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76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is gradually refined, and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content is introduced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hav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ink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the problem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Keywords teenagers; emo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universal

1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指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以个体需要为中介,反映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心理活动。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前者和原始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后者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获得,因此每个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和情绪的定义都有所不同,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又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二者对生活和人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前者明显有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后者若不做恰当的处理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损身心的健康。由上述可知,情绪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由此,学会恰当的处理个人情绪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与交流的重要课题。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由于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模糊加之这一年龄阶段的怀疑和叛逆心理,对周围事物和行为的理解的探索使其情绪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变化多端,若不能正确的判断新生事物和正确处理自身的情绪,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进而情绪朝着更加不良的方向发展。

2 情绪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约翰・怀特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去过有意义而且充实的生活,同时要让他们获得个人幸福并尽到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主要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道德意识的个体,这种道德意识既体现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活动中,也体现在个体作为社会的公民、民族国家的一份子乃至世界公民等更宽泛的层面上。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经过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让儿童成为一个正派的人,关心他人和自身的福祉;教师和家长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关心孩子而不带来伤害,放手让他们去追求自在的生活而不是试图控制他们,培养孩子们的慷慨、宽容、善良以及公平等美德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仅仅依靠学校设置的课程是没法教授这些东西的,必须借助日常家庭生活与课堂的融合才能养成。扈中平认为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这具有终极性、普及性和丰富性。从以上两位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并能愉快的生活的个体,但这却不抹杀个体的主体性,而是为了让个体能够更好的融入团体和社会并保持自我的独特性。

情绪教育和素质教育蕴含以上宗旨。人的情绪包含正负两个方面,情绪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摆脱不良情绪的驱使,引导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为了让人具备好的素质,不损害他人与社会,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见两种教育都是好的教育,这与社会大的教育方向是一致的。从人的教育的角度来讲,两者都具备使人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功能,因此都属于理性的教育,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培养人充分利用理性认识和处理感性自我的能力。素质教育从大的方面确定了人的培养目标。情绪教育从人的心理的一个细节入手,探索情绪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个体行为是个体素质的外在呈现方式,从这一方面来说情绪教育与素质教育产生密切关联,关注和培养青少年理性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成为完成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2-02

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德、智、体、美、思维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音乐的学习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作用,不断改进音乐教学。

一、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观念的形成;音乐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欣赏并夹杂对音乐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喜欢并了解音乐。优美的音乐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可以陶冶情操,能够美化、激励青少年的精神,促进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正如荀子所言:“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只有正确的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树立自身的正义形象,逐渐融入社会大集体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

其次,音乐教学可以促进青少年正确信念的养成;通过音乐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能够促使学生们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念,学生往往会树立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如:《黄河大合唱》的学习,在了解创作背景之后,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欣赏并学习这首音乐,便能够感受到冼星海当时的心境,通过多种演唱形成,展现出了中华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明天会更好》通过歌词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度。这些音乐都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坚强向上,勇往直前的信念。

再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音乐教学能够使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意识,能够使青少年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觉杜绝不良诱惑,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丰富青少年的情感,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阶段,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形成复杂的思想情感,此时,适时的欣赏优美的音乐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时,首先根据家庭情况的相似程度将学生分组,进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起学习《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父亲》等歌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谈谈感受。

二、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实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包括文化知识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同时,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联想能力,通过欣赏音乐,学生会不自主的联想音乐发生的情境以及其中人物的感彩,充分培养了青少年的想象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习动力。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把自身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身心,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使学生平心静气,能够培养学生反省自身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荷兰教育家赫伯特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通过音乐学习,学生们能够开阔思维,加强自身器官的结合,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欢乐颂》、《仲夏夜之梦》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氛围,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将联想到的东西和感受结合起来,谈谈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

三、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外在素养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气质素养,而学习音乐或者是乐器的学生容易散发出一种自然的亲和力,美国调查发现,在美国中学生中,学习乐器的同学更容易获得老师学生的好评。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一种从一而终的精神,在学生演出或者演奏时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形成一种坚韧,有张力的外在素养。为此,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音乐教育。

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全国各地中学生的升学压力普遍较高,音乐教育要起到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同时,大课间公开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能够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消除疲劳提高下节课学习效率,在上学时播放节奏较快的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身体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在课堂上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音乐教学,教师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学校广播中播放中国传统音乐,在创造高雅的音乐氛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结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到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积极的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3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寻找并确定一位身边的问题青少年(烟台市某初中男生杜某),以访谈法为主,记录其心理与行为特征,并深入其家庭进行观察,剖析其问题形成的家庭原因。

二、研究步骤

确定访谈主题、熟悉被访谈人资料、深入了解访谈背景、整理线索、设计问题、罗列问题、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准备

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必须先从其周遭人群入手,进行深入了解,初步明确潜在问题。通过了解,初步得知被访谈者存在轻微自闭现象,沉迷于网络游戏,叛逆心理严重,并存在早恋现象。

四、访谈提纲

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即问题的结构和回答的结构都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多变。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由事件逐步深入内心进行研究了解。(针对杜某)

(1)学校方面

1.你对自己现在的学习现状满意吗?学习压力大吗?

2.你喜欢现在的任课老师吗?为什么?

3.你跟同学们的关系怎么样?

(2)家庭方面

1.你跟父母的关系是什么类型的呢?

2.如果学习上遇到困难,你会请教父母吗?如果是烦心事呢?

3.你觉得现在的家庭环境,对你的学习有利吗?

五、访谈结果整理

青春萌动的岁月,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杜某的访谈研究,我们得知杜某有以下问题:

(1)自闭的烦恼

杜某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喜欢与人交往,更不喜欢分享和参与活动。在访谈的最初过程中,很难彼此建立起信任关系,曾几次试图终止谈话。

(2)厌学的情绪

“我不爱上课,不爱学习,每次一看见课本我就烦。一想起来爸妈那种我不学习了就什么也干不成了的样子,我就非常反感。”访谈中杜某激动地说。

(3)早恋的苦涩

“我感觉周围的人都不理解我,只有她(都某女友)知道我在想什么。她跟我一样都是‘坏孩子’,所以她特别理解我,我也特别理解她。”

六、访谈结果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既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也不应简单地将高压、暴力作为教育的手段。

由于叛逆行为而导致的厌学行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1.学生自身原因

①人生目标不明。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恰当的规划。因而盲目地将学习视为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压力,而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奋斗。

②心理意志薄弱。父母对子女的宠爱引发了孩子的过分依赖性,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压力,例如学习成绩下滑等,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解,而是抑郁不前无法接受。

2.家庭方面原因

①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是孩子厌学情绪的源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天才儿”的方式去培养和要求孩子,势必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厌烦和反抗,久而久之,堆积的压力就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②父母的不科学教育方式,促使了孩子厌学行为的发生。科学的教育方式,既不是一味的妥协溺爱,也不是简单的粗暴行事。需要父母自身加强一定的学习,如发展心理学的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我向杜某提问:你如果考试考得不好,你父母会这样对你?杜某说曾有一次父母就罚他在雪地里站了一天。我恍然明白了他为什么那么讨厌学习。

总之,青少年时期存在许多心理及行为问题,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了这一局面。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究其本质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方面都要做出自己相应的努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制度,已经开始为培养积极健康的青少年心理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也为减轻学生负担、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及行为开启了光明的大门。对于学生家长来说,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现状,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消除不良心理及行为,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