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作者简介:刘旭明(1975-),男,江苏宿迁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3JDGC018)、金陵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407130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70-03
金陵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工科专业,始终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和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以“课程设置岗位化,课程组织模块化,课程实施工程化”的“三化”标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技能推动,项目驱动,创新带动”的“三动”理念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全面促进了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三化”与“三动”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以“三化”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课程设置市场化,课程组织模块化,课程实施工程化”的“三化”标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岗位化”,即以就业岗位需要为目标设置了当前学生求职时所需技能必备的实践课程。二是在课程的组织上“模块化”,按照“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生产实践课程”设置了4个实践课程模块。三是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工程化”,即选择工程化的课题实施实践教学,课题的设置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为标准。
1.课程设置岗位化
当前的工程教育是动态的,随着电气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通过市场调研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坚持高等应用型院校的工程教育须以求职为导向,在实践课程课目的选择和安排上坚持以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当前学生求职时所需技能必备的实践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适应将来求职之需的能力和素质。在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上,将学生的从业能力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与企业及行业的专家交流,金陵科技学院结合对毕业生调查反馈,在历年的培养计划修订中及时对实践课目的选择进行调整和完善。除了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实验之外,本专业重点加强集中性实践环节的课程教学,根据调查统计,电气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一部分从事企业的电气控制与维护工作岗位,故安排了电工工艺实习、电机控制设计、电气工程系统设计等集中性实践课程;一部分学生从事电力系统工程实施和维护工作,故安排了电力电子实习、电力工程实习、电力系统设计等强电方面的集中性实践课程;一部分从事单片机系统开发工作,故安排了电子技术设计、单片机系统设计、电工电子综合设计等弱电方面的集中性实践课程;还有的是从事自动化生产线方面的工作岗位,故安排了自控系统设计、系统仿真设计、综合实践等集中性实践课程。
2.课程组织模块化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将各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系统的电气工程师必备的技能和技术,达到本专业具体的实践能力标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如图2所示。
从上述实践课程模块中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生产实践课程”四个实践课程模块进行组织。其中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各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专业课程的集中性实践环节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集中性实践课程中的综合性课程为主,配合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等,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社会生产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社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与社会适应能力。
3.课程实施工程化
在安排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改变以往的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是验证教材的原理性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的实施时,按照电气工程行业的工程应用来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化课题,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增强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在学校立项建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集中性实践课程指导教程”编写过程中,各个专业课程均在此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课题,而是结合当前的工程应用进行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时注重工程化应用。
二、以“三动”促进实践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工程、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它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围绕“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加强产学合作,将其建成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践教学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的结合。因为是针对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故要求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有一定创新潜力的技术和技术开发能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还可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实现后续发展。
2.学科特色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其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是湖南工程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坚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全国电机、电器行业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声誉。本学科专业的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在湖南省高校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始终坚持培养面向全国电机电器行业从事设计与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出现的问题
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有随课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为具体的理论课程服务,没有形成体系,整体优化程度低,模式比较单一,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较缺乏;部分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或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书本上、图纸上,而结合工程实际的内容较少,实施性差;针对实际应用的实践环节对象陈旧,脱离实际;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等。
三、顶岗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1.基本思路
顶岗实践教学环节与其它实践环节不同。其一是所处学习阶段特别,执行时间一定要在学生已学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而专业课已开设一段时间后。其二是教学环境特别,执行场所一定要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与工程技术人员或工人一起工作、学习,真实地进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其三是学习目的特别,执行的目的一定是针对实际工作对象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的是立体的事物、交叉的技术,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理论上的问题。因此,顶岗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顶岗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手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组织保证
(1)学校在四年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顶岗实践教学设置为2~4周,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至四年级的暑假或三年级下半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既修完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又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结合已学专业基础理论理解、消化专业知识的最佳时期,既有理性认识,又可增强感性认识。
转贴于
(2)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学校在企业创建实习基地,签订长期产学合作的协议,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基地,委派有经验、能胜任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技术工人给学生集中讲课,指导学生现场操作,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攻关课题。再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实习的学生中择优挑选满意的学生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提高了学校的一次就业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3.顶岗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执行办法
我校在各企业都建有实习基地,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方向的不同,把学生分散到企业的各个分厂和车间,采用岗位轮换的办法,安排学生从事技术、管理、生产等不同的工作岗位,按每个岗位的性质不同,定期轮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
2004级的学生在湘潭电机集团顶岗实践教学期间,电机专业方向的学生不仅要在生产电机零部件的结构件分公司下料车间、零件车间、线圈车间、模具车间顶岗实习,而且还要在电机事业部的大电机生产车间、中型电机生产车间从事电机局部装配、整装、调试以及型式或出厂试验等工作。对于电器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器结构的表面现象不难理解,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对产品的性能有何影响就不那么容易掌握了,尤其是触头电弧的燃烧过程与电弧熄灭需采用的措施,抽象的书本知识是很难理解透彻的。通过顶岗实践教学,学生亲手安装触头、灭弧室,调整触头结构参数,进行出厂试验,在生产过程中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再对照书本上讲过的理论知识,从理论到实际,从浅到深,从表面到内涵,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完全理解,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四、顶岗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通过顶岗实践教学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1)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明显提升。(3)自信心明显增强。经过各个岗位的轮换后,学生还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真正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毕业时有目的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在顶岗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收获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技能的提高上,而且还塑造出了胆大心细,不迷信书本,实践出真知的创新意识。在人际方面,毕业生还充分认识到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宽容的为人之道。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中,电能都是主要的动力和能源,供电系统的安全、良好运行,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因此,电力企业要根据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特点,对存在的缺陷性问题进行有效改正,同时,促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的发展进程,改善自动化的效果。
1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的特点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就是应用电脑科技、数字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智能化,使供电系统达到稳定、安全、高效运行的效果。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不但可以自动计算配送电能的额度,还能进行实时监控,有效保证了电能应用的安全、高效。
(一)智能、便捷。实现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要以电脑科技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应用科学、准确的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程序,对供电系统进行智能化、科技化的运行,免去了人工操作因疏忽而出现的错误。同时,智能操作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运行,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在出现问题时,也能及时调试、维护,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高效、灵活。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运行效率,与人工操作相比,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自动化的应用使各地区输配电工程得到了全面运行和统一管理,扩大了用电工程的普及范围,使整个电力系统更加高效。
同时,自动化的应用能够对电力系统实时监控,出现问题便能马上发现,十分机动、灵活,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三)安全性。电能既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危险。用电系统的运行一旦出现故障,将严重威胁电力工作者和电能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的运行,减少了对人工的使用,因此避免因人工疏忽而产生的纰漏,大大提高了电力使用的安全性。
(四)简约性。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工程比较复杂,对技术性的要求非常强,各个分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彼此制约,如此庞杂的电力系统,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电力系统都将 受到影响。应用了先进信息技术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能够简化电力系统,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电力系统的简化,使得疑难杂症出现的次数变少,即使出现问题,也可应用自动化技术降低处理问题的难度。
2 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无论是工厂生产、办公运营,还是生活日用,都要使用大量的电能。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实现供电系统自动化运行,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来看,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电能损耗比较普遍
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常出现电能损耗现象,这是供电企业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首先,一些地区的电力管线老化、破损,在长距离输送时,必然会出现电能损耗;其次,由于对输配电和用电工程的维修、保养没有达到要求,电力技术和相关设备也没有与时俱进;再次,一些电力企业员工的操作水平和职业素质不过关。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电能的损耗。
因此,电力企业要根据地理条件,改善电力管线的设计方式,避免电能损耗。同时,要定时对电力设施进行检测和保养,当出现损坏时及时维修,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自然环境的侵袭
电能传送需要架设电塔、铺设管线,在贫困山区要翻山越岭,在城市也要架桥穿路。且电力传输设备常年暴露于自然环境之中,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袭,电线必然快速破损、风化,电力传输能力便大打折扣。而且自然气候的善变和恶劣,使得电力需求激增,忽强忽弱的用电量,也会对输配电设施造成影响。
(三)技术匮乏
由于我国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还处于发展阶段,水平还很低。技术制约发展,技术水平的低下制约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的运行和发展。因此,在技术层面,供电企业要加快技术攻关,促进自动化的进程和发展。
对此,电力企业要虚心借鉴先进技术,根据目前的现状,总结出一套适合电力自动化发展的技术。
(四)管理不够科学
实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离不开人才的有效管理。企业文化的构建、管理模式的改进,对实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技术、设备还是操作,都由工作人员掌握,如果对人的管理方法不科学,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必然无法稳步进行。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定符合供电企业自身特点、适应科技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保障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的有效运行。
针对输配电和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的现状,电力企业要借鉴相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制定能够推动自动化运行的科学管理模式。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人才的专业化培训。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