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研学基地课程建设

研学基地课程建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研学基地课程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研学基地课程建设

篇1

《汽车底盘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汽车底盘设计》旨在介绍汽车底盘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内容包括:汽车的总体设计[1],汽车零部件的载荷及其强度计算方法,离合器设计,机械式变速器设计,万向节和传动轴设计,驱动桥设计,车架设计,车轮定位,悬架设计,转向系统设计,制动系设计,汽车稳态操纵稳定性设计。书中内容主要涉及设计要求、结构方案的分析与选择、主要性能和结构参数的确定、性能和强度计算方法、计算载荷的确定等,作为工科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为汽车行业相关技术人员做参考资料,因此在教学上一定要讲究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教学媒介在社会发展趋势中慢慢崛起,中小学教学中已经引进教学高科技“班班通”教学,各类高校虽然没有普及高科技教学媒介,也普遍采用了最基础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也是一个质的飞跃,拜托了传统板书的教学方法,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科技产物,在大荧幕上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法图文并茂的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文章、图片、色彩的综合应用,为学生区分重点知识。特别在《汽车底盘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汽车的结构[2]以及原理用板书是无法达成的,而多媒体则可以还原汽车的结构与原理,并且能将汽车复杂的结构立体化,并结合视频、Flas,放大汽车各个部件之间结构关系。

2、教学中注重讨论交流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件的事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要擅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的及时交流。在《汽车底盘设计》课程教学中,更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多多进行专业、技术性的交流。研讨式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多多思考,对于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在研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国家政府对教育行业的重视,汽车构造类课程的教学,根据现实汽车生产行情做出了教学改革[2],总结在《汽车底盘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仅要注意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应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并要注重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如实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等,实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想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参与实践,增加对知识点的认识,而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校企结合,理论实践并重

车辆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校在教学中要加深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具体可表现为,积极邀请汽车公司的专家到校内参加汽车相关知识的座谈会,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汽车展览,汽车生产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增加对汽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校企结合,不仅仅巩固了汽车相关理论知识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总结一套自己擅用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对企业内的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情,方便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4、创建创新平台

设计相关行业“设计感觉”是很重要的,在《汽车底盘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对车辆工程专业设立专门的专业平台,如汽车设计协会、汽车社团等,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汽车设计发展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学校创建的创新平台不仅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理解的问题进行重温。同时,对于汽车设计协会的管理上,学校一定要注意对创新实践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保证协会成员的专业性。

结语:

汽车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创新[3]是《汽车底盘设计》课程教学中现存的最明显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导学生汽车设计知识为主要目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上课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型汽车设计人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房地产经济学;教学改革;小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2304

房地产经济学是我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物业管理、工程管理等房地产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开设学校众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凯德置地、仁恒置地、美国富顿、美林集团等海外房地产企业在我国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我国绿地、万科、万达、碧桂园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到海外进行房地产投资,对我国房地产从业人员的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部分国内高校(如东南大学)抓住这一契机,开设了双语或全英文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但是,以“房地产经济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查询教学论文,仅有14篇左右,主要关于房地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案例教学[2]、教学方式[3]、实验教学[4-5]、考试方法[6]、教学实验室建设[7],未见其全英文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为弥补这一缺陷,文章总结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经验,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兄弟院校的双语或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面临挑战

(一)学生方面

长期以来,东南大学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由土木工程学院负责建设,主要面向全院大三学生适时开设,其他院系学生亦可选修。自2012年春季的第三个学期开始,按照培养计划的调整要求,东南大学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语言

从中文改为全英文,课时仍为32学时。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力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在大三的第二学期选修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没有房地产方面的基础,所以选课学生在房地产方面的专业素养有较大差异。此外,选课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全英文教学带来较大挑战。

(二)教师方面

首先,对授课教师的听、说、读、写等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以便查阅国内外房地产经济学方面的学习材料,准备授课讲义,在课堂上清晰和准确地传授课程内容。其次,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准要求较高,以便从不尽相同的房地产经济学教材中,梳理出适当的教学内容,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最后,由于房地产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房地产市场变化又非常快,授课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使选课学生快速掌握较为晦涩的房地产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选择合适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难度较大。

(三)教材方面

国际上,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英文教材很多,题名包括《Real Estate Economics》《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等。虽然这些教材的核心内容多有重叠,但是其知识结构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各有特色。譬如,《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侧重于国际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投资组合,而《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则侧重城市发展建设对房地产的影响。另外,这些英文原版教材基本上都是200多页,众多的专业词汇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最后,虽然这些英文原版教材数据详实,强调案例教学,但是选用案例基本上均为作者所在国家的案例。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内学生对英文教材中所举案例缺乏感性认识,不仅难以举一反三,甚至无法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极大地影响授课效果。

(四)素材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价上涨迅速,在快速提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同时,带来了“房奴”“蚁族”“房地产泡沫”“学区房”“短命建筑”“居住隔离”等问题,给居民的住房消费、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开发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带来诸多挑战,也为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授课素材。考虑到全英文课程的要求,需要将搜集到的授课素材,如典型案例、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甚至是媒体上常见的习惯用语翻译成英文,经过中文译为英文,学生再将英文译为中文的两次翻译,可能产生信息丢失,降低授课质量。

二、改革措施

(一)教学团队

2012―2014年的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的房地产学科带头人许智文教授主讲,笔者负责其助教事宜。许教授长期从事房地产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担任多本国际知名期刊(如《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的主编、区域主编等职务,并于2012年7月被聘为东南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学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硕士和博士的尤佳老师,2015年春季接手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许教授和尤博士的授课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有过硬的英文授课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二)教学材料

2012年,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首次开设时,许教授选用Dennis J. McKenzie和Richard M. Betts出版于Cengage Learning的《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Fifth Edition)为教材,并沿用至今。第一个原因是该教材已经被海外多所高校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所采用,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V泛认可。第二个原因是该教材已由孟繁瑜博士翻译为中文版《不动产经济学》,并于200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方便中英文对照相关知识点,加深理解。第三个原因是该教材内容比较详尽和全面,从房地产基本要素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再到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一一进行了阐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授的时候有所侧重和选择,也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另外,考虑到成本问题,教学团队将全英文的讲义、课件和辅助材料制作成册,便于修课学生循环使用。

(三)课程内容

借鉴前述英文原版相关教材的内容体系,综合考虑课时、学生专业背景等因素,并尽量减少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的重复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编排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Supply and Demand、Land Rent Theory),第二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Real Estate Market Cycle、Government Intervention),第三部分是经济学理论在房地产中的具体应用(如Housing Market、Real Estate Bubble)。同时,精选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热点话题(如Chinese Housing Reform, Chinese Capital in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market),制作成相应的案例,安排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式

除了传统教师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之外,课堂教学还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一是在课堂中播放关于中国房地产的英文短片,他们大多来自于英文媒体(如CCTV-9,凤凰卫视,CNN)的采访和电视节目。这些英文短片内容丰富,表达生动,紧扣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政策变化。不仅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新颖,也可使学生从中学到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而在看完每个短片之后,都会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别发言。这样不仅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二是收集国际房地产机构的专业报告和英文报刊上的报道和评述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近些年,这类的英文报道,尤其是与中国房地产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因此,在选择上除了选择热点话题之外,也要注意控制篇幅,使学生始终有兴趣并主动地进行课后阅读。

(五)考核方法

改变过去一次期末考试或一份课程论文的考核办法,取消课程考试,改为过程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表1所述。其中,第一次作业和第二次作业都是个人完成,单独考核,而第三次作业是需要小组(一般5~6名学生)共同完成。在第三次作业中,每个人完成部分占20分,小组完成的总体情况占30分,强调个人努力与团队合作的有机结合。

第三次作业是小组作业,要求每组共同完成一个城市(建议为江苏省内城市)的市场分析报告,要求能反映该城市某一段时期内(如“十二五”)的总体和细分房地产市场情况,具体包括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房地产总体情况、住宅市场发展情况、非住宅市场发展情况、房地产市场政策和宏观调控情况、知名开发商和(或)知名房地产项目(仅针对小组人数超过6人的时候)。小组内每位学生负责撰写一个部分,如“XX市的房地产总体情况”、“XX市的住宅市场发展情况”,综合起来即形成第三次作业的小组大报告。

三、结语

经过四年来的改革与建设,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效果显著。首先,已经设置了符合学生专业背景、语言水平和我国国情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基本稳定,教学方法逐步成熟。其次,全英文的房地产经济学授课、作业、研讨等学习环境,扩充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锻炼了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能利用英文较为深入地探讨房地产经济与管理相关学术议题。最后,通过三次作业的过程考核,使学生学会利用课程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房地产相关实践问题,并形成团队合作的学习氛围。但是,课程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包括讲授全英文课程时,多次语言转换可能导致的信息流失和扭曲,以及缺乏具有中国房地产案例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教材。解决这些问题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譬如在近年来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主编一本高质量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教材。参考文献:

[1]甄朝党. 关于房地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问题[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3 (4): 23-27.

[2]孟戈. 案例教学在房地产经济学中的应用[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31(11): 84-87.

[3]杨巧. 对房地产经济学课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探讨[J]. 金融教育研究, 2013, 26(2): 80-83.

[4]张洋, 李瑞. 房地产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8(2): 149-151.

[5]张洋, 张红, 李恒. 房地产经济学领域实验研究的方法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 35(6): 13-17.

[6]杨巧. 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试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为例[J]. 金融教育研究, 2015, 28(3): 80-82.

[7]张洋, 张红, 薛永基. 房地产经济学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7): 233-235, 248.

Abstract:

篇3

建筑设备课程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重点课程。课程中涉及的内容既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针对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必须对建筑设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一、建筑设备课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一)建筑设备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

建筑设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简单来讲就是对房屋建筑中的水、电、暖三个方面的知识。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学中需要掌握的水、电、暖的设计要点。同时,建筑设备安装属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与建筑各工种联系性很强的课程,是从事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和工程监理都需要学习的一门专业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建筑设备课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习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二)建筑设备课程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建筑设备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建筑中会遇到的水、电、暖等的设计和安装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型和专业性,这也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所具备的特征。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要培养的就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变能力的人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够面对不同的建筑情况进行设备安装服务。因此开设建筑设备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设备安装的能力。另外,建筑设备课程还是进行建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学好这门课是每一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必须做到的事情。

二、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授课

建筑设备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主要涉及到的学习内容包括水、电、暖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从事建筑设备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全的专业技能,最好讲授新知识点时能同时兼顾三者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利于学生的融会贯通。除了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之外,教师还应该有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经验,能够将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另外,学校在选择教师时可以选择一些有着丰富建筑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选择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材

建筑设备课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针对建筑设备课程所编写的教材也不在少数,为了推进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应该注意选择一些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另外,建筑设备更新很快,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在选择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注意建筑设备教材与建筑业的发展同步,在教材中应该收录一些专业的工程实例,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触到一些建筑工程的实例,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三)采用先进的授课方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设备等一些先进的技术辅助课堂授课。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有很多的区别,传统授课方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差,不容易进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建筑设备安装的过程,并且展示一些图片和工程的实例,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对于学生学习建筑设备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运用多媒体设备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能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四)运用实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学习建筑设备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一定的实例进行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使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课应该保持30%以上的比例,教师要特别注意强调建筑设备安装和建筑各专业工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优化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

很多中职学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都将“水、暖、电”三部分合成一本教材让同一位教师授课,但是每位教师的专业不同,很容易导致三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计划上,学校可尝试将“水”“暖”“电”三门课程独立开来,适当增加课时,并集中在同一学期进行授课,由水、暖、电专业对口的教师讲授。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全面、更专业的知识。

三、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当前的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如何让这些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建筑设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视其实用性,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