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96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家斯克里文率先提出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 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斯克里文和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应该把教育目标作为教育评价的研究对象。斯克里文的《评价方法论》标志着美国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转折点。到了70年代,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对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中的个体差异。布卢姆的《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手册》(1971)和《教育评价》(1986)都强调评价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美国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他们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鼓励探索,以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主要目标。
作为教育评价制度的发祥地,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水平正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委员会”,并参加了由该会组织的各类教育评价活动。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的胜利召开和新课程标准的确定加快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建设步伐,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形成性评价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采用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保护学生学英语的自尊心,树立其学英语的自信心。目前运用较多的形成性评价形式主要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激励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课堂45分钟的时间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学生的新鲜感很快就会消失,从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励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其中激励法经过众多教师验证屡试不爽。教师应对学生的进步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提出表扬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法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自评法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自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道德品质,通过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改进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自评设计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情感与策略方面,如是否带好学习用品,上课有无迟到、早退,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大胆发言等;知识和技能方面,如是否能采用正确地语音语调流利地说出所学的词组、句子,是否能准确地唱出所学的英语歌曲,语音语调准确等。
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实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师应培养学生虚心的品质,特别是听取批评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对待学习伙伴的品质。互评考量的内容也可以包括学习情感与策略方面,如是否高高兴兴参与小组活动,是否认真听同伴发言,是否能公正评价同伴在英语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能否虚心接受同伴的评价等;知识和技能方面,如能否快速看图说词,能否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对话角色并积极地参与表演等。
贫困生资助的价值是指贫困生资助活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贫困生成长需要的客观属性,反映出社会对贫困生资助行为具有“应然”意义的理想期待,体现社会对贫困生身心成长、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与性质的设想和规定,是贫困生资助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探讨贫困生资助的价值问题,对于促进贫困生资助的学理研究和实践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文关怀是贫困生资助的核心价值
所谓核心价值,就是指在贫困生资助的价值系统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体现贫困生资助内涵的、代表未来发展要求的价值。贫困生资助价值是以“贫困生”为中介,并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来体现。要对贫困生资助的价值进行科学定位,就必须全方位地进行考察,全面审视贫困生资助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贫困生资助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主体既包括受助主体,也包括施助主体。贫困生资助既要满足受助主体即贫困生个体生活、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施助主体即高等教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方面,要按照贫困生个体的需要和发展规律,全面提升贫困生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境界,以促进他们成长和发展,使贫困生同其他青年学生一样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另一方面,要按照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要求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提高他们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贫困生资助既要体现出个体价值,又要体现出其社会价值,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贫困生资助的基本价值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需求的人。就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体总是包含在整体之中,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社会的本质是人,人的价值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就贫困生的成长需求来看,贫困生具有强烈的成才欲望,他们除了有物质层面的需要外,还有更多的精神需要。因此,贫困生资助必须以满足贫困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应当关注社会对贫困生成长的要求,还应当关注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等需求,关注资助本身内在的促进贫困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以促进贫困生资助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协调统一。注重贫困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不但确立了贫困生资助内在的价值取向,而且彰显了贫困生资助的人文情怀,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的根本体现,这必将极大地提升贫困生资助的效果。
2.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从贫困生资助的表现形式来看,其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是指事物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不需要依附于其他价值而存在。所谓外在价值,是指事物借助于对其他价值才能显示的价值,这种价值本身不具有外显性,只有依附于其他价值才能实现。贫困生资助的内在价值是指它本身所具有的保障贫困生生活、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提升贫困生发展质量、促进贫困生全面成长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
贫困生资助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是外在价值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外显,影响内在价值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一直以来,高校贫困生资助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重外轻内”倾向,即以贫困生资助的外在价值来决定其内在价值的存在,仅仅注意到它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将贫困生资助的内在价值片面地依附于它的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于是,贫困生资助变成了单纯地服务于政治与经济的工具,其本身的育人价值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这种倾向常常导致贫困生资助实践的低效甚至无效,与育人方向的偏离甚至背离。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这种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实现的贫困生资助,正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贫困生的专业素质、精神素质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升。
3.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从贫困生资助作用来看,其价值可分为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所谓目的价值,是指贫困生资助活动本身能够满足贫困生的生存、发展乃至享受的需要,是对贫困生的直接价值。所谓工具价值,是指某个价值活动本身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之需,而能满足实现目的需要,即实现一个价值活动的手段或工具。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的需要或欲望所指向的对象在理性的作用下就会成为人追求的目标或活动的目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以贫困生为核心,还是以施助主体为核心,反映了人们对贫困生资助活动的目的性的不同理解。贫困生资助要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这是贫困生资助的工具理性所应发挥的作用,也是这项工作内在的必然要求。然而,贫困生资助更本质的是资助活动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通过改善贫困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提升贫困生的精神境界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贫困生既是资助的目的,又是资助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因此,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给贫困生提供全面的人文关怀是贫困生资助的根本任务和价值。一方面,贫困生资助可使贫困生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以满足社会群体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贫困生把各种帮助和关注转化成为个体德性形成、心灵塑造、道德人格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这正是贫困生资助的目的价值的体现。
综上所述,贫困生资助以其特有的功能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了贫困生的生活质量,促进了贫困生与社会的融合。从贫困生资助的本质意义来说,贫困生资助对于贫困生的关注,不仅应当包括贫困生现实的生存状态,还应包括其最终的成长目标;不仅应当关注物质层面的贫乏,还应当关注贫困生主体能力的拓展、理想情感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其个体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关注其未来发展的持久动力,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
二、建构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的对策
强调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建构,并不是要削弱和排斥贫困生资助的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手段价值,而是要重视挖掘其个体价值、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将人文关怀价值渗透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之中,努力促进他们内在的有机统一,彰显贫困生资助内在的人文精神。
1.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统一,切实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贫困生资助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客观现象,其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优良品质和业务能力的人才,最终目的是促进贫困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贫困生的发展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大小,正是贫困生资助的社会价值所在。只有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才能尽可能做到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贫困生资助与一般的社会慈善活动不同,其本身的特性就已经彰显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因此,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实践中,不能把贫困生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概括为排斥与矛盾,而应将把它们纳入到一个完整统一的贫困生资助价值观念体系中,并注意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以彰显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
那么,如何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首先要承认和保护个体价值,从贫困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和维护其发展的合理诉求,不仅要服务于他们当前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要服务于他们未来发展的综合需求;不仅要服务于他们个体的主观需要,还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对贫困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行为选择等客观需要;不仅要服务于其生存的基础性需要,还应服务于他们精神层面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其次,要正确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在工作制度的设计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帮助贫困生用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的关爱,充分发挥各种资助的保障作用。同时,在资助实践中,还要坚决反对利己主义,引导贫困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以感恩的心态对待施助者,自觉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以个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来回报社会。最后,要努力克服“社会本位论”的影响和唯社会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起来,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贫困生资助价值体系,形成一种极富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既合理又切实有效的核心价值标准。
2.强调以人为本,努力促进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和谐对称。贫困生资助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贫困生个体的人格塑造、能力发展及其融入社会的程度上。从一般意义上说,这个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贫困生个体对现实可能性的预见和选择,它产生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反映出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意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贫困生固然需要来自社会的物质资助,但更具价值的却是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情感呵护。这就是说贫困生资助要立足于贫困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必须着眼于他们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发展趋向,而不能只注意到贫困生所具有的普遍的特征或规律,不能总是把贫困生的个性掩盖于共性特征之下,忽视甚至无视其个性的存在。所以,贫困生资助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不是分离的,而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具体工作中全面关注贫困生个体的生活现实,并格外关注其个性的发展需求,进而将其个体的发展融入社会人的立体化发展网络,以实现整个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贫困生资助的理想目标。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42-02
新疆在双语教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工作经验,2010年开始实施具有“新疆特色”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实习支教(又称“顶岗实习支教”)是近年来我国针对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弱化、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欠完善、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紧缺和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而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综合模式[1]。新疆2006年启动实施“师范院校高年级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理论层面实习支教模式对促进师范生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践中,此教育实习却由于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而难以发挥应有效用,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
职业认同是与特定的职业特征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建构的动态的过程,可能包含一系列层次[2]。教师职业认同具有特定对象性,是教师或即将成为教师的群体所具有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动态变化所形成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或一致性感受。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包含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三个维度[3]。有研究认为,教育实习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没有促进作用,相反,教育实习后,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显著性降低[4]。也有研究认为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发展产生了有益影响,但也存在不利影响[5]。
本研究将对比分析新疆免费师范生支教前后职业认同发展变化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为新疆实习支教工作开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一、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9个不同专业的277名免费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习支教前后的教师职业认同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其中有6个文科班,3个理科班,女生191人,男生86人。实习支教之前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4份,回收率98%。实习支教后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回收290份,回收率97%,进行实习支教前后的统计,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95.5%。
实习支教后根据访谈提纲,访谈了两人。男女各一人,分别为理科生、文科生。小王:女,23,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善良,认真,有责任心,实习支教前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较高。小张:男,23,物理学,乐观,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实习支教前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较低。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赵宏玉、兰彦婷、张晓辉等人(2011)编制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该量表包括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三个维度,采用利克特四级评定。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实习支教前后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
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平均数(标准差)分别为2.75(0.580)、2.795(0.513),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实习支教前后免费师范生总体职业认同水平无显著差异,t=-0.995,P
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平均分(标准差)依次为:2.917(0.671)、2.975(0.633);2.772(0.725)、2.762(0.664);2.503(0.638)、2.563(0.676),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实习支教前后免费师范生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总体上得分无显著差异,t值和P值分别为:-1.110(0.268)、0.190(0.849)、-1.078(0.282)、-0.995(0.321)。对实习支教前后免费师范生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实习支教前后免费师范生内在价值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19,P=0.047。
(二)文科生与理科生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情况
文科生实习支教前后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和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平均分(标准差)依次为:2.917(0.729)、3.068(0.615);2.750(0.765)、2.860(0.639);2.457(0.685)、2.565(0.644);2.730(0.644)、2.858(0.499)。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习支教后文科生教师职业内在价值认同和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实习支教前(t=-2.020、-2.036,P=0.045、0.043)
理科生实习支教前后其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和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平均分(标准差)依次为:2.917(0.597)、2.862(0.640);2.800(0.675)、2.643(0.678);2.560(0.574)、2.560(0.716);2.774(0.495)、2.717(0.522);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习支教后理科生教师职业外在价值认同显著低于实习支教前(t=1.96,P=0.05)。
(三)文科生与理科生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改变量的差异分析
用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后教师职业认同及各维度得分与实习支教前相应维度得分相减,求的差值为教师职业认同改变量,描述统计结果显示文科生遇理科生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得分改变量及内在价值认同改变量、外在价值认同改变量、意志行为认同改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0.128(0.775)、-0.057(0.696);0.150(0.918)、-0.055(0.788);0.110(0.965)、-.157(0.910);0.108(0.872)、0.000(0.963)。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文科生遇理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改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文科生总体教师职业认同改变量、内在价值认同改变量、外在价值认同改变量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生(t=2.070、1.972、2.351,P=0.039、0.05、0.019)。可见,实习支教过程中文科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显著高于理科生。
三、讨论
(一)实习支教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实习支教前后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没有显著变化,实习支教前后内在价值认同存在显著正相关,各个维度的认同都有所提高,即实习支教有促进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的趋势。
实习支教前后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差异不显著的可能受支教中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识没有朝向积极方向发展所致,尤其是外在价值的认同,实习支教地基本都在经济、物质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通过实习支教很多支教生对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和意志行为认同产生了很强的冲击;另一可能的原因是,在访谈中了解到实习支教工作中支教生在支教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专业指导,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基本不具备对支教生进行专业指导的能力,然而支教生在学校学过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生不具备实践性知识的情况下学习的理论性过强,在实习支教中的使用存在很多问题。此外,访谈中了解到支教生在支教学校承担较多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可能是影响其专业技能提升的另一重要原因。作为教师职业的内在认同实习支教前后存在显著相关主要是由于实习支教中各学校和支教所在地的学生普遍给予了实习支教教师较好的尊重,使其内在价值认同不断保持提升。
(二)实习支教前后文理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对比分析
实习支教后文科生教师职业内在价值认同和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实习支教前;实习支教后理科生教师职业外在价值认同显著低于实习支教前;实习支教过程中文科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显著高于理科生。
通过访谈了解到文科生在支教过程中担任与本专业相符教师或文科方向专业教师,而理科生大多数担任与自己专业不符的课程,这可能造成了理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有所下降的原因。并且理科生中男生人数较文科中男生人数多,可能存在性别因素的交互影响。
(三)建议
1.支教生对实习支教的重要性有积极认识,但需完善支教生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访谈中了解到,支教生认为支教工作还需要认真完善评价和监督机制,支教生上课多且兼职很多教学辅助工作,并且在分配课程的时候有少部分学校能考虑学生的专业,更多学校主要是从自己学校实际出发缺哪门课的老师就安排给学生哪门课,更有甚者,有的支教生一学期都在做档案,没有实际参加支教工作,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但也欠缺有效管理。
2.应重视实习支教前的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并落实支教中的专业指导工作。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实习支教学校的领导对支教生不重视,基本不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而大学安排的实习带队教师指导学生太多,与每一位支教生的联系并不频繁,能给予的指导很有限,应该认真落实实习支教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提升,促进师范人才培养的质量。
3.关于支教生的支教地分配可考虑与支教生的就业地意向相结合来开展分配工作,以促进支教生支教中的适应与入职后的职业适应。
四、结论
实习支教前后,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实习支教前后内在价值认同存在显著正相关。实习支教中,文科生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和内在价值认同提升了,而理科生教师职业外在价值认同降低了。在实习支教过程中文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文科生总体教师职业认同和内在与外在价值认同的提升高于理科生。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陶建清.实习支教:优化师范生素质结构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2]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