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篇1

一、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

(一)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据调查商丘市现有5家综合培训机构开设复合式课程,还有一部分专业性培训机构,其中钢琴类13家、舞蹈类9家、古筝类7家、吉他类7家、音乐高考培训机构7家。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私人个别教学培训班。这种模式出现比较早,一般是具有音乐专业教育背景的学校音乐老师利用自己空闲时间、自己私人场地创办的艺术培训机构,现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第二类在文化局或教育局注册的音乐教育培训学校,这类学校分几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单一的专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由个人教学慢慢发展起来的;第二种是工商局注册的音乐教育机构和加盟性质的音乐艺术学校。

(二) 商丘市生源状况分析

1.按学生年龄分段

据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生源年龄分段量化表调查报告来看,生源主要以少年儿童群体为主,随年龄增长就会越来越少。16岁以上的学生又有出现一个小高峰,他们都是以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为高考音乐专业做准备的一些艺术类高中生,还有极少数一部分是成年人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学习音乐,来陶冶情操。

2.按学生选择的科目

据在上表2的调查报告表明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在音乐专业上,以舞蹈和钢琴的人数相对较多占60%,其次是古筝和吉他占30%,除学习民族乐器古筝之外,剩下一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却成了冷门学科,报名人数很少。

(三)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中教师整体发展现状

1、社会音乐教师的总体情况。商丘市地区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在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中抽取了30位进行了调查问卷,其中在这30位老师中只有3人是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的专职老师,其余的都是兼职音乐老师,他们大多数是大学生或者是中小学在职音乐教师、以及一些文化宫的在职音乐艺术辅导老师,这部分人员占70 %,年龄大多在36岁以下,经调查还有少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是通过私人授课的方式从事不同培训的社会音乐教育,由此看来商丘市社会音乐教师年龄趋向年轻化。

2、社会音乐师资状况。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教师的学历大多是大专、本科、以及少数研究生与博士生等。在社会教育机构中主要的师资力量水平以本科和大专学历的音乐教师居多,本科毕业的音乐专业教师占55%,其中是大专学历占35%,其他学历相对较少,占百分比10%左右,如研究生、博士生等。

3、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课程模式与收费标准。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进行教授课程时有不同的模式和收费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音乐教授课程频率较多,主要集中在一周一次,一次2个小时占60%,第二种是一周两次占30%,其他占10%。课程模式主要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和一对多等形式组成。如钢琴课程主要是一对一进行上课,古筝和吉他课程大多是一对四,声乐课程一对一或一对二等较多,舞蹈课程多采用一对多等小班教学模式。

二、形成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状况的原因

(一)造成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状况的原因。超生源范围的经营、虚假的宣传较为严重。当今社会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形成了一股学习艺术(音乐)的风气。备受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与喜爱,好多学生家长攀比心较强,形成了让自己孩子学习音乐的主要原因。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个别机构为了故意吸引顾客,扩大生源,故意编造虚假宣传进行招生,同时政府部门监督力度薄弱,造成目前社会上培训机构的混乱。

(二) 造成生源状况的原因。根据上图表1、表2中可以看出招生生源主要是以儿童、少年群体为主,突出表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下儿童。儿童、少年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课余时间比较多。一方面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家长是希望通过音乐,参加音乐考级来锻炼孩子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学习音乐的学生会逐渐的减少,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坚持下来。在上图表1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16岁以上的学生又出现了一个学习音乐专业的小高峰,一部分学生喜爱音乐,想通过学习进入大学深造。还有一些高考生因为文化课不是很理想,音乐专业高考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就选择了走音乐的这条道路。还有一些因为音乐名人效应,如李云迪、朗朗等在国内、国外迅速走红,也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家长对孩子在音乐艺术方面的期望。

三、针对商丘市社会教育机构的制度与教师水平解决办法

(一)提高社会教育机构的准入标准。商丘市政府应当在国家教育部针对教育机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当地社会音乐教育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各方面管理,严格审查办学资格,把好教育市场的关口,从设立社会培训机构的名称、收费标准、师资状况、培训场地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政府各有关单位,如劳动局、工商局、教育部门应联合加强对社会培训辅导机构的管理,使之更加规范,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做好为消费维护权益的保障。同时,各有关部门应当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办学教育指导评估和考核,并将评估结果如实公布,使广大消费者能够得到维权。通过对教育机构的评估和考核,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办学者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使社会培训辅导机构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各培训机构应当提高专业艺术水平教师的管理,可以不断地督促教育者丰富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者应当定期去深造专业技能,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视频数据丰富音乐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与社会接轨,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本文中通过以商丘市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为主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目前该地区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在社会音乐教育方面也存在诸多的相关问题,商丘市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社会音乐教育事业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社会音乐教育应该在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普及,针对不同阶层人民的不同爱好,应该做好宣传,要提高社会音乐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促进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篇2

二、有关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申报编写“十一五”高师本科音乐课程教材。

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继续进行收集资料工作,并于今年8月召开第三次核心组全体成员会议,届时每一组课题拿出一个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年底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四、2006年下半年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珠江杯手风琴比赛”。

五、拟正式开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简称“中国音教网”)。

六、各学术委员会工作:

1. 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2006年下半年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邀请赛,包括系列八孔笛合奏、重奏和独奏;在此基础上,年底将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冬令营,营期将进行颁奖和演奏交流;编辑出版中小学竖笛教材与重奏、合奏曲集,为全国比赛提供资料;编辑中小学器乐教学论文集。

2. 基础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2006年上半年举办“高中舞蹈教学研讨会”。会议内容为: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舞蹈选修模块和教材的介绍;舞蹈选修模块及教材中“跟我学”模块基本教学方法的培训;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示范课例展示观摩;高中舞蹈教学实践交流与研讨。

3. 基础教育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组织中小学以录像的形式进行合唱评选活动。

4. 中等师范教育中心:于2006年6月召开常务理事会,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中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和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全国中师(含高职、小教、大专)40岁以下教师声乐钢琴即兴伴奏比赛;同时举办声乐、钢琴论文评选活动。

5. 高师钢琴学术委员会:组织以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包括与钢琴教学相关的理论、观念、方法以及教材使用方面的经验体会等论文评选活动,并于2006年9月中旬召开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会议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改革学术研讨和获奖论文颁奖。

6. 高师合唱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第二次合唱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组织编写合唱与指挥教材;继续编印《高师合唱通讯》。

7. 高师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电子琴学术研讨会;继续做好高校手风琴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篇3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一条道路,使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学习,对中国的高校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种民族文化在国内以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并行发展着,可以说二十一世纪以前,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一直是“小众化”音乐,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论综合性院校还是师范院校,一直对其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进十几年来才逐渐被民族音乐学院挖掘整理出来,很多原生态音乐文化逐渐得到重视,一些传统艺能形式走进高校课堂,走进媒体,使大学生得以开阔眼界,逐渐引起大众的理解与接纳。再有,高校音乐教育一直尊崇着欧洲主流音乐的路线,而对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几乎无所涉及,使得很多本科生误以为世界音乐就是欧洲主流音乐,目光狭隘之极。

20世纪以来,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格局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一种是发展中国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识的兴起。 在发达国家中,成绩最突出的应属美国。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外来文化对其本土原住民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非常注重多元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其国内的印第安文化,白人移民文化和黑人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并置的格局。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尼、马来、纳米比亚、尼日利亚等,这些国家已开始形成多元文化教育的初步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表明了这些国家本土音乐文化意识的觉醒。

在我国,学者们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也是各抒己见。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认为: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多方面影响,当前全面开设《世界音乐》课程尚有一定困难。目前主要应该是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观念和内容渗透到音乐各科中去,重点要放在民族音乐的建设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民康教授在《中国的多元音乐文化》一文中认为,我们的一些音乐院校,将“传统”太“森严壁垒”了,内容除了西方音乐外就多是汉族音乐,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科音乐的建设,这也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2003年,笔者在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首次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2006年课程更名为《外国民族音乐》,即不包含“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各民族民间音乐。在此之前,河北师大曾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教授讲授《拉丁美洲音乐》,师生们被各种异国风情音乐色彩的多元化强烈吸引着,但并未将相关课程引入大学课堂。2003年课程开设后,师大学生开始逐渐接纳各国传统音乐,并逐渐学会尊重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形形的人的文化。懂得不同的音乐审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色彩的文化表象,无论你是否接纳,但要懂得尊重。但仅仅在师大开设此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每年寒暑期都会奔赴张家口、邯郸、唐山、邢台、廊坊等各地高校、职中、职技进行“世界民族音乐”的函授教学与研究生班教学活动,在教课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院校的老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概念很模糊,而且省内各高校都未曾开设此类课程,很多教师对陌生的“异调音乐”很感兴趣,却无从下手。更有甚者,认为世界音乐就是欧洲音乐,这种以欧洲主流音乐代替世界多彩音乐的现象不是少数。

因此,从2005年来,笔者通过假期函授和研究生班的课程,采取课堂问卷形式,对前来学习的河北省各地高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们进行调查。问卷共有十题,题型有选择题、列举题和简单题三种。内容主要涉及多元文化、民族音乐、乐器、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其中90%的问卷显示,所在院校未曾开设此类课程;80%的教师认为五声音阶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调式音阶;很多教师在听课之前,一直主观的认为世界民族音乐就是欧洲音乐史,他们课下与我探讨时说:“老师,世界音乐不就是外国音乐嘛,外国音乐不就是欧洲音乐嘛。您这门课不是和欧洲音乐重了吗?”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当我再次问道大家对世界民族音乐的界定时,大家开始有所想法。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还有蛮有意思的”,这句话是我听到的最多的回应。

问卷中有一问——是否愿意在你所在院校开设此类课程。90%的教师认为可以考虑,10%的教师非常支持,但需要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例如:多媒体教室、DVD播放机,电视机等等。目前,很多学校还不具备开课能力。如果只是教师教授,仅凭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简单的民歌教唱,不足以带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良好授课效果。

再有,假期函授、研究生班课程培训以及国培课程,都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不足以把内容丰富的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多姿多彩的音乐风貌展示出来,只能涉及其中一部分内容。若要推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受众面,首先要在河北省各地师范类学校开设此课程培训班,培训当地师资,从而推广到当地幼儿园、中小学教育领域。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尝试摸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方法。

河北师范大学2012-2013年第一学期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开设在本科一年级,并尝试开设为校级公共选修课。听课学生不仅仅是音乐学院专业学生,更有文理科师范生乃至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与音乐类学生会有不同。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笔者认为上课效果非常不好,教师无法兼顾不同专业学生,文史类学生对世界各民族历史更为侧重,旅游系学生对各地民俗更感兴趣,艺术设计类学生更喜欢壁画式风格的阿拉伯风情,他们希望听到的音乐讲解比较浅显,更多的是欣赏,而无需深入。如果深入所设计的音乐知识将要展开讲解,而一学期课程设置明显不够。可对于音乐学院学生来讲,简单的音乐欣赏无法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需要进一步音乐本体讲解、分析。这样的听课对象,让课堂无法同时满足。因此,音乐学院专业选修课和校级公选课必须设定为两个课堂,在全校公选课中所选择的乐器、民歌、舞蹈最具代表性,而音乐无法太多展开、深入,仅为简单了解、学唱。

因此笔者尝试将《世界民族音乐》学科“分割”为“魅力亚洲音乐”及“外国民族音乐”两门课程。其中,“外国民族音乐”主要讲述除亚洲之外的其他各地区音乐,而对亚洲音乐只做简单讲解、赏析。尝试将此“外国民族音乐”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在本科第二学期,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参与选修,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为基本乐理,只要学生能够简单识谱,即可欣赏音乐、学唱民歌。而亚洲音乐文化与我国最为接近,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先民与我国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上也曾有过商业来往、民族迁徙,很多传统艺能的表达方式接近,许多乐器外观形制、演奏方法、演奏风格也如出一辙,对这一区域的传统音乐,所能搜集的资料也最为齐全,建议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在本科第四或第五学期,可尝试进行大量的音乐本体分析,对比音乐风格,试图找寻音乐风貌相似的文化根源。

再有,尝试在河北省各地有培训条件的学校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培训班。主要为当地培训师资力量。并定期在河北师大举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研讨会。召集省内各地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师前来研讨,由河北师大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有机会交谈,探讨教学中所遇问题及解决办法。每次会后出版一本《河北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讨论文集》,并将此传统延续下来,河北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成为全国多元文化教育阵地中不可磨灭的中坚力量。

注释:

《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美】威廉·M·安德森 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编 曹水清 刘堃 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1。

同上,p3。

参考文献:

[1]【美】威廉·M·安德森 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编 曹水清 刘堃等译.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湘.多元音乐文化观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