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java课程精品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建立WEB开发实训室的必要性
目前网络技术专业部分专业素质课程主要是课堂面授+上机实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增强对相关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而且难以激发主动创新的精神,这导致理论与实践没有融为一体,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通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多模块有机结合,最终形成连贯、系统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硬件条件的支撑。
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Web开发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但网络公司更愿意接受有经验的学生实习,所以有自己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使学生毕业时更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Web开发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高效率的多人协作开发,依赖于团队精神,协同开发是重要基石。WEB开发实训室设计6人一组,分组实施,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体架构的把握能力,高效完成各种课程设计及相关项目。
鉴于以上几点,高职院校中网络技术专业建设WEB开发实训室是必要的。
2 WEB开发实训室的建设中注意的几点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研及建设实践,在建设Web开发实训室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以降低建设成本。充分利用学院已有教学资源,这里主要是由Web开发课程授课教师直接参与实训室建设。本专业教师已经在数据库、程序设计、静态网站开发、动态网站开发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通过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水平,还可以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二是,实训室计算机的配置不能太低,软件选择最流行、使用面最广,须放在3-5年的时间内不能太落后的思想上,同时保证在此期间内能很好的满足专业课的顺利进行。三是同时具备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实训要求,实训室教师机和学生机安装双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Linux,能够为网络操作系统(Linux)实训,也可以提供Linux培训和认证考试。
3 WEB开发实训室的主要功能
该实训室可以承担《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平面设计与制作》、《JSP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数据库构建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Linux)》等专业课程,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综合实训、《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综合实训、《JAVA程序设计》综合实训、《ASP.NET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软件测试》综合实训等课程综合实训。可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综合实训、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综合实训、JAVA程序设计综合实训、C#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软件测试综合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等实训项目。除此之外,还可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内容,主要有:网站建设与动态网页制作及训练、中小型企业网构建、Web应用(网络编程)设计与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站建设、管理与网络信息安全项目、数据库高级管理与维护技术、.NET企业级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与技术等。
4 Web开发实训室建设基本要求
作者简介:杨树林,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胡洁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设置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应用性本科在设置上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应培养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软件工程能力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培养的人才表现出如下不足:所学知识与实践有较大脱节,运用不够熟练,特别是基本素质及操作能力与应聘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参加工作后进入状态周期长,工作缺乏主动性。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应用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软件技术类课程主要指与学生未来实践接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用技术,培养学生设计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如软件工程、UML建模、Java程序设计、Java EE企业应用、Web应用、C#程序设计,应用等。加强软件技术类课程建设是十分紧迫的。教材建设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1问题与思路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新一轮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培养能力化,人才培养工程化,素质教育职业化,专业建设特色化。其核心是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
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办出各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1应用技术类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教材数量不少,花样繁多,但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1) 按传统的思维方式编写教材,教学内容偏繁杂或偏难,重点不突出。
偏重于知识的教材类书籍,内容较繁,细节知识讲解过多,对设计能力的提高支持不足,特别是新的内容引入不及时,与市场缺乏衔接,常用的实用知识和技术突出不够;偏重于技术性的教材,过分强调技术,知识讲解不够系统,难度偏大,不适合于教学。
2) 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是应用技术类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应用技术类教材偏知识或技术讲解的较多,虽然例子不少,但例子零碎,缺乏联系,难以组成大的系统,因此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不利,无法适应案例教学。
3) 知识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市场上知识已经有很大更新,而教材却没有紧跟市场的需要。以Java Web应用为例,现在的教材内容还以JSP为主,已经不符合现在市场应用的需要。
4) 教材定位模糊,难易程度把握不到位。
受习惯的学术性人才培养观的影响,教材内容偏难、偏多,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应用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急需应用型教材,建设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知识为主的教材,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而以能力为主的教材,强调知识的应用,在注意一定的系统性基础上,重视案例的作用。
2) 常规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新技术的更新是很快的,原来所用的知识可能现在不常用,而原来没有的知识现在可能常用,比如Java的泛型和标注,以前没有,而现在却是常用的知识。因此,要跟踪技术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精心选择内容,突出重点、强调实用,使知识讲解系统、精练。
3) 教学模式与教材的关系。教材要与教学模式相呼应,教学模式需要教材的辅助,教材也要体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更主要强调对知识的应用。案例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模式。
4)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应用技术类课程实践性都较强,局部知识和技术固然重要,但将知识联系起来,应用知识更为重要,要通过案例体现知识之间关系,通过案例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整体应用,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软件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的原则
国外的教材十分重视教和学的使用,内容强调系统和丰富。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教材为例,该教材注重把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遵循人类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脉络清晰、极具可读性,它的风格更像教学讲义,适合课堂授课,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自学教材。
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教材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系统性教材。基本的设计原则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的,强调讲透理论,重视体系完整,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Java 2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Java 2程序设计实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这类教材内较多,知识讲解有一定难度,适合重点大学学生。第二类是案例教材。基本的设计原则是,强调语言精炼,实例丰富,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案例内容具体详细,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例如,《Java精解案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Java语言案例教程》(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Java程序设计案例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这类教材适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设计上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知识理论仍然强调较多和细,案例虽然在设计上有一定改进,但案例之间缺乏联系;另一种情况是,强调案例过多,知识的系统性不够,不便于教学使用。
要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应该找到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点,将案例与知识的有机会结合起来,重视局部知识有机联系,既体系知识的系统性,也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教材建设,必须体现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系新的理念,要正确反映现代教育思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体现改革精神,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
1) 精练性原则。
应用技术类课程的知识一般都偏多,因此取舍是关键。知识讲解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如果知识讲解过细,重点不突出,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也无法融入案例。因此,要合理取舍知识,选取与市场应用联系较大的内容,系统、精练地讲解知识,再围绕知识渗透案例。知识内容不强调细而全,有一定的系统性即可,但要精练实用。
2) 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即为教学内容符合和反映科技进步和时展的形式,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使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软件技术课程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必须及时跟踪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注意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引进新内容。
3) 实用性原则。
突出实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现状、IT 行业技术的发展基本相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实用性与先进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先进是以实用为前提的,而实用是先进的归宿。应用技术类教材要体现所对应岗位的能力或技能要求,突出可操作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特色性原则。
一方面,教材要体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体现课程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教材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能力训练,突出实践性,在内容选择、组织形式上有特色。
5) 案例教学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软件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案例是帮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最好范例。案例教学也是软件技术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体现案例教学的思想,设计典型、实用的案例,将案例与知识有机组织起来,使知识与案例相辅相承,达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的目的。
3 《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第二版)》教材的特色
基于上述原则,笔者近年来编写了《C#程序设计与案例教程》、《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程序设计与案例教材》、《Java EE企业应用架构与案例》等教材。下面主要以北京市精品立项教材:《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为例来说明主要的设计想法和特色[1]。
起初的想法是想借鉴IT培训企业的经验,采用案例教学,但大学教学不同于IT培训,大学对知识理论的要求要远高于IT培训,因此不可能完全案例化,但又必须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把案例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典型的案例,将案例分解,融入到知识讲解中,使知识与案例相辅相承,达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按照这样的想法,在实践中应用收到很好的效果。2006年编写了第一版《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2010年结合精品教材建设,又做了进一步优化,在具体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1) 适当加强知识讲解的系统性,先系统、精练地讲解知识,再围绕知识渗透案例。知识内容不强调
细而全,但强调系统、实用和精炼,突出市场中常用的内容。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和学习,增加了许多辅助理解知识的小例子。
2) 体现案例教学的思想。对案例精心设计,突出其典型性和实用性,使案例更接近于实际应用,同时便于教学和学习。强调案例之间的联系,每部分的案例尽可能是大案例的分解而得,将案例穿插到知识讲解中,使案例与知识相辅相承,形成有机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
3) 跟踪Java新发展,注意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引进新内容,如可变参数、枚举、线程新特征等;强调了集合的应用;渗透了一些新思想,如MVC设计模式、面向接口编程、分层架构;使用了新的开发。配备了每章总结和习题,这些习题参考了常见的企业面试题,更具训练价值。
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Java语言概述、流程控制与异常处理、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组与集合、GUI程序设计、Java数据库编程、流和文件、多线程与Applet、Java网络编程。除包含许多配合知识学习的例子外,全书还包含68个案例。主要特点是:
1) 精心设计知识结构,讲解精炼,重点突出,便于教学和学习。
2) 注意吸收新方法和新技术,强调实用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3) 案例系统、典型,将知识内容和案例有机结合,便于指导学生实践。
4) 较好地处理具体案例与思想方法,局部知识应用与综合应用的关系。
4结语
教材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好的教材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使教材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软件技术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知识更新较快,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因此更容易突破原有模式。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该类教材的编写经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树林,胡洁萍. 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M]. 2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I.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Curriculum’s Teaching Materials
YANG Shulin, HU Jieping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9-4486-02
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AI Jing-guo, YUAN Hui-yong
(College of Software,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China)
Abstract: Through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 specialty in software colleges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course system,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line with the aim of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software colleges should draw support fro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 a more advanced course system together with enterprises.
Key words:course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
1 概述
软件服务外包是指软件开发商将原本由企业自身提供的基础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给其他软件服务提供商来完成,它具有有其特定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领域的人才供给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等专业,这些专业在设置之初并没有考虑服务外包的特定平台和要求,其课程体系难以引导学生较为科学、全面的掌握服务外包的必要知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培养上要有特色,首先是反映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有特色。因此,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各级教育部门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深度合作。
2 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有:“订单式”、“顶岗实习式”和“校企共建式”等。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在学校合资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担任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这些合作办学模式大大提升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质量,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考核指标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组织上没有提供保障、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等。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脱节严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为了解决用人需求,不得不自己培训,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时间和人力,而短期内却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每年有大量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特别是二本、三本学院的学生,毕业时却面临就业困难或学非所用,究其原因:第一,培养方案存在偏差,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企业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有的与软件外包业务脱节严重;第三,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设置发包国的语言及文化课程,没有设置软件过程规范、行业知识及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第四,教师没有项目经验,对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时不能以项目带动教学知识点。
3 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院参照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的指导性意见,又考虑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特殊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办学条件与办学特色等多种综合因素。通过与中软国际、深圳软件园等公司合作,共同构建满足软件服务外包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3.1 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项目为导向,以企业标准为尺度,与企业共同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企业项目为载体,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建设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主干课程,并把这些课程建设成特色课程;对软件项目的典型案例进行分解与整合,完成教学过程设计;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与教学资源。
3.2 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根据软件服务外包岗位的能力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与行业、企业代表进行反复的座谈和推敲,共同确定应开设的专业课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项目”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指为学生开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教学环境;模块包括软件技术基础、软件设计与开发、软件管理和软件服务模块,集中展示了软件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大力推进基础课、主干课、实践课的课程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如加大工程数学、服务外包英语、软件编程工具等课程的授课量,对专业主干课则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控制课堂讲授时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做任务实训和项目实战;分阶段实施项目教学,倡导“做中学、练中创”,通过不间断的项目演练、项目设计、项目训练、项目实战、项目开发,提高学生项目实施和管理的能力。
3.3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软件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岗位能力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推行精讲多练、案例驱动,整合相近教学内容,用知识点贯穿教学过程,加强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和思维训练的教学;完善项目库、案例库,大力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的教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增加讨论、研究、设计和各类竞赛指导等能力培养型课程,将项目实训任务列入教学计划,并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与提升;开展IT职业素养、各类学科竞赛、人文社科知识、探究性学习、专业文档写作等系列讲座,开展软件作品设计、大学生创新型实践等课外活动,丰富和充实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3.4 特色课程建设
以系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主线,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从各类课程文件(标准、大纲、教材、实训指导书、课件、考核、网站、视频)、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全方位展开改革,将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学院特色课程,并逐步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联合IT企业,共同建设Java Web开发、Java开源框架、Java项目管理、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Linux核心编程、ARM体系与编程、软件测试、IT职业素质等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课程,逐步建立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目标的“企业课程”。
3.5 教学资源建设
组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工程实践性强、质量高的优秀教材,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C程序设计》,参编了《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教材,编写了《软件工程实验指导书》、《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C++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Java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等配套实验指导书。
3.6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在广东省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中,重点建设了软件技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中,重点建设了基于云平台软件工程训练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了“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实训项目、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就业职位”5R实践教学平台。将专业课教室改造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按照5R标准改造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开辟了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开发了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并在系统中建设了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相关资源,实现了教师作业、学生自我测试、师生之间讨论、程序设计竞赛等功能。与企业共同建设了企业即时通讯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网上拍拍商城、旅游社交系统、电子产品生产线检测管理系统等实训案例库,可以满足JAVA、.Net、C++、3G、嵌入式等各类项目的实训要求。
4 结束语
为了满足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通过与国内知名的IT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进行改革,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项目”课程体系,在特色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的效果。我院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学生在项目开发、实践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我院将进一步加大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专业人才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朱彬,张世明,王帅. 软件工程专业服务外包人才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
[2] 胡智喜,蒋巍.校企一体化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