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酒桌上的礼仪实用

酒桌上的礼仪实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酒桌上的礼仪实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酒桌上的礼仪实用

篇1

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饭局历史学: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饭局,莫过于两千余年前的那场“鸿门宴”。同样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的另外一段,却写出了中国饭局的原汁原味。孟尝君广招宾客,对于那些投奔自己而来的侠士,无论贵贱都与自己吃一样的馔品,而战国四君子门下笼络的三千食客,每日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饭局开张。饭局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其巅峰概是清朝的千叟宴和满汉全席。那种浩荡与气派,想来才是饭局的“梦之队”。

饭局社会学:在中国,饭局无处不在,结婚有饭局,升学有饭局,赔礼有饭局,办事有饭局,过节有饭局,跳舞有饭局,开会有饭局,打球有饭局,电影收官有饭局,开业有饭局……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

饭局政治学: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就是当权者治国,就像一个星级大厨,将各种食物配料融和烹调,从而达到政通人和的佳境。宋太祖赵匡胤有个典故叫“杯酒释兵权”,是饭局政治的经典教材。饭局里觥筹交错之间,其实骨子里所蕴含的意思,却是求人办事,升官发财……先是请客吃饭,然后才是送礼走后门。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是一个相识相知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无间的开始。

饭局文化学:在《礼记・礼运》里有这么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的就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之源。孔老夫子早就警示我们,食色性也。旧时说法是无酒不成宴,今日传说是无美不成局,一个完美的饭局,必须要以美女为中心。饭局里的中国人,在饮食之道里,寻找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地区不同饭局各异

北京:那一场吃吃喝喝的事

在北京这样的名利场,饭局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用的,为了某个显而易见或者不可告人的目的,吃到一起来。这样的饭局往往豪华腐败,酒席上大家右手拿筷运箸如飞,左手端杯觥筹交错,脸上的笑像猪油般油腻,嘴里的说辞赶上了丁春秋的弟子。

吃饭大多离不开朋友,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朋友就是养着供摧残用的。朋友是这个乏味世界中最大的笑料来源,而这种羞辱的最佳时机,就是饭桌上。几次饭局混下来,大家的生理缺陷、心理障碍,全都暴露在严酷的目光之下,被那些毫不积德的嘴巴念叨来念叨去,成为佐餐佳品。

上海:没有无缘无故的局

上海的饭局从来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都是相关人等提前数天的一次深谋远虑的策划。上海的饭局不划拳,不劝酒。人们时刻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付社会上的暗流汹涌和地铁里的人山人海。上海的饭局不谈国事,只讲风月,话题不一定要高雅,但是一定要实用

吃完就散的饭局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饭局,饭桌上的眉来眼去小心试探,换来饭局后的真刀真枪抵死缠绵。上海的饭局更像是一局棋局,对局者明争暗斗目标明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棋盘,饭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被放入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

香港:只有饭没有局

饭局三要素:赋闲男人,时鲜美女,便宜啤酒,香港一个都没有。香港饭市之成熟之多元之讲究,则衍生出另一路别处不可替代的都市文化。

香港有饭无局。香港的饭可以分成四类:没钱没时间的饭,没钱有时间的饭,有钱没时间的饭,有钱有时间的饭。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香港白居不易,少闲人,每周牲口似的工作80小时,工资还不够付房租,平时能够聚在一起吃饭的,不是做金融的就是做咨询的,不是普通话中夹带英文就是台湾风味国语;都带着二个手机,一个内地号码一个香港号码,一个讲电话一个发短信……

广州:一饭五局

广州人实在,故一场饭局可谓饭和局从来是并重的,只是作为一个南方大码头,能将一席饭吃出至少五个大局,这也算是广州的一大特色了。庞大的广州人民早就已经形成了家庭、亲朋、节假在外面开饭局的优良传统,有过年过节的理由理所应当地要吃,有婚庆、生日等喜事的也要吃,没事没由为了美食享受感情联络也当然要吃。“恋爱就是无数个饭局,结婚就是一个饭局”,广州某形象生动地总结出了饭局和人生。

成都:吃、喝、麻,一个场三个局

饭局──茶局──麻局一条龙的好处是:既娱乐,又协调自己的社会关系,这是八面玲珑的竞技场。对大多数成都人来讲,饭局并不令人感到受折磨,而是充满欣欣向荣热情高涨的期待,因为饭局只是启承转合的过场。各种社会关系──诸如同事、朋友、家人、客户,或者竞争对手,一同行动起来奔赴饭局无非是为了吃完饭能四人共桌麻将,随着斗地主日益盛行,四方麻将桌也正在朝三角扑克桌演变。不管哪种一定要赌钱,哪怕经济拮据,1元或者5毛也要事前定下。在成都,饭局是茶局,茶局是赌局。酒桌上谈生意在成都是延伸开的,好酒好菜招待当然免不了,饭后打打醉麻将才是重点,趁着酒劲,输多一些钱给对方,赞美他的醉麻将技艺高超,睡醒后的中午便签约。

饭局之意不在“饭”而在“局”

能登上饭局排行榜的饭局,就是那些能够将饭局的“局意”做足的大局。

最奢侈的饭局:“不求最好,但求最贵”――饭局的奢侈主义原则大抵不过如此。颐和园听鹂馆曾经做出菜品标价37万元的饭局,不过这个纪录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单纯从菜品定价衡量饭局早已过时,吃饭说到底还是要“以人为本”的。

最不得不去的饭局:这种饭局白领们最常见,就是陪老板吃饭,不去是不给老板面子,去了不喝酒还是不给老板面子,喝了酒没醉也是不给面子,所以这饭就吃得异常痛苦,但是脸上依然装出最和善温驯的笑容。不能不去的饭局,必然是组织者掌握着自己的生杀予夺大权,完全是被迫的。中国式饭局,从来不讲你情我愿,让你吃,就得吃,哪怕胃无余地也得吃。

最乌烟瘴气的饭局:此类饭局乱象环生,多见于传媒圈。盖因话题繁多、七嘴八舌之故。说着说着就开始讨论宏大命题,从女人的小脚扯到阿拉法特的头布,最不可思议的联系都能以最不可思议的逻辑演绎出来。最后分成若干流派,好好一桌人变成三四个小分队,各说各的,好像其他人根本不存在。

篇2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01-02

灰色是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一种只有明度而没有色相和纯度的颜色。如果将自然界的十二种基本颜色以同等比例混合,就能调制成灰色。“灰色”本只是颜色中寻常的一种,却常常被用于描述一些暗淡、无趣、失落、沉闷、僵硬、单调的东西,或者是不能见容于阳光的事件,如“灰色地带”、“灰姑娘”、“大灰狼”、“灰心丧气”、“灰头土脸”、“灰溜溜地”、“灰暗的天空”、“灰暗的心情”、“灰色收入”等。“灰色技能”就业指的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而是一门心思研修一些与专业无关的所谓的“职场必杀技”,如练习抽烟、喝酒、唱歌、跳舞、打麻将、打高尔夫球等“技能”,以期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实现成功就业的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298名群众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4.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并且20%的受访者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非常重要”,70.7%的受访者认为“很重要”;91.5%的受访者坦言,身边存在刻意培养“灰色技能”的人,其中49.4%的人表示身边这样的人“很多”。诚然,作为大学毕业生,努力提升自己的情商、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等是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然而,如果大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练就这种“职场必杀技”,反而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那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来说,无疑是舍本逐末的行为。“灰色技能”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物,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现象的“催化剂”。如何纠正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值得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深刻思考。

一、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现象的弊端

1.荒废学业、浪费最美好的时光。大学是一个人一生精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不把精力放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上,而是将精力过多用在学习《厚黑学》,研究《读心术》,练习抽烟、喝酒、唱歌、跳舞等灰色技能上,势必浪费最好的学习时光。也许他能获得暂时的、表面的风光,但是从长远看,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只会是有害无益的。

2.灰色技能就业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场中,靠“灰色技能”成功就业的现象确实存在,这样的“成功案例”会让大学生觉得与其努力学习英语、学习计算机、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不如善用“灰色技能”。“灰色技能”的盛行使得大家将注意力转向经营“权谋之术”和“旁门左道”,忽略积累真才实干的重要性。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现象导致年轻人不再重视树立脚踏实地的精神与规则意识的建设。这样的思想会让大学生急于求成、心浮气躁,逐渐变得不学无术,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3.灰色技能就业现象严重伤害大学生的身体,消磨人生意志。灰色技能的主要技巧集中在“能喝”、“会玩”、会拉拢关系上。为了“练酒量”,必须大量饮酒;为了陪领导或客户打麻将,必须熬夜……长此以往,容易罹患“三高”以及脂肪肝、酒精肝等病症,对员工的身体也是非常大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人长期沉溺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消磨意志。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没有积累知识和能力,反而一身伤病,悔之晚矣。

二、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

1.社会因素。当前,“灰色技能”悄然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职场敲门砖”,这与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分不开的。“灰色技能”的流行曝露了世俗社会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体系带来的焦躁情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念在高校盛行。有调查显示,是下列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社会现象:①“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72.4%);②当下“酒桌上谈生意”现象普遍(65.4%);③职场竞争激烈所致(41.8%);④应试教育无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41.2%);⑤应聘者所获证书缺乏含金量,使得企业看重“灰色技能”(36.8%)。2013年6月,重庆晨报舆情调查中心联合腾讯大渝网和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对121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发现59%的人表示,身边不少人会主动学习和培养“灰色技能”。受访者中,近六成人(59%)直言自己会在生活中苦练酒量、牌技。62%的受访者认为,谙熟“灰色技能”更能在职场中凸显优势。仅10%的人对此持不同见解,28%的人觉得“不好说”。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在商业竞争中,一些企业,尤其是销售、公关、外贸等岗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式”的手段,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因此,在招聘员工时,自然对这些有“特殊才能”的应聘者青眼有加。这种过度强调“软实力”的风气无形中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信仰。

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①灰色心理作祟。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果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灰色心理就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亚健康状况的心理状态。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个性原因、家庭经济情况不良、专业基本功不够过硬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其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怕挫折”等灰色心理。这些“灰色心理”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希望能运用灰色技能弥补自己的不足。②一些学生从媒体或者师兄师姐那儿学到一些关于灰色技能的“成功经验”,认为这是一条“捷径”,甚至觉得很“时髦”,也就容易不加辨别地学习运用起来。

三、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现象的引导

1.作为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打破隐性就业壁垒,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心,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多创造机会增加岗位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招聘过程中,改变浮躁、急功近利的用人心态,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体现,不以“灰色技能”的强弱为标准来衡量应聘者。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宽容、理解、帮助,减少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恐惧,尽快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2.作为学校,“灰色技能”在校园的蔓延,凸显了大学“社会教育”的缺失。作为学校,要意识到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要切实改变当前的不正常的风气,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社会化教育。由于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更加看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其他社会技能的训练。很多青年学生在毕业时对社会知识一无所知,一片茫然,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恐惧。于是当获得这些“职场神器”时,便认为这样的技能可以迎合用人单位的喜好,可以为自己加分。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学校有义务引导他们正确区分“灰色技能”与“情商”、“正向交际能力”的区别,引导学生放弃“走捷径”的歪曲想法,扎实练好专业基本功。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职业培训课程,如人际交往、社交礼仪、求职技巧等有益于增强就业软实力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培养学生踏实肯干、艰苦创业的作风,帮助学生提前对职场生涯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牢固树立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勇敢迎接社会挑战。

3.作为大学生自身,职场生涯离不开人际交往。“灰色技能”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的技能,运用得当,的确可以增加职业软实力。然而,“灰色技能”充其量只是一种“职场剂”,而不是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用人单位,归根到底看重的还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或岗位都需要灰色技能。因此,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才是真正的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来为社会服务,为公司创造价值才是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如果一个员工的能力长期只能体现在灰色技能上,最终也只能换来一个灰溜溜的职场人生。

四、结语

工作中,用人单位对于社灰色技能确实有一定程度上的需要,然而这种需要是有限的。在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相近的情况下,也许用人单位会适当考虑灰色技能的加分。然而,对于长远的职场生涯来说,这仅仅是起步阶段的短暂的“优势”。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将目光集中在灰色技能的培养上,而应该着力打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靠自己的实力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尊重。如果大学生因此就把“职场必杀技”看作葵花宝典,盲目地、狭隘地认为只要掌握灰色技能,就能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那就是可悲的误解了。

篇3

由于国家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山东白酒产业结构和人才匮乏表现异常突出,整个行业呈现产量下降,效益下滑的态势。2002年山东白酒产量6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7%,比2000年下降2个百分点。

下面是2002年山东白酒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山东省主要白酒企业的盈亏情况。 二、竞争状况

山东作为白酒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巨大的市场容量,使得白酒厂商纷纷抢滩。由于山东东西经济水平的差异,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各地的竞争激烈程度也有差异。下面就代表性地区的竞争分析如下:

山东白酒的中心:济南

济南作为山东中西部的中心,消费上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而且市场容量超过10亿元,成为省内外众多知名品牌抢滩山东市场的制高点。2002年山东传统名酒在济南市场纷纷落败,省外白酒品牌唱了主角。金六福、五粮春、五粮醇、泸州老窖、古井贡、口子窖、郎酒、小糊涂仙、湘酒鬼、浏阳河等外地酒占据了绝对优势,而鲁酒只剩下趵突泉、景芝、兰陵等少数几个品牌在济南市场扎根。在鲁酒纷纷衰落之时,趵突泉占据地利,依靠在济南市场的出色表现,扛起了鲁酒的大旗,成为山东白酒的后起之秀,年销售额达2亿元。

鲁西:济宁、菏泽、聊城、泰安

西部地区白酒竞争呈现明显的地域特色。由于当地酒厂众多、酒厂在地方财政上的重要地位和当地的消费习惯等因素,使得当地品牌成为主流。济宁表现最为明显,当地的知名品牌竞争异常激烈。孔府家、孔府宴、金贵特曲、心酒、钢山等品牌成为当地白酒的主流,外地品牌进入难度较大,除全国名酒外,外地品牌不敢轻举妄动。菏泽为梁山英雄故乡,白酒市场容量很大,菏泽市除花冠外,没有很强势品牌,但曹州老窖、四君子、水浒等品牌在本县具有绝对统治地位。聊城的东阿王、雁冰、景阳冈、温河王等品牌在当地中低端市场占有较大优势,高端市场仍有五粮液、金六福等名酒占据。泰安是山东四大酒业集团生力源的根据地,为当地的主导品牌。

鲁中:淄博、潍坊、莱芜

淄博、潍坊具有一定规模的白酒厂家众多,淄博的中轩、高清扳倒井、黄河龙等品牌均具有一定实力,特别是中轩集团是2002年山东省白酒行业效益最好的企业(当然其主营业务是保健品),扳倒井也是曾经辉煌过的白酒企业,黄河龙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忠诚度。潍坊是山东白酒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当地的知名品牌众多。其中有鲁酒四大家族之一的景芝酒厂、曾经辉煌的秦池、齐民思,具有一定历史根基的板桥宴,区域发展不错的云门春,今年经营困难的坊子酒厂等,加上外来名酒五粮液、金六福、郎酒、全兴、古井贡等抢滩,竞争异常激烈。莱芜市中部地区白酒竞争相对较为平和的地区,当地只有广寒宫较为强势,外地品牌较多,没有特别强势品牌,目前店小二、小糊涂仙、鲁源等品牌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鲁北:德州、滨州、东营

德州当地的白酒占据了市场的主道,主要品牌有古贝春、禹王亭、洛北春等,其他小酒厂只能在本县有一定市场,外地品牌有泸州老窖、衡水老白干等品牌。滨州、东营当地的白酒品牌势力较弱,外来品牌唱了主角。当地品牌邹平的范公酒厂、博兴董酒、东营黄河口酒是当地的主要品牌。由于当地品牌的弱势,外地品牌较多,缺少强势品牌。

鲁南:临沂、枣庄、日照

临沂是鲁酒四大家族之一的兰陵集团的根据地,兰陵酒品类较多,满足了不同白酒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根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地的强势品牌,在周边地区影响力也较大。此外,费县的温河王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枣庄当地白酒品牌十里泉具有一定影响力,兰陵在当地影响力较大,其他沱牌、板桥也有一定影响力。日照酒厂和沂蒙小调在日照依据本土的优势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高端仍被名酒所占据。

胶东:烟台、威海、青岛

胶东地区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当地知名白酒品牌较少,因而,胶东地区是白酒厂家必争之地。也是省内厂家扩大市场份额,省外厂家登陆山东的一条捷径。胶东地区本地品牌主要有烟台张裕、莱州酒厂、青岛琅琊台等。除白酒外即墨老酒、张裕保健酒和红酒、青岛啤酒等具有一定替代作用。由于胶东地区人口稠密,白酒消费水平较高,具有实力的白酒厂家不遗余力,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 三、消费者分析

(一)饮用习惯

1、最常饮用品牌

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通常饮用本地餐饮场所最为流行的白酒品牌,该品牌通常由本市或市辖县生产,具有从几元钱到十多、二十元、三、四十元直至下百元的各个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品种。消费者多数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同一品牌的不同品种。

如济南人喝白趵;青岛人喝琅琊台;烟台人喝烟台古酿;德州人喝古贝春;商河人喝娇泰(今朝)等。

2、消费者心目中好酒

受访者对好酒的描述:

·轻香、绵软,口味醇和。

·酒味不能太呛鼻,香味不能太重、酱香型的就不喜欢。

·不能太冲,喝完以后不上头、不容易喝醉的。

·有别人难以效仿伪措施。

·名牌好酒多为高度酒,但不宜多饮,也不适合在公共场合喝。

山东消费者比较喜欢喝浓香型白酒,自己常喝的酒适合自己的口味,是不错的酒。对于茅台、泸州老窖等名牌酒,他们认为是好酒,但带有粮食香味,他们较难接受这种香味,部分人表示一闻到就失去饮酒的欲望,甚至想呕吐。

3、消费者对白酒度数的喜好与评价

山东的白酒消费者多数比较喜欢中低度酒,在调查中发现38°~42°之间白酒最受欢迎。白酒消费者在不同的场合饮用白酒的度数不同,一般受访者通常在家中饮用白酒度数要高于在外饮用,但每次饮用量要低得多。高年龄组的受访者从品酒和养生的角度出发,对高度酒有一种好感。青岛消费者因为长期习惯喝青岛啤酒,所以口味趋淡。 不同度数的白酒在饮用上的区别

·在外吃饭这种交际场合,要是喝酒不让别人喝过了就觉得过意不去,这也是山东人习惯和礼仪特点,但你让人家多喝点,首先就得自己多喝点。通常需要大杯大杯的喝酒,这时如果喝高度的,谁也受不了,因而交际场合多喝中低度酒。

·真正的好酒都是高度的,这种酒口感确实好,喝了以后回味无穷,不是很正式的场合自己或老朋友一起可以适当的喝一点,品品味道,过过瘾。

·有一些人喜欢喝酒,和低度酒不过瘾,选择喝烈酒。

·到了一定年龄(40岁以上),喝点高度酒对身体有好处,一天来个一、二两。用高度酒来泡些药更是可以保养身体,泡药酒以散装白酒为主,如二锅头、东北的大曲酒、当地的散酒等。

4、白酒消费心理

(1)消费者在饮酒前谈论的话题:

·现在喝酒(包括白酒和啤酒)、抽烟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前几年如何,现在如何如何,饮酒跟着潮流走。

·某某酒现在假的太多,不敢喝了。

·某某酒的防伪包装不错,别人难假冒,喝起来放心。

(2)消费者在饮酒时谈论的话题:

·在山东酒规比较多,一般在酒位上一坐,见面就三杯酒,有的接下去就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仙过海。

·在酒桌上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喝到一种酒说好,大家尝尝味道还可以,口碑传播效果很好,很快就能传开了。

·招待外地人时一般用本地就,味道不错,体现特色。

(二)购买习惯

1、购买场所

根据不同情况,受访者购买白酒场所不同:

·城市一般在超市购买白酒,一方面价格合理,另外产品保真;乡镇或农村平常自己喝一般就近到小商店买,都是老客户,他也不敢买假酒骗我们。

·过年过节或者有活动要请客就到批发市场或厂家批发部去买,便宜一些。

·到超市连锁店去买,比较方便,也比较放心。另外,有好多酒只是知道牌子,不知道价格,在超市里可以随便看。

·一般酒店不让自带酒水,多数时候由酒店促销员推荐什么酒就要什么,在酒店多数因为公款或求人办事,不管价值怎样,关键要体面。

2、购买白酒分用途的品牌与价格情况

(1)自己喝

年轻人喝白酒根桌潮流走,价格在10-15元之间,济南和胶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价格稍高一点。中老年人在家中饮用白酒频次较高,量较大,他们购买的一般是略为低档,度数稍高的品种,价格多在10元以下,如济南,青岛有些人常买二锅头、景芝、尖庄。农村地区散酒仍受欢迎,一些高粱酒、粮食酒等有一定市场。

(2)请客时或酒席上

·招待普通客人时,本地有个还可以的牌子,价格也还合适,二、三十元,肯定就用它。

·在朋友聚会吃饭,一般都是喝比较合大家口味或经常喝的品牌,二、三十元的居多。

·有重要的客人或求人办事时,一般根据事情大小或主宾的喜好,另外合潮流、够体面,这样可能办事会较顺利。

(3)送礼时

·根据不同情况决定送的品牌,一般亲戚朋友就五、六十元的(两瓶),有求于人的话要几百元一瓶的也得送,要够档次。

·送酒注重品牌一般要送有名气的,广告打得响的。喝酒的人对酒价心里都有数,一看你送什么酒就能估摸出价钱来。

·酒的包装要好看些,有的酒有专门的礼品装,两瓶装,四瓶装,送礼方便。

3、品牌转换情况及原因

前几年人们喝酒跟风,受广告的影响较大,现在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了不信赖感,普遍对广告名酒有警惕心理,而对地方品牌和历史名酒的品质则相对较信任。这些地方品牌经过一定的广告促销,达到了让人们认知和品尝的目的,由于口味不错,通过口碑相传,逐渐成为了当地的品牌。

(三)购买因素

1、购买白酒通过主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的用途决定了人们购买的考虑的因素各有侧重。自己喝时首要考虑自身承受能力和酒的价格,其次是看酒的口味香型和度数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请客时面子很重要,买酒时主要考虑“时兴”、“口碑”和“价格”,会选择那些流行的,口碑好,中档价位的品种。因为流行的品牌口味能被大众接受。

送礼时:主要考虑酒的品牌、名气的高低,广告做得多或历史悠久的酒较受欢迎。酒的包装一定要好看,有礼品包装的最好,根据送礼对象,酒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

2、白酒包装对购买的影响

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酒的包装不是购买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但包装精美别致的品牌会让人产生好感,特别是送礼或请客时。

·有礼品包装,一手提袋两瓶或四瓶,送人时感觉就好一点。

·包装大红大绿的太俗,但颜色太白太素也不好,看上去不太吉利。

·酒的包装都是红色或金黄色的,好象很喜庆,其实没有特色。可以画上当地风景或山水画,下面注一首古有关酒的诗,即能反映地方特色,一看包装就知道是哪里出的酒,又能体现白酒的历史文化感。

·包装盒里可以装个小礼品或有趣的小迷语什么的,让大家一起高兴高兴,热闹热闹,调动一下气氛有一定作用。

·酒瓶上贴的标鉴一定要精致,要和酒的形象相配。特别是不熟悉的品牌,就会选择包装好看一些的。

3、酒文化对购买的影响

大部分消费者喜欢喝有文化品位的酒,如家人团聚喝孔府家,朋友相聚喝青酒,庆功喝浏阳河或金六福,文化人在一起喝酒鬼或水井坊,请政府官员喝茅台,请商界朋友喝五粮液,请老乡喝家乡产的酒等。

4、酒瓶材质、瓶型对购买的影响

大多数消费者喜欢透明的酒瓶,对瓶子的精细与粗糙非常重视,瓶子很粗糙的就会怀疑是假酒。透明瓶可以倒转过来看看有没有杂质,这是最常用的鉴定假酒的方法,磨砂瓶就不行,不知道是不是假的,不放心。

瓷瓶酒好象都是较贵的名酒,贵酒经常用仿茅台包装,送礼时才用。

近年中档酒流行陶瓶,让人感觉是长时间窖存,具有历史感,看起来比较高档;另外现在酒瓶造型也日趋多样,各种造型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5、对防伪措施的看法与建议

防伪措与开启方便是一对矛盾的问题,多数受访者希望防伪复杂些,但又容易开启,即简单实用的防伪包装是消费者渴望的。

6、广告对购买的影响

大多数消费者认为现在广告泛滥,只能让人记住白酒的牌子,是否购买还会考虑口碑、价格、口味等。可见广告的影响力在下降。

7、促销对购买的影响

现在消费者对促销品不太感兴趣,但在酒店里酒瓶里放打火机还是很实用的,一般酒店里烟酒不分家,这样会比较方便。白酒搞抽奖一般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一般消费者渐多了,认为这是骗局。免费品尝,或者向社会上有影响的单位送一些产品,具公益性质的,新闻单位就会免费为你宣传。

总结消费者白酒消费特征,消费越来越理性,自己消费讲求经济实惠,更看重品质,物超所值;在请客送礼时,需要的体面,让人看着有面子,其次才是价格和品质。 四、通路分析

白酒销售渠道基本有两种模式,即酒店模式和批发-零售(含商超)模式。

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中低档白酒的利润越来越低,各地酒厂纷纷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生产中高档白酒,甚至超高档白酒。而高档酒的消费主要是酒店和礼品市场,尤以酒店为主。因而,一些有实力的白酒企业,在大中城市投巨资买断一些酒店白酒销售权,争夺市场的制高权,从而带动批发-零售的销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