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食品公司的市场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唐立新:正如您所说,我们诚一公司经过十年的努力引进了丹麦科汉森益生菌、美国马泰克DHA、日本常磐玛咖粉、以色列乐康瑞德番茄红素、法国IDI乐肽、巴西中花瓜拉纳提取物、新西兰初乳碱性蛋白等原料,这些都是国外知名厂家,世界各大食品公司广泛应用的食品原料,如科汉森益生菌现美国辉瑞公司以膳食补充剂的形式推广销售,在美国反应非常好,当然常规的奶粉、发酵乳及乳酸菌饮料应用还是最为广泛的,在国内营养保健品也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形式。再比如我们今年引进的玛咖产品,因为其口感微甜、水溶性好、功效明确所以在饮料行业、保健品如口服液以及保健酒行业都受到了欢迎,很多产品很快即将上市,口味、功效等都是一流水平,从试销情况来看受到消费者极大的好评,我们也很期待其上市的表现。总体来说,我们所引进国外的原料主要是以天然、营养、健康为核心,主要应用于营养保健品企业,现在大众食品功能化是一种趋势,我们的原料在乳制品、饮料等行业近年来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记者:今年的乳品年会上贵公司都展出了哪些产品?
唐立新:今年的展会上我们重点展示了乐肽、DHA、CBP(初乳碱性蛋白)等产品,这些产品对于乳品行业的创新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利于提升当前的国民健康。乐肽产品是牛奶中来源的缓解压力及改善睡眠的天然产品,大家都清楚牛奶有一定的舒压安睡的作用,所以在添加这样天然牛奶来源的乐肽产品,开发出舒压、安睡的乳制品,在当前市场还是有很大需求的。当然像添加藻油DHA的儿童奶市场很常见,如蒙牛的未来星等,而其中CBP是当前比较先进的补钙产品,有聚钙锁钙的作用,结合牛奶食用是非常合适的,对于我们个人的日常钙质吸收也非常重要。
记者:乳酸菌乳饮料、添加有藻油、益生元等的儿童奶、高钙奶、睡眠奶等产品渐渐被消费者所认可,有人说功能化乳品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此您怎么看?
唐立新:乳品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乳品是最为重要的,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功能化乳品是将来的发展方向,这些国内企业也已经充分认识,这也符合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针对食品工业制定了“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的发展目标。
记者:现在很多企业将不是食品添加剂的东西加入到食品添加剂的行业,这样就影响到食品添加剂的形象问题,那么贵公司在企业产品质量把关方面,是怎么把控产品的质量安全的?
唐立新:食品行业是民生行业,也是良心行业,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很多,但是我国食品企业数量之多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这就给监管带来了难度,所以食品企业的良心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诚一在这方面纳入了企业的文化体系,我们之所以叫诚一,是诚信天下、一诺千金的意思,所以我们引进原料方面执行“一”的理念,质量是一、品牌是一、效果是一,所以我们选取的原料都是世界知名品牌,第一或者唯一的,对于产品安全、质量也是排在企业第一的位置。
记者:我们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天然健康的食品添加剂的东西,通过贵公司媒介进入中国市场,这样您对国外的食品添加剂和国内添加剂的行业会比较熟悉,您觉得现在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在行业、技术方面,跟国外相比存在哪些差异?有比国外更好的东西吗?
唐立新:我们都是引进国外最好的原料来为中国的企业服务,当然国外有些产品确实比我国的有优势,比如我们引进的玛咖粉在口味、溶解性、功效上是我们国内暂时还无法达到,这主要是因为技术设备和研发投入上我们和国外的一些企业还有些差距,尤其在产品的稳定性、功效验证及临床实验研究上我们还有待提高,当然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也在飞速发展,国内的有些企业在设备引进、生产、研发上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相信未来我们会做出比国外更优质的产品,这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记者:我们知道贵公司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止过,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贵公司的创新理念。
唐立新:可以说创新是我们公司10年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我们的业务模式上看,我们不单单是引进国外的优质原料为我国所用,主要是对于原料的解读、应用以及产品功效和卖点的提升优化,对此我们在国内最先提出全案服务的理念,从销售服务、需找消费者需求、终端产品研发、市场卖点宣传等我们都设立了独立的部门,除了提供优质产品外,提供增值服务,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陪同我们客户共同成长是我们不断的追求。
记者:现各行各业都有一个价格战的问题,食品添加剂行业也存在这个问题,请问诚一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或者说贵公司如何去抵抗价格战的影响?
企划总监扮演的角色无疑为老板的大脑,帮助老板进行分析决策;为老板的眼睛,洞察企业及市场的机会;为老板的耳朵,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事实上,在很多企业里,由于一些老板受知识水平及创业环境的影响,致使我们的企划总监“自命不凡”,不屑于老板的“近视”,在做企业及产品规划方案时只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却忽视了老板的需求,最终导致了双方合作的不欢而散。案例扫描:
时间:2006年6月
地点:福建某食品公司董事长办公室
会议主题:公司发展及产品规划提案
背景:该食品公司因近几年来涉足多个行业的生意,导致食品主业的逐渐衰退,原有的强势市场及产品已被后来者掠夺。集团在其他省份的分厂已基本停产,主厂区的生产线开机率也只有50%。
现场扫描:“董事长,任职一月来,我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现将相关提案向您做出汇报……”企划总监用略带嘶哑的话语(已连续加班3天)继续说道:“根据我们企业在南方市场的知名度及网络基础,我们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将企业打造成南方市场的第一品牌,三年的时间在北方建立若干个生产基地,冲击北方市场,五年内将我们企业提升为行业内前列……”企划总监的话语越来越激昂,而老板也越听越起劲,始终不断地点头。然而,在企划总监请求董事长签批此规划案时,老板却犹豫了:能否再具体点呢?找出切入点……
案例追踪:企划总监对方案进行了多次细分及调整,甚至具体到了单个市场、人员、时间、目标及费用,但董事长还是不依不饶地重复着那句话:能否再具体点呢?找出切入点……两个月后,老板为企划总监送行时终于道出了足以让他晕过去的心声:其实你的提案都很专业、很好,只是我怕花了钱达不到效果,我只想把现有的生产线开满就行了,并不想冒很大的风险。
小结:世界上不会有相同的人,当然也不会有相同的老板。能够有效地发掘和引导老板的需求,才是企划总监赖以生存的法宝。反之,只能是“高处不胜寒”。
2.抓企业需求者上,反之下
企划总监的重要职责及价值体现在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及规划,从而使本企业在行业内快速成长并冲击冠军。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企划总监却忽视本企业的资源现状,将企业的规划方案建立在一个大而空的平台之上,无异于“空中楼阁”。最终导致:一是无法执行;二是投入极大,收效甚微;三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案例扫描:
时间:2004年10月
地点:河南某食品公司会议室
会议主题:新产品提案
参会人员:董事长、企划总监及产品经理、各分公司销售总监、国内知名营销公司、食品研发专家(日籍)
背景说明:近两年来,公司的主导产品(主要在三四级市场表现为强势)受到竞品的冲击,市场呈现萎缩。公司高层急于寻求产品的突破及操作的创新。
主持人:企划总监
现场扫描:在企划总监大力推荐和大家热烈掌声的附和中,某知名营销专家缓缓站起:“罗伯特·弗洛斯特有句名言:两条岔路通往树林,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路,真是另一番天地。”在大家充满诧异和期待的目光中,专家用眼角快速地扫描了一下董事长和企划总监:“方便面不只是方便面,康师傅也不一定就是这个味,想要胜出,就要超越……”
案例追踪:在企划总监的肯定下,企业开始了一系列“超越”的动作:花大的代价请营销公司及食品专家对产品的包装及内容物进行了改良,并获得了几项大奖;同时以远远高出第一品牌的价格定位推向市场,并已拟好请国内某著名影星做产品代言人的计划……
结案:该产品推出不到两个月即宣告推广失败。所谓“事业部”成员的营销专家、食品专家也随之散去。
小结:该企业品牌及产品优势在于三四级市场,城市通路建设及对一二级市场的操作经验都可谓是“小学生”级别。而业内第一品牌的优势在于一二级市场,而且根深蒂固。忽视企业资源的差异,以我劣势攻击竞品优势,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最终导致失败。事实上,此时企业最需要的是对现有市场及产品的整合及改善,等市场时机成熟时再给竞品以致命打击。而此时,企划总监在营销专家的“忽悠”下,无视企业的真实需求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及决策,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抓(部门)协作融通者上,反之下
企划工作的角色就像足球场上的中锋,不但要给前锋(销售)提供射门的机会,还要负责后卫(研发、生产、财务、采购等)之间的协调进攻。如何能够出色地引领各部门协调作战,是企划工作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降低内耗,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企划总监要做好部门之间的协作融通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制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企划案;(2)企划案一定要对各相关部门进行准确的宣导;(3)部门之间作业流程要清晰,分工要明确,进度要确认;(4)定期组织召开产供销协调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5)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取得上级的支持。
4.抓(产品)进退者上,反之下
产品的管理及规划是企划总监的核心工作。产品的规划是创新的工作,而产品的管理是事后的工作。因此,很多企划总监都在产品创新上狠下工夫,甚至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境地。事实上,产品创新的成功率告诉我们(不到20%),对老产品的管理更为重要。当然,笔者并不是否定新产品的开发,只是想提醒企划同行们,新产品的开发并不是提升业绩的唯一途径,而老产品的改善则往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价值观的体现。白象食品集团近两年来持续对老产品牛肉面、大骨面的不断改善和挖掘就是很成功的例子。笔者认为,只有当产品的核心价值与企业的核心价值相吻合、相对等时,才能创造出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反之,则较差。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产品的进与退,是摆在企划总监面前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
5.抓(环境)时务者上,反之下
“识时务者为俊杰”,笔者在此引用意指“识行业发展之时务,知经济环境之变化”。例如,随着近几年来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增长,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价值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奶制品、营养饼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而油炸类的方便面食品、膨化食品市场却呈现萎缩态势。河北的中旺集团(为方便面生产企业)准确把握住了这一市场先机,在其他方便面企业还在叹息和疑惑时,率先推出非油炸方便面“五谷道场”,取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产品美誉度。相信此产品的推出也为其他方便面企业点亮了一盏航灯。
6.抓(队伍)脉搏者上,反之下
抓不住销售队伍的脉搏,企划总监就只能纸上谈兵。有些企划总监张口闭口Marketing,一味地停留在市场分析,却不能有效分析企业销售队伍的优势和缺点。找出销售队伍的优势,可以为他们量身打造市场行销方案,以帮助他们取得优异的业绩,拿到更高的薪水和奖金;找出销售队伍的缺点,既可以因“缺”施教,体现出企划总监自身的水平,还可以挟“毛病”而令销售,让销售人员根据企划部门制订的企划案展开工作。可以说,抓住了销售队伍的脉搏,企划总监就成了恩威并举者。不去研究销售人员在想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好什么,企划总监就只能空谈,而“空谈”是没有听众的。
7.抓(利润)效益最大化者上,反之下
以亨氏食品公司为例,该公司在2002年推出了瓶身倒置的番茄酱,这项改变刺激了6%的销售,而其他同类产品销售只增长了2%。这证明即使亨氏番茄酱已经在货架上售卖了一个多世纪,创新依旧能发生。
多数公司都低估了明星产品的可获利性和潜能,但是出色的品牌会借助下列方式,充分发挥“明星产品”的优势。 维持明星产品的最佳状态
贝恩公司在进行品牌分析时发现,许多明星产品距离发挥极致的销售和获利还有一大段距离。表现杰出的品牌会以如改良产品配方、加大对经销物流的投入、寻找更便宜的生产方式等创新做法,将最强的产品维持在最佳状态并持续升级。
某些行动看似简单,但这些行动通常能满足消费者的某项迫切需求。举例来说,WD-40溶剂的制造商发现,消费者常因找不到附在瓶身上的、用来接在喷嘴上的小吸管而感到恼怒。于是在2005年,该公司通过包装创新推出了“聪明吸管”。它直接插在新设计的瓶盖上,掀起盖子,溶剂会从吸管喷出来;放下盖子,溶剂就会从喷嘴喷洒出来。
有时,还可以经由大胆的营销方式,通过包装设计创新来赢得市场。曾经,在澳洲这个广大的潜在市场上,却有将近50%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完全没有喝过可乐。因此,可口可乐公司野心勃勃地在澳洲推出了一项“分享可乐”活动。该公司将澳洲最常见的150个人名印在可乐瓶身上,每一瓶只有一个名字。透过强力广告和社群网络的创新数字营销,推广一个核心消费概念:和一位朋友分享一瓶可乐。这项活动的效果超乎预期,年轻人的可乐消费增长了7%,该活动后来也扩展至其他80个国家。 让明星变成超级明星
除了持续改善明星产品之外,公司还可以将明星产品变成超级明星,让产品的普及程度提高至20%~50%。实现这个目标的品牌,不仅可以针对原有消费者,还能吸引新的消费者,策略性地创造新的产品使用需求。
瓶装冰沙是英国Innocent公司的明星产品,它的市场占有率达70%。公司想要将这项明星产品发展成超级明星。透过市场分析,该公司挖掘了一个饮用冰沙的新场景和新时机,那就是为方便顾客快速用餐时饮用,它们推出了容量为160毫升、一餐即可饮毕的小瓶装冰沙。因为这项创新,Innocent公司实现了几个重要的目标。例如,2012年推出的小瓶装冰沙扩展了产品在商店的陈设范围,产品能陈列在森宝利超市和乐购超市的优惠套餐货架上。同时,该公司也能以比大容量冰沙高出75%的平均量价卖出这款产品。 诞生新的明星
多数公司都将精力投入在创造新的明星上。虽然这个方式偶尔能获得很高的回报,但它也是风险最高的创新。因此,贝恩公司建议,公司应该专注在前两种形式的创新上同时思考,如何透过创新征服某个与核心产品相近,但是却尚未被触及的领域。公司领导者必须在积极主动和小心谨慎之间达到平衡。
举例来说,达能乳制品公司在快速成长的美国市场上创造出了一款新的明星产品――希腊酸奶。2000年初,该公司买下了生产有机酸奶的Stonyfield农场85%的股份。2007年,达能公司推出了Stonyfield Oikos有机希腊酸奶,并将品牌重塑为达能Oikos。公司采用了象征希腊的颜色,还邀请了一位希腊裔的美国演员担任产品代言人,为的就是树立希腊形象。同时,公司还大举进行广告投入。达能Oikos酸奶在两年内就变成了畅销产品,成为明星产品。 生存的四大法则
在明星产品的创新上,最后能胜出的公司往往坚守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立志高远。品牌应该立志高远,通过创新来推动最好的商品,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推出无助于业绩成长的边际产品上。正确的创新能帮助品牌触及整个潜在消费群。公司要设置较高的目标才可以确保新产品能尽快自力更生。比如,目标可以是在两到三年内实现5%~10%的潜在顾客渗透率,并且实现利润增长。如果低于上述目标,公司其实没必要推出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