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微创手术的护理

微创手术的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微创手术的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微创手术的护理

篇1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乳腺肿物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C1组与C2组,每组45例。C1组患者中,肿块数量为63枚,其中左侧25枚,右侧33枚,双侧5枚;肿块直径0.6~3.6cm,肿块平均直径(2.3±1.9)cm;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1.6±6.9)岁。C2组患者中,肿块数量为65枚,其中左侧26枚,右侧35枚,双侧4枚;肿块直径0.7~3.5cm,肿块平均直径(2.2±1.7)cm;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1.9±6.1)岁。两组乳腺肿物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针对C2组乳腺肿物患者,主要选择常规护理的方法。针对C1组乳腺肿物患者,在此基础上选择手术护理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2.1心理护理在对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需要同患者进行密切沟通,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分散其注意力,以缓解其紧张心理,部分患者可以选择听音乐以及看电视的方法。在对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认真监测,对患者的切口疼痛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保证主刀医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2]。1.2.2协助患者选择卧位要求患者选择平卧位,将乳腺区域进行充分暴露,巡回护理人员对患者手术位置进行必要的消毒。1.2.3做好术中配合工作针对旋切刀槽中的每一处肿块进行夹取,将其放入无菌纱布弯盘中,有效确定顺序,对患者实施B超检查最终确定将肿物全部切除后,进行送检[3]。1.2.4巡回护理人员的配合护理人员协助手术医师将患者安全送入到手术室,对手术仪器相关原理以及性能进行详细了解,确定能够正确使用仪器。针对仪器进行认真检查,观察真空桶、管道气密性是否完好[4]。

1.3观察指标

选择模糊数字评分方法对两组乳腺肿物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疾病恢复满意度进行评价[5]。评价分数为0~100分,其中0分表示针对护理以及疾病恢复极度不满意;100分表示针对护理以及疾病恢复极度满意,最终对比两组乳腺肿物患者的评价结果。同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所有乳腺肿物患者全部完成治疗与护理后,C1组患者未表现出疾病并发症的患者,C2组患者中,表现出青紫症状以及瘀血症状的患者5例(11.11%),表现出局部血肿症状的患者4例(8.89%),在出现并发症几率方面比较,C1组明显低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所有乳腺肿物患者全部完成护理后,C1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5.23±1.92)分,疾病恢复满意度为(93.23±2.02)分;C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63.79±2.02)分,疾病恢复满意度为(75.01±2.79)分;在护理满意度以及恢复满意度两方面比较,C1组明显高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2

1 临床资料

近一年我院神经外科开展的锁孔手术84例,男45例,女39例,年龄3~78岁,平均47岁。大脑半球深部肿瘤24例,凸面/浅表肿瘤15例,小脑及桥小脑角肿瘤25例,鞍区肿瘤18例,椎管内肿瘤2例。

2 术前准备

①患者准备:剃毛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和细菌移生,所以最好保留术野的毛发,强调洗净手术侧眉,患者洗头、洗脸,不用剃头剃眉。②器械准备:锁孔入路手术器械包,神经外科自动牵开器,垂体显微手术器械,磨钻铣刀,手术显微镜及显示器,神经内窥镜系统,单极电凝,不同方向的双极电凝,明胶海绵,骨蜡,脑棉片,头皮夹等。

3 术中配合

①麻醉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后,以幕上深部肿瘤锁孔手术为例,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15°,偏对侧10°,麻醉前作腰椎穿刺备用,需要时持续缓慢放出脑脊液。如果是鞍区肿瘤经眉弓锁孔手术,双侧视力相当者,则作右侧入路。如果左侧视力差,则作左侧入路。脑胶质瘤在肿瘤相应部位作锁孔入路,就近原则。听神经瘤在患侧耳后作锁孔入路。后交通动脉瘤在患侧、前交通动脉瘤在供瘤大脑前动脉侧作眶外侧额叶下锁孔入路,现以右侧入路为例说明如下。②消毒:用胶布粘合双眼,常规消毒颜面部皮肤,尤其是手术侧眉毛并铺单。③切口:经眉切口:论文好网护理学于眉毛内眶上孔外侧作一长约3~5 cm的横切口,达骨质;翼点人路切口,切口起自右颧弓上缘,耳屏前0.5 cm,垂直向上约5~7 cm,直形、弧形弯向前或“S”形切口;冀点入路既能充分释放脑积液,还有助于上抬术侧额叶,扩大手术操作空间[2],用骨膜分离器推开软组织,于眶上缘上方切口的中心,用磨钻钻孔,铣刀打开骨瓣,直达硬脑膜。④切除肿瘤: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或内窥镜下进行操作。以鞍区肿瘤为例:用吸引器尽量吸除可吸走的肿瘤,之后用活检钳夹除肿瘤周边部分,使肿瘤得以充分切除。用活检钳、刮匙将鞍内、鞍上的肿瘤切除干净,尽量切除鞍上肿瘤壁。余下者及鞍内肿瘤壁予以电灼,使之变黄、收缩,之后置入少许明胶海绵,并用棉片压迫渗血。⑤关闭切口:确认止血彻底、无异物残留后,用大量NaCl溶液冲洗术野,严密缝合硬脑膜,将骨瓣固定于骨窗内。缝合骨膜及帽状腱膜后,于皮内用可吸收线或不可吸收线缝合头皮,手术即已完成。

4 护理体会

①术前准备:必须了解麻醉方式及要求,术前询问手术医生有关的器械及配合要领,熟悉相关手术步骤、局部解剖、操作程序。准备手术用物。②头部固定:协助术者固定患者头部于头架上,固定好肢体,将头部及肩背部尽量贴近床边,使患侧手术切口位于头部最高点[3]。适当的头位,可利用脑组织自身的重量移位,增加手术工作空间,减少术中牵拉。安置后,检查患者身体各部位是否受压,保证各种管道通畅。③眼睛和耳朵的保护措施:患者全身麻醉后眼睛涂金霉素眼膏,耳朵用消毒棉球塞住,再用小贴膜贴好,避免消毒液流入造成损伤;最后将切口四周用粘贴巾固定,以便手术野的暴露。④手术设备的摆放: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先将显微镜放在患者头部左侧,然后将底座固定,移开镜头放在床边备用。电刀和磨钻、铣刀主机放在患者左下肢外侧,麻醉机与显微镜分在两侧放置。显微镜显示器及脑室内窥镜系统放在患者头部右上方,器械托盘横放于患者腰部,便于手术器械的放置及医生操作。熟练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4]。⑤术中配合: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与术者的密切配合论文好网护理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器械护士须备好术者所需手术器械,及时准确地传递并擦拭双极电凝,当处理血管和神经时,调小双极电凝的功率。手术过程中应准备好各种规格的棉片及明胶海绵;手术切口小,部位深,提醒医生取出棉片,认真清点,防止遗失。取下骨瓣较小,应妥善保存,防止坠落。⑥保持良好的视野:巡回护士论文好网护理学应协助术者将显微镜移至手术台,并调整好光源,对好焦距。洗手护士将准备好的棉片和明胶海绵快速准确地递送至显微镜下光圈边缘以便术者视线无需离开显微镜术野,保证在显微镜下操作的连续性,传递器械时一手扶着尖端一手握住长轴中部传递给术者,避免碰撞显微镜和术者,增加手术显微镜下操作的稳定性[5]。术中经常冲洗镜头,保持内窥镜物镜清晰和避免长时间聚焦、热辐射造成脑损伤。⑦器械使用及维护:正确的使用及保养将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应一手一次一件取用,轻拿轻放,不可挤压、碰撞。脑室镜光源导线用清水擦净后绕大圈置妥当处保存,勿折弯。论文好网护理学贵重器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登记使用情况。⑧锁孔入路骨瓣直径常为2.0~3.5 cm其骨瓣面积仅为常规开颅额骨骨瓣的1/6或1/4,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切口和脑组织的暴露时间,降低了感染机会。总之应用锁孔入路微创颅脑手术方法,加上术前周密准备,术中默契配合及术者良好操作,使手术获得满意疗效,也是今后神经外科手术应用主要方向。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91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多伴随有肘关节损伤,好发于3~10岁儿童。常发生肘内翻、神经损伤麻痹及严重的前臂缺血坏死等各种并发症。以往肱骨髁上骨折较常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1],2003~2005年我院采用透视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术后石膏固定,经精心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特点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86例患者,男48例,女38例;年龄3~10岁,平均6.7岁。均为单侧损伤,病程离手术时间>24小时有18例,24小时~1周65例,1周以上3例。

手术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C臂机透视下牵引,闭合复位,分别纠正侧方和前方移位。复位满意后透视下闭合行克氏针内固定,自内外侧行2枚交叉克氏针或自外侧进2枚克氏针固定,注意神经血管损伤。术后以石膏肘关节功能位外固定。

结 果

8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6例术后并发尺神经损伤,2例及时再次手术探查解除压迫后好转,4例症状较轻经保守治疗,随访皆恢复。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功能评定结果:优81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7.7%。

护 理

心理护理:取得患儿的信任,多鼓励、表扬患儿。还可利用看图片、玩积木、讲故事等方式让患儿听、看、触摸,以此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由于现实生活中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因此,在做好患儿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患儿家长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因为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消除家长的顾虑,增加信心,使其给患儿以积极的心理支持,也可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与患儿家长建立协调、融洽的关系,可相应地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患肢的有效保护:患儿入院时上肢只用夹板或石膏托初步固定,患儿生性好动,变动大,有进一步损伤血管神经的可能,故可在患肢屈肘位时用软枕垫起,使损伤组织处于无张力状态。搬动时用两手分别托住肩关节及肘关节,尽量不在患肢上使用止血带及输液,以免造成患肢缺血缺氧而影响功能的恢复。

肿胀的护理:肱骨髁上骨折术前术后均要石膏固定于前臂中立位,屈肘60°~90°。骨折伤后3~5天为肿胀的高峰期[2],因此,护理极为重要。骨折后和术后72小时内应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预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肢常规抬高15~20cm,必要时可抬高患肢30cm。一般2~4小时巡视1次,必要时15~30分钟巡视1次,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石膏固定的松紧度是否合适,并用手指轻轻触压肿胀部位,检查局部张力大小。并注意患肢末端血循环及知觉变化,出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本组有5例患者,肿胀明显,出现张力性水疱,给予抬高患肢30cm以上,并松解石膏,1天后肿胀减退明显。

克氏针的护理:护理过程特别注意克氏针的保护,避免其脱落、感染。首先,在更换敷料时注意敷料的松紧度不要让纱布将克氏针挂掉,并注意仔细观察克氏针钉尾外露的长度,以及克氏针有无松动现象,尽量减少打开石膏托的次数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其次,每次打开石膏托均要注意观察针眼处皮肤有无红肿、组织液渗出或痂下积脓,保持针眼引流通畅,有分泌物时尽量轻轻挤压双克氏针周围,使分泌物自然流出,预防针眼感染,直至1个月后拔除克氏针。另外平时多与患儿交谈,倾听其主诉,向其及家属讲解钉道护理不当可能带来的危害,嘱其不要擅自松解石膏托。

血管、神经损伤的观察:在肘部,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尺神经均紧贴骨质下行,当发生骨折时,移位的骨折端易挤压刺伤(断)神经、血管或受压处理不及时,前臂肌肉缺血(主要是屈肌群)可造成坏死而纤维化,形成爪型畸形并出现手套形知觉减低区,发生缺血性肌挛缩。不但治疗困难,且预后极差,必会造成终身残废。因此,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后当天应15~30分钟巡视1次,倾听患儿及其家属主诉,密切观察患肢桡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手指是否发绀、发凉、发麻,能否主动握拳、伸指、对指、夹指,被动伸直手指时,有无产生剧烈疼痛。72小时内仍每2~4小时巡视1次。本组8例患儿,由于观察仔细、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神经功能均得完全恢复[3]。

饮食指导:术后患儿因疼痛及不能自主活动,可出现厌食或拒绝进饮食等现象,责任护士要与家长共同研究、制定食谱,骨折早期,局部肿胀疼痛,应给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米粥、紫菜汤、新鲜蔬果等,少食刺激性及油腻食物。骨折中后期,骨痂形成,骨折临床愈合,应给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钙高的食物,如骨头汤、瘦肉、虾皮等,促进骨折早日愈合。

功能锻炼:因患儿自控能力差,家长的配合与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效果。因此,在指导患儿进行功能锻炼的同时,应指导家长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各个步骤。术后使患儿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位。麻醉反应消失后就可行功能锻炼,即鼓励患儿做握拳、松拳、腕关节的屈伸、肌肉静止性收缩活动及肩关节的提肩运动等肌肉及各关节的功能锻炼,禁止手法按摩及强力牵拉。正确的功能锻炼直接决定患儿骨折的愈合及康复程度,护士要耐心鼓励患儿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并强调要以主动锻炼为主,告知患儿家长勿急于求成,也应防止患儿因怕痛而不配合功能锻炼。指导患儿家长予患儿趣味的引导方式,使患儿能够自主接受功能锻炼,每日锻炼4~5次,5~10分钟/次,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出院指导

因患儿住院时间短,出院时外固定尚未拔除,向患儿家长讲解出院后应让患儿坚持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并讲锻炼方法与注意事项。患儿出院后叮嘱按时回医院门诊拍片复查,讲解复查的重要性及延期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并嘱家长发现患儿有异常情况要及时电话咨询或带患儿至医院检查。告知术后3~4周门诊拔除克氏针,骨折初步愈合后即可祛除石膏。指导患儿家长在患儿除去外固定物后,加强主动与被动的功能锻炼的同时,作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肘关节及腕关节进行主动及被动的牵伸运动,松解关节内外粘连。

被动练习:固定上臂,即一手握持患儿前臂,幅度由小到大,以患儿耐受为度,活动5~10分钟,患儿适应后鼓励其主动伸屈肘关节,以屈肘为主,伸肘为辅,每次10~15分钟,3次/日。使用功能锻炼起始角度30°~40°,以后每天增加5°~10°。运动频率宜慢,以患儿耐受为宜。小儿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不能理解,且锻炼过程中不适有时难以忍受,因此,出院后督促尤为重要,应加强锻炼,逐渐恢复关节功能,避免持久的关节粘连。确保康复护理的计划落实。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