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礼貌礼仪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中国礼仪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学前心理揭示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礼仪教育只有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科学的梯度序列。在《纲要》及《幼儿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前教育着重抓好礼仪启蒙教育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通过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清楚地罗列出学前儿童的礼仪目标和内容,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体系。所以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的关键期。
二、什么是见面礼仪,幼儿现状
中国的见面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作揖之礼。近百年来,随着文化的变迁,中国的见面之礼变成了握手礼。而今,我们的孩子又如何行见面礼仪的呢?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部分幼儿知道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了解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中如何做到讲文明、懂礼貌,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时常能听到家长反映,“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叫人?”为此在设计的情景中,随机测查了32名幼儿,“主动问好”的占40.6%,一半都不到,“不爱叫人,不主动问好”已成为当今中国幼儿的现状。
三、 幼儿见面礼仪的培养策略
策略一:班级活动培养幼儿认同性
1.创设社交情景,学会“叫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而我们努力创设一个视觉的礼仪氛围。师幼共同布置了“礼仪墙”,有相关的生活礼仪图片,孩子们也动手绘画了“我心中的礼貌达人”,以评选、绘画的形式形成潜移默化地感染。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辨清对方应该如何称呼。如:同学的爸爸、妈妈可以称为叔叔、阿姨,遇到年纪大的可以称呼爷爷、奶奶等。
2.在游戏中,学会“主动问好”。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孩子们已学会用称谓打招呼了,但是他们却不愿主动问好。为此通过创设了角色区角:“爱心医院”、“扮家家”、“咨询处”,角色游戏中蕴含着许多不同身份的角色待幼儿去体验,更富含着多种教育环境与教育因素,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育内容可以使幼儿进入更广泛社会生活境界,让他们一方面了解到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生活技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彼此协商,谦让和合作才能解决游戏中角色分配和各种争执,共同完成游戏的任务。幼儿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在游戏中学习主动向别人问好,帮助幼儿提高主动问好的意识。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大班社会活动《我是小客人》、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音乐活动《礼貌歌》等,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主动问好能给别人特别有礼貌的感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幼儿从了解见面礼仪到学习见面礼仪再到学会运用见面礼仪。
3.以身作则,感染幼儿。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保安叔叔和保健老师在幼儿园的大门口,用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迎接幼儿的到来。幼儿来到班里,班里的老师、阿姨热情地接待、问早。一声声亲切的问候,都会感染身边的家长,影响着身边的孩子。在幼儿来园、离园期间,整个幼儿园洋溢着问候声、道别声,这就是在传播浓浓的“见面礼仪”气息。
策略二:利用“兰精灵小广播”培养幼儿发展性
“兰精灵小广播”是我园立足于园本课程中的一项活动,利用这个良好地平台,让大班幼儿将“见面礼仪”的知识向全园幼儿进行普及。
1.“说礼仪”新闻。每周一次的“说新闻”打破传统家长、老师找素材,幼儿背稿子、播报新闻的形式。让幼儿发现身边同伴之间、师生之间有关礼仪的小事情,以此让幼儿在“说新闻”栏目中说一说这些文明礼仪的事情。把幼儿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探索,当大班幼儿播报“见面礼仪”新闻时,全园的幼儿也通过“兰精灵小广播”获得“见面礼仪”的相关信息。
2.“讲礼仪”故事。“讲故事”栏目中,大班的幼儿将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夸夸自己和别人》中的故事,以及区域活动中自主阅读的有关“礼仪”的小故事向全园的幼儿进行分享。较好地将“文明礼仪”活动得以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以要从幼儿抓起,从小就加强礼仪的培养,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重礼仪的合格接班人。幼儿时期是孩子不断学习模仿外界大人言行举止的时期,这一阶段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我国要在幼儿教育中加大对礼仪教育的关注度。下面就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谈谈以下观点。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人的美德,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从我们熟知的一个个典故,例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其中的人物有的懂谦让,有的孝顺,有的是知恩图报。我们应该通过对故事的讲解,培养幼儿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白礼仪的含义,告诉幼儿人性的真善美。作为幼儿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美德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并坚持一代一代传下去。
二、增强幼儿的交际能力
作为交流、交往的纽带和桥梁,礼仪是幼儿时期不可或缺的教育。幼儿只有在懂礼仪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与同龄人或者长辈交流沟通。缺乏礼仪,会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分降低,这不利于和他人的友好相处。孔子曾有句关于礼仪的名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学习礼仪礼貌,就很难有立身之处,由此可见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引导幼儿在特定环境应该具备怎样的言行举止,什么样的礼仪表达是正确的,只有我们尊重他人才会受到他人尊重和欢迎,培养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我班幼儿礼貌行为的调查报告
“文明礼貌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并不需要接受高深的教育。詹长智说:“知识促进文明,然而文化程度并不决定文明程度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公民是否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小三班的小朋友是2012年1月,三岁从家里入托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家里,家长是百般溺爱,掌中宝、心头肉,文明礼貌行为少则又少,最开始的礼貌用语表现就是:家长送他们来幼儿园时,是在家长的提示下问“老师好”家长来幼儿园接他们时还是在家长的提示下说:“再见”,有的甚至是你提示他,他也不说。但经过半年多我们老师有有目的、计划的教育和培养,小朋友养成了早上会主动鞠躬问:“老师和小朋友好”,离园时能主动跟老师和小朋友说:“再见”,在幼儿园里如果见到客人会主动问:“好”,并说:“再见”。但对小朋友在家里和园外及公共场所是不是也有如此的礼貌行为表现呢?
就此,我对小朋友在家里和园外及公共场所是不是也有如此的礼貌行为表现进入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1、小朋友在家对待家人和家里来客人以及在公共场所礼貌行为表现是怎样的,进一步了解在班级实施礼仪教育后,小朋友是不是把在幼儿园的礼貌行为表现也带到了园外。
2、幼儿在园外存在的不礼貌行为表现的原因何在。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1、调查对象:
小三班的小朋友。
2、一般情况:这些小朋友经过半年多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培养下,礼貌行为表现突出,可塑性很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给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发放32份,收回28份,回收率达到87.5﹪.
四、调查时间:
2012年8月10日---2012年8月20日
五、调查内容:
小朋友在家对待家人和家里来客人以及在公共场所的礼貌行为表现是怎样的。问卷共向调查者提出了4个问题。(见附件)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分析到我班的小朋友礼貌行为表现最好的地方是在幼儿园,有30%的小朋友在家也能主动鞠躬问好,有20%的小朋友是在家长的提示下鞠躬问好,有50%的小朋友没做到。在家里来客人时,有10%能主动鞠躬问好,有30%的小朋友是在家长的提示下鞠躬问好,有70%的小朋友没做到。在公共场所有5%能主动鞠躬问好,有15%的小朋友是在家长的提示下鞠躬问好,有85%的小朋友没做到。通过这次的调查让我了解了如今的孩子在礼貌行为方面的家庭教育是欠缺的,家长没有很好地重视起来,总因为这是小事、现在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就懂礼貌了,再说就现在社会的大环境来说也没有必要鞠躬去问好。所以造成了孩子在幼儿园一个样,在家一个样。
四、结论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小朋友的礼貌行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培养与提示,而这种教育与引导必须家园密切配合。由于我看到幼儿刚来园时的状况,求效心急,所以只顾培养幼儿在幼儿园的礼貌行为,而忽视了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家长相互配合,尤其在“组织与实施”这一部分中,还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更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提高幼儿的素质,光靠幼儿园是谁也难以实现的,唯有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家长工作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次的调查,让我看到了我工作上的漏洞,我必须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明确幼儿园对孩子的礼仪培养固然重要,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素养,家长的配合更为重要,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父母与幼儿有亲情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孩子是最具可塑性的群体,时时刻刻在模仿身边人的行为。“邢敏华指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决定命运”,不论是好习惯或坏习惯,都会陪伴孩子一生,决定孩子的未来。”家长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你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一定要有礼得体,孩子会耳濡目染家长良好健康的行为方式,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保持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家长要为幼儿树立榜样。
2、家长要进行家庭文明礼仪教育。
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应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礼仪观,比如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要礼貌待人”、“为什么要尊敬父母”、“为什么要互相谦让”等问题。在平时讲解和灌输的基础上,家长的一言一行也必须严格遵守文明礼仪的要求,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有任何不文明,不讲礼仪的行为,哪怕是很微小的一些不良行为,这都会影响到孩子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偏差。
3、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幼儿园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充实。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应该多加强沟通与交流,明确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从而自觉地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了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回到家中督促家长,这才是很好的社会循环,有利于家长和孩子一起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
只要我们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与家庭、社会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的良好品质和启迪孩子的幼小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会越来越有效的。
附件:
对小朋友在家对家人和家里来客人以及在公共场所的礼貌行为表现是怎样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