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血管外科手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在本院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712例,其中男439例,女273例,年龄0~78岁,平均(38.34±6.21)岁。
1.2 术前准备
1.2.1 手术室护士准备 术前1 d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宣教计划。采取向患者发放心脏外科知识宣传手册,利用图片、视频等工具,讲解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发生原因,形成机制,常见症状以及危害,提高患者对心脏疾病的认识,了解预防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性,并提高术后对心脏疾病的警惕。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且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教育,从而使患者以较为良好的状态进行手术治疗[4]。手术当日巡回护士在术前应备好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将患者安置于合适的,注意保暖,开放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生诱导插管及做好颈内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等操作。给患者做留置导尿,放置直肠和鼻咽温度探头,安置患者于手术,充分暴露术野,同时要注意手术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均应加衬垫。
1.2.2 病房护士准备 术前备皮,准备患者用物(手术衣、病历、影像学资料、术中用药)。
1.2.3 麻醉医生准备 做好术前谈话,签好麻醉协议书,按照手术物品准备清单,认真备齐术中所需物品。
1.2.4 手术医生准备 完善各种检查项目,手术所需特殊物品,标注于手术通知单,做好术前标示,如有特殊情况,提前于手术部护士长联系。
1.2.5 体外循环医生准备 根据手术医生习惯、特殊要求及患者情况备齐手术所需物品。
1.2.6 确保患者安全从病房至手术间 心外科巡回护士不参加晨会,确保手术患者接到手术室后可以直接进入手术间,确保患者安全。危重患者,有主管医生提前通知麻醉师及手术室,以便提前做好准备,由病房护士或者监护室护士及主管医生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
1.2.7 细心的护理配合,提高团队的服务意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对其所准备配合的术式及主刀医师的手术习惯作一个详细明确的了解,在术前做到心中有数,在手术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5]。只有团队配合默契,医生心理放松、愉快,手术才能顺利完成[6]。提供无缝护理,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优质的全程化手术室护理服务。仅仅靠护士把工作做好还不够,需要多部门的团结协作,让优质护理贯穿整个手术过程[7]。
1.3 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术中护理要点
1.3.1 褥疮的护理 心脏直视手术是一项艰巨而细腻的工作,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需进行体温的升降控制,使患者全身抵抗力受到明显影响,因此极易产生褥疮[8-9]。制定压疮风险评估表,对于高危手术患者采取防护措施。(1)防护措施:平卧位时,骶尾部、足跟是人体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用弹性较好的垫衬垫。在摆放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移动时,避免因拖拉等动作引起皮肤表皮擦伤。如果皮肤组织耐受性下降,使用褥疮贴或贴上透明水凝胶敷材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2)持续护理: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继续采取防褥疮措施,对于臀部有压红的密切观察其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
1.3.2 体温护理:近年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体温的监测和调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低温可引起寒战、心肌缺血、低氧血症、使麻醉药效能延长、切口感染、延迟恢复等。体温监测有助于尽早发现低温,尽快对症处理,避免引起不良后果。(1)防护措施: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现代化层流净化百级手术室环境温控可调设备、变温毯、热气加温仪、输液输血加温仪、输入的液体和使用的冲洗液均经过设定温度为37度的恒温箱恒温),努力维持患者体温[10-11]。特别在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期,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患者低温而造成不良影响,以保证手术结束时,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2)持续护理:继续采取保温措施,及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
1.3.3 出血的护理 体外循环可造成血小板聚集、黏附、变性并激活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引起凝血机制紊乱,以及手术后早起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不足,都易引起出血[12]。(1)防护措施:查ACT及时中和肝素,防止出血;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减少血液的浪费;准备婴幼儿及成人开胸止血箱在紧急情况下可在监护室进行抢救,事先备齐用物赢得抢救时机。(2)持续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无低血容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及性质及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心包填塞。
1.3.4 血钾的护理 CPB过程中由于血液的稀释,低温等往往会导致钾浓度降低;术后血糖应激性升高时,尿量急剧增加,血钾浓度也相应降低。应用胰岛素后,细胞外钾离子转入细胞内,血钾浓度降得更低,易诱发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均应密切观察血钾变化。
1.3.5 血糖的护理 CPB周期间,由于血液的稀释、麻醉、降温和复温 过程以及大剂量肝素和皮质激素的应用,共同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多导致高血糖。
1.3.6 管道的护理 正确标明,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1.3.7 患者隐私的护理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必须暴露隐私部位的操作时,应主动给予遮挡或保护,应从时间和程度上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特别是部分患者在异性面前过多的暴露肌肤会自觉有损自尊和形象。患者进入手术室和送回病室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3.8 患者安全转运的护理 确保患者从手术室转至ICU,事先准备并检查好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并确保其正常使用。提前通知ICU做好一切准备,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4 术后交接 完善交接制度,确保患者安全建立手术室与病房。ICU患者交接制度和流程,确保手术患者交接安全。
1.4.1 术后交接内容 交清麻醉情况及注意事项;交清患者手术情况、部位、病情等;交清各种引流管的名称、放置部位;液体的名称、浓度、液量、开始输入的时间,必须有输液条。
1.4.2 术后监护内容 心电监护、呼吸机、颈内静脉、气管插管、桡动脉、引流管、尿管。
1.4.3 术后随访 术后第2天前往病区进行回访,让患者更感重视和温暖。先查看患者术后的病历资料,了解病情,询问术后恢复情况,例如切口情况、大小便、饮食、术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等。观察固定处皮肤有无压伤、是否有引起神经循环障碍,就患者不适的现状给予解释、安慰及恰当处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询问患者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度及意见,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使患者在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5%增长为98%。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自身能力,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手术室通过开展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形成了主动为患者和手术医生服务的理念,使患者在顺利接受手术时心灵亦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化解了医护、护患之间的矛盾,还增强了医务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建立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是手术室改进护理模式,拓宽服务范围的需求,也是手术室优质护理的内容,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梁丽珠.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手术室中的开展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1):76-77.
[2]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66-68.
[3]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80.
[4]何谏齐,张志慧,曾秀仪,等.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J].广州医药,2011,42(6):73-74.
[5]李福宣,白晓霞,敬洁,等.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35-137.
[6]曾成.舒适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48(45):116-117.
[7]颜仲敏.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0-331.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7-02
血管外科复合手术多应用在复杂性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且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大大改善了以往单纯的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且血管外科符合手术治疗能够对介入或手术无法治疗的疾病、情况进行治疗。虽然此种治疗方式效果非常理想,但患者术后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术后感染会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我院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对血管外科符合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讨论,旨在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几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35例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3.6±24.5)岁,男性18例,女性17例,35例患者中下肢动脉闭塞症16例;腹主动脉瘤修复术2例;颈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5例;主动脉墙内修复术2例。
1.2一般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要了解患者综合情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并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根据患者手术要求准备手术相关用品,减少术中出入手术室的次数,降低空气污染几率。术前要叮嘱患者洗澡,并要做好术区皮肤消毒工作,消毒要彻底,消毒范围以手术切口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约为20cm,消毒2次。
1.2.2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守要求,预防性用药在术前半小时和术后即刻,预防性用药是为了在手术过程使患者体内保持一定的抗生素浓度,降低患者感染的几率,若超出时间范围则达不到预防的目的。
1.2.3手术室环境控制:手术室内要进行彻底消毒,包括物品表面和地面。手术室内空气也要进行严格杀菌、消毒,每做一台手术都要对手术室空气进行净化。手术室禁止非医护人员进入,对于来参观学习的医师或实习生也要做好管理工作,告知其不可随意走动,并与手术医师保持一定距离。
1.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师在手术前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洗手,手污染是导致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手术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血管外科复合手术的床要比普通手术床大,因此在铺单过程中要加铺无菌油布,若术中铺巾单滑落或打湿要即刻进行更换。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管理好手术器械,保证手术器械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菌状态,非手术人员不可触碰手术器械,若手术器械滑落或污染要立刻更换。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术后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所有内容均由患者主治医师进行调查,并将内容进行整理记录。
2.结果
35例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患者仅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出现感染,切口红肿,占比例的2.9%,在经过对应治疗后切口Ⅱ期愈合;其余34例患者均无感染表现,切口Ⅰ期愈合。
3.讨论
血管外科符合手术在复杂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是治疗复杂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们认为导致患者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术前准备。由于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操作非常复杂,术中需要使用的器械非常多,不仅要准备常规的手术器械,同时还要准备一次性物品、特殊物品以及腔内手术物品和耗材,因此,若其中一个物品出现污染就会导致患者术后感染[1]。(2)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环境也是导致患者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手术室由于经常有参观学习人员,加之手术人员较多,很容易导致室内带菌微型颗粒进入室内,降落到手术器械和敷料上[2]。(3)手术区域皮肤状况。手术区域皮肤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是否感染,患者手术部位通常在腹股沟,腹股沟皮肤褶皱非常多,若术前消毒工作进行不彻底很容易导致残留,增加患者感染几率[3]。(4)手术配合以及无菌原则执行情况。手术操作方式以及医师、护士无缘原则的执行力度也与患者是否感染有着直接的关系,若手术参与人员无菌原则执行不严格则会大大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
我院根据手术特点进行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室环境管理等等[4]。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35例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患者仅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出现感染,切口红肿,占比例的2.9%,在经过对应治疗后切口Ⅱ期愈合;其余34例患者均无感染表现,切口Ⅰ期愈合。说明我院执行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有效,能够达到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目的。对我院的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在手术的过程中医师不仅要掌握手术的操作技巧,同时还要提升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程度,尤其是护理人员,要了解不同医师的手术习惯,提升配合程度,减少术中操作时间,降低患者感染几率。在手术的过程中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管理,有研究表示,若患者体温过低则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5]。因此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要调高手术室温度,防止患者出现体温过低表现。
总的来说,术前准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室环境管理、手术配合、都是控制和预防患者术后感染的方式,医护人员要充分做好手术准备,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杨明聪,鲁云.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129..
[2] 刘苏健,银彩霞,丁明超,王意忠.血管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7:4295-4297.
贫血对机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潜在损害[1], 何种程度的贫血开始累及组织氧合与生存仍难以确认。其受损程度可能取决于受累组织的种类和病理学改变。Hopf[2]等证明:当健康志愿者急性血液稀释到Hb5g/dl, 机体通过增加血流量补偿, 皮下组织氧分压无明显改变。Weiskopf[3]等进一步进行对照研究显示:急性血液稀释不低于Hb6g/dl仍属安全的。业已证明[4]:即便血红蛋白阈值高于公认接受水平(7.0g/dl)也有加重脑损害的可能性。决定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输血时应权衡输血增加携氧能力与输注不同血液制品伴发的一系列严重风险。诸如感染、溶血、与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异体免疫和免疫抑制及输注的红细胞制品是否增加携氧能力[5]。目前判断患者是否需输血缺乏足够的依据, 常因从医者接受的培训不同或来自不同的中心对输血具体实施方案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围绕新近研究和不同文献针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输血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1 脑血管外科
脑血管手术(如动脉瘤夹闭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术中输血率相对较低, 不少报道低于10%[6], 输血是否有益目前仍有争议。
界定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血红蛋白输血阈值为一特殊情况, 由于采用主动或被动血液稀释易诱发高血压、高血容量、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破裂, 为此在处理中应严格把握血液粘度同携氧能力之间的平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高血红蛋白对脑血管手术患者是有益的, 但理想的血红蛋白水平仍不清楚。新近一项研究界定Hb9g/dl或红细胞比容0.27为宜, 通过有创脑组织氧合检测发现低于此值脑组织缺氧事件增加[7]。
2 脑内出血
治疗脑内出血(ICH)的最新进展是酶活化溶解治疗, 研究III期酶活化溶解治疗(phase III FAST)已取得治疗效果并确认VII因子在治疗中的作用, 尽管减缓血肿扩大, 但对患者生存、脑功能的最终影响未得到论证。采用活化因子VII治疗与脑内出血经常应用的抗凝疗法密切相关[8]。
3 外伤性脑损伤
外伤性脑损伤(TBI)呈现复杂异质性改变, 其机制在于脑的正常自动调节机制受损, 难以保证脑实质的充分血供。在这种情况下血红蛋白越高携氧能力越强是符合逻辑的, 但血红蛋白低于界定值所涉及的问题仍难以确定。通过一项对头外伤危重患者的输血试验分析发现:血红蛋白维持于7.0~9.0 g/dl与10.0~12.0 g/dl其携氧能力无明显差异, 对患者的影响也不明显[9]。由于脑外伤患者伴发凝血病预后较差, 为此选择成份输血效果较好。因脑实质富含组织因子, 一旦释放可激活凝血系统, 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并于凝血活化同时伴发纤维蛋白溶解, 致使凝血因子消耗, 血制品如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可能起替代凝血底物消耗的作用, 肝素和活性蛋白C对DIC有治疗作用。
4 肿瘤外科
同创伤性脑外伤一样, 脑肿瘤切除术常伴发DIC、凝血病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一项有关肿瘤外科的输血研究认为[10]:输血可促进肿瘤发展, 推测输血影响机体免疫调节机制, 损坏机体先天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能力。这些观察用于神经系统肿瘤虽未得到证实, 最低限度也为严格限制不必要输血的另一理由。
5 神经放射学介入治疗(栓塞, 急性中风)
随着放射介入领域的进展, 围术期出血已对手术产生明显影响。目前对栓塞性脑卒中进行介入治疗的最适宜标准值仍然不清楚, 多数研究认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比容越高其预后越差。Allport[11]等人研究显示使红细胞比容增加到中等水平(39%~42%)可降低再灌注及利于组织生存。但通过血液稀释降低血粘度提高狭窄血管的血流量效果不明显。
6 血液保护方案
神经外科患者输血的利弊争论很多。围术期血液保护方案的实施必须规范, 血液保护的目的是减少或避免应用异型血。自体输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中失血回收、控制性降压、药物治疗、术中仔细止血都可以减少同种血应用。有限的资料表明神经外科手术中红细胞回收, 围术期自体输血耐受性好, 并减少输注同种血的比率[12]。早期研究[13]发现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和氨甲环酸用于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再出血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但大剂量和长期应用(>72h)药物效果不明显且增加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风险。
7 结论
一般来说, 血红蛋白水平较高预后较好, 但通过输注同种异体红细胞保持较高血红蛋白水平则预后较差。最好使拟行手术患者达到血红蛋白正常, 尽量减少术中出血, 减少不必要的失血, 注意自体血回收、等容血液稀释等节约用血措施的作用。根据目前研究发现, 血红蛋白的标准量应界定于8.0~9.0 g/dl, 如果术中持续出血, 血红蛋白量减少(7.0 g/dl)可产生短暂的或更严重的贫血、脑血流灌注不足, 尤其当伴存明显的复合病变(如冠心病、低氧血症)时, 故在治疗期间血红蛋白标准量应随时校正。因此, 为使神经外科患者在治疗中获益, 有必要对存在争议的问题不断深化认识。
参考文献
[1] Beattie WS,Karkouti K,Wijeysundera DN, et al. Risk associated with preoperative anemia in noncardiac surgery:a single-center cohort study.Anesthesiology 2009, 110:574-581.
[2] Hopf HW,Viele M,Watson JJ,et al.Subcutaneous perfusion and oxygen during acuate severe isovolemic hemodilus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 Arch Surg 2000, 135:1443-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