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篇1

2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路径

2.1提高畜牧养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把环境保护融入到畜牧养殖中去,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畜牧养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不是说说就可以,也不是单纯的向他们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是要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不然有些畜牧养殖或者或因麻烦,或因成本上升就放弃了环保,始终认为环保和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反而使利润下降,环保工作就很难进行。要提高畜牧养殖者的环保意识,离不开对环境保护的大力宣传,要让每个人都从内心出发,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有人甘愿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强制措施的保障,要让他们意识到不参与环保是要付出代价的,可以通过罚款等方式让他们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2制定相关法律

任何事情的执行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法律和道德相比,更具有强制力,更能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国家要鼓励相关立法部门制定有关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的法律,加强对畜牧养殖业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时要注重全方位的管理,注重细节,比如对畜牧养殖中污水随意排放的处罚,要细节到排放量,排放处,对排放地居民造成的危害大小,根据这些制定相应的法律,让畜牧养殖中每一个污染环境的细节都有相应的对应法律政策。制定法律法规时,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区分已为环保做贡献和没有为环保做贡献的畜牧养殖者,对于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养殖者要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如进行表彰和发放奖金,减税、免税等,号召其他畜牧养殖者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2.3完善畜牧养殖产业链

目前的畜牧养殖业,从事的经营活动到养殖就结束了,没有后续的对产生物的处理,导致产生大量垃圾,污染环境。要完善畜牧养殖的产业链,首先要对畜牧养殖排放出来的废物加以利用,比如动物排放的粪便加以收集和处理可以当作田地的肥料,污水经过去污处理可以浇灌田地等,要鼓励人们从事畜牧养殖后的废物处理工作,从废物里寻得商机,不仅保护了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4发展绿色养殖技术

国家要鼓励畜牧养殖者运用绿色的畜牧养殖技术,减少污水、废物在畜牧养殖中的排放。绿色的畜牧养殖技术也需要相关的科学研究者致力于绿色养殖的研究,要鼓励他们从事绿色养殖的研究,并把科研成果进行推广,争取能够在每一个畜牧养殖者上实施,这样才能实际上减少环境污染。绿色养殖技术包括畜牧养殖中的化肥、农药等,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同时开发新型的无污染的化肥农药,争取做到零排放零污染。绿色养殖技术也需要畜牧养殖者进行推广,当然,一项技术的实行势必要花费一些资金,减少利润,这就需要国家的财政补贴,适当对畜牧养殖者进行的绿色养殖技术进行补贴,这样才能让畜牧养殖者心甘情愿地采用绿色养殖技术。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新型的化肥、农药,同时注意农药、化肥的用法,用量,严格按照绿色养殖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使用,这样才能减小污染,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2.5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

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良好监督,环境监测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要重视畜牧养殖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就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一抓内在,二抓监督。良好的社会监督也是促进畜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对畜牧养殖者进行访问,对周边居民进行调查,看畜牧养殖者是否进行了有效地环境保护,再上报相关的执法部门,依据畜牧养殖者的环保行为进行奖惩措施。

篇2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65-01

一、概述

从我国政府管理模式来看,我国属于全能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承担着全部的社会管理责任,群众对政府治理有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当前的国内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更加切实的推广及应用。

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1、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公众行为将民意切实的传达给政府,这些公众行为中反馈出的信息可以有效为政府的决策过程提供合理正确的意见参考,有助于政府政策实施实现正确性与公正性。公众在相应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号召下实现公众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减少相应的冲突与摩擦,在真正意义上防止了“行政不作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行政许可和执法的公正性与高效性。

2、促使政府和市场发挥环境保护正面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环境问题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我们自然应当从政府运作和市场运行的内在结构中去探索和构建制约“两种失灵”的机制。但是也不能忽视公众参与这一外部制约力量的重要地位。从世界上一些国家治理环境的成功经验来看,公众参与是克服两种“失灵’的有效机制。

3、降低环境管理的成本

由于我国仍旧处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家财力与城市建设上难免存在一些资金上的不足,我在环境保护上投入的资金力度只相当于发达国家投入资金的3%。根据有关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政府资金的投入与管理,成本的数额成为当下影响我国环境保护情况的重要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途径,首先,促进公众参与使政府的环境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减少了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碍,有效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其次,公众的积极参与是一种零投资却能产生巨大效果的公众行为;再次,公众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分担了压力,减少了有关职能的运作压力。

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我国相应的出台了多项针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保护与改善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政策仍旧无法有效改善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民众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更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公众的环保意识较低,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欠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程度上存在很大区别。学历高、文化层次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市居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比较强烈。而学历低、文化程度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所呈现的则是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由此可知,我国在环境保护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公众参与的情况,在实际的环境保护过程中无法形成全国性的民众号召响应,政策在贯彻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有效落实,无法进行合理切实的政策宣传与环境保护的宣传。

2、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致使公众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公众更多关心的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等迫切问题,因而环境问题较难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由此就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程度。在防止“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中往往还会出现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负面参与。例如:公众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支持当地政府作出的明显有害于环境的决策或者纵容和支持企业领导为降低生产成本而采取的明显违反国家环保法律和政策的行为。公众的“负面参与”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3、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遇到制度

在宪法层面上,环境权利缺失,宪法中未赋予公民环境权,各项单行法则无法据以制定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规定。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只有《环境影响评价法》配套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了具体可行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的其他单行法仅规定了单位和个人检举和控告相关污染的权利。而这类规定也只是一种事后救济,并不是公众参与的首选。对于公众如何实施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还缺乏相关法律规定。

四、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

1、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育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立足学校阵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保教育,通过培育在校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影响到家庭成员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高校学生中深入传播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性。其次,立足社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环保宣传教育。街道及社区是公众经常聚集的平台,也是宣传践行环境保护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发挥基层环保干部及环保爱好者的作用,摆脱公众在环境保护上的“政府依赖性”。再次,立足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经常性长期性的宣传教育。另外,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环境保护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网站的宣传功能,也要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作用。

2、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

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参与环保活动的自我保护,也是使公民的环境权真正得到实现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不再把环境问题完全推给政府。当公众的参与产生明显的效果,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切实保护的时,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公众环境保护参与的热情,从而逐步实现使环保运动成为全社会共同事业的目标。

3、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一般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过于原则化的情况,这就给我国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阻碍,也给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必须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立法,为我国公民参与各项政策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为公民参与进行完善化的管制与保护,进一步维护公民在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其次,通过将法律法规进行实体化建设,将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的具体规定通过合理的方式普及到每一位群众身上,让民众了解到这些法律法规的效用及重要性,从而形成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环保越来越深刻,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研究。这也使得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更大的责任,环境保护工作对全球经济、政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长期以来依靠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收益的发展方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和诸多学者都呼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扩大环境保护的生活参与面,让环境保护得到真正的落实。笔者作为一名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对国家的环保措施和环保工作的发展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对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进行系统论述,希望社会大众对环保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理依据

环境权的观念和运动主要发端于美、日、欧等工业发达围家。进人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美国,自卡逊于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对美国民权条例“没有提到一个公民有权保证免受私人或公共机关散播致死毒药的危险”的感叹之后,就掀起了一场关于环境权的大辩论,当时许多美国人要求享有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但是根据当时的宪法和民商法理论,公民无权对作为“企业自由”的排污行为和对作为无主物的大气、水、阳光等环境要素的使用提出权利要求。在争论中,密执安大学萨克斯教授以“公共财产论”和“公共信托论”为基础,提出了环境权的主张。萨克斯认为:“像清洁的大气和水这样的共有财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垃圾场,因为他们不考虑对这些毫无利润的人们普通的消费愿望,更谈不上对市民全体共有利益的考虑了。而这些利益与相当的私的利益一样具有受法律保护的资格,其所有者具有强制执行的权利。在古代格言‘在不妨害他人财产使用时使用自己的财产’不仅适用于现在以及所有者之间的纠纷,而且适用于诸如工厂所有者与对清洁大气的公共权利之间的纠纷、不动产业者与水产资源和维待野生生物生存地域的公共权利之间的纠纷、挖掘上地的采掘业者与维持自然舒适方而的公共利益之间的纠纷”这就是萨克斯提出“环境权”理论的主要根据。对此,萨克斯认为:“只有当我们一方面提出这祥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意识到将公共权利的正当性作为与传统的私的财产利益相对等的东西来看待时,才能说这时我们才开始走上建立有效的环境法体系的真正道路”。环境权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美国社会引起厂强烈的反响。受萨克斯“环境权”理论的影响,在欧洲以及日本都于20世纪70年代展开环境权问题的讨论。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严和幸福的优良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现在,已有四十多个国家即全球五分之一的国家通过的宪法或法律中都规定了环境权。国家对环境权的承认,则意味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职责,使本国、本地区人民的环境权得以实现和得到保障,使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人能够过上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然而,谈到权利,就有必要明确其准确的内涵和外延。上述这些国际环境文件都强调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补救的权利,并由此在环境权的概念中派生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因此,环境权是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的权利基础和法理依据。

二、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其环保意识影响

人们的实践行为都是由其意识所指导的,所以大众的环保行为也是由其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所影响的。笔者调查发现,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各不相同的,对于环保重视的公众,其参与环保的行为更多;而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的公众,其参与环保的行为更少。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于环保理念的宣传,让社会公众更加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利于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活环保行动中,让环境保护真正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

三、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其生活习惯的影响

每一个公民的环保行为都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因此长期行为的生活习惯对其环保行为的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公民能否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做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循环利用等,都是检验公民环保行为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习惯的公民通常情况下更容易落实环保行为;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养成浪费习惯的公民通常情况就很难落实环保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让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身环保行为的落实。

四、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其教育程度的影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对其环保行为的影响程度是成正比的。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环保行为的参与程度越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公民往往更加正确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如何在生活中采用正确的方法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因此,笔者提倡更加丰富公民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在不断提高公民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其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公民自身环保知识的丰富,进而促进公民更加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五、国家的政策引导也对公民参与环保起到影响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对于环保越来越重视,同时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各项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落实,也是国家对于公民行为的引导。公民根据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正确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约束自身行为,不断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促进国家环境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