰煤为1.35~1.74亿吨。这一数据相当于2006年煤炭消耗饿7%。而直接液化法消耗的煤量同样巨大。但是不能仅凭这一点限制煤制油的发展。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累计煤炭探明资源量是10210.56亿吨,因而可以通过加大煤炭资源的勘探力度来保障煤制油的煤炭供应。同时,电能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为煤制油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节省的煤炭。总之,随着煤炭资源的消耗,其会越来越稀缺,煤制油的经济性必将越来越差。
3.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比较
3.1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技术比较
直接液化工艺的操作条件比较严格,对液化的压力和温度的要求很高,通常的液化压力为17~30Mpa,温度一般为430到470oC;液化反应产物复杂,液固混合物饿粘度很高,分离比较困难;同时氢量饿消耗大,通常是在6%~10%之间。且该工艺对煤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般为年轻煤,如褐煤、长焰煤等。炼制过程中除了需要补充大量的氢气之外,还需要循环油作为供氢溶剂,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装置饿生产能力。典型的直接液化工艺在15Mpa左右,将煤催化加氢液化,生产出的油芳烃的含量较高,要达到目前石油产品的要求,还需要经过后续进一步加氢精制。
间接液化工艺的操作条件相对温和,压力通常为2~3Mpa,温度一般低于350摄氏度,对煤种的依赖性低。间接液化的技术难度和风险低,对设备的材质和制造,操作以及维护相对简单;产品的使用效率和环保性更好,副产品相对较多。
典型饿间接液化在1.5~4Mpa的条件下,产出的产品不含有硫氮等污染物,汽油的辛烷值大于90#,柴油的十六烷值高达75,并且没有芳烃,质量比第四代洁净油品高。
3.2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经济性比较
实际数据表明,直接液化的优点为:煤制油饿油收率比较高,能够达到63%~68%;消耗的煤量小,直接液化的方式生产一吨液化油,需要消耗的原料为2.4吨。液化油主要是汽油和柴油,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直接液化需要的设备体积较小,运行成本低,通常建设一座产量为100万吨的液化厂,需要的投资为100亿人民币。研究表明,当油价在17-29美元/桶时,年产量为100万吨的煤制油工厂就有生存的空间;每桶的油价为20~25美元时,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而当油价每桶大于25美元时,具有很光明的经济效益。
间接液化的优点主要是转化率高,例如,SAS工艺使用的熔铁催化剂,一次通过转化率能够达到60%以上,而使用更先进饿催化剂,其饿转化率更高。
通常认为,同一种煤如果既能适合加氢液化技术又能适应煤基间接液化技术,那如果都生产燃料油品,那么前者饿经济效益会比后者更为明显。然而,煤制油工艺的经济性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工艺饿特点,煤的价格以及所生产的产品结构和价格,产业的政策等。因而不能忽略空间限制,简单的探讨煤制油直接法和间接法的经济性优劣。
3.3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环境比较
煤液化的直接法和间接法各有所长,同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据调查表明,我国煤炭既有适合气流床气化的煤种,又有适合加氢液化的煤种。煤直接液化技术在催化剂和反应条件方面的选择性强,有很大的优化余地。优化煤液化催化剂的组合,降低操作难度和操作压力,将是也直接液化发展的方向。
煤液化饿间接法是一项过程工艺,是组成以气化为主要的集成多联产系统的重要生产单元,也是整个串联生产中重要桥梁。对于间接法煤液化来说,当务之急是优化多联产系统中的生产要素,加大产品机构和产量的整合,保证多联产系统的产出和投入比的最大化。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制油工艺虽然存在众多的风险,不能和石油贸易相竞争。但是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价格的上升趋势,煤制油在我国仍旧是一项保障石油安全的长期战略技术储备项目。因而,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大煤制油技术的投入,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提高煤制油项目的能量转化率,采取一切合理措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增强煤制油工艺的技术稳定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马名杰.煤制油的风险、经济性和约束[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6):4.
[2]沈恒超.煤制油项目的经济性分析[J].WORL OIL&GAS.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其所有参与者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单一公有制是经济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就是经济活动参与主体归谁所有。
从我国过去的实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阶段还是存在单一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个体所有,混合所有等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占比例最高,所以也可称我国那时是单一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目前还是有许多企业是国家独资的,是单一公有的。但因为我们目前整体经济的所有制形式比较多元,所以目前我国经济不是单一公有制经济。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