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独处的心理学定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独处的心理学定义

篇1

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仍然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需求。

个人空间的稳定

心理学认为,很多烦恼的根源都在于“失去自我”。在家庭生活中,个人空间被侵犯和丧失,无疑是失去自我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持相对稳定的静态空间是减少冲突的一个有效途径。

分离空间

有时你可能会无意识设置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来强调自己对某些特定领域的临时性占据,这种对空间需求的自我保护和防御,也许我们自己也没有觉察。夫妻双方长期厮守,个人的空间逐渐变得模糊,・这是我们不时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烦躁和愤怒的原因之一。我们应该让对方有机会独处。当对方表示想一个人悄悄地呆在“自己的地盘”思考时,尽可能不要去打搅他/她。

分配空间

对家庭成员的个人空间应持尊重、理解和认同的态度。家庭成员应该通过协商来确定自己的个人空间。让每一个人在家里都拥有自己一席之地,例如,饭前丈夫常坐的沙发,妻子的梳妆台。当然,严格说来,在家庭中这种空间只是一种相对的意义。

开放空间

家庭生活中每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应该是流动开放的。夫妻之间不能经常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双方应该合理地共同占有某一个领域和共同分享某领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允许对方的个人空间延伸和拓展进入你已有的领域。

个人空间的变化

个人空间的大小是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个人空间的变动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感情的变化。

间隙空间

间隙空间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之间物理距离的远近。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已经形成一些默契,对彼此的空间需求有一定了解,能找到最适宜彼此相处的间隙空间。在大多数时候,夫妻双方应根据当时的心理状态,选择一个最适宜的距离一边做家务一边闲聊。这样一来既可以方便地传输信息,又能利用其间的间隙来休息和调整。

庇护空间

篇2

最初“家里蹲”并不是“宅”,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清晰的界限,正统御宅族对其他类型的“待在家”都嗤之以鼻,称之为“伪宅”。而现在“宅”的使用已经变得很宽泛了,喜欢“家里蹲”的个体都算得上广义的“宅人”。

打开“宅”世界之门

对待“宅”,我们既不能“妖魔化”地将它归结于社交恐惧和懒惰无能,更不能渲染夸张成一种潮流。打开“宅”世界的大门,“宅人们”多样的“宅”法也尽收眼底――

次元宅――“深陷幻想世界”

群体特征:迷恋动漫、游戏、小说等,忽略现实,追求幻想中的“共感”。

一开始,人们对次元宅存在着比较刻板的印象:颓废、幼稚、神经质、不善交际等。这些标签从何而来?一是普通大众对二元和三元属性的明显区分,对次元宅来说本身就形成了一道“人际阻碍”;加上次元宅对动漫、游戏、影视等的热爱与投入,不免与现实社会认知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交往能力。于是次元宅在挚爱的世界里获得了愉悦,与现实中的人际挫折相比,会更加沉迷虚拟,渐渐回避真实世界。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对深度次元宅而言,“利”是非三元带来的自在和可以掌控的舒适,“害”则是大众的有色眼镜和社交生活不可控带来的焦虑。遗憾的是这样的“趋利避害”,非但没有带来安全,反而筑下一圈护城河,关闭城门,里面的人不进不出。久而久之便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次元宅说你们根本不懂我;大众也表示不是很懂你们。其实,多一些接纳,少一点沉迷,何乐而不为呢?

技术宅――“强化创造一切”

群体特征:对互联网或其他技术相当精通,不局限于“家里蹲”,领地涵盖学校、图书馆、公司等。

现代社会对技术宅有两层认识:一层是科技爱好者,拥有超强的技术水平,在“宅”世界中,将技术与现实联结;而另一层是专注于自己技术和知识领域的人,因过分专注而忽略社交,极端“栗子”是油头垢面、衣着邋遢的形象。

在网络上搜索“技术宅”,“逆天”“改变世界”等附加词数不胜数,迷妹更是无数,但他们在现实中交友、恋爱却渺渺,甚至坎坷。这些网络世界的“大神大触”,为何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上遭遇“滑铁卢”?美国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认为,“技术”为技术宅们带来网络上的赞赏和报酬,强化他们对技术的专注,而拙于现实交往则让他们产生焦虑感,萌发想要避开这种感受的念头,“生活交际”就成为负强化,在生活的天平中他们便更加偏向技术,那么之后的发展也就显而易见了。不过正是有了这群乐于奉献的技术宅,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技术宅。我们震撼于他们带来的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勇敢站出来,拙而不怯,获得有温度的赞赏!

纯宅――“充电需求大过天”

群体特征:蹲完沙发蹲电脑桌,蹲完电脑桌进击葛优躺……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类型的宅行为,多出于需要自我的“充电”时间,因为在独处时,才能从他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独处是为了内外的自我整合。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理论中,“自我、本我、超我”之间趋于利益平衡,个体在“超我”的约束下,满足“本我”追求快乐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当出现新的经历和感受时,这类人会将其投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经认知调整、消化,他们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蓄积力量,再次面对外部世界。

尤其对于内向者而言,大脑神经活动水平本身就高于外向者,刺激过多则容易疲劳,更加需要适当“浅宅”进行平复。当然,适当纯宅无可厚非,培养出不同的兴趣,走出“自我”世界,则是更佳的“充电”!

此外,还有一类虚无宅,也叫“尼特族”(“不上学、不就业,也不接受就业培训”,简称NEET)。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比较常见的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学习、交往、就业等多方面压力,倾向把从外界感受到的压力在内心世界缓解,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不做迷失与放逐的小船

篇3

哲学博士Jennifer B. Kahnweiler也持类似观点,她认为:内向者的一些关键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准确的表达、习惯孤独等,使他们更易成为卓越领导者。Kahnweiler在2009年出版的The Introverted Leader一书去年已经有了中文译本,名为《内向者的“静”争力》。

“内向”与“外向”定义,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荣格认为,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他们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易适应环境;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他们更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已经被“外向者”所占领――尽管其中有一部分是“伪装”的(在面试中打鸡血般强装开朗外向的应聘者并不少见)。现代的商业文化也更加推崇性格外向的人。特别是职场中,“性格外向”、“开朗乐观”、“擅长沟通”已经是对于每一个应聘者的基本要求。

不过,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情况,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内向者之所以回避社交,并不是出于害羞或恐惧,他们只是单纯地不喜欢而已。通常我们以为,开朗外向和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获得管理者职位。而实际上,研究表明,内向者也可以成为优秀的老板,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决策者。根据一项统计,美国40%的商业权力掌握在性格偏于内向的人手里。

比尔・盖茨:童年的盖茨并不愿意主动与人接触,他不善于言谈,喜欢独处但并不在意别人的意见。比起与人相处,他更爱钻研新技术。

沃伦・巴菲特:全球著名投资商、“股神”巴菲特曾经是个内向的小孩,他能数小时沉迷在画有火车模型的目录中,或是很安静地盯着一把母亲给他的牙刷,一盯就是两个小时。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