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法式园林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17-2
近年以来,覃塘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广西东靠西联的战略方向,积极构建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林业发展和建设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特色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等林业工程建设,全面带动林业生态和产业发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努力为建设西江流域重要的产业集聚中心服务。本文以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数据更新,对覃塘区森林资源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索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区域概况
1.1自然概况
覃塘区位于广西东南部,地处东经109°12’~109°39’,北纬22°50’~23°25’之间。东与港南区、港北区毗陵,西靠来宾市,南与横县接壤,北邻武宣县,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距贵港市区21公里,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68公里。地势总体是南北高、中间低,西北地区为岩溶峰林地带,地势险峻,中部、南部为平原区,属于浔郁平原的一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石灰土,土层深厚,较为肥沃。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大小水库众多,森林植被主要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人为活动较多,原生植被已完全被次生林和人工林代替。
覃塘区隶属贵港市,下辖10个乡(镇),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352.2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为57.3万人,主要是汉、壮族人口,其中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区域内物产丰富,制糖、水泥和饮食等产业发展迅速,是广西著名的“鱼米之乡”。
1.2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覃塘区林业用地面积4659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2%。其中:有林地面积26298.3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6055.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795.0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1116.3公顷,宜林地面积2046.6公顷。其中商品林地面积26765.8公顷,公益林地面积15544.2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197841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为1168029立方米,占97.5%。森林蓄积中,纯林蓄积1154163立方米,占98.8%;混交林蓄积13866立方米,占1.2%。全区森林覆盖率为32.8 %。
2森林资源特点
2.1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29124.3公顷增加到目前的44566.9公顷,增加了15442.6公顷,增长了53.0%。森林覆盖率由21.7%增加到32.8%,同比增长11.1%。森林蓄积量由884819立方米增加到1168029立方米,增加了283210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2.2林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森林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覃塘区公益林与商品林比例由1999年的10:90转变为目前的37:63,公益林的比重逐渐增加,林种结构得到逐步改善。并且森林无灾害面积占99.3%,森林健康等级为健康的森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98.4%,说明了覃塘区在稳步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和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3林业产业迅速发展
覃塘区乔木经济林面积为183.3公顷,灌木经济林面积592.6公顷,分别占乔木林地面积和灌木林地面积的0.7%和3.7%。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种类多、品种丰富。目前,鲜果保存和干果制品新技术已形成产业化,木材、人造板、松香和家具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巩固,特别是近几年来速生丰产林和短轮伐用材林基地建设迅猛发展,占覃塘区用材林面积达到77.6%,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丰富的经济林、竹林和速丰林等资源开发已成为目前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农脱贫致富、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林业创汇的重要基础。
2.4林地总量不足
覃塘区作为贵港市辖区,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大,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打造“华南建材大基地、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随着覃塘区城区扩建、“一园两基地”(贵港(台湾)产业园区、贵港覃塘三水铝土矿综合示范项目基地、贵港覃塘铝锭加工项目基地)的项目启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覃塘区城镇化、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浆纸一体化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规模和投资上都将大幅增加。覃塘区是广西农产品主要供应区,随着国家近年来对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大量的项目用地向林地转移。而覃塘区林业用地面积占行政区域面积的比例仅有约三分之一,林地总量不足。建设项目对林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导致林地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
2.5树种结构单一
覃塘区目前有乔木林面积26540.0公顷。其中:杉木类706.5公顷,占2.7%;速生桉类19830.7公顷,占74.7%;松类面积5803.1公顷,占21.9%;其它阔叶树类199.7公顷,占0.7%。从数据可以看出,乔木树种种类较少,结构较为单一,森林总体质量不高。
2.6林地生产力不高
覃塘区目前的乔木林面积26540公顷,蓄积121万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45.6立方米/公顷,根据广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七次复查成果,广西区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58.11立方米/公顷,覃塘区为广西的76.4%,林地生产力不高,从侧面反映出覃塘区森林资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1完善森林资源科技化管理
由于较为全面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十年才开展一次,所以林业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完备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做到每年更新森林资源数据,与林业生产密切联系,并定期监测森林资源动态,准确掌握林地保护利用信息。确保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可靠性,并适时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林业生产发展方针、政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依据。
3.2加强林地资源管理
林地资源管理是林业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之一。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林地管理工作中,一是要当好当地政府的参谋,促进地方党政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林地管理工作的领导;二是要依法统筹安排各行业、各项目使用林地的工作;三是要加强与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四是要加大力度惩治破坏林地资源犯罪活动;五是严格履行使用林地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审核审批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林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据覃塘区森林资源现状,将森林进行分类经营,不同类别的森林,采取不同的经验方式。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林种结构,既能做到按市场需要组织林业生产,又能维持森林的生态效益,并能较好解决林业作为物质生产部分和公益事业管理部门双重功能的矛盾。实施分类经营,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森林不同功能的多样性需求,最大限度的解放林区、林地生产力,搞活林业经济,促进森林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为森林资源产业化和工业化提供条件。
3.4充分挖掘林地增长潜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张,都不可避免的使用到林地资源,为了保证未来林地面积不因为被占用而大幅度下降,应充分挖掘林地补给的潜力。从我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措施可以增加林地:一是对坡耕地或丢荒耕地继续实行退耕还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地数量;二是对区内已废弃或用地到期的工矿场、采石场、临时用地等实施整地造林或植草恢复森林植被;三是加强对原难利用地、干涸水塘、灾害损毁等未利用地的植被恢复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5全面开展植树造林
以增加森林面积为重点,通过全面开展造林绿化、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和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大力推进荒坡荒地、工矿废弃地、临时占用地、宜林闲置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积极参与“绿满八桂”造林绿化、珠江防护林建设、道路绿化等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快对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和一般灌木林地的绿化和改造,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率,确保森林数量稳步增长。
3.6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提高森林整体质量
通过科学规划、分类经营、分区施测对森林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积极发展。着力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优化森林结构,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对现有低产林的改造力度,对林分质量差、森林蓄积量和生长量小、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的低下林分进行改造,提高林地生产率。
3.7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区域林业产业规模
覃塘区目前有较大面积和较大比例的速生丰产林,要按照分类经营的方针和林地保护利用的相关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发展企业化基地造林,对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对商品林产业化基地建设进行扶持,按照“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的原则,创新建设模式,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原料林基地建设步伐,明确产权归属,做大做强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广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Z].广西,2009.
[3]杨小兰、吴国欣.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11,(4):125-128.
[4]王少忠.东山县林地保护与利用的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09,(2):20-23.
[5]莫继有、吴永富、兰俊等.广西东门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策略.[J].桉树科技,2011,(1):53-56.
1.郑州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
1.1外来有害生物不断入侵,主要病虫种类出现更多外来入侵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近年来,由于我市物种的引入,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原产于世界各地区的园林植物的危险性以及检疫性病虫害,如:从2008年开始,郑州市市树法桐梨网蝽和方翅网蝽疫情大爆发,造成迎宾路、中原路等景观道路大面积法桐受害,不仅严重影响道路景观,而且曾一度威胁法桐正常生长。
1.2引进的植物品种单一,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条件
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引进的草坪植物多为禾草类(早熟禾、黑麦草、高羊茅)和白三叶草,行道树主要是法桐、国槐、黄山栾等,缺乏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这种人工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食者(包括多种生物)和天敌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很难建立起来。这个时期,刚入侵的病虫害由于缺乏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制约,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就会在这些充沛而且连续的植物食料上迅速生长繁殖,造成大发生。1998年和1999年郑州市冷季型草坪银纹夜蛾盛行就是明显的例子,当时整条中原西路西三环至西四环段的草坪在3天时间内整体被食光,几乎不见绿叶。
1.3 防治手段单一
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作祟,目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学防治,因其使用方法简单,见效快,效果好,特别是当病虫害大发生时,化学防治往往成为唯一有效的措施。但是化学防治也存在许多弊端,使用不当能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药害。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会使某些害虫、病原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造成用药浓度越来越大,安全性越来越小,防治越来越困难。
1.4 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化
植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日见复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行道树、街头绿地中的花卉、树木,往往会受到下水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诸多地下设施的影响,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或废水也时刻影响着植物生长,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植株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差,给病虫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以郑州市中原路为例,由于汽车尾气、空气排放物等污染造成整条道路法桐叶片变小(我们戏称袖珍叶片),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连续多年生长不良,严重影响观瞻。
1.5害虫天敌难以生存,由于城市绿地人为干预严重,很多昆虫的天敌,如鸟类、寄生蜂等难以存活,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病虫害大面积爆发。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受害虫、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虫、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植物受病虫为害后的症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3.1苗木检疫
一些病虫害分布范围较窄,仅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但这些病虫害可以随苗木的种子、用作繁殖材料的插条或根、原木以及其他园林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传播到新区,扩大其危害范围。因此,严格执行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3.2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病虫的发生和为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越冬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3 栽培管理预防法
这是综合防治中的一项基础措施,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和发展对外界环境条件、寄主情况等具有一定要求的原理,抓住影响病虫数量消长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改善栽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改变病虫的适生条件,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其抗病虫能力,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3.1 选育抗病虫害品种 结合我市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选育抗病、虫的园林植物品种如银杏、大叶女贞等,并在育苗、出苗时严把病虫携带关,这是防治郑州市园林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3.3.2 适地适树和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采用常绿落叶结合的方法将地被植物、乔灌木复层种植,通过科学地搭配树种,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促进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植物对病虫危害的自我调控能力。
3.3.3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根据苗木的生长特点,在圃地内考虑合理轮作、合理密植以及合理配置花木等原则。从而避免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增强苗木的抗病虫性能。露根栽植落叶树时,栽前必须适度修剪,根部不能暴露时间过长;栽植常绿树时,须带土球,土球不能散,不能晾晒时间过长,栽植深浅适度,是防治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措施。
3.3.4合理配施肥料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如猪粪、鸡粪、人粪尿等,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无机肥如各种化肥,其优点是见效快,但长期使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会产生不良影响,故两者以兼施为宜,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这些年就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轮施的办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5 加强园林植物的抚育管理 及时修剪,以增强树势,结合修剪清除被病虫感染的植株、病枝及剩余物,以减少病虫来源,例如,郑州市工人路国槐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危害严重,防治效果不甚理想,我们采用重剪虫害枝的办法进行防治,两年后基本控制了该道路蛀干害虫的危害。
3.3.6 清洁园圃 大多数病虫的病原物(菌)或越冬卵均在枯枝落叶或杂草中越冬,因此在冬季全面清理枯枝、落叶和杂草,可以大大地减少各种病虫源。2001―2003年郑州市西站东街国槐尺蠖爆发,每到6、7月份,整条街道国槐树叶仅剩叶脉,人在下面行走,一不小心虫就落在身上,我们也曾进行连续喷药,但由于树木高大,效果不理想,2004年冬,我们全面清理了道路两侧的杂草,并进行了硬化,结果一下子就控制了尺蠖危害。
3.3.7树干涂白 树干涂白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冬季树木的冻害、日灼,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杀死在树皮里越冬的螨类、蚧类等,还能阻止翌年天牛成虫产卵,起到既防冻又杀虫的双重作用。
3.4 推广应用天敌防治技术 无公害防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是今后防治虫害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园林植物虫害防治中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还有利用黑光灯、性外激素、激光等现代科学技术消灭害虫,或使其产生遗传性生理缺陷,导致雄虫不育,提高防治害虫的水平和效果。
3.4.1 以虫治虫 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和蝽等。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肿腿蜂防治双条杉杉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等有明显效果。
3.4.2 以鸟治虫 保护和利用益鸟来防治害虫,如利用啄木鸟防治双条杉天牛;利用灰喜鹊来防治松毛虫;家禽也可利用,如养鸡防治国槐尺蠖。
3.5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1987年郑州市园林植物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使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
3.6 物理机械防治法 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使用工具、设备或创造害虫所喜欢的物质条件,利用光、热、辐射等机械、物理以及人工防治等方法防治害虫,此法因简便易行,又无污染。如,用插放杨树只把诱杀棉铃虫成虫,就是一种不错的病虫害防治办法
3.6.1 灯光诱杀 利用夜蛾、刺蛾、毒蛾、螟蛾、枯叶蛾、叶蝉、金龟子成虫等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设置黑光灯在其成虫发生盛期进行诱杀,这种方法郑州市碧沙岗公园用的较多,效果也相当明显。
3.6.2 潜所诱杀 利用害虫秋季下树越冬的特性,在树干上绑扎草绳,引诱害虫在其中越冬,翌春解下草绳可杀灭害虫,郑州市迎宾路已连续多年用该方法防治法桐草履蚧,成效显著。
3.6.3 以激素治虫 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作为引诱剂,诱杀害虫。目前已经人工合成的昆虫性激素化合物达1000多种,其中商品化的有280种,在我国棉红铃虫、棉铃虫、梨小食心虫等性外激素已被广泛用于虫情预报。
3.7 人工防治
刮除树干国槐尺蠖卵块,刮除树干上的介壳虫,剪除病枝、病叶等都是人工防治的范畴。
3.8 正确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选择性强、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主要作用解决突发或大面积严重发生病虫害。其优点是功效快,便于机械化和大面积应用,受影响的因素较少,但也存在着杀伤天敌、产生抗性、污染环境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3.8.1 抓住有利于施药的气象条件,气象的变化直接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 就温度而言,大多数农药适宜的施药温度是20~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一般应选择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15时以后的晴天时间施药,降雨对农药的使用效果影响较大,雨水可冲淡、冲刷掉叶面上的药剂,如在喷药后24小时内下雨需要重新喷药。
3.8.2 抓住病虫害最薄弱的环节和最有利于大量杀伤的时机施药 一般病害在整个侵染循环或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农药的反映和敏感程度有显著差别,病害在发病初期或病菌孢子萌发侵入植物阶段,是他生活史中最薄弱的环节,对药剂比较敏感,抗药能力最弱,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害虫在初孵化至3龄之前抗药性最弱,特别是卵孵化期和幼虫的蜕皮期是施药的最佳时期。
3.8.3 要抓住保护对象对药剂不敏感期施药植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的植物对农药的反应不同,幼苗、开花阶段耐药力较差,长势很弱、营养不良的植物就更易产生药害。
3.8.4 抓住天敌的安全期施药 在病虫害防治中要注意保护天敌,以维护生态平衡。如在天敌昆虫的卵期或蛹期施药则可以达到控制害虫保护天敌的目的。
3.8.5 对可以兼治的病虫害。要实行兼治,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避免污染环境和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准确掌握每种药剂对每个防治对象的使用浓度和极限浓度。
3.8.6 要注意药物的交替使用,尽量减缓防治对象抗药性的产生,同时根据防治目的,选择适宜的农药剂型来提高防治效果 对于不同的防治对象,应根据它的特点、植物和环境等因子选用不同的药剂剂型进行防治。如防治食叶害虫,一般采用乳油、可湿性粉剂;防治地下害虫一般采用粉剂、乳剂等配成毒土处理土壤等等。
在现阶段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时,应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为害范围之内。基于此,植保工作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将各种防治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安全有效地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保证园林绿地的观赏品质,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弄清病虫害种类进行科学防治是保证城市绿地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stainable desig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garden design,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n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spread,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t i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虽然我国的经济保持着相对高速的增长态势,但高能耗和高排放量仍然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隐患,同时也对“节能减排”的实现造成巨大压力。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人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其物理环境结构和物质能量流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系统的自然调节净化机能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其景观结构的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2生态设计的运用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虽然造价不菲,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3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3.1尊重自然
充分利用植物的环境功能,适地适树,种植的群落结构合理:通过合理选择乡土树种、草种等,以最优植物群落结构,结合一般设计,达到最佳综合效果。特别是要合理应用野生草本植物。原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优先:采用可能的技术手段,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措施,对场地现有资源的保护开发使建设和自然的矛盾最小化。水资源充分利用: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有效组织屋面排水,地表排水,利用于园林水系统中,同时采用可渗水硬铺装。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利用中水、自然降水。地方材料和无害材料使用:通过在设计中应用木材、石材等地方材料(尤其是工业的余废料),可以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材料,使各项功能合理解决。利用当地材料减少远距离运输。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通过在设计中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及其措施,使化肥、农药的用量减至最低程度。减少能源消耗:在园林设计中,尤其是园林水景、温室等高能耗项目设计,采用合理技术手段将能耗降至最低,如太阳能的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利用自然生长速度快的材料,如竹子作为一些工业材料的替代品。
3.2整体性关注,融入生态关怀
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城市人工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规划的同时,采取尽可能小地干扰水文、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生长等措施,使城市室外空间环境从整体上达到最优化。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交通模式。配合规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在合理布局并安排好室内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和布局室外工作、生活和交通、娱乐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农业资源和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使生活、生产、娱乐紧密结合。把资源的利用和再生结合起来。用最优化的布局来节约材料的使用量和成本。设计应从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出发组织环境空间,尽量使用中式景观设计里的象征表现手法,不是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景观项目,只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并把园林给场地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小化以及最充分地利用场地。尽量使用高技术设计,对环境最少的干扰。要求最低限度入侵基址,从建设伊始直到竣工都要如此设计,并要贯穿建设整个流程,从尽可能少搬运土到种植野生花卉,这些都要考虑。
3.3景观生态元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景观生态元都有其美学和功能上的意义,而这些意义的实现应充分考虑到景观元素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自然状态下,景观生态元中各种自然资源是异质分布的,而在城市景观生态元中,由于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往往倾向于同质分布,例如:我们需要大面积的活动硬地,需要大面积的观赏草皮或单一林带等等。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从无序状态进化到有序状态,就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景观生态元维持同质分布状态比异质分布状态要耗费更多的物质和能源。因此,在设计中可以用局部的同质来造就整体的异质性。尽量保护景观生态元中景观的异质性,可以减少人工维护的费用,提高景观生态元的稳定性。同时,景观的异质性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因此生态化设计就应该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生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在城市中,以城市绿地为代表的景观生态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城市绿地应该走出唯美价值标准的层次,从大草坪和观赏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生态化绿地。
3.4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拼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网络的构建不仅仅是道路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它奠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各景观生态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对拼块的干扰,可以控制拼块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自然资源拼块,协调人工景观拼块的发展。以“廊道”的概念来设计城市的基本生态网络,可以不再局限于仅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城市空间和交通层面的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4结语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传统园林设计的延续,是兼顾美感和维持生态环境和谐的一种设计方式。应以保护自然能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循环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园林景观是人性化的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适应自然景观,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满.论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