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项目发展

农业项目发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8: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项目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项目发展

篇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先进,赶先进,立足南通,进位争先,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外向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不断开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推进粮油稳定发展和蔬菜优质化,20*年全县优质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粮食产量50万吨;双低油菜播栽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2万吨;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8万亩。

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和畜禽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蚕茧产量1.8万吨;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占60%以上;家禽饲养量4500万羽,出栏2100万羽,产禽蛋20万吨;山羊饲养量78万只,出栏4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16.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2万吨。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20*年全县新(扩)建投资额超100万的现代农业园区160个,投资额超2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推进“三资”开发农业,20*年全县吸引“三资”开发农业投资总额5亿元,其中县外民资1亿元,新批注册外资额2000万美元,注册外资到账额500万美元。

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20*年全县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万人,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份额达80%以上。

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建设,20*年全县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品牌农产品超市销售额2亿元。

推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三、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资源是决定项目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十大特色产业,即: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蚕桑、家禽、家畜、水产、蔬菜、海洋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

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建立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三大产业的优质高产示范基地。20*年,全县在河北里下河地区建立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河东、河南地区建设2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和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推广种植弱筋小麦“宁麦9号”、“扬麦13号”;油菜推广“秦油7号”;玉米大力推广种植“苏玉19”;水稻推广抗条纹叶枯病的“扬粳9538”,淘汰抗病性差的“武育粳3号”。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全力提升蚕桑主导产业。加大桑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大力组织实施桑园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新扩工程,加快老桑更新步伐,着力消除水旱互包,在河北里下河适度发展新扩成片桑园,稳定桑园面积15万亩。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小蚕共育率9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95%以上。实施桑园合理套夹种,提高夹种指数,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

大力培育家禽、家畜产业,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模蛋鸡养殖场良种普

及率达100%,二元母猪存栏提高10%,三元商品瘦肉猪出栏提高8%,食草动物肉鹅、羊子等存栏提高20%以上。同时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畜禽生产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控,扩大市场份额,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畜禽产品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大力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档次,2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增加1~1.5万亩,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确保3.8万亩,力争4万亩。充分利用河道沟塘,大力培育水产养殖产业,20*年全县河豚养殖450万尾、鳗鱼养殖3000万尾、鲟鱼养殖20万尾、双季虾养殖2000亩以及6万多亩的“四大家鱼”的养殖。大力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紫菜、贝类养殖,全年海水养殖面积10万亩,其中紫菜养殖2.5万亩,贝类养殖7.5万亩。开发深度加工,着力提高紫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围绕改善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林业产业,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完善绿色通道,实施镇村绿化示范工程。全县成片造林300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

2、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强化项目农业建设载体资金是发展项目农业的基础,要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积聚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猛攻农业招商引资,投资项目农业建设。突出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引导投资者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连带扩散效益。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集聚各类资源,整合生产要素,限制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其中20*年全县建立各类生产示范区90个,即粮油业建成万亩无公害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万亩无公害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千亩无公害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蚕桑业建成万亩蚕桑标准化示范区2个、千亩丰产桑园示范区5个、百亩优质高产高效桑园示范方50个;畜牧业建成禽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无公害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小区5个、新建标准化万羽鸡场5个,标准化千头猪场5个,标准化百只羊场5个;水产业建成无公害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5个。

二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实施品牌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20*年全县要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各1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全县年销售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6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5%。严禁发展简易大米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四种类型的龙头企业。

(1)催生一批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围绕蚕桑、畜禽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投资者兴办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

篇2

从1996年开始,周至县被纳入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并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治理项目是周至县农业综合开发的经常性项目,从1996开始的15年里从未间断,项目投入逐年增长,从1996年的296.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041万元,累计投入资金9115.854万元,其中水利措施资金6214.11万元,农业措施资金1548.884万元,林业措施资金670.38万元,科技推广措施资金412.48万元,其他措施资金78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是改善周至县农业生产条件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每年支持周至县实现土地综合治理800-1000公顷,到2010年基本完成了全县15600公顷的中低产田改造,完善了全县的农业基础设施。2010-2011年的冬春连旱中,周至县受旱面积达8000公顷,全县利用430眼机井和配套水利工程设施,灌溉作物6640公顷,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周至县有无项目对比分析

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周至县粮食生产有直接影响。目前周至县参与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主要有12个,去除2010年刚加入的尚村镇,这里选取11个实施过土地综合治理的乡镇进行研究。有无项目对比分析是项目评价中常用方法之一,可以对项目实施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对项目区与非项目区进行对比分析。

(一)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项目区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前后的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初步评价土地治理项目对周至县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周至县11个农业基础生产条件较差的乡镇未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以前,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各个乡镇的粮食单产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竹裕乡与九峰乡的单产差距为2945公斤/公顷,单产仅为九峰乡的1/3。各粮食单产在较低的水平波动,均值为3218.64公斤/公顷,低于全县平均水平341.01公斤/公顷。到2010年,周至县基本完成了11个主要乡镇的农业综合开发,各乡镇粮食单产得到大幅提高,单产最高的乡镇九峰乡与单产最低的乡镇司竹乡的单产之差为2095公斤/公顷。11个乡镇的粮食单产实现在5065.91公斤/公顷的水平波动,比1995年提高了1847.27公斤/公顷,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94.27公斤/公顷。可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镇的粮食单产对全县粮食单产的影响由原来的“制约”作用变为现在的“促进”作用(如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持续推进,11个乡镇粮食单产由项目实施初期(1995—1996年)低于全县水平逐渐增加到与全县单产水平长期持平甚至偏高。在2007年全县粮食单产由于自然灾害受到重创时,仍然增势不减,并在最近3年持续高于全县水平。这不仅体现了土地治理项目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也表明了农业基础生产设施的改善能有效地规避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稳产增收。

(二)项目区和非项目区对比分析

不考虑2010年刚进行土地治理的尚村镇,根据有无项目可把周至县的22个乡镇分为项目乡镇(11个乡镇)和非项目乡镇(11个乡镇),分别以1995年和2010年为考察时点,并将粮食种植面积的减量视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增量,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周至县项目乡镇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县的2/3,单产增幅较大,且有7000多公顷的农业结构调整行为。非项目乡镇的粮食单产徘徊不前,农业结构调整不到150公顷。可见,周至县土地治理项目提高了全县的粮食单产水平,推动了县域农业结构调整。

三、土地治理项目对周至县域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土地治理项目为周至县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周至县临近西安市,又是猕猴桃适生区,具备蔬菜产业和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2005年县政府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在终南镇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2008—2009年,周至县土地治理项目连续支持终南镇。现在终南镇已是全市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专业市场功能齐全、产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与终南镇类似,周至县富仁乡在2006-2008年连续3年在土地治理项目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县的蔬菜种植已成规模,并带动了一批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产销企业的形成,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出路。土地治理项目也极大地促进了猕猴桃生产。2010年,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所有12个实施了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都是猕猴桃发展重点乡镇,占总数的2/3,猕猴桃种植面积15673.33公顷,占总数的77.93%。最具代表性的马召镇是周至县农业综合开发最早乡镇,也是猕猴桃发展较好的乡镇之一。2009年,周至县又在马召镇启动了万亩有机猕猴桃现代示范园建设项目,并在2010年再次在马召镇投放土地治理项目资金。2010年,全县年末耕地面积5万公顷,猕猴桃和蔬菜种植达到25912.27公顷,占全县年末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根据对周至县猕猴桃种植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考察,结合对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投向的追踪可以发现,对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基本都采用农业综合开发推动,而进行过土地治理项目的乡镇,也广泛存在村民自主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可以说,土地治理项目是发展周至县域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项目实施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

(二)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从有无项目分析可知,土地治理项目大规模地提高了周至县的农业生产能力,使全县1/2的乡镇、2/3耕地的粮食生产由原来“拖后腿”,变为现在的“生力军”。同时,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全县粮食单产不断攀升,还使周至县非粮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其中猕猴桃和蔬菜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2005年以来,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为了分析土地治理项目导致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周至县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这里选用1996—2010年全县的粮食产量(L)、猕猴桃产量(M)和蔬菜产量(S)作为因变量,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Y)作为自变量,应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通过ADF检验可以得出,数据序列Y、M、S、L均为二阶单整数据;进一步用E-G两步法检验得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直接用LS法进行回归分析:Y=642.7321+0.014246M+0.006426S-0.000590L(0.824843)(9.360216)(2.693408)(-0.201625)R2=0.976069F=149.5498回归结果显示,粮食产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是负影响。而猕猴桃和蔬菜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显著正影响。因此这里剔除粮食产量(L)因素,重新进行回归分析:Y=487.5027+0.014216M+0.006397S(4.228358)(9.785150)(2.800390)R2=0.975980F=243.7948再次回归得到了良好的拟合结果。方程的调整R2为0.972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蔬菜年产量(S)和猕猴桃年产量(M)对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Y)影响显著,表明土地治理项目带来的农业种植结构大调整是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源泉。此时,非项目区的农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为487.50元。

(三)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篇3

为推动农业科技共享,促进农产品市场销售,克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经营的困难,句容市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桥梁和纽带的运行模式,把农民和市场、农民和科技有机地连接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诸多难题,培育了不同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句容市农民合作组织的特点

句容市根据典型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农业科技项目的带动,走出了一条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套的成功之路。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试点的基础上,句容市自2006年全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以来,形成了产业信息网络健全、技术含量高、产业链延伸快、农民增收明显等显著特点。

1.1 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

以经济为纽带,跨社区地建立组织,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决定了它的首要职能是在成员之间开展自助合作活动,通过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资金、购销、储运、加工等服务,保证成员的生产经营正常开展和劳动利益的正当获取。

1.2 发挥科研院所的农业项目的作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为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经营水平,句容市一方面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项目合作。

二是在科技依托单位方面,充分利用镇江农科所、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省级单位的技术支撑。

三是利用农业部“千万农民培训工程”项目,主动组织合作组织成员接受技术、经营知识培训,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1.3 打造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特色产业链的延伸

通过项目区的建设,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把项目区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积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在产业结构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应时鲜果、茶叶、中药材、高档苗木等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了符合市场潜力大的新产业推广应用机制,促进新品种在丘陵山区开发中商品化、产业化、特色化、合作化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1.4 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互作用,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收益水平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遵循“自愿、互利、民主”的原则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每一个成员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实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通过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不仅能营造市场信誉,还能产生附加值。春城葡萄合作社的建立源于春城镇丁庄和万家两村农户,从1990年开始种植葡萄,在分散作业情况下,农户技术力量的巨大差异而带来了收益差异。以方继生为主的少数几个大户,生产出的葡萄品质好,独领市场,产品不仅可以按每公斤14元以上的价格上市,而且供不应求。而一些小户因为缺乏技术,产品上市无人间津,一般零售价也只有“继生”牌葡萄的零头。市场现实使种植户认识到,要想发展,需优势互补携手同进。

2 依靠农业科技项目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成效

句容市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坚持“以地方资源打造特色,以项目示范带动产业,以生态绿色树立桥牌,以适度规模取得效益”的科学发展理念,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周边地区引起了共鸣。

2.1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灌无水、行无路、地贫瘠是长期以来困扰句容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解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困难,由句容市政府多方筹资,在“十一五”期间,新建塘坝石驳26座,衬砌渠道48.11公里,配套农田建筑物2193座,修筑机耕路231.51公里,输变电线路38.8千米。目前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的路通宽了、平,能灌能排,生产条件的改善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提高了。

2.2 借助科技平台,提高产出水平和经济收益

在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在项目的定位要求体现科技术创新,有明确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计划。在近三年的省丘陵开发项目建设中,句容市为专业合作组织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0多项。通过技术培训,专业合作组织社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中,经市人事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专业合作组织社员中有7人获得高级农艺师职称,21人获得农艺师职称。同时,专业合作组织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各社员按质量要求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申请注册商标55个,申请产品质量认证17个,获得江苏省名牌2家,镇江市名牌3家。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为了种好有机大米,严格按有机农业要求操作,统一栽培技术标准、统一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统一加工。他们采用国际一流的品种、一流的栽培技术、一流的加工设备加工,生产的“野山小村”牌越光大米,质量好,效益高,市场售价每公斤20元。

2.3 搞高丘陵农业开发的专业化水平,形成规模效益

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弱势生产者聚集成一个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和有合作效益的专业性农民联合体,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规模之间的矛盾。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将弱小的、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实现农业的规模开发,取得规模效益。1997年,以方继生为主的种植大户联结许多小户成立了生产技术协会,进而又扩展成立了合作社,将生产技术上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到管理、标准、营销等各个方面。从而拢聚了周边2200亩土地360户葡萄种植户参加的实现共同协作、共同发展目标任务的专业合作组织。

2.4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

在农业开发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困难少了,信心足了。2008起白兔镇和茅山镇一些农户发展葡萄等应时鲜果的积极性非常高,主动要承包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在华阳镇石狮村,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发展了大棚蔬菜项目,春节期间一茬蔬菜每亩的收入就有近万元,吸引了一些在外打工群体也回家租地种菜。后白镇西冯村,作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挂靠强农的帮扶村,依靠学院的产业优势和人才支撑,帮扶建立了一个花木草合作社,带富了一个贫困村,引领广大社员在丘陵岗坡地上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草坪,使亩效益由原先种植常规作物的三、四百元,提高到现在的三、四千元,群众高兴地说:丘陵开发帮农民修了致富路,花木草是我们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合作社是我们增收致富的好娘家和好帮手。目前全村现有苗木2000余亩、草坪2000多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00元。夕日穷村变了样,贫困户翻了身,不仅如此,还带动了邻近的五个村发展了3000多亩花木草,如今这里不仅农民收入高了,楼房多了,而且生态好了,环境美了,人也精神了,如今的西冯村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该村下一步的产业规划是向观光农业延伸,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村经济结构的比重。

2.5 重视产业开发课题研究,打造良好市场信誉

句容种植草莓在国内时间最早,发展规模以及产业化开发水平在国内乃至东南亚享有较高知名度,八十年代即被誉为“中国草莓第一乡”。2003年4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草莓之乡”称号。句容市草莓协会引进和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的日本专家近藤牧雄的《草莓优质高效设施育苗新技术的研究》项目,改变了目前草莓新品种育苗难、不易推广的现状,促进草莓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亩效益达到3000元;由句容市科技人员研究试验成功的调节草莓花芽分化技术,精确施肥技术以及立体支架栽培技术均获得国家技术专利;句容市草莓种植技术水平曾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农业科技成果奖。

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 产业规模扩大与降低市场风险相平衡

句容市丘陵开发的热情已经充分调动起来,各级领导、社员开发的心情也非常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发展的主导产业趋同的现象渐渐明显,特色不明显,市场风险必然存在。因此,作为专业合作组织的龙头企业不仅要考虑适度规模开发,而且要考虑产业链提升,以科技立项目,以名优创特色,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潜在市场,不仅可以取得规模效益,又能降低市风险。

3.2 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丘陵山区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于立体综合开发,在开发中要做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产业特色和环境保护相关结合。因此,要针对丘陵山区的特殊性,切实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政策导向上重点强调生态优先原则,切勿以牺牲环境来进行开发。

3.3 制度创新与规范开发行为相并举

在丘陵山区开发中应加强制度创新,规范开发行为。一是加大丘陵山区结构调整的补贴力度,促进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明确各类开发主体开发丘陵山区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以及金融等各类资本投入丘陵山区开发;三是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更好地促进丘陵山区开发。

参考文献:

[1]莫少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10).

[2]孔祥智,郭艳芹.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6(01).

[3]郭梅枝.合同农业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4]张满林.促进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5]易远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理论分析[J].商业时代.2010(22).

[6]褚小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1年(08).

[7]芮正茂.宁句同城化下对句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1(11).

[8]孙秀艳.邹礼瑞上海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探索[J].上海农业学报.2005(02).

[9]刘政.农业合作制度对农业产业组织优化的作用机理[J].甘肃农业.2006(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