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工业经济走势

工业经济走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工业经济走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总体特点

 

1、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3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38亿元,增长21.6%。从规模看,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加434亿元,各月均净增百亿元以上,3月份达到677亿元的新高,比历史最高月份多出45亿元。从增速看,当月增速均在20%以上,延续了金融危以来快于全国的态势,1—2月全省快于全国7.6个百分点,仅次于海南(34.6%)、西藏(32.6%)、四川(22.2%),居全国第四位、中部六省首位。

 

2、产销衔接继续改善。1—3月,全省工业品产销率97.8%,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完成产值5467亿元,增长37.1%;完成销售产值5345亿元,增长38.3%。其中内销占销售产值的95.9%,增长38.5%,一直是拉动增长主导力量。在产业转移加快和大项目出力拉动下,出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完成出货值220.5亿元,增长34.5%,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左右。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轻重工业结构看,1—3月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3.5%、20.8%,轻工业增速连续5年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占全省工业的30.2%、69.8%。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满足需求的终端消费品工业比重上升,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2.8:31.7:35.5调整为一季度的30.5:32.3:37.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6%,增幅高出全省工业4个百分点。

 

4、多数市州增长较快。17个市州工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11个增速超过20%。襄阳、宜昌引领全省工业发展,分别增长27.9%、27.6%,增速居全省前两位,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8%;恩施、黄冈、鄂州增速超过26%;咸宁、黄石、孝感、荆门、随州增速在23.7%左右;武汉、十堰受汽车等产业高位回落影响,增速分别放缓至16.5%、17.5%。

 

5、效益水平稳步提高。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6.1点,同比提高23.6点,实现营业收入3253亿元,增长40.3%,利润167.5亿元,增长54.5%,增幅分别高出全国9.3个、10.2个百分点。汽车、食品、钢铁、建材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3.5%、63.5%、65.7%、255%,实现税金207.4亿元,增长25.1%。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5.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6、工业用电需求较旺。一季度全省发电425.6亿千瓦时,增长16.6%,水、火电分别增长24.5%、10.6%。全社会用电量340.3亿千瓦时,增长12.7%,其中工业用电量236亿千瓦时,增长13.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9.4%,对增长贡献率为71.5%。月均用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的9个制造业中,8个用电保持增长,建材、钢铁、汽车等行业增幅达到两位数。煤电保障力度加大,一季度外购电量15.9亿千瓦时,相当于购进电煤80万吨,有效弥补省内电力缺口;全省电煤调、耗量分别为1059、1025万吨,同比分别增加92.5、91.5万吨。4月13日,全省统调电厂存煤165万吨。

 

二、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39大类行业中,38个保持增长,23个增长20%以上。主要行业在去年整体快速回升的基础上,食品、建材、机械行业延续快速增长势头,汽车、石化行业增速高位回落,电子信息、钢铁、纺织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1、汽车产量稳步扩大。一季度汽车产量47.7万辆,同比增加10万辆,增长28.1%,其中轿车、载货车、客车、SUV(越野车)产量分别增长7.2%、32.4%、86.6%、36.6%。当月汽车产量20.4万辆,比去年最高月份多7000辆。1—3月生产改装汽车4万辆,增长68%;发动机2682万千瓦,增长33%。行业完成增加值269.1亿元,在同期增长125%的基础上,增长21.6%。

 

2、食品行业高位运行。受益于旺盛需求拉动和产品价格上涨,行业延续近几年的快速增长趋势,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增长29.6%,对增长拉动贡献率为14.1%。加工程度较高的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分别增长33.6%、29.7%,快于农副食品加工业5个和1.6个百分点。植物油、软饮料、大米、白酒产量分别增长104%、75%、25%、37%。

 

3、石化行业平稳增长。石化行业完成增加值191.5亿元,增长11.9%。其中化工行业125亿元,增长17.7%;石油加工业43.5亿元,增长2.5%。荆门石化3月份检修,全省原油加工量229万吨,下降5.6%,原油产量23万吨,增长5.6%。化肥价格稳中有升,3月份磷酸一铵2690元/吨,同比上涨290元/吨;复合肥2590元/吨,同比上涨340元/吨。化肥产量210.7万吨,增长17.7%,较好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

 

4、机械行业比重提升。受益于市场需求旺盛、升级换代加快、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等4个子行业分别增长28.9%、43.7%、27.5%、5.3%,合计完成增加值172.8亿元,增长31.8%,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8.1%提高到9.9%。

 

5、钢铁产品量价齐升。企业抢抓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扩大生产,铁、钢、材产量分别为582、647、793万吨,增长12%、16%、25%;行业完成增加值142.5亿元,增长18.2%。武钢3月末钢材出厂价5170元/吨,比同期、上年末上涨510元/吨、360元/吨,生产钢材413万吨,增长15%。三峡全通冷轧薄板和镀层板产量75.6万吨,增长3.2倍。

 

6、电子信息产业较快增长。由于多普达停产、波导停产,全省手机产量74.6万台,同比下降53%,但在新项目和大企业出力拉动下,行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79.4亿元,增长23.6%。全省显示器产量449万台,增长38%;光缆产量145.8万芯千米,增长11%。天马微电子、华工科技、邮科院、富士康产值分别增长296%、107%、56%、43%。

 

7、纺织行业增速放缓。在原材料价格及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行业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由前几年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完成增加值99.3亿元,增速由同期的25.3%放缓至15.3%。纺织业、服装业、化纤业分别增长14.2%、18.8%、9.6%。纱、布、服装产量分别增长17.2%、41%、6.1%。

 

8、建材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受益水利建设、基础设施等工程拉动,市场需求扩大,产品价格提升。鄂东水泥(32.5级)价格350元/吨,同比上涨90元/吨。行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增长30.4%;全省水泥产量1694万吨,增长22.3%;瓷质砖、混凝土产量分别增长58%、96%。

 

9、烟草产品结构改善。中高档卷烟比重不断提升,一、二、三类烟占产量比重较同期分别上升8.36%、3.47%和4.8%。全省卷烟产量85万箱,增长3.6%,实现增加值98.6亿元,增长25.7%。

 

10、医药行业增速有所回落。全省中成药产量5.5万吨,增长1倍;由于部分企业停产、出口增速放缓,化学药品产量同比下降12%。全行业完成增加值33.7亿元,增长10.7%,同比放缓20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增速有所回落。1—3月,全省工业增速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上回落8.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头行业增速高位回落。汽车行业经过连续两年“井喷”式增长,逐渐转向平稳增长,一季度生产增速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由同期的28%下滑至15.5%,影响全省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此外,受油价飙涨、生产成本上升、统计口径调整等因素影响,纺织、电子、石化等行业增速也出现一定回落,部分行业内部出现分化苗头。

 

2、成本上升较快。一是多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3.7%。由于我省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外省调入,价格“剪刀差”达到6.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二是用工成本提高。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在去年上涨20%的基础上,今年又上涨15%左右。三是利率、汇率上升。去年10月份以来央行4次上调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1—2月利息支出34.6亿元,增长11%。去年6月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4%。由于成本上升较快,工业企业亏损增加。1—2月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至13.4%,亏损额同比上升16.7%。

 

3、要素约束趋紧。一是资金紧张。一季度全省新增贷款586亿元,同比少增218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94.5%,工业企业短期贷款有减无增。原材料、应收账款及产品库存扩大,1—2月“两项资金”增长28.3%,其中产成品资金增长36%,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矛盾。二是煤电趋紧。随着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全省电煤库存持续下降,而近期河南为省内保供控制电煤出省,山西、陕西因运力紧张供鄂电煤减少,湖南、江西等省3月底开始拉闸限电,组煤保电压力较大。三是用工短缺。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存在缺口,汉川市纺织企业、武汉光谷电子、荆门李宁工业园均有数以千计缺口,用工短缺成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的重要原因。

 

4、工业投资不足。“十一五”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19万亿元,少于河南(2.49万亿元)、安徽(1.53万亿元)、江西(1.34万亿元),2010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4%,低于全国1.46个百分点,在中部居于末位,江西、河南分别为63.7%、54.2%,安徽、湖南、山西分别为48.1%、44.4%、43.1%。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增长36.5%,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今年全省37个新增产值过10亿元的增长点基本都是续建项目,尤其是新建重大项目不多,增长主要依靠产能发挥,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和赶超的后劲略显不足,在全国和中部保位进位的压力增大。

 

四、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1、总量规模放大效应增强。2010年全省产值过千亿元行业增至9个,汽车、石化、食品、机械等4个行业占全省比重达到或超过10%,钢铁、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力等5个行业比重在6%以上,构筑起工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多点支撑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由2006、2007年的2303亿元、2823亿元,增至2008—2010年的3842、4742、6136,占GDP比重由30.2%上升到38.8%。今年3月单月规模又创出历史新高,呈现不断放大特点。按照世界发达国家工业比重在超过50%以上才出现拐点的经验值来看,全省工业总量快速放大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强化。

 

2、较快增长稳定性增强。金融危机一度打乱了我省工业快速上升运行轨迹,2009年2月跌至最低点,以后增速持续回升至2010年2月最高点,今年随着同期基数不断走高,在国家宏观调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趋缓,二季度可能出现全年的相对低点。这仅是短周期运行趋势,从长周期看,我省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特征没有改变,不仅速度较快,而且平稳性增强。2006—2010年,增速一直在20%以上,分别为20%、23.6%、21.6%、20.1%、23.6%,增速高于全国3.4—9.1个百分点,增速波动率低于全国(全国工业增速为11%~18.5%区间)。今年一季度延续这一走势,而且波动区间更小,高位趋稳特征基本确立。

 

3、区域发展均衡性增强。经过近几年发展,全省工业基本形成了三个1/3的局面,武汉与宜昌、襄阳、黄石、十堰四市及其他12市州之比,由2005年的37.1:32.9:30调整为31.3:34.6:34.1,反映区域发展均衡性的变差系数也由1.42缩小至1.2,前5市集中度也由70%降低至65.9%。武汉城市圈工业继续居主导地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05年38.5%上升至42%。前几年规模较小的市州发展提速,今年两个副中心城市引领发展作用突出。同时,县域工业经济竞相发展、争先进位,发展速度持续快于全省,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4、结构优化效应增强。全省轻工业连续5年快于重工业,比重由27%提高至今年一季度的30.2%,既是发挥湖北粮、棉、油、水产品等资源比较优势,对过去发展不足的“补课”,也是国内市场份额扩大和消费升级的正常反映,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回归。装备制造业比重提升,则反映了全省工业高度化进程中由重化向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化阶段转型升级的新特点,契合全省能源资源、要素禀赋特点,机械、电子信息等有望继汽车、食品等行业之后,成为“十二五”工业增长中的引领性产业。

 

篇2

1、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3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38亿元,增长21.6%。从规模看,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加434亿元,各月均净增百亿元以上,3月份达到677亿元的新高,比历史最高月份多出45亿元。从增速看,当月增速均在20%以上,延续了金融危以来快于全国的态势,1―2月全省快于全国7.6个百分点,仅次于海南(34.6%)、(32.6%)、四川(22.2%),居全国第四位、中部六省首位。

2、产销衔接继续改善。1―3月,全省工业品产销率97.8%,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完成产值5467亿元,增长37.1%;完成销售产值5345亿元,增长38.3%。其中内销占销售产值的95.9%,增长38.5%,一直是拉动增长主导力量。在产业转移加快和大项目出力拉动下,出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完成出货值220.5亿元,增长34.5%,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左右。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轻重工业结构看,1―3月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3.5%、20.8%,轻工业增速连续5年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占全省工业的30.2%、69.8%。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满足需求的终端消费品工业比重上升,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2.8:31.7:35.5调整为一季度的30.5:32.3:37.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6%,增幅高出全省工业4个百分点。

4、多数市州增长较快。17个市州工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11个增速超过20%。襄阳、宜昌引领全省工业发展,分别增长27.9%、27.6%,增速居全省前两位,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8%;恩施、黄冈、鄂州增速超过26%;咸宁、黄石、孝感、荆门、随州增速在23.7%左右;武汉、十堰受汽车等产业高位回落影响,增速分别放缓至16.5%、17.5%。

5、效益水平稳步提高。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6.1点,同比提高23.6点,实现营业收入3253亿元,增长40.3%,利润167.5亿元,增长54.5%,增幅分别高出全国9.3个、10.2个百分点。汽车、食品、钢铁、建材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3.5%、63.5%、65.7%、255%,实现税金207.4亿元,增长25.1%。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5.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6、工业用电需求较旺。一季度全省发电425.6亿千瓦时,增长16.6%,水、火电分别增长24.5%、10.6%。全社会用电量340.3亿千瓦时,增长12.7%,其中工业用电量236亿千瓦时,增长13.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9.4%,对增长贡献率为71.5%。月均用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的9个制造业中,8个用电保持增长,建材、钢铁、汽车等行业增幅达到两位数。煤电保障力度加大,一季度外购电量15.9亿千瓦时,相当于购进电煤80万吨,有效弥补省内电力缺口;全省电煤调、耗量分别为1059、1025万吨,同比分别增加92.5、91.5万吨。4月13日,全省统调电厂存煤165万吨。

二、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39大类行业中,38个保持增长,23个增长20%以上。主要行业在去年整体快速回升的基础上,食品、建材、机械行业延续快速增长势头,汽车、石化行业增速高位回落,电子信息、钢铁、纺织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1、汽车产量稳步扩大。一季度汽车产量47.7万辆,同比增加10万辆,增长28.1%,其中轿车、载货车、客车、SUV(越野车)产量分别增长7.2%、32.4%、86.6%、36.6%。当月汽车产量20.4万辆,比去年最高月份多7000辆。1―3月生产改装汽车4万辆,增长68%;发动机2682万千瓦,增长33%。行业完成增加值269.1亿元,在同期增长125%的基础上,增长21.6%。

2、食品行业高位运行。受益于旺盛需求拉动和产品价格上涨,行业延续近几年的快速增长趋势,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增长29.6%,对增长拉动贡献率为14.1%。加工程度较高的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分别增长33.6%、29.7%,快于农副食品加工业5个和1.6个百分点。植物油、软饮料、大米、白酒产量分别增长104%、75%、25%、37%。

3、石化行业平稳增长。石化行业完成增加值191.5亿元,增长11.9%。其中化工行业125亿元,增长17.7%;石油加工业43.5亿元,增长2.5%。荆门石化3月份检修,全省原油加工量229万吨,下降5.6%,原油产量23万吨,增长5.6%。化肥价格稳中有升,3月份磷酸一铵2690元/吨,同比上涨290元/吨;复合肥2590元/吨,同比上涨340元/吨。化肥产量210.7万吨,增长17.7%,较好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

4、机械行业比重提升。受益于市场需求旺盛、升级换代加快、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等4个子行业分别增长28.9%、43.7%、27.5%、5.3%,合计完成增加值172.8亿元,增长31.8%,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8.1%提高到9.9%。

5、钢铁产品量价齐升。企业抢抓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扩大生产,铁、钢、材产量分别为582、647、793万吨,增长12%、16%、25%;行业完成增加值142.5亿元,增长18.2%。武钢3月末钢材出厂价5170元/吨,比同期、上年末上涨510元/吨、360元/吨,生产钢材413万吨,增长15%。三峡全通冷轧薄板和镀层板产量75.6万吨,增长3.2倍。

6、电子信息产业较快增长。由于多普达停产、波导停产,全省手机产量74.6万台,同比下降53%,但在新项目和大企业出力拉动下,行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79.4亿元,增长23.6%。全省显示器产量449万台,增长38%;光缆产量145.8万芯千米,增长11%。天马微电子、华工科技、邮科院、富士康产值分别增长296%、107%、56%、43%。

7、纺织行业增速放缓。在原材料价格及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行业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由前几年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完成增加值99.3亿元,增速由同期的25.3%放缓至15.3%。纺织业、服装业、化纤业分别增长14.2%、18.8%、9.6%。纱、布、服装产量分别增长17.2%、41%、6.1%。

8、建材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受益水利建设、基础设施等工程拉动,市场需求扩大,产品价格提升。鄂东水泥(32.5级)价格350元/吨,同比上涨90元/吨。行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增长30.4%;全省水泥产量1694万吨,增长22.3%;瓷质砖、混凝土产量分别增长58%、96%。

9、烟草产品结构改善。中高档卷烟比重不断提升,一、二、三类烟占产量比重较同期分别上升8.36%、3.47%和4.8%。全省卷烟产量85万箱,增长3.6%,实现增加值98.6亿元,增长25.7%。

10、医药行业增速有所回落。全省中成药产量5.5万吨,增长1倍;由于部分企业停产、出口增速放缓,化学药品产量同比下降12%。全行业完成增加值33.7亿元,增长10.7%,同比放缓20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增速有所回落。1―3月,全省工业增速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上回落8.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头行业增速高位回落。汽车行业经过连续两年“井喷”式增长,逐渐转向平稳增长,一季度生产增速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由同期的28%下滑至15.5%,影响全省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此外,受油价飙涨、生产成本上升、统计口径调整等因素影响,纺织、电子、石化等行业增速也出现一定回落,部分行业内部出现分化苗头。

2、成本上升较快。一是多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3.7%。由于我省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外省调入,价格“剪刀差”达到6.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二是用工成本提高。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在去年上涨20%的基础上,今年又上涨15%左右。三是利率、汇率上升。去年10月份以来央行4次上调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1―2月利息支出34.6亿元,增长11%。去年6月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4%。由于成本上升较快,工业企业亏损增加。1―2月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至13.4%,亏损额同比上升16.7%。

3、要素约束趋紧。一是资金紧张。一季度全省新增贷款586亿元,同比少增218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94.5%,工业企业短期贷款有减无增。原材料、应收账款及产品库存扩大,1―2月“两项资金”增长28.3%,其中产成品资金增长36%,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矛盾。二是煤电趋紧。随着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全省电煤库存持续下降,而近期河南为省内保供控制电煤出省,山西、陕西因运力紧张供鄂电煤减少,湖南、江西等省3月底开始拉闸限电,组煤保电压力较大。三是用工短缺。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存在缺口,汉川市纺织企业、武汉光谷电子、荆门李宁工业园均有数以千计缺口,用工短缺成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的重要原因。

4、工业投资不足。“十一五”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19万亿元,少于河南(2.49万亿元)、安徽(1.53万亿元)、江西(1.34万亿元),2010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4%,低于全国1.46个百分点,在中部居于末位,江西、河南分别为63.7%、54.2%,安徽、湖南、山西分别为48.1%、44.4%、43.1%。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增长36.5%,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今年全省37个新增产值过10亿元的增长点基本都是续建项目,尤其是新建重大项目不多,增长主要依靠产能发挥,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和赶超的后劲略显不足,在全国和中部保位进位的压力增大。

四、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1、总量规模放大效应增强。2010年全省产值过千亿元行业增至9个,汽车、石化、食品、机械等4个行业占全省比重达到或超过10%,钢铁、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力等5个行业比重在6%以上,构筑起工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多点支撑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由2006、2007年的2303亿元、2823亿元,增至2008―2010年的3842、4742、6136,占GDP比重由30.2%上升到38.8%。今年3月单月规模又创出历史新高,呈现不断放大特点。按照世界发达国家工业比重在超过50%以上才出现拐点的经验值来看,全省工业总量快速放大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强化。

2、较快增长稳定性增强。金融危机一度打乱了我省工业快速上升运行轨迹,2009年2月跌至最低点,以后增速持续回升至2010年2月最高点,今年随着同期基数不断走高,在国家宏观调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趋缓,二季度可能出现全年的相对低点。这仅是短周期运行趋势,从长周期看,我省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特征没有改变,不仅速度较快,而且平稳性增强。2006―2010年,增速一直在20%以上,分别为20%、23.6%、21.6%、20.1%、23.6%,增速高于全国3.4―9.1个百分点,增速波动率低于全国(全国工业增速为11%~18.5%区间)。今年一季度延续这一走势,而且波动区间更小,高位趋稳特征基本确立。

篇3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增速创多年同期新高

一季度全省工业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04.8亿元,增长30.3 %,同比加快18.5个百分点,比去年底快10.2个百分点,比金融危机拐点前的2008年8月增速24.4%高5.9个百分点,增速创多年来同期最高。总量规模稳步扩大,1、2、3月份实现增加值411.1亿元、357.7亿元、507.5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多139亿元、80亿元、189亿元,3月份增加值首次突破500亿元,较历史最高点2009年11月份的464.8亿元高出42.7亿元。

2、轻工业持续较快增长,重工业明显提速

1―3月,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11.7亿元,增长27%,同比加快3.8个百分点,占工业比重较2008年一季度提高了2.36个百分点;在轻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重工业经历48个月后,增速连续两个月快于轻工业,呈现快速恢复势头。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93.1亿元,增长32%,同比加快25.6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1.2%。

3、工业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出口形势初步好转

一季度全省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041.15亿元,增长43.6%,其中,国内销售产值增速为43.8%,同比加快33.6个百分点,内销占销售产值95.9%,是拉动增长主导力量。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工业出口初现好转势头,前三个月完成出货值164.74亿元,增长37.1%,扭转去年同期下降13.1%的局面,但增幅环比回落12.9个百分点。

4、市州增速普遍加快,结构偏重城市增速较高

在17个市州中,除林区外增速均超过20%,增速超过30%有8个。这主要得益于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增长拉动,十堰、武汉、襄樊、鄂州实现高速增长。十堰去年同期增加值下降15.5%,今年增长60%;武汉增长35.4%,同比加快24.6个百分点;襄樊和鄂州均增长33.5%,分别加快 14.2、13.8个百分点。恩施、荆门、荆州、宜昌增长30%以上,黄石增长26.8%,扭转去年同期负增长局面,环比加快5.4个百分点。武汉、十堰、宜昌、襄樊对全省增长贡献较大,合计拉动全省工业增长20.7个百分点。

5、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汽车等行业贡献突出

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收入2396亿元,增长45.3%,其中汽车、有色行业增长104%、153%,实现利润112.8亿元,增长94.6%。39大类行业全部实现赢利,这种现象历史少有。其中汽车行业利润43.6亿元,增长10倍,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到72.3%;钢铁、化工、有色、纺织行业利润分别增长4.1倍、3.3倍、2.4倍、1.3倍。全省工业实现税金总额164.9亿元,增长39.4%,其中烟草、汽车、石油加工行业增长42.8%、82.6%、42.4%亏损企业亏损额18.9亿元,下降47.7%,其中有色、钢铁、汽车行业分别下降90.3%、87%、74.8%。

6、全省电力发供稳步增长,工业用电需求旺盛

一季度全省发电365.08亿千瓦时,增长11.76%,其中水力发电156.79亿千瓦时,下降12.22%;火电持续满发支撑全省电力供应,火电厂发电208.15亿千瓦时,增长40.67%。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290小时,同比增加233小时。外购电26.73亿千瓦时,相当购进电煤140万吨。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302.02亿千瓦时,增长25.49%,其中工业用电量208.53亿千瓦时,增长28.97%,占全社会用电69.05%。工业用电需求较旺,月均用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的9个制造业用电普遍增长,有色金属加工、交通电气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一季度用电分别为21.64、11.33、5.40、4.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96%、41.38%、46.38%、47.37%;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41.36、17.06亿千瓦时,分别增长33.65%、26.4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饮料烟草业增幅也在10%以上,钢铁、汽车、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用电量均达到或超过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最好水平。截止4月12日,全省14家统调电厂存煤160万吨,较今年最高存煤量2月5日的256万吨,减少了96万吨。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1、汽车行业高速增长

继去年四季度快速增长,汽车行业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最大支柱,一季度实现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80.8 %,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近三成。全省汽车产量37.89万辆,增长79.6%。分车型看,轿车17.06万辆,增长115%;载货车12.4万辆,增长77.3%;客车4.94万辆,增长40.4%;SUV(越野车)2.78万辆,增长26.6%。东风商用车公司完成产值82.1亿元,增长248%;神龙公司93.1亿元,增长161%;东风本田111.4亿元,增长43.7%。零部件配套能力快速跟进,神龙襄樊工厂生产发动机11.1万台,增长148%;生产变速箱7.3万台,增长86%。

2、食品行业高位运行

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基数上,今年行业增速相对放缓,但仍在高位运行,实现增加值149.4亿元,增长3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82亿元,增长29.5%,增速同比回落25.9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24.5亿元,增长33.4%;饮料制造业42.9亿元,增长32.8%,增速分别加快17.1、12.8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饼干19.55万吨,增长114.9%;乳制品产量15.76万吨,增长83%;软饮料95.24万吨,增长37.6%;饮料酒46.88万千升,增长9.4%;植物油46.63万吨、大米217.25万吨、饲料78.85万吨,分别增长26.9%、23.4%、47.1%。

3、机械行业持续加速

机械行业作为产业的“龙头”,近几年在投资需求拉动下一直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今年一季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四个子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增长43.5%,较2009、2008年同期分别提高10.8、15.3个百分点,在工业中比重达到11.78%,较2008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业加速上扬,完成增加值48.3亿元,增长43.7%,增幅同比加快33.6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33.8%,增幅较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3亿元,增长64.5%;专用设备业增加值为28.5亿元,增长33.4%。

4、冶金行业振荡上行

今年以来,钢材价格稳步上升带动生产较快增长,加之鄂钢技改、三峡全通涂镀板、冶钢460等重大项目投产出力,扭转去年同期下降走势,钢铁行业实现增加值81.6亿元,增长31.6%;生铁产量521万吨,增长23.1%;粗钢559万吨,增长27.1%;钢材618万吨,增长38.7%,一批深加工品种增长较快,厚钢板、无缝钢管、中厚宽钢带、冷轧薄宽钢带、电工钢板带、镀层板带,分别增长63.9%、89.9%、89.5%、78.4%、71.4%、159.5%。武钢完成产值175亿元,增长44.15%。一季度主要有有色品种价格在波动中回升,有色行业生产经营形势明显好转,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8.74万吨,增长36.1%,去年同期为下降22.7%,其中电解铝9.9万吨,增长84.8%;完成增加值31.8亿元,增长33.1%,同期为下降14.4%。

5、石化行业延续回升势头

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98.4亿元,增长37.6%,增幅较同期加快27.2个百分点,环比加快8.1个百分点。春耕来临,农资企业生产形势较好,磷酸一铵、草甘酸、六偏磷酸钠等主要产品价格同比出现不同程度回升,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化肥产量197.62万吨(折纯),增长18.1%;农药4.56万吨,增长98.8%;纯碱34.39万吨,增长24.8%;烧碱17.72万吨,增长55.7%。原油加工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增长17.7%;原油加工量245.19万吨,增长19.3%。

6、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提速

在3G、三网融合、出口和重点项目投产出的拉动下,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8.2亿元,增长44.8%,增幅高出去年同期30.3个百分点,比2008年同期高16.1个百分点。生产数码相机156.5万台,增长88.6%;手机159.4万台,增长49.6%;显示器333.3万台,增长29.1%;空调150.3万台,增长59.4%;光缆130.9万芯千米,增长28.6%;新增微型计算机22.6万台。新项目和大企业出力是推动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武汉富士康、冠捷显示、烽火科技分别实现产值28.7亿元、28.8亿元、14.1亿元,同比增长98%、47.3%、62.7%。

7、纺织行业保持上升通道

随着沿海纺织服装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出口快速回升,棉花、纱、布等产品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带动,全省纺织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实现增加值75.9亿元,增长27%。粘胶价格上升,带动生产强劲反弹,化纤产量3.47万吨,增长85.4%。棉纺织业发展加快,生产纱22.1万吨,增长23.7%;布5.51亿米,增长33.5%。服装业完成增加值23.6亿元,增长27.1%。

8、建材(非金属制品)行业快速攀升

实现增加值71亿元,增长49.6%。生产水泥1763万吨,增长39.4%;平板玻璃939万重量箱,增长9.9%。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1.9亿元,烟草制品业增加值75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22亿元,分别增长30.8%、35.9%、19.9%。

三、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大于求矛盾较为突出

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是全球经济通病,我国产能过剩矛盾更为突出。受库存回补、全球经济渐趋复苏和产品价格上扬等因素的拉动,工业产能快速释放,而国际市场需求未能明显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扩容不快,供大于求矛盾显得较为突出,表现为产销率下降,赊销出货意愿增强,应收账款大幅上升。一季度我省工业品产销率下滑,全省工业品产销率96.8%,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产销率为96.5%,较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较2008年一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1―2月全省工业应收账款达1266亿元,增长34.3%。

2、部分行业尚未完全恢复

钢铁、有色、化工行业生产虽有所恢复,但今年面临的挑战仍然比较多。世界经济尚未全面复苏,特别是市场需求还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国内粗钢产能继续扩大,目前产品库存有增无减,加上铁矿石等原料价格预期快速上升,对钢价上升和成本传导形成压力,钢铁等行业的发展仍然有诸多不确定性。与2008年1―2月份相比,钢铁、化工行业销售利润率分别降低6.8和2个百分点。

3、要素约束矛盾日趋显露

今年以来,孝感、仙桃、潜江、十堰等地技术熟练工人短缺,缺口都在万人以上,对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用工趋紧还会延续,并不断推动用工成本上涨。同时,随着工业生产回升,企业对资金需要扩大,而国内信贷政策不断微调,国家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收缩流动性,大部分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后期这一矛盾还有可能加剧。能源长期对我省工业发展构成制约。去年底、今年初就发生煤、电、气紧张矛盾,采取限电、限气措施,对工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受重工业恢复较快、西南干旱的影响,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还将进一步暴露。

四、当前我省工业走势评析

一季度工业生产和效益呈现高速增长,引来多种评述,工业发展是否太快,是否存在过热苗头,该如何看待当前发展势头?综观全省工业运行情况,本文认为湖北工业正处于从危机冲击后的应急运行状态向正常运行状态的过渡阶段,还没有进入政府刺激政策退出后经济保持正常增长状态,总体上处于恢复性上升阶段。今年工业开局良好,既是各地在危机中卓有成效的应对,又有许多客观有利条件,综合起来主要是由“五大效应”促成高开局面。

1、基数效应

去年一季度是工业经济最困难时期,增速处于低谷,总量规模和增速均较低,月均增加值为287亿元,累计增幅仅为11.8%,其中元月为6.4%。当前高速增长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低基数上,去年到二、三、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2.5 %、14.7%、20.1%,总体上逐季走高。但随着基数上升,保持高增长难度也会加大,今年很可能呈现高开低走运行态势,关键是如何能延长当前增长时间。二季度是工业生产黄金季节,也可能是今年增长的分水岭,因此需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运行质量,争取为全年工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2、结构效应

一季度39个大类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各地均保持较高增速,但主要是重工业带动。我省工业结构偏重,因此重化行业和结构偏重型城市在全省工业高速增长中贡献更加突出,重工业对增加值增长中贡献率达71.2%,同比提高36.1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汽车行业增长贡献率近三成。从区域看,偏重型工业结构的武汉、十堰、襄樊等贡献较大,三市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合计达58.5%。在投资拉动为主导条件下,我省工业偏重结构优势得以发挥。但随着产能释放,能源资源紧张,投资增长回落,转变增长方式约束,重工业增长将面临多重压力,需提前谋划,在提升重工业优势的同时,增强轻工和消费类行业发展能力,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增长点,在增长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3、政策传导效应

为抵抗金融危机冲击,转变发展方式,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工业经济回升步伐加快。我省工业较好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税收减免、汽车和家电下乡、加大医保投入等政策机遇,促使汽车、医药、食品、电子信息、建材等行业快速回升。如汽车行业高速增长,是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使汽车消费时代提前来临,我省多年形成的汽车产业基础优势迸发出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刺激政策会逐渐淡出,政策边际效用递减会日渐显露,自主内生增长能力将会成为后危机时代“角力”关键,需要加强政策研究,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政策变化,顺利把政府主导的短期刺激增长,转化为市场主导可持续发展。

4、产业转移效应

在国际和沿海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各地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李宁工业园、富士康、冠捷、雨润等一批大项目在我省落地,壮大了我省产业规模,是我省纺织服装、电子装配、食品等行业在危机中逆市上扬,好于全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承接产业转移,当前既面临中西部激烈竞争,又面临用地、用工紧张、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压力,需要进一步在改善招商和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将千载难逢历史性机遇,转化成工业快速发展的生产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