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音乐教育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

篇1

21世纪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而从属于美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了明确界定,《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目标强调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音乐课程应通过熏陶、影响等途径,使音乐成为人的终生

朋友。

一、音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本,音乐教育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音乐教师,决定音乐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可见,音乐教师只具备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巧上,更应体现在丰富的专业素质内涵方面。他们既应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应通过自身的艺术感染力、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美育功能。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音乐教育是声音、情感体验的艺术教育,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和分享音乐美感的过程。教师音乐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有些教师,即未来的音乐教师,其音乐审美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对音乐缺乏充分的情感,进而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实现。笔者在“音乐教学法”课上经常看到:很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中小学模拟授课时,盲目依赖多媒体课件,即便是自己站在讲台上范唱(奏)歌曲,也缺乏情感,毫无音乐表现力。

另外,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的缺乏与上文提到的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的缺乏有一定联系。拥有高技能却没有感受能力的演奏和演唱是机械的,没有感染性和生命力,而没有思想的、机械的身体动作更不能引起思想的新的火花迸发。

上述不足及缺陷将明显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学专业学生,即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后备军队伍,对于其今后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学水平的单一和呆板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实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音乐审美功能的良好实现。

二、“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艺术学院和芭蕾舞团、歌舞团、艺术学校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和谐共荣,在“产、学、研”一体的基本框架下,采取多学科、紧密型、全方位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如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选派实习学生参加院团演出季的排练、演出、管理,提高其合作能力和舞台实践经验;团校也将派出资深演奏家、演员和管理人员带领实习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空间。

此举说明,对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来说,将“两团一校”建设为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可为在校的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在组织专业学生到两团一校进行观摩、实习、实践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参加选拔、竞聘两团的签约演员,让他们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艺术实践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出路,艺术作品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紧抓舞台实践,是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院团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大大增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尤其突出表现在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表现力、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团校资源优势,促进、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可提高学生对舞台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院团结合中,演艺团校委派的教师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无可比拟的丰富的舞台经验。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成果。这些舞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在教学中令人钦佩。在专业音乐教学活动中,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特别注重并强调其社会属性、行业属性及就业属性,这是很值得借鉴和补充的。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历来走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套路,是一种较封闭的培养方式,教师对音乐美育功能的感受较为薄弱,学生也体会不到相应的音乐感受。团校教师的人才引进可以大大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这些团校委派过来的教师大多为艺术专业院校毕业,几十年从事舞台表演艺术事业,均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知名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与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除技法性教学外,十分注重表现性与应用性教学。可以想象,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教师是十分了解和重视舞台的表现和感受的,也是深刻体会到音乐表现的美妙和魅力的人,他们在作为教师教授学生时,会把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作为教育的重点,甚至在教授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美妙,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性。他们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可以讲授,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可以拿自己的舞台演出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甚至将学生带到真实的舞台学习,感受舞台表现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弥补了院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对舞台表现能力的重视,并加深了对呆板的技能表演背后的更多情感性的领悟,进而促进自身音乐表现力、感受力和鉴赏力的提高。

2.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活跃的创造氛围有助于启发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这与他们的团校性质和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因为大量的舞台表演不可能总是旧东西翻来覆去地表演,而针对不同的表演场所、观众需求、情感表达,需要有适当的改变甚至创造。同一种舞蹈或戏剧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而达到不同的舞台效果,这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表演者对这种舞台表现的差异是最清楚的;为追求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团校音乐人才创作产生许多原创性作品也很有可能和必要。

笔者认为,多数高校总是缺乏创造性,大多是在重复别人的东西;最开始的模仿当然不可或缺,但长期处在低层次的模仿阶段得不到提高,只用熟练的技能应付,难免思想僵化和单一,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感受和表现。院团结合模式也可以促进院校创造性的迸发。目前,院校原创型人才极度缺乏,与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合作将可能进一步扩展到院团共同打造艺术作品的新领域,构建原创平台,产生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种活跃的、新颖可喜的创造氛围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无疑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3.团校提供充分的艺术实践机会,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表现、感知能力的提高

团校结合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学生亲身实践不仅锻炼了专业的技能,更体验到整个音乐过程的快乐和意义,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性,对于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和以后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将有极大的帮助。院团结合模式也是院校教学方法理念的更新和改进,新颖的教学方式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自身技能和音乐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学生亲身参与到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不仅是技能的表演,可能还参与到舞台的设计安排、表演流程的熟悉等过程,使学生在舞台上,在面对有广大观众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舞台表现的东西。有明确观众对象的舞台表演,如果只用机械的专业技能,明显是不能达到好的舞台效果的,只有学生自己拥有对音乐的充分感受,才能表演出充满感情的东西,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可以说,院团结合提供的实践表演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4.学生对舞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高其审美观察力和音乐感受力

随着在团校中的舞台实践,学生也拥有了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其中有成功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对演出成败进行事后的总结和反思,就可以获得比一场演出更多的东西。可以看到,音乐感受性的差异极大地影响到舞台效果的呈现,不同的音乐感受带来不同的舞台表现,同一种舞台演出因为感受性的差异也会导致有很大差异的舞台表现效果,这些区别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演出才有可能深切体会到。

学生通过对比较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重点分析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差异性,进而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把这些通过实践体会到、观察到的东西总结出来,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观察力和音乐艺术感受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院校理论优势,有助于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院校师生相对团校来说拥有理论上的相对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1.以院校教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催生音乐审美相关教科研成果

传统的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的习惯,那么在与团校结合的实践表演之后,院校师生可观察、总结和反思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中自身情感的感悟、舞台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创造性的火花,将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这样的思维方式能促进对经验的总结,对问题的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催生一批音乐审美理论教科研成果,起到在教育教学中借鉴之作用,以更好地指导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2.以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改革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方法

院校相对团校来说,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因此特别关注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研究。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的重新界定,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正是一种实践性、感受性、体验性、参与性的音乐教学方法及授课形式,通过这样的熏陶、影响的途径,能极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

联系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只有让接受普通音乐教育的学生参与、体验、感受音乐课堂的美,才能真正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模拟课堂有望不再完全依赖多媒体,能实现师生对话,创造出有感情、有生命、有魅力的音乐审美实践课堂。

三、让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为“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受益者

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表演艺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专家,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的音乐基本技能、丰富的音乐知识、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和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良好的音乐专业素质,在教学品格、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心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素质。

篇2

1.英语阅读的目的

阅读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几乎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密不可分。我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去阅读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出于查找内容,有的出于娱乐,目的之多,不一而足。Christine Nuttall (2002,11)写道: “Whatever your reasons for reading (excluding any reading for language learning ), it is not likely that you were interested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what you read ,and even less likely that you were interested in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used .You read because you wanted to get something from the writing .We will call this message :it might have been facts ,but could just as well have been enjoyment ,ideas, feelings (from a family letter ,for instance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阅读目的,阅读者不可能是因为对发音、更不可能是因为对文中的语法结构感兴趣。阅读是为了从中获取称之为“信息”的东西: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某种享受,观点,情感(如读家信))。阅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读者与作者交流,从文章中提取信息,从而构建有效而联贯的心理表征(周红,2004)。在中国英语作为外语,学生的英语阅读虽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但更应是信息交流、增长知识及能力的过程。

2.阅读理解的理论基础

根据现代语言学的交际理论,我们可以把语篇(我们阅读的主要单位)看作是作者对自己的思想、知识、经验等编码(encode)的结果(Sperber,etc,2003:4)。在作者编码的过程中,作者根据大脑中假设的阅读对象,恰如其分地给出读者所需要的内容,也就是说他基本遵循Grice合作原则中的四准则进行编码(质的准则,量的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胡壮麟,2002:253)。读者阅读语篇的过程则看作是作者编码的逆过程,是读者解码的过程,是读者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把语言符号转换成思想、知识并进而在头脑中加工成有效而连贯的心理表征过程(Sperber,etc,2003:4-5;周红,2004:1)。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的假设和读者的知识匹配,阅读理解顺利进行。如果在这一解码过程中,读者无法把语篇的内容转换成连贯的表征,阅读理解就发生了障碍。例如:

1)The average city dweller is already contending with the unwanted sounds of horns, engines, jackhammers, helicopters, sirens, jets and stereos.(韩志先等,2000:2)

2) In the first example, a carbon anion is formed that is stabilized by resonance (electrons delocalized over the carbonyl group and a carbon action).In the second case, a carbon anion is formed that is stabilized by the electron withdrawing inductive effect of the three chlorines. (Christine Nuttall, 2002:11)

例1中如有生词jack hammers 会影响句子的准确理解,但基本不影响句子的整体理解。例2中即使借助词典查到每一个词汇的含义,部分读者也难以理解整体。事实上,在几乎所有的语篇阅读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作者的假设和读者的知识总有不相匹配的地方,或者读者认为理解文章的线索缺少一环。但部分困难借助于词典及阅读技巧很快可以解决,而部分困难在读者知识缺陷的情况下难以解决,便成为障碍,成为影响阅读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存在着不同的形式。

3.阅读过程的因素分析

英语阅读理解过程远不至于交际理论所分析的那样简单、单纯,不受外界的影响。阅读理解过程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其过程是在大脑这一“黑匣子”中进行的(Sperber,etc,2003)。人类对阅读过程的认知随着语言学、认知神经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进步在不断地前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影响这一过程的众多因素。尽管人类还无法穷尽影响这一过程的所有因素,但我们可以放心地说,这一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物理、心理及生理的方面都会影响到阅读的过程和结果。据此,影响阅读理解的众多因素可以大致如下:

3.1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语法。在外语的阅读过程中大部分的阅读困难是由语言文字造成的,特别是语言学习的前期;有人认为,学英语主要是词汇、语法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字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困难80%以上是由于生词而造成的,只要借助于词典就可以解决。据学生反映,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困难主要是生词造成的,四级、六级大学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方面的困难还是由于生词造成的。由此可见,生词是影响语言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一个没有记住多少英语单词的人,怎么能读懂一般的英语文章呢?更不用说原版文章。同样,语法结构也影响我们的理解。我们不断学习、熟悉、掌握语法结构,使之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并在阅读过程中帮助我们解码、理解文章。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生词量的不断积累、语言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一个总觉得阅读难、阅读水平难以提高的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词量小,记不住生词,语言知识贫乏所导致的。因此,只有不断的扩大生词量,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才能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减小阅读中的困难。

3.2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这里主要指除语言知识之外的世界知识,也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说的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框架(framework)之类的东西(Ungerer,2001:185)。知识是指一个人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总称。读者的知识因素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过程、理解的程度和理解的结果。文本表面上看来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静态的实体,而实际上是作者的经历、经验、观点及态度等的反映,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语言外的动态实体,是一个把主观世界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的东西,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反映。因此,一个缺少对客观世界了解的读者,很难理解对此世界的主观反映。没见过火箭的读者就难以想象火箭的构成,更难以对火箭在太空中运作情况的描述;未见过电脑的人,很难理解电脑的桌面是什么样的,菜单是什么样的。可见,读者的知识因素严重地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3.3文化因素

影响阅读的因素有时并不在于语言方面和综合知识方面,而在于文化的差异。阅读材料是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没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的背景知识,要达到对文章的理解,一般是很困难的(Gee,2000:43)。随着个人词汇量的扩大、世界知识的增加、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他所面临的阅读困难不再是以语言为主,而是以文化为主。而对于初学者或者较低阶段的学习者来说,文化因素造成的障碍有时简直是难以逾越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文化,只有熟悉一定的文化才能理解一定文化的产物。当然文化和语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又深深根植于语言,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在一定的情况下语言和文化共同构成影响读者阅读理解的因素,更加加大了读者阅读理解中的困难。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既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又是文化的学习过程,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减少阅读理解中的困难。

3.4语用因素

作者(说话者)与读者(听话者)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别,前者所表达的意图和后者所识别的意图之间总不完全重合,有时读者或听话者所丢失的内容多于识别的内容,交际未达到目的。语言的形式与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之间并不完全对应,间接言语行为和言外之意常常发生,而这往往是作者的意图之所在。因此对读者和听话者来说,要不断培养一种推导“符号超载”意义的能力(熊学亮,1999:160),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意图的能力。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是借助于上下文一定的语言环境表达的,所以理解上下文环境对作者的意图推理至关重要。而上下文环境在一定情况下与一定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为什么有话不直说,甚至“声东击西”呢?这种情况下,要求读者去推理作者的真正意图,而潜藏在这一意图后面的仍是交织的文化现象。

3.5推理能力方面的因素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有时我们既没有语言障碍又没有文化障碍,但我们仍难于形成对语篇的完整理解,或者说难以建立对整个语篇的连贯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缺少推理的能力。推理,就是读者借助于语篇中明确阐述的信息和自己已具有的知识,去探知语篇中没有明确阐述的隐含信息、或者对语篇中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推测的能力(周红,2004:1)。善于推理的读者,能将语篇的各个部分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加深对语篇的理解;而不善于推理的读者,只停留在语篇的表面理解,难以形成对整个语篇的连贯的心理表征。在语篇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应不断地推理,应不断验证作者的推理,从而同作者进行交流。在语篇阅读过程完成之后,读者应借助于语篇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推断作者隐含的信息、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许多文章都有隐含之意、言外之意,只有借助于推理,才能发现、挖掘隐意。而推理能力的培养是许多学习者所忽视的因素。

3.6认知因素

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喜欢逐字逐句,生怕漏掉什么,并且时不时地去复读;表面看来,加强对局部的理解有助于整体的理解。但这样做破坏了思维的连贯性,有碍于理解全文。阅读的目的是力求理解或吃透语篇的整体篇义,由于人的工作记忆有限,如果对局部信息“过度处理”,只能加重记忆的负担,消耗阅读者的能量,阅读者因此而变得疲劳,因而也影响了后面的认知处理质量。Rumlehart(1977)的实验证明,如果阅读者平衡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在理解质量保持70%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阅读速度,便能获得阅读速度最快、理解效果最佳的阅读效益。

3.7情感因素

早在70年代前后,人们开始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其中Krashen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说明语言学习者情感所处的状态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低情感过滤有利于语言学习,高情感过滤不利于语言学习(Brown,2005:280)。在情感因素中,特别是焦虑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最大(Brown 2005:141-143)。社会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认为阅读者如果没有较好的心境,再好的阅读材料也不起作用。(Jack Arnold,2000)。可见,阅读者阅读时如果焦虑过强,消耗大量的注意,会严重影响甚至阻碍认知,导致阅读无法进行。

4.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4.1习得和学得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习得”,指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者以获取信息或交流消息为目的的无意识的语言习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学得”,指的是正式的有意义的对语言规则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Brown,2005:280;张伊娜,2004:26)。

基于前面的影响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文化、语用、及认知因素,要解决这些因素造成的问题,主要取决于习得和学得。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拥有的资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者较多地处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能够从经常听到的目的语的语境中不自觉地汲取一些词汇,了解目的语语言使用者的一些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况,通过习得,可以掌握、学会一口流利的目的语。学习者较多地处在母语的环境下学习英语,只有有意识地识记,才能记住单词,扩大词汇量;只有有意识地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和运用一些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只有有意识地学习和阅读,才能掌握目的语国家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内容。对于外语学习者,只有把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习得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学会外语,学好外语,克服阅读中多种因素造成的困难。事实上,学得和习得两者无法完全分开,它们贯穿于任何一位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始终。对于外语学习者,学得显得尤为重要,好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要靠有意识地学习去掌握、领会。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习得,并更主动地利用学得,逐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掌握更多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增强语用能力,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更详尽地掌握目的语,成为有效和高效的英语阅读者。

4.2培养推理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语篇只是作者对自己的经验、观点等的一个编码结果,是个静态的东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一个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作为认知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旺盛的精力,不断地利用作者所提供的信息推知隐含信息和未知信息,力图形成最连贯的心理表征,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培养推理的习惯和综合的能力。

只有经过推理,才能在看似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动态的联系,把看似彼此孤立的东西有机的联系起来,把作者含而不露的东西明晰化,在作者提供信息的基础之上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同时也要综合,经过综合可以更好、更有效地理解语篇,既见“树”又见“林”,掌握语篇的中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如果说推理是作者思路的延伸或领略作者言外之意的重要途径;那么,综合可以说是作者思路的浓缩。

推理和综合是读者理解语篇的两个有效途径,是认识者参与语篇理解的主要过程。因此,在阅读实践中要不断地培养推理和综合的能力,养成推理和综合的习惯,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阅读理解中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障碍。

4.3创造有利的阅读环境

阅读的心境是很重要的因素,要力图疏导、克服阅读时的焦虑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同时保持周围环境的宁静、舒适、熟悉,排除可能造成阅读者分心、消耗注意力的东西。阅读是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只有认知、情感等因素协调进行,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5.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并就此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但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只有靠读者在实践中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积累;阅读建议对策的有效与否也需要教师和读者在阅读教学和阅读实践中去检验。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在实践中对教师和读者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J. P. Gee.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F. Ungerer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D. H. Brown.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4]D. Sperber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

[5]Jack 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Christine Nuttall.外语阅读技巧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端木义万.谈谈外刊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8]韩志先,贺慧声,吴京汩.英语泛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Effect of Language and Music Psychological Therapy on Negative Emotions and Behavior Correct Effecacy. Zhang Jinxiang, Zhai Ailing, Wang Yong, et al. Jining Mental Hospital, Jining 27205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gst depressed and harmful active correct effect of music language psychology therapy to detoxificatee. Methods Sixty detoxificatee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d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s group and control croup, both group were managed and educated with the roution manage way,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currently (espouse) psychology nurse, 30 detoxificatees(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music language cure way for 6 weeks. All subjects were estimated by SDS/SAS, and NOSIE. Results Decreases of all the scales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obviously more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music cure way with language introducing could improve the harmful emotion, correct the mistake acknowledge, recover society function, It had the actively affect for psychology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Music and language therapy; Detoxificatee; Negative emotion; Psychotherapy; Active

海洛因依赖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脑部疾患。据文献报道[1],海洛因依赖患者存有一定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该情绪与认知功能障碍相互影响,为海洛因依赖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也给临床诊断治疗增加一定难度。因此,全面分析每位海洛因依赖者的负性情绪及其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再根据其个性的负性情绪开展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治,对海洛因依赖者的康复和预后判定有较高的价值。有文献报道[2],目前,强制、劳教和自愿戒毒所都存在身心康复措施薄弱,重药物脱毒,轻身心康复;重戒毒所内戒毒,轻社会帮教的情况,这也是造成戒毒所成效差,复吸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亟待研究和解决。鉴于此,我们对30例脱毒后具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其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戒毒者进行了音乐语言心理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7年1月~4月在我所进行戒毒的60例戒毒者,符合CCMD-3关于海洛因依赖的诊断标准,入所时尿吗啡检测阳性,排除严重的精神疾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7例;年龄:24.86±13.71岁;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20例,高中及以上者4例;职业:个体经营者21例,无业者5例,其他4例。婚姻状况:已婚8例,未婚13例,离异或分居者9例。吸毒方式:烫吸4例,注射8例,混合18例。吸毒剂量1.02±0.21g,吸毒时间1.86±0.83年。对照组男25例,女5例;年龄22.48±9.69岁。文化程度:小学7例,初中19例,高中及以上者4例。职

业:个体经营者20例,无业者5例,其他5例。婚姻状况:已婚10例,未婚12例,离异或分居者8例。吸毒方式:烫吸3例,注射6例,混合21例。吸毒剂量0.96±0.16g,吸毒时间2.07±0.71年。两组戒毒者在上述变量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戒毒者经2周系统的药物治疗脱毒成功后入组,入组后,对照组进行常规性管教,给予一般支持性的心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实施为期4周的音乐语言心理治疗。音乐语言心理治疗由工娱疗科具有一定音乐治疗能力的护士专职具体实施。根据患者各自不同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治疗,音乐采取感受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以聆听针对阴性症状特制的具有轻松、活泼、愉快、欢乐、节奏感强、热情奔放的乐曲,包括轻音乐、民乐、世界名曲等。具体方法是:每周一~周五上午9:30~10:30和下午2:30~3:30到工娱疗科接受音乐治疗,时间为40min。治疗前,调查、测试、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确定治疗的目的;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以及编写相应的诱导语言;播放背景音乐。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背景音乐和治疗目的,对患者进行语言诱导和沟通。治疗的方法是在播放一段特定的背景音乐的同时进行语言诱导。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有不同的治疗目的,同时,也有不同的音乐的诱导语言。在治疗过程中,先后采用了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人生历程回忆,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催眠,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积极性暗示,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呐喊与宣泄,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对未来生活憧憬,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对母爱的感恩等。诱导语言的节奏、声音的大小,语言的内容与治疗的目标与背景相匹配。在每次诱导治疗后,与患者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

1.3 评定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由2名从事多年的精神科主治医师于入所后2周及6周后进行评定,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ISE)[3]于治疗前及每两周末由分管护士进行评定。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建立数据库输入SPSS 11.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

3 讨 论

有关资料表明[4],大多数海洛因依赖者在脱毒治疗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且与滥用量、滥用年限、滥用方式、复吸次数有一定的关系。文献报道[5],在强制戒毒所戒毒康复期的海洛因依赖者抑郁症状的出现率为87.3%,以中度和重度抑郁表现尤为突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38.2%和41.8%。大多数海洛因依赖者在急性戒断反应基本消失的情况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且抑郁程度较重者居多,如不及时发现及控制,易将成为导致复吸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寻找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和不良心理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多种干预措施,从多方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音乐作为一种心理干预的方法,其临床疗效已被证实。音乐主要式是通过它的物理性和对人情绪作用来影响人的心理。文献报道[6],音乐干预是精神疾病较好的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它能分散精神病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活动能力,调节情感反应,巧妙地把各种病态行为引入正常轨道,丰富住院生活,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但是,单纯音乐治疗也存在不足,

音乐崇尚的是一种感染情绪作用,而不是智力、推理和判断活动,它具有难理解性和缺乏针对性的弱点[7]。语言作为心理治疗媒介,虽然具有逻辑性和说理性强的特点,但却有着“情景性”和“感染性”不足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被治疗者会出现“道理我明白,可就是控制不了情绪的情况,使治疗者无可奈何[8]。有学者报道[9],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能提高情绪机的稳定性,且效果要好于单纯音乐治疗。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被治疗者想象、思维、回忆等心理活动在治疗师主动的引导下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对被治疗者的掌握,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对音乐语言治疗对戒毒者心理行为干预效果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前,两组SAS、SDS、NOSI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组患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干预后,观察组SAS,SDS,NOSIE各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合分析表明,音乐语言心理治疗,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戒毒者的负性情绪,矫治行为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心理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4 参考文献

[1]穆俊林,孙敏,陈兴时,等.海洛因依赖者的负性情绪与P300电位.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3):205-207

[2]刘志民,连智,刘锐克,等.昆明、北京两地不同戒毒机构戒毒治疗基本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药物滥用杂志,2005,11(4):214-221

[3]张明园.精神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35-217

[4]冯怡,徐嗣荪,王秀华.50例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治疗前后抑郁和焦虑状况分析.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9,5(1):12-15

[5]张建球,李辉.曲唑酮治疗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焦虑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12(3):201-203

[6]顾红.音乐干预的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64-167

[7]徐光兴.临床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