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习主体被遮蔽、遗忘或缺席的现象。一些教师从“自我”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经验,音乐教学由此出现高耗低效。如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教师要精讲,避免赘言表达,要将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理解作品内涵,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你是这样的人》,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节奏后,笔者让学生听赏合唱曲、听赏戴玉强的演唱,并启发思考:“歌曲中没有出现人名,你猜是指谁?你心中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讲一讲。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在听赏中产生了情感共鸣,他们被歌曲的深情演绎所感动。接着,笔者让学生展开主题阅读,了解《你是这样的人》是大型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引导学生讲述有关的事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彻夜的工作、一件衬衫、十里长街送总理、联合国降半旗等。然后,让学生轻声跟着音乐哼唱、带词演唱,尝试用自己设计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最后欣赏并朗诵《,你在哪里》,升华学生的情感。由于本课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因而学生演唱歌曲时更加深情饱满,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音乐学习内容考量
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忠实于课程内容,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没有的内容就很少涉猎。有时,由于学习内容过于呆板,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走神、发呆。这是因为教师混淆了音乐课程知识与音乐教材知识,将音乐教材知识误认为是课程知识。音乐课程知识是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力,如高低、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教材知识是具体歌曲的调式、节拍、旋律等。显然,学生应该学习的是课程知识。但教学中。教师唯教材现象屡见不鲜。诚然,教材是核心教学资源,但却不是唯一资源,更不能被奉为圭臬。有时,教材只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样本、一个用具、一个引子。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将音乐节奏缓慢轻灵的歌曲和充满活力的歌曲作为教学素材,将深度的旋律和紧凑的歌曲作为鉴赏素材。例如:由于学生们喜欢流行音乐,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会挑选一些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音乐作品,让他们多角度地展开学习,发展学生的乐感。根据学生的审美现状,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可选择《怒放的生命》《少年壮志不言愁》进行教W,并引导学生体会乐曲的丰富内涵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说,课程内容的拓展让学生突破了既有的教材框架,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学习经验进行认知,其音乐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教材顶礼膜拜,要消除教材的权威主义,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感受。要树立音乐课程开发意识,以音乐课程目标为指引,适时适地发掘课程资源,整合、补充、删减甚至另起炉灶,进而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更匹配学生学情的音乐课程。
音乐学习方式考量
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经常将教学设计得繁复多样,过度运用多媒体手段去诠释音乐,过度运用文学的脚本去解释音乐。这样的教学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实践,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和理性探索音乐的机会。音乐教学应当从学生的音乐学习实际出发,将教学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揣摩学生已经理解了什么,需求什么,理性对待学生的音乐学习认知方式。基于学生、理解学生、顺应学生,思考学生“应该怎样学”“学到怎样的程度”等。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川江船夫号子》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黄河船夫曲》,对此类作品旋律高亢、节奏铿锵等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川江船夫号子》由“平水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下滩号子”等8首不同的号子连缀而成,不同的劳动条件对应着不同的号子特点。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速度、节奏、力度和旋律等方面精心聆听,体会船夫号子的音乐特质:“平水号子”速度慢、节奏自由,表现了江面的宽阔、水流平缓;“上滩号子”速度快、律动短,表现水流急、浪涛涌;“拼命号子”的快速、节奏紧凑、律动短促,对应着上滩的水急、浪高,条件险恶;“下滩号子”的节奏性相应减弱,表现了劳动强度的减弱。此外,学生们还从曲风、节奏、音色等方面比较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和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感受到南方船夫号子与北方号子之间的差异,对两个音乐作品都有了理性的认识。
结束语
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初中音乐教学,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音乐学习需求出发,采用适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认知方式,对接学生与音乐课程,让学生与音乐课程始终处于积极的互动之中,真正还学于生,让学生主动适应课程、进而创生课程!
参考文献
[1]丁春新.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2014(11).
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语言艺术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语言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有一定指向性的点缀性音乐,其中包括音乐课中的师生问好、起立坐下、鼓励、过渡、情绪渲染等。音乐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堂音乐课如果过了十分钟也不出现音乐,这堂音乐课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因此,音乐课中决不能缺少音乐,音乐教师应充分运用音乐代替语言与孩子交流,让音乐语言贯穿于整堂音乐课,使学生沉醉于音乐气氛之中。
一、课前准备用音乐交流
(一)进(出)教室
音乐课我都要求学生打铃前在音乐教室门口排好队进教室,上课铃响起后我就会弹奏初中每册书前的《歌唱祖国》,前奏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整队,进入歌曲弹奏后学生边唱边随着音乐节奏踏步走入教室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好。
(二)准备静心阶段
等最后一位学生就坐后,我就演奏九年级18册《森林之声》A段,舒缓愉悦的音乐让学生马上可以安静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
进教室的音乐可以一周更换一首作品,既营造了一种教学前奏的氛围,对于学生也是一个音乐作品的积累过程。
二、课之伊始用音乐交流
当学生有序地走进教室坐好,教师依然可以不发一言,微笑用音乐来说话。教师以手抚琴弹出( 1 3 5 11 -1 -),学生会自觉起立。
教师弹唱:1 2 3 4 5
同 学 们 好!
学生接唱:5 1 5 5 1 5 5 1 5 4 3 2 1
老 师 好 老 师 好 老 师 您 好 您 好!
再随教师( 1 5 3 1 1 -1 -)的琴声坐下。整个过程轻松、自然、有序,虽然是一些很常规的训练,却隐含着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感受了音乐的节拍、感受了音的跳进和级进,建立了基本的音高概念。
三、课中活动用音乐交流
常规的45分钟音乐课,若想学生一直安静地坐着听教师讲课,那是不可能的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给他们设计一些合作参与式或自由表现式的离座活动,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如何在活动组织中做到自如呢?可以用琴声来组织。
(一)组织教学维持秩序。如果我想终止某个活动,而且希望学生能够快、静、齐地回座位坐好,或者课堂正处于一片混乱中,可以利用一些欢快的乐曲片段来组织管理,如弹奏九年级18册《森林之声》中的B段2遍,要求学生听到这段音乐立即回位,可以轻松地用琴声、用音乐声告诉孩子们“快回座位做好啦!”“赶快安静下来啦”,同时也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也不用费太多口舌。
不过,课堂组织教学的音乐也不能滥用,要适时地、恰到好处地用,不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教学消化反思。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一节课都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老师便可以在课中间舒缓地奏起舒伯特的《摇篮曲》,让孩子们养成安静休息并回想课堂所学的习惯。音乐声一起,学生便自觉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休息,直至七年级下册的《青春舞曲》音乐响起。