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十四五农业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将对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大门。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二、农信社(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介绍
目前,全国各省级联社(农商行)都积极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发展以微信银行为代表的新媒体银行,以及以VTM为代表的智能银行,不断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开发运营电商平台,筹备建设直销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融合到互联网金融中,实现线上线下、有型商品和无形服务的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从互联网金融的载体看,主要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电商平台、VTM等形式。载体的演进路径经历了从运用PC终端到抢占移动终端再到实施布局平台战略的过程。目前,农信系统网络银行已经基本普及、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也已经较为普遍,一些走在前列的农信社(农商行,)开始布局各类平台战略。如上海农商行的“鑫e购”,青岛农商行的“鑫动青岛”等电商平台纷纷建立。而对于被誉为网上“圈地”新战场的直销银行,重庆农商行已初步搭建完成,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正在筹备建设中。
三、互联网金融对农信社(农商行)的影响
1.扩大交易范围、增加交易品种。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农信社(农商行)与传统的农信社(农商行)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突破了传统银行网点式服务的地域限制,扩大了信息的来源渠道并丰富了当前形势下的信息内容,同时,互联网金融下的农信社(农商行)在业务的范围和信息范围等方面也比传统的农信社(农商行)的范围更加广泛。
2.促进新型信用评价体系的形成。由于现阶段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仍然是根据贷款人的担保或抵押物的情况进行的,银行发放信贷的数据来源比较局限,对一些不符合条件或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人进行信贷的发放,因此导致了商业银行收到了较大的利益损失。但是基于互联网金融下的商业银行却可以应用大数据信息的互联网技术处理方法对信贷用户的历史交易记录以及交易信用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使得农信社(农商行)发放信贷具备了较多的依据,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利益。
3.增加产品的灵活性。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等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网上交易愈加频繁,传统的商业银行并不具备获得用户交易和消费记录的系统保存能力,相反,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云储存技术和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对顾客线上交易的记录进行存储,并通过对用户相关的交易记录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了解当前市场中具备竞争力的主要产品,对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产品进行研发,满足了顾客需要,增加经济效益。
4.增强碎片化时间与资金的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各个生产领域逐步趋于现代化和信息化以及移动3G和4G网络的开发与应用,移动网络支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应用。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求顾客必须通过银行所设置的商务交易网点进行相关产品的网上交易,而现阶段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下的商业银行以通过移动网络支付为主的多种网络支付方式为人们管理碎片化的时间和碎片化资金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四、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农信社(农商行)应对措施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的意见.(国发[2011]8号)[EB/OL].(2011-04-18)[2013-03-19]..
[3]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1]47号)[EB/OL].(2011-08-26)[2013-03-19]..
[5] 武汉市发改委、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EB/OL].(2012-08-21)[2013-03-19]..
[6] 张艾理.加快萧山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EB/OL].(2012-04-05)[2013-03-19]..
[7] 陈美岁.对加快推进闽北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思考[J].种子科技,2011,29(11):7-8.
[8] 马志强,曹德华,潘利兵,等.美国种子管理及种业发展趋势[J].种子科技,2005,23(3):29-31.
1.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振兴甘肃省设施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品种结构与设施结构,改进设施装备,完善配套技术,推进优势区域布局,强化技术培训,稳步扩大规模,充分挖掘设施生产潜能,全面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速度、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再创甘肃设施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由2011年至2015年,全省设施农业面积力争由8.0万公顷扩大10.0万公顷平均666.7m2产量由4600kg提高到6800kg,总产量由552万吨提高到1020万吨,平均666.7m2产值由8280元提高到12000元;总产值由9936亿元增加到180亿元,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达到15%,通过设施农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280元。
2 发展重点
2.1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大、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把满足省内市场供应作为首要目标,使陇东、甘南、临夏等市、州冬春蔬菜自给率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千方百计巩固甘肃周边省、自治区现有的市场份额,依靠优质与细分市场保持竞争优势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设施冬季蔬菜“走西口”战略,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国际化,不断扩大在中亚各国与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到2015年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7.66万公顷左右,总产量达到770万吨,总产值达到132亿元以上。
2.2 做大做精设施西甜瓜
甘肃设施西甜瓜是甘肃的优势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十多年来,甘肃日光温室、塑料棚生产的西瓜、甜瓜品质优良,其折光糖含量分别达到11~12度与16-18度,而且实现一年多茬生产与周年供应,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要在继续巩固稳定省内外传统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加强专用品种选育,加快进口良种国产化步伐,扩大无籽西瓜、礼品西瓜、白兰瓜、网纹甜瓜与新优香瓜的种植面积,着力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在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建设设施西甜瓜优势产业带,在陇东与天水市建设塑料棚薄皮甜瓜与优质西瓜生产优势区。到2015年,全省设施西甜瓜面积达到1.5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05万吨,总产值达到31.5亿元。
2.3 全面提升设施水果生产
由于新鲜水果淡季上市高额利润的驱动,我省各地发展设施水果的积极性很高,近十多年,我省设施水果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较快,设施水果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后,首先要重点发展甘肃已在国内领先的设施延后栽培的红提葡萄与优质人参果,提升规模、产量、质量和效益,扩大在省内外的市场占有率。第二继续提升设施草莓生产,加快品种更新,优化栽培技术,满足不断增长的省内市场需求,减少和消除供应空档。第三,加大发展设施油桃、大樱桃、杏、李、番木瓜、无花果等。突出增量提质,开拓省内外市场。到2015年力争全省设施水果面积到达1万公顷,总量达到53.9万吨。
同时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设施食用菌、花卉、中药材、蔬菜及花卉制种等。
3 主要措施
3.1 设施优化研究与规范化建造
要动员、整合全省设施农业技术力量深入调查总结我省设施农业的经验教训,开展设施结构优化的试验研究,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技术水平、投资能力及各种作物的不同要求,借鉴外省先进技术与经验,设计各种适应当地各种作物的专用设施结构,编制建造技术规范,经过论证和省级有关部审定后正式印发各地实施。在新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温室,大棚升级改进。提升设施性能,尤其要注意提高设施抗衡灾害的能力。
同时,还要研发高透光、强保温、多性能的透明覆盖材料和保温性能好、又便于机械卷放的不透明覆盖材料。为省力、省工、省时,要加快应用卷帘机、室内运输滑车、微型耕作机械、新型植保机械与水肥 体化设施等。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要重点加强设施农业良种选育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进口种子国产化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八户率和转化率。加强技术培训,一方面加强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用先进的新技术武装他们,提高他们的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3 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通过实施标准园创建,加快制定完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设施生产基地,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等,加快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3.4 深化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