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节奏音乐和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令人愉快的音乐和美的形象,潜移默化感染幼儿,在构建音乐教育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如何将音乐活动融入环境、学习和游戏活动,使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互相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对担任过保教主任又转为办公室主任的我来说在参与培养幼儿音乐节奏的探索研究中感触颇多。
从申请课题初期,撰写开题报告,依托奥服音乐教育模式,我们踏踏实实从幼儿音乐节奏培养入手,根据课程节奏的重难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律动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可减缓教学坡度,为新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授增加了情趣,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一、音乐节奏教育源于生活
在着手课题研究初期,许多教师常常为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而烦恼。其实,一切源于生活,只要留心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就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音乐活动主题,从而由此扩展开来成为主题系列。如各种节日就是很好的契机:迎新年、三八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譬如以端午节为主题起点,可以扩展出“屈原”、“粽子”、“香包”、“彩线”等艺术活动形式,在音乐中朗诵屈原诗句、用五彩线做五线谱、香包和小彩粽当音符,根据摆出的乐谱引导幼儿拍打出节奏唱出旋律。这些活动主题不仅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而且加强了幼儿对传统节日教育的同时,通过朗诵、拍节奏、唱旋律等音乐活动形式,使幼儿的艺术教育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多种知识,也符合现今倡导的整合教育理念。
二、以游戏的形式挖掘幼儿的兴趣
把音乐节奏和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消除内心的紧张,增强自信心,提高应变能力。在音乐游戏中,幼儿自然地、毫无困难地学习了情感表达方式,在角色扮演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培养了他们的幽默感,密切了幼儿对集体的情感。
三、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生活逻辑
幼儿的生活是一个感知的生活、感情的生活和自由创造的生活;幼儿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是知觉的、充满情感的。因而在进行音乐节奏培养时首先要做到整体化的艺术教育,不能割裂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如同样是“节奏”,音乐中有节奏,文学、绘画、舞蹈中也有节奏。如果教师让幼儿感受节奏,可以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以及自然和社会中蕴涵的节奏。其次,给幼儿提供儿童化的艺术欣赏、创作和表达的机会。教师要走进幼儿的精神世界,和幼儿一起用他们的眼光来理解艺术,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
四、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使之在玩中学练节奏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骨骼。在讲授《妈妈的高跟鞋》一课时,先讲生活中的节奏,小朋友穿自己的鞋走路和穿上妈妈的鞋走路有什么不同,然后介绍乐曲是如何表现这种不同,并在自己的身体上打出节奏。幼儿通过聆听乐曲,不仅饶有兴趣地获得了本课具有的舞蹈性节奏,而且自然引发动觉反应,用肢体语言去再现音乐,反映情感,从而发展了出自幼儿自身音乐节奏体验的即兴创造能力。
五、平缓过渡使幼儿在无意之中提升各种能力
新知识对幼儿来讲就像一座陡峭的高山,爬起来很艰难。而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做的就是把难度设计成一个个平缓的坡度,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到达山顶,在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应始终遵循的原则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顺势而行。
具体针对节奏而言,我们应抓住幼儿潜在的节奏意识,并加以挖掘,让孩子们主动发挥出来。我们知道人人都有节奏感,只是强弱有异、快慢有别。在听到音乐和有规律的声响时我们会不由自主打拍子,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点头欢笑、心情愉快,这些都是每个人潜在的节奏感在起作用,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契机,使之充分发挥,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化解难度。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动脑筋、想办法,设计一段段合理的坡度,带领孩子们攻克一个个立在面前的困难,最终攀登到理想的顶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07-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术家研究如何画出人的各种细微的表情;法国著名的音乐家弗朗索瓦・德尔萨特致力于观察、记录和分析人体动作的外在表现与人的内心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动作的表现力找到了内心的依据,也为情感的表达拓展了肢体的功能;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敏锐大胆地探索,发明了“体态律动教学法”,竖起了音乐教育新的里程碑;在舞蹈领域,邓肯惊天动地的反叛行为冲破了芭蕾艺术四百多年来编织的程式罗网。而德尔萨特和达尔克罗兹这两位音乐家在唤醒人们的动作意识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达尔克罗兹对节奏和节奏的肉体运动形式――体态律动的把握,更是抓住了提高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和抓住了音乐和舞蹈教育弘扬人的生命力的关键部分。
达尔克罗兹的这一贡献揭示和唤起了人们对节奏的表现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识,不仅拯救了被技能技巧所主宰而陷入困境的音乐和舞蹈艺术,还使律动这种节奏性动作为音乐和舞蹈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价值。这种新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种带有质变的艺术教育的方法。
一、律动教育是一种涉及艺术本质的教育方法
节奏是宇宙一切事物运动的最基本的表现形态,是客观事物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节奏也是艺术范畴的重要概念,它是通过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承担起艺术表现的主要要素。律动是节奏的一种动态现象或效果的体现,即节奏是律动的内在条件,而律动则是节奏的外在表现。在艺术领域,相对于音乐、舞蹈等在时间中流动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和建筑是形象一次性呈现的非动态、非过程性艺术,它们的律动感通过线条、块面和色彩的变化有规律的组织排列来呈现,观者需通过主观的感觉和想象来获取动态的理解和感受艺术形式的生命感。而在种种艺术的节奏表现中,唯有舞蹈艺术的身体律动在形态上既包含音乐的时间性,又包含绘画等的空间性,可以说既是律动最鲜明、最充分的体现,又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的感知觉(动觉)的律动,这种律动与人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正如中国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的那样,以律动为主的原始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律动所体现的生命活力,使得舞蹈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魅力永存。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达尔克罗兹运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为自己的体系找到了理论的依据。
正如达尔克罗兹所说,“所谓律动乃是具有音乐本质的一个方法……”,它“是以新的音乐教育为主的教育方法,同时,它不仅是新的舞蹈教育法,也是能够广泛地涉及一般艺术面的教育方法”。因为“我的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完全的音乐感觉、听觉、全部的感情、对节奏的感情及对律动的本能等发达起来,形成他们研究艺术的基础”。尤其是对节奏的情感表达和对律动的本能的敏感,能使人的原始动作的各种机能发达、调和并能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整理肉体动作为目的的一系列练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艺术是一种以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形式,但当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日趋完美的同时,精美的形式和高超的技艺往往使人们忘却了它赖以生存的、最本质的含有鲜活情感的节奏特征和富有生命力的律动表现。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重新揭示了这一切,使机械理性的音乐教育、在刻板节拍下跳动的舞蹈教育以及所有注重追求技能和优美形式的艺术教育都相形见绌,猛然醒悟地迈开新的步伐。所以,律动教育是一种涉及艺术本质的教育方法,也是能够广泛地涉及一般艺术面的教育方法。它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彻底改变了音乐教育的面貌,对舞蹈教育的巨大影响和对其他艺术教育的影响也是最好的证明。
二、律动教育还是一种开发、调动人的本能的艺术教育方法
音乐、舞蹈曾是人们表情达意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原始人通过律动发泄情感,口唱身跳和手舞足蹈是人们不能压抑的本性冲动。反之,当人们听到节奏性强的音乐,身体就自然想动,甚至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点头和摆动身体。60年代末,国外相关的研究就证明,半岁的孩子已开始对音乐有最初的动作反应;两岁起,对音乐显然已有一系列的诸如点头、晃头、摇腿、提起或放下脚跟等部分身体的动作对应了。这种幼儿会跟着音乐自然舞动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自古以来在民间人人都能跳以简易律动为特征的风俗舞蹈和流行舞蹈也是不争的事实。曾几何时,艺术化了的舞蹈越来越使人们望而却步,以技能传授为主的舞蹈教育被视为具有特殊条件和才能的人的专利,广大民众常常因此被拒之门外。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法从人的本能和本性出发,借助于生命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将人们带入音乐和舞蹈的境界,这是何等的高明!律动是构成一切艺术的基础,当音乐的律动通过肉体动作来展现,能够使人真实地知觉乐感,使抽象的音乐概念和音乐的本质变为现实和幸福的源泉;当律动被提到舞蹈艺术的主要地位,人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进入舞蹈世界,而且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达尔克罗兹认为律动的觉察和律动感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A条件,因为对于音乐、舞蹈及至所有艺术教育来说,就是既把握到了艺术的最基础条件,又是一种开发、调动人的本能的艺术教育方法。这也正是律动教育得到人们的青睐,被作为音乐和舞蹈启蒙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价值还在促使舞蹈的普及上体现出来。19世纪的欧洲,狄德罗关于“生命在于运动”的著名观点已深入人心,出于对文明的反思,身体健全之于精神健全的重要意义受到人们普遍认同,因此,运动一度成为时尚。骑自行车、跳舞、练习体操甚至成为一种时髦。而20世纪初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将这种时尚推向了一个。
在历史上,达尔克罗兹的律动教育之所以能在运动成为关注对象的历史时刻驾驭时尚,在于它是一种为运动注人美感和灵魂的教育。达尔克罗兹律动教育虽是一种类似节奏体操的简易的音乐舞蹈教育,但比原先欧洲单纯把重点放在肉体方面的瑞典体操更受人喜欢,因为它不仅能达到生理训练的目的,而且还重视心理因素,在音乐陪伴下的优美的律动,不会让人有沉重枯燥的感觉。用肉体动作感觉音乐的律动,也就是把律动再现于肉体以后,才能真实地知觉律动,自己也投入律动之中。律动这种抽象的概念以及音乐的本质,通过体操的方法才能变为非常新的现实,才能变为幸福的源泉。在现今,律动教育之所以具有推广价值,就在于以律动为核心的音乐、舞蹈教育,是一种与传统以技艺传授为手段和目的的艺术教育有着本质区别的崭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它使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奠定在艺术的本质和人的生命意识的基础上,容易为大多数人接受,这对于舞蹈普及教育,尤其是面向人人的作为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十分合适。此外,最主要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和弘扬了柏拉图的哲学体操与音乐完美结合,并诉诸于人的心灵,使人的灵肉合一,达到舞蹈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这正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追求。
因此,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著.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
关键词节奏体语节奏体育价值 趋势
一、节奏体语概述
节奏体语是体语的一种,是我国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表现形式,它是运动过程中通过手对身体有节奏的拍击和脚对地面有节奏的蹬踏所产生的声音节奏,加之配合丰富的呐喊和吟唱而营造出音乐演奏的效果,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所以节奏体语也叫身体音乐[1]。它融入了不同的舞蹈动作元素,集体育、音乐、舞蹈的艺术美感于一体,它同时是体育和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节奏体语的推广价值
(一)增强身体健康的价值
节奏体语中,参与者通过肢体与肢体和肢体与地面等物体的对抗作用产生强弱不同的声音节奏,消耗了人体的大量能量,因此具有一定强度和运动负荷。另外,通过手掌对身体各部位的拍击,特别对身体一些穴位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能够提升心血管系统和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对于肾结石和骨质疏松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
节奏体语运动中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多人的节奏体语表演要求节奏统一,能够增进运动员的默契感;在团队中,所有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使参与者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团队中,大家有强烈的集体意识,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增强了参与者良好的社会交往和自我认同,能够有效增加队员的心理健康。
(三)较强的艺术观赏价值
节奏体语运动不管是单人、双人还是团体表演都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单人时,动作的讲究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团体时侧重动作的整齐划一和恢弘的气势。节奏体语运动的观赏性表现为:一是动作的频度、难度和整齐度给人视觉上的刺激;二是产生的节奏韵律结合口号和呐喊给人产生的听觉上的效果刺激。所以,节奏体语既是体育的艺术也是音乐的艺术。
(四)是内涵丰富的娱乐载体
娱乐是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重要内容,节奏体语融合了体育、音乐和舞蹈的各种元素,能让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2]。节奏体语因难度较低、造型的艺术化、形式的多样化、竞赛的激烈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给参与者以及观看者都能带来强烈的感情刺激和情感体验。
(五)是有效的教育载体
节奏体语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将在高校渐渐的普及起来,逐步成为高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效补充,这对教师和对学生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六)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
节奏体语是中国人独创的运动项目,其风格独特,它的普及,就是在传播中国的文化。将来,节奏体语中融入的中国武术、中医养生理论等中国元素,突出了中国文化特色,所以,它便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
三、节奏体语的发展趋势
(一)内容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虽然节奏体语的表现形式非常简单,但是它的包容性很强,可以将武术、散打、搏击操、体操、健美操、啦啦操等体育项目里的一些动作加入其中,这些动作组合在一起能够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
(二)表现形式将出现多个类别
节奏体语将出现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单人、双人、多人或者团体;从性别上可以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从比赛难度上可以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从年龄层次上可以分为少儿组、青少年组和老年组;还可以分为徒手组和器械组、有伴奏和无伴奏组等等。
(三)将向多个个方向发展
节奏体语因其广泛的适应性。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来设计动作,比如,侧重于健康需求的人群可以在节奏体语中多加入一些拍打关节和穴位的动作,老年人可多加入一些踏地和弹震动作来防止骨质疏松。
(四)将从学校逐渐成为大众化。
节奏体语这一运动项目最初在高校产生,因其简单易学、灵活生动而充满乐趣,且不受场地器材和个人技能技术的影响,同时还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所以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可,逐渐走向大众化。
四、结论
节奏体语是我国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运动项目,它具有增强身心健康价值和较强的艺术观赏价值;是内涵丰富的娱乐和教育载体,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它的发展将呈现内容多元化;表现形式类别多样化;内容编排将以健康、娱乐和竞技等目标为导向;将从高校走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